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思话朗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心思话朗读
从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有效朗读;以身示范,指导学生体验朗读;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个性朗读三个方面,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堂朗读。
朗读有效朗读个性朗读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语言文学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用清晰的、响亮的声音读书,培养学生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是锻炼他们的思想发展以及表达的重要手段。
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
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
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朗读呢?
一、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拉萨的天空》《桂花雨》《九寨沟》《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在教学《桂花雨》中“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
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这一段文字,我先让学生读文字想象画面,使学生脑海出现桂花的形态、香气、颜色相互交映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优美的画面供其欣赏,最后在充分感知了桂花迷人之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那样学生便会读得入情入境,才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桂花的美。
二、以身示范,指导学生体验朗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
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
如我在教学《赶海》中“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
住了他的手。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我在教学前,先作一番深情的范读。
范读时,我力求按文入境融情于声,抓住“嘿、哎、咦、哦”几个语气词,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果然,在我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三、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个性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
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例如,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
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也就是朗读《船长》,我就是雨果;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朗读《草原》,我就是老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几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我想,只要你方法运用得当,在你教学的阅读之路上一定会洒下一路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