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古诗中的数学
藏在诗中的“植树问题”
今天,我算大开眼界了,原来在古诗中也能学习数学。
单调平淡、枯燥乏味的数字经诗人巧妙用在诗句中,使诗别样优美,且情趣盎然。
兴庆湖畔景色娇,一棵垂柳一株桃。
绕湖周长两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
漫步湖边赏春色,可知桃柳各多少?
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现在我的眼前,兴庆湖畔春色迷人,杨柳飘飘,桃花娇艳。
堤边一棵杨柳一株桃相间得宜。
湖的周长是两千米,每两棵树的间隔是五米,诗人
漫步在湖边观赏着这迷人的春色,问题也来了,这桃树
和柳树各有多少棵呢?
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这又是桃树又是柳树的,却一时没了头绪。
妈妈见我愁眉不展,便
提醒到:“菲菲,仔细想想,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很眼熟吗?”咦,经妈妈这个提醒,我还真发现了呢,这道题不就是我们学过的植树问题吗!
那层窗户纸一但被捅破,问题也就由复杂化简单了。
植树问题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两端栽,第二种是两端都不栽,第三种是一端栽和最后一种封闭图形的栽
树问题。
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
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我心中一下明朗起来,这首诗中的
湖属于封闭式的,在它的周围栽树,不就是封闭图形的栽树问题吗。
假如都按一种树计算,应该是:湖的周长÷间隔长=棵数,即2000÷5=400(棵)。
因为桃树和柳树的间隔是相宜的,所以再除以2就能够了,400÷2=200(棵)。
即桃树和柳树各200棵。
后来我又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原来古诗中的数学题还真的很多呢!今天我不但会背了一首数学诗,还学会了怎么解数学诗,又尝试到了在诗中学数学的乐趣。
古诗文与一元二次方程
古诗文与一元二次方程山东 马德君在《九章算术》及其它古代文献中有很多的方程应用型问题,题的内容来自生活,新颖有趣,有很高的数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列举几例供同学们赏析.例1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解:如图1所示,设甲、乙二人出发后x 时相遇,根据题意,得 222BC AB AC =+,其中310710AC x AB BC x ===-,,.则由勾股定理,得222(710)(3)10x x -=+.解这个方程,得123.50x x ==,(舍去).那么甲走的路程是:1071024.5x +-=(步);乙走的路程是:310.5x =(步).例2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解:如图2所示,设门的宽为x 尺,则高为( 6.8)x +尺,根据题意,得222AB BC AC +=.即222( 6.8)10x x ++=.解此方程,得122.89.6x x ==-,(舍去).此时 6.89.6x +=.所以门高为9.6尺,门宽是2.8尺.例3 印度古算书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共多少,两队猴子在北东 图1 图2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成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总数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解:设猴子总数为x 只,根据题意,得21128x x x ⎛⎫+=⎪⎝⎭, 解此方程,得124816x x ==,.所以,猴子总数为48只或16只.下面请欣赏一道借用苏轼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头两句改编而成的中考试题(2004年江西赣州),本题强调对古文化诗词的阅读理解,贯通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失为一道有创新的应用型好题.例4 解读诗词(通过列方程,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解:设周瑜去世时年龄的个位数字为x ,则十位数字为3x -,根据题意,得210(3)x x x =-+,所以1256x x ==,.当5x =时,年龄为25,非而立之年,舍去;当6x =时,年龄为36,合题意.点评: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中考试题不断进行创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还出现了如上例的文笔灵动的文史背景综合题,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再次得以提升,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前言本文档是针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的复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通过复这些数学古诗,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古诗复内容以下是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概述:1. 古诗一:《加加减减》-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呈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复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古诗二:《千百十个》-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千、百、十和个的位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
- 复重点:理解千百十个的位数概念和数值关系,掌握相应计数方法。
3. 古诗三:《买菜》-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描述了买菜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购买物品时的货币交换和找零问题。
- 复重点:理解货币的基本单位和兑换,掌握找零的方法。
4. 古诗四:《长短时间》-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对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时间来判断长短。
- 复重点:理解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判断掌握对时间的简单认知。
5. 古诗五:《方的周长》-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正方形的概念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 复重点: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6. 古诗六:《比一比》-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引导学生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排序能力。
- 复重点:掌握比较数值大小的方法,培养比较和排序能力。
总结通过本文档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复过程中,学生可以逐诗逐句地阅读古诗,理解其数学含义,并进行相应的练和应用。
_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内容以学校教材为准。
_。
古诗词中的数学有哪些以点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数学有哪些以点有关的诗句示例文章篇一:《古诗词中的数学:那些与点有关的诗句》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古诗词里那些和数学中的“点”有关的诗句呢。
你可别小瞧了古诗词,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我记得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看啊,这里的“两个”就像是数学里的一个确定的数量,而这个数量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呢。
这两只黄鹂鸟就像两个活泼的小“点”,在翠柳间欢快地鸣叫。
就好像我们数学作业本上画的两个小圆点一样,只不过这两个“点”是有生命的,是能唱歌的呢。
这两只黄鹂鸟站在翠柳上,多像我们在白纸上画下的两个彩色的点,给那一片绿色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要是没有这两个“点”,这画面是不是就会显得有点单调啦?就像一幅画,如果没有一些特别的小元素点缀,就会缺乏生气。
还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一枝”红杏,不就是一个“点”吗?在那满园的春色里,这一枝红杏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点”,它从墙里面冒了出来。
它代表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就像在一片绿色的数学坐标图上,突然有一个鲜艳的红色“点”冒出来,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这枝红杏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从围墙这个边界里探出脑袋,向外面的世界展示自己的美丽。
如果把满园春色想象成一个大的集合,那这枝红杏就是这个集合里独特的一个“点”,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再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远去的“孤帆”,多像一个孤单的“点”啊。
在广阔的碧空下,在浩渺的长江上,这一片孤帆越来越远,最后变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天边。
这就像我们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平面上,看着一个移动的“点”慢慢走远。
这孤帆是诗人的朋友乘坐的呀,诗人看着这个“点”消失,心里该有多不舍呢。
这个“点”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就像我们有时候会看着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个背影就像是一个有故事的“点”。
我跟我的同桌还讨论过这个事儿呢。
我的同桌说:“你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大漠中的孤烟,不也是一个‘点’吗?”我想了想,还真是呢。
有古诗的数学题
有古诗的数学题一、鸡兔同笼类型(结合古诗情境)1. 题目。
解析。
设鸡有x只,兔有y只。
根据头的总数可得方程x + y=35,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根据脚的总数可得方程2x + 4y=94。
由第一个方程x = 35 - y,代入第二个方程得:2(35 - y)+4y = 9470-2y + 4y=942y=94 - 702y = 24y = 12把y = 12代入x = 35 - y,得x = 35-12=23。
所以鸡有23只,兔有12只。
2. 题目。
百鸟归巢图。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问:此诗中共有多少只鸟?(此诗为明代伦文叙所作)解析。
诗中第一句“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 = 2只;第二句“三四五六七八只”,计算3×4+5×6+7×8=12 + 30+56=98只。
总共鸟的数量是2+98=100只。
二、年龄问题类型(结合古诗描述)3. 题目。
父子今年龄,祖父未生时。
三人共百岁,祖父过古稀。
父龄是子倍,三年前可知。
问今各几岁,仔细算才是。
(假设古稀为70岁,自编古诗情境题)解析。
设儿子今年x岁,因为三年前父龄是子龄的倍数关系,设三年前儿子y岁,父亲ky岁(k为整数)。
则儿子今年y + 3岁,父亲ky+3岁,祖父100-(y + 3)-(ky + 3)=94 - y-ky岁。
又因为祖父过古稀,即94 - y-ky>70。
同时x=y + 3,ky+3是父亲年龄。
假设k = 2,如果y = 10,则儿子今年y+3=13岁,父亲2y + 3=2×10+ 3=23岁,祖父100 - 13-23 = 64岁,不符合祖父过古稀。
假设y = 5,儿子今年y + 3=8岁,父亲2y+3=2×5 + 3=13岁,祖父100-8 - 13=79岁,符合题意。
4. 题目。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问老人年龄?(出自对联,可看作古诗形式)解析。
数学遇上古诗词
数学遇上古诗词
《数学遇上古诗词》
古人曾经说过:“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可以解开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数学的概念,比如“五言绝句”,它的格式是“一句四字,二句六字,三句八字,四句十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另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涉及几何的概念,比如“八卦”,它是一种古老的几何图形,由八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形状和结构。
此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涉及概率的概念,比如“百家争鸣”,它是一种古老的概率游戏,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每个人的胜算。
总之,数学与古诗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可以互相帮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古诗词中的数学
古诗词中的数学古诗词中的数学题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虽然数学和诗词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研究古诗词,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了一些数学的思考和题目。
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数学题为题材,探索古代文人在诗词中融合数学的灵感。
一、数学与自然中国古代文人在写诗词时,十分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他们将自然的变化和数学关系联系起来,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的“依山尽”和“入海流”所暗示的数学关系是指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在山的一侧升起和在山的另一侧落下,从而了解到日出和日落的规律。
这一现象与数学中的“夹角”的概念有关。
直线与平面相交,形成的夹角在不同时间点会有不同的数值。
文人通过这样的观察,将自然中的变化与数学联系起来,表达出了自然界的美妙。
二、数学与感情古代文人在诗词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还表达了对感情的思考。
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将内心的情感予以体现。
例如杜牧的《秋夜怀友》诗中有一句“高卧南山陲,白发为谁新。
”这句诗中的“高卧”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高远之情。
而后面的“白发为谁新”则是一种辗转思考的表达方式。
古人常以“白发”喻衰老,但这句诗中的“白发”却暗示着一种数学问题——数列的推导。
古代文人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时,往往通过一种情感化的方式,将数学融入其中,给人一种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感受。
三、数学与境界古代文人常以境界为题材,他们通过对境界的描绘和冥思,呈现出一种空灵和超越的美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提到的“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及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中的“万象为宾赴,千状共依憩”都是描绘境界的良好例子。
这些诗中的景象都暗示着一个数学问题——无穷的概念。
绝顶观景和长江奔流的景象都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而文人在表达这些境界时,通过数学这一更具象征性的方法,将无穷的概念融入其中,表达出自己对境界的精神追求。
一年度级上册古诗数学题练习
形状与空间观念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01
通过山的形状和远近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观念和立体图
形的概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02
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和鸟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方位和位置关
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03
通过树叶的形状和春风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和性质。
时间与顺序概念
概念。
03 针对性数学题目设计
以诗为引,设计趣味计算题
题目
《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假设每处鸟啼声代表一个数字,请计算“处处闻 啼鸟”所代表的三位数之和。
题目
《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计算“飞流直下三千 尺”中,瀑布的高度是多少米?(注:1尺=0.33米)
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不同 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探讨如何在各自的教学 中融入跨学科元素和方法,共同推进跨学科教育的发 展。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可以在日常教学 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引导他们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 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 知识和思维方法,同时结合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跨学科的思考 和综合分析,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促进了学生对跨学科融合现象的认识。通过本次练习,学生意识到古诗 和数学之间可以产生有趣的联系和融合,从而启发他们关注更多跨学科 融合现象,拓展视野。
结合诗意,创新应用题情境
题目
《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假设农 民每天中午锄草,每次锄草都会滴下汗水,请计算农民一周内总共滴下多少滴 汗水?
古诗中的数学题四年级
古诗中的数学题四年级原文:《鸡兔同笼》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一、衍生注释:“三十六头”指鸡和兔的总数是 36 只。
“五十双”即 100 只脚。
二、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
用形象的表述,让复杂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
通过诗句,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求解鸡兔的数量,激发了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它作为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流传广泛,成为了激发孩子们数学思维的有趣素材。
四、运用片段:有一天,小明在数学课堂上遇到了这道鸡兔同笼的题,急得抓耳挠腮。
他的同桌小红笑着说:“这有啥难的,假设全是鸡,那脚就少了呀。
”小明恍然大悟,连忙开始计算。
这不就像我们爬山,找对路才能登顶,解题找对方法才能得出答案,你说是不是?原文:《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一、衍生注释:“倍加增”表示从塔顶层依次向下每层灯的数量是上一层的 2 倍。
二、赏析:此诗将数学问题融入宝塔装灯的情境中,充满了神秘和趣味。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数量关系,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同样作者不详,但它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四、运用片段:周末,小刚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这道题,大家七嘴八舌。
小刚说:“这就像搭积木,一层一层有规律。
”小伙伴们纷纷点头,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数学题不就是这样,只要用心找规律,就能解决,难道不是吗?原文:《李白沽酒》李白无事街上走,提着酒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一、衍生注释:“遇店加一倍”指遇到酒店,酒就增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指见到花就喝掉一斗酒。
二、赏析:这首诗把数学问题与李白沽酒的情景相结合,充满了生活气息。
让人在感受诗歌韵味的同时,也锻炼了数学思维。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是民间流传的数学趣题,以李白为背景,增加了趣味性。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并带有解答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并带有解答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里居然藏着数学问题呢!就比如说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其中就有数学的影子。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这里面的“两”和“一”不就是简单的数字嘛!
再看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三千尺”
和“九天”,难道不是在夸张地用数字来描绘瀑布的壮观和高远?这就
好像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力气大得像能举起一头大象一样,是一种极度
的夸张。
还有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一”树和“万”条,数字的对比多强烈呀!这不就跟咱们排队,前面只有一个人,后
面却有好多好多人一样,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其实古诗里的数学问题解答起来也挺有趣的。
就像上面说的“两个
黄鹂”“一行白鹭”,这就是在数数嘛,简单直接。
而像“三千尺”“九天”
这种夸张的数字,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去算出具体的长度和天数,而是
通过这种极度夸大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气势和意境。
所以啊,古诗和数学结合起来,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让我们既能
欣赏到古诗的美妙,又能发现数学的奇妙!我觉得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就像是隐藏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
诗词里的数学题
西天取经要几日明朝中叶,神魔小说风靡一时。
数学家也很喜欢这样脑洞大开的小说,就在诗题中引入了一些相关人物,让整首诗妙趣横生。
策划/本刊编辑部 图/羽 狐同学们读过很多著名的诗词,它们或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描写风景。
我国古代不少数学家也喜欢写诗,他们把自己钟爱的数学名题以及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方法,编成耐人寻味的诗词、口诀和歌谣。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为大家解释这些有趣的数学诗。
唐僧取经三藏西天去取经,一去十万八千程。
每日常行七十五,问公几日得回程。
——梅瑴成《增删算法统宗》解读 唐朝的三藏前往印度佛教圣地去取经,走了108000里,平均每天走75里,试问唐僧一行人多少日后返回来诗词里的数学题很多同学是从《封神演义》《西游记》里知道哪吒这个人物的。
实际上,哪吒的人物形象在这两本小说之前就已经很出名了,这首诗就是个证明。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数学家吴敬,他大约生活于1450年前后。
在他生活的年代,《封神演义》《西游记》还没有被写出来呢。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哪吒和夜叉战斗的情形。
诗中的“夜叉”来源于佛教词语,后来用以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哪吒”是神话里的神,是华夏家喻户晓的神仙之一。
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臂上环绕混天绫,颈上戴着乾坤圈,有三头六臂。
这是比较典型的一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鸡兔同笼解法,也可以用代数解法。
答案 一共有6个夜叉,10个哪吒。
诗中的“三藏”指的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
书中说他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人物的历史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
佛教经典分三部分:经藏、律藏、论藏,玄奘精通这三藏,因此被称为“三藏法师”。
这首诗中“十万八千”这个数据同样来自《西游记》,指的是单程距离。
答案 唐僧一行人需要2880天才能返回。
有趣的是,《增删算法统宗》这本书中,本题的计算结果是8年。
在古代,人们大都把一年粗略计作360天,算出唐僧师徒8年后才能回来。
哪吒夜叉八臂一头号夜叉,三头六臂是哪吒。
两处争强来斗胜,不相胜负正交加。
妙趣横生的“数学诗”
妙趣横生的“数学诗”作者:陈海林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2008年第11期古今中外,都有以诗歌的形式叙述的数学题,诗与数的交融,形成了诗歌海洋中别具风格的浪花,本文搜集了部分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古诗,略加剖析,以飨读者。
一、百羊问题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编撰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四分之一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准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此诗读来朗朗上口,有人有物,有情景有对话,更是一道很好的数学题。
解:设甲原有羊x只,依题意列方程得:x+x+1/2x+1/4x=100,解之,得x=36,答:这群羊共有36只。
二、饮酒诗程大位还有一首饮酒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釀酒几多醇?此诗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別是多少瓶?解:设好酒为x瓶,则薄酒为(19-x)瓶,由题意可得:3x+(19-x)/3=33,解之,得x=10,故有好酒10瓶,薄酒9瓶。
三、百馒百僧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这也是《算法统宗》中的一道名题,设大和尚为x人,据诗意可知:3x+1/3(100-x)=100,解之,得x=25,所以大和尚为25人,小和尚为75人。
四、巍巍古寺清代徐子云所著《算法大成》中载有这样一首数学诗:巍巍古塔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粥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解:设寺内有僧x个,据诗意可列方程式为x/3+x/4=364,可算出寺内有僧人624个。
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
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中国古代以数学问题的描述为主的诗词很多,仔细解读这些诗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解题思想,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
一、周瑜寿数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比个位正小三,个位六倍与寿符;哪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诗中的“寿”指的是年龄.诗的意思是:周瑜病逝时的年龄是一个大于30的两位数,其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3,个位上的数字的6倍正好等于这个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解: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为x,个位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得解得答:这个两位数是36,即周瑜共活了36岁.二、官兵分布一千官兵一千布,一官四尺无零数;四兵才得布一尺,请问官兵多少数?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千名官兵分一千尺布,一名军官分四尺,四名士兵分一尺,正好分完,问军官和士兵各多少名?解:设有x名军官,y名士兵,根据题意,三、百馍百僧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几多大僧几小僧.这道题用现代文叙述是:有100个和尚分吃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3个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解:设大和尚有x人,小和尚有y人,则答: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四、百羊问题甲赶养群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说明:诗中“半群”、“小半群”,是古人对几个常用分数的习惯“一群凑”是指再增加一群,即为原来的“2倍”.这道题的意思是,甲赶着一群羊去找草料茂盛的地方,乙牵着一只肥羊从后面赶上来,乙问甲,“你这群有100只吗?”甲答道:“若我牵的那只也算进去,正好凑满100只.”问这群羊有多少只?解:设这群羊有x只,由题意,得解之,得x=36(只).五、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一百只,几多鸡儿几多兔.这道题目用现代文表为:若干只鸡兔被关在同一个笼里,笼里有鸡头、兔头共36只,有鸡脚、兔脚共100只,问鸡兔各有几只?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6-x)只,由题意,得2x+4(36-x)=100.解之,得x=22(只),于是36-x=14(只).六、张百买鸡一百钱买一百鸡,公鸡每只五钱齐,雏鸡一钱买三只,三钱一只是母鸡.有请聪明能算者,三种买法列算题.这是一道著名的“百鸡问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张丘建所出.其大意是“一百元钱买一百只鸡,小鸡一元钱三只,母鸡三元线一只,公鸡五元钱一只,小鸡、母鸡、公鸡各买几只?”解:设x、y、z表示小鸡、母鸡、公鸡的只数,则(2)×3-(1),得8y+14z=200,≤100/7且,z是4的倍数.∴z=0,4,8,12.这时y=25,18,11,4.七、寺内僧多少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数学的诗句古诗
数学的诗句古诗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数学的诗句古诗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关数学的古诗词《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向瑛姑求助,瑛姑出题考校,几道数学题,黄蓉就说了两首数学诗。
(.)今有物不知其数,33数之剩2,55数之剩3,77数之剩2,问物几何?译文:有1堆东西,不知道详细是多少个,只知道总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堆东西的数量。
黄蓉回答:以33数之,余数乘以710;55数之,余数乘以2101;77数之,余数乘105。
3者相加,如不大于1百零5,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1百零5或其倍数。
”瑛姑在心中盘算了1遍,果真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33数之,余数乘以710;55数之……”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1首诗给你听,那就简单记了:3人同行710稀,5树梅花廿1枝,7子团聚正半月,余百零5便得知。
9宫格将1至9这9个数字排成3列,不论纵横斜角,每3字相加都是105。
黄蓉回答:9宫之义,法以灵龟,24为肩,86为足,左3右7,戴9履1,5居中心。
这个很浅显,应当只需要解释“戴9履1”:九在最上、一在最下。
2.数学的诗数学的诗有:一、《山村咏怀》:邵雍(北宋)1去23里,烟村45家。
亭台67座,8910枝花。
译文:1眼看去有23里远,薄雾覆盖着45户人家。
村庄旁有67座凉亭,还有很多鲜花正在绽放。
:诗人用“学校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11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1般。
二、《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唐)1蓑1笠1扁舟,1丈丝纶1寸钩。
1曲高歌1樽酒,1人独钓1江秋。
译文:戴着1顶斗笠披着1件蓑衣坐在1只小船上,1丈长的渔线1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1首渔歌喝1樽酒,1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三、《咏雪》:郑板桥(清)1片2片34片,5片6片78片。
千片万片很多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译文:1片1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而落,整个天地都白茫茫的1片。
数学中的古诗ppt课件ppt课件
数学在古诗中的应用
比喻
在古诗中,数学经常被用作比喻,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金樽”比喻人生短暂,需要珍惜。
结构
古诗的音韵和节奏感可以通过数学原理来解释,如平仄、对仗等。
古诗对数学的影响
启发思维
古诗中的数学元素可以启发人们 的思维,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兴趣 和好奇心。
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审美能 力。
目的和意义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 趣和热爱,使他们更 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 学。
Hale Waihona Puke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创新思维,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古诗的引入,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 值。
CHAPTER 02
数学与古诗的关联
古诗中的数学元素
CHAPTER 04
数学在古诗创作中的应用
数学与古诗的创作方法
结构之美
古诗的平仄和韵律,与数学的节 奏和对称有异曲同工之妙。平仄 的交替和韵律的变化,如同数学 中的周期性和对称性,赋予诗歌
动态和和谐。
精确表达
数学的逻辑和精确度为古诗创作 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例如,通 过数学公式或定理,诗人可以更 精确地描绘自然现象或情感状态
CHAPTER 05
古诗中的数学教育价值
古诗中的数学启蒙教育
数字启蒙
古诗中经常出现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通过诵读这些诗句,可 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几何启蒙
古诗中的景物描述往往涉及到形状、大小、方位等概念,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想象和描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人文精神
带有数学题的古诗
带有数学题的古诗
哎呀呀,你知道吗,古诗里居然还能藏着数学题呢!这可真是太奇
妙啦!就说那首“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这不就是个典型的数学问题嘛。
你想想看,在一个
笼子里有鸡和兔,总共 36 个头,100 只脚,那得怎么算出鸡和兔分别
有多少只呀!这多有意思啊!
还有“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
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哇塞,这就像一个
有趣的探秘游戏一样。
李白拿着酒壶在街上走,遇到店就把酒加一倍,看到花就喝一斗酒,最后三次遇到店和花后酒就没了,那一开始酒壶
里到底有多少酒呢?这真的会让人忍不住去琢磨呀!
你再看“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
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就像是一个谜题等待我们去解开。
这么多碗,根
据吃饭和喝汤的规则,就能算出寺庙里有多少僧人呢,是不是超级神奇?
这些带有数学题的古诗,就像是一个个隐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
掘和探索。
它们让我们在感受古诗优美韵味的同时,还能锻炼我们的
思维能力呢!难道不是吗?它们可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充满了
智慧和乐趣的结晶呀!我觉得这种将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的方式真的
太独特了,让学习都变得有趣起来了呢!。
古诗中的数学题五年级
古诗中的数学题五年级一、导入1. 同学们啊,今天咱们要开启一场特别有趣的旅程。
你们想过吗?古诗和数学题能有啥关系?这就像把油和水混合起来,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呢,真的特别好玩。
2.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里面就有好多数字呢。
那这些数字仅仅是为了凑数吗?当然不是啦。
二、古诗中的数学题举例1. 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有这么一道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其实就是一道很经典的数学题,后来也被很多诗人引用到诗里呢。
出处:孙子算经可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数学著作哦。
这里面记载了好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注释:雉就是野鸡。
这道题的意思就是说啊,现在有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里,一共有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呢?解法:咱们可以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35个头就应该有35×2 = 70只脚,可是实际有94只脚,多出来的94 - 70 = 24只脚就是兔子比鸡多的脚。
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所以兔子的数量就是24÷2 = 12只,鸡的数量就是35 - 12 = 23只。
2. 再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面虽然没有直接的数学题,但是可以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题哦。
比如,假设船的速度是匀速的,从白帝城到江陵大概有1000里,一天就到达了,那船的速度是多少呢?这就用到了简单的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1000里也就是500公里(1里等于0.5公里),一天24小时,那速度就是500÷24≈20.83公里/小时。
赏析:李白这首诗啊,写得特别畅快。
他被贬谪之后又突然被赦免,心情那叫一个高兴啊。
诗里描写的景色也特别美,彩云间的白帝城,两岸的猿声,还有万重山,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三、学习古诗中的数学题的意义1. 其实啊,学习古诗中的数学题,能够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古诗。
跟古诗有关的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跟古诗有关的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还和古诗有关呢!这就像是把古代的文化瑰宝和现代的数学知识来了一场超级有趣的跨界合作。
比如说“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古诗里其实就藏着数学元素哦。
我们可以根据这首诗来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从村庄到有亭台的地方一共要经过几个地方呢?那就是 2 + 6 = 8个地方(把烟村看作一个地方,亭台看作一个地方,中间经过的数量相加)。
这时候我们就利用了古诗里的数字信息,转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加法解决问题。
再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可以问:如果每只黄鹂每天吃3条虫子,那两只黄鹂一天吃多少条虫子呢?答案就是2×3 = 6条虫子。
这就把古诗里提到的黄鹂数量和数学乘法联系起来了。
还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假设西湖在六月的时候每天有800名游客,而其他月份平均每天有300名游客,那六月比其他月份平均每天多多少游客呢?就是800 - 300 = 500名游客。
这里利用古诗里提到的六月这个时间概念,结合游客数量出了一道减法的解决问题。
这种把古诗和数学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的方式,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让我们对古诗有新的认识。
它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古代文化和现代知识之间有着这么奇妙的联系。
我们在做这些数学题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古人一起玩数学游戏一样,是不是超级有趣呢?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我们更加热爱数学和古诗这两样看似不同但又充满魅力的东西呢。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数学问题
(一)
【古诗原文】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解析】
设寺内有X个僧人。
x/3+x/4=364
x=624
得出有624个僧人。
(二)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 ".其奥妙何在呢?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 =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20×13+20)÷(28-20)=3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