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 - 9月21日)
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
背景
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这100多家商办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一个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大国中,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况且还有50家企业是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的力量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到的。

再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万元。

这6年兴办的厂矿数相当于甲午战前20年的总和,其资本总额已超过了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占据了我国工业的主要地。

但自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以来,他们备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为了生存他们不的不或者依附帝国主义或者攀附本国的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一产生便带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性,具有革命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如果让带有双重性的资本主义力量来对抗强大的牢固的封建体制,失败是一种必然,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后推移到二十世纪初,我们再看一下中国民族资主义的发展状况,“1901到1911年,民间设厂矿386家,资本总额为8.8348亿元。

十年间超过此前三十年的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到这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真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以失败告终,既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又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戊戌变法,意义,教训
引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在清朝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派又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

而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曾被李鸿章吹的天花乱坠的北洋海军竟然在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一些洋务派的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并不只是在枪炮上,还有别的东西也不行。

这些人后来就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随后,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发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一、简介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 的巡抚;裁汰亢员,澄清史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物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
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种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三)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变法至同年 9 月 21 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缉拿维新派,前后共 103 天,历史上称其为“百日维新”。

二、评价:戊戌变法发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加快了思想的革新,并且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因此,戊戌变法在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主要结论:戊戌变法是失败的一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敌强我弱。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

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
内。

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3. 抱有幻想。

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

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具有的历史意义却毋庸置疑。

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

3. 启蒙意义。

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

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

参考文献:(1)《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梁启超:《变法通议》(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4)标志:《定国是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