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形成的地质史 —————————————
•
关于地质时代
1 距今2亿3000万年至5亿多年前,是地球的古生代,此时海藻类和蕨类植物 繁盛。 大约在3亿年前左右的晚古生代,当今的中国大陆属于古地中海(即古特 提斯洋),地势西低东高,长江、黄河、珠江等尚未形成。 此时,横贯湘鄂赣的江南古陆,是古地中海上的岛屿。
19世纪初期
20世纪中期
洞庭湖—演变历史
前2世纪,洞庭之野为一片沼泽之地,分为东泽、西泽 和南泽,有“云梦泽”之称。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 湖三角洲不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 现洲滩与分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 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 东扩展,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洞庭湖到达全 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 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 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 不及全盛时期之半。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220年,即商周秦汉时期,我们今天
所称的洞庭湖,只是位居岳阳君山西南的一个平浅型小湖 ,史称“方圆二百六十里”,约合1800平方千米。
洞庭湖—演变历史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 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 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 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 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到了明清时期,横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流域即洞庭湖水系流 经的广大地区,覆盖湖南省 大部和湖北省、广西壮族自 治区、贵州省和重庆市部分 地区,流域面积26.28万km2, 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2%。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来水
洞庭湖来水范围有三部分。1、长江上游产水约三分之一 通过松滋、太平、藕池和调弦口(1958年封堵)分入洞 庭湖;2、洞庭湖水系产水;3、洞庭湖平原本区间产水。 共计来水面积达129.6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72%。 如此大的集雨面积在世界143条大河中排列第11位。每年 从春季湘南发水至秋季四川降暴雨,汛期长达5个月。
理性与希望的呼唤:洞庭湖不能消亡
• 为什么不能让洞庭湖消亡?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洞庭湖消亡意味着什么?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1.洞庭洪患的先天性主因:特有的地形地貌
• 飞流直下五千米
• 西控巴渝收万壑 • 楚地阔无边 • 南北诸水汇洞庭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2.季风与气候异常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洪水遭遇组合
一是“四水”洪水很大,同期长江洪水不大; 二是长江洪水很大,同期“四水”洪水不大; 三是长江,“四水”洪水同期都在而遭遇。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4.泥沙与水患
• 泥沙淤江湖,沧海化为空 • 长江,流动的不只是水还有泥沙 • 长沙泥沙占据两湖盆地的历史轨迹 • 兴也水沙,败也水沙 • 泥沙淤积不止:任何形式的稳定都是暂时的
洞庭湖 - 地理位置
•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 部岳阳市,长江荆江河段 以南,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 113°10 ,是中国第三大 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 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 湖(另说因湖面缩减,现 次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 三),面积2,625km2。
洞庭湖 – 起源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5.水之患与人之过
土地利用不当→水土流失→流域中容纳水量的环
境恶化→蓄滞洪区调控能力降低
洞庭湖 - 水文条件
洞庭湖位于中国中亚热带的北缘,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 。湖水年均水温 16.4~17.0℃,透明度0.5~1.2m,pH值8.1,矿化度 189.09mg/L,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淡水湖。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洞庭湖来水特征
1、洞庭湖集雨面积大。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浩 浩荡荡、横无际涯”,水系众多,水源流广而长。自古以来有“天下 水”之称。 2、年径流量大。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3000亿m3。相当 于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在世界143条大河流中, 排17位。长江来水入湖年径流量为1020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 34%;四水入湖年径流量为1685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56.1%; 区间入湖年径流量为296亿m3,占入湖总径流量的9.9。最大入湖水 量发生在1954年,达到5268亿m3。 3、长江螺山站以上最大入江入湖洪峰流量达10-11万m/s,比长江出 口洪峰流量大,为国内最大洪峰流量,在世界143条大河中仅次于亚 马逊河和刚果河。 4、年输沙量大。洞庭湖每年输沙量1.52亿t,在世界143条大河中排 第15位。每年沉淀泥沙1亿m3,从1949年至今已累计沉淤泥沙 60多亿m3,为当今世界泥沙淤积最严重之一。
距今2亿多年开始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使海水退出中国南方地区。
2 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燕山构造运动开始,洞庭湖断陷盆地轮廓形成。 在距今6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 原产生。 3 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洞庭湖盆周围隆起抬升,而湖区继续凹陷。
湘资沅澧水系形成当前大致格局。
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约6270平
方千米) 。
洞庭湖—演变历史 • 3.湖盆由大变小
研究认为,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相继发生了两
次大灾变,标志着洞庭湖扩展历史的终结,拉响了洞庭湖 全面萎缩的警报。一是1852年藕池口溃决;二是1870年 松滋口溃决。古云梦泽的消亡是洞庭湖“由小变大”的前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12世纪前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前2世纪前后
5世纪前后
12世纪前后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1852年
1914年
1934年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变化情况
长江入湖四口的形成 —————————————
•
•
•
•
•
• 气候
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温润气候,雨量 充沛,年雨量为1400~1500毫米。据沿湖17个气象站 的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17.0℃,1月平均气温 4.1~4.5℃,极端最低气温-14.7℃,7月平均气温 28.7~29.2℃,极端最高气温43.6℃。
华容隆起与其中的垭口 华容隆起,今洞庭湖北面、长江南岸的相对较高的山丘 台地。分别有 调弦口、藕池口、太平口、松滋口。以前,湖高于江。 松滋口:今湖北枝城上游。 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南岸现松滋 口附近溃决,堵住不坚,于同治十二年再溃,冲成松滋河水 系。 太平口: 今湖北枝城至荆州市之间。 太平口虎渡河形成时间无确论。南宋大致已经存在, 后经过1788年、1860年、1870年长江大水,冲开成现在的 虎渡河。 藕池口:今湖北石首市上游 清咸丰二年(1852年),小水年溃决,为阻太平军, 不堵口。1860年大水,冲成藕池河。 调弦口:今湖北石首与监利间。 调弦口古以有之,但过去是华容溪水入长江,后长江 南侵,水入洞庭,今建闸堵闭。
•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断陷所形 成。“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 是湖南省境内自中生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强烈的一 次构造运动,它奠定了湖南地貌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形
成的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轮廓,大致以今湖南的岳阳、望城、
桃源以及湖北的公安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顶点, 近似一个四边相等的菱形。洞庭湖就是在这个基本上形成 和演变的。
“洞庭”一词,始见于《楚辞》。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 洞庭”。如:《九歌· 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 九歌· 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在洞庭湖 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愁苦而穷终”。从《九歌》推测, “洞庭”之名始于二千三百多年前。 在历史上,对“洞庭”名称的由来,仁智各见,众说纷纭。《山海 经· 中山经》称:“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 居之……”有学者称,《山海经》所提“洞庭之山”即今洞庭湖中的 君山;“帝之二女”即屈原诗中所称“湘君”“湘夫人”。《巴陵志 》也记载:“洞庭山即君山。”但《山海经》只提及“洞庭”或“洞 庭山”,并未提到“洞庭湖”。直到唐代,李思密在《湘君庙纪略》 中写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曰洞庭。后世 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所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 庭湖’。亦犹彭蠡湖中有鄱阳山,后人遂以彭蠡为鄱阳湖也。”才将 “洞庭”与湖联系起来。
洞庭湖—演变历史
洞庭湖属于构造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 小的演变过程:
1.湖盆的形成
洞庭湖区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 地,西北部接受海陆交替沉降,东南部则长期隆起,喜 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拗陷,盆地扩大。 此时,湘、资、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 群。
洞庭湖—演变历史 • 2.湖盆由小变大
提;“四口”形成、“北水”南流是洞庭湖由极度扩展走
向急剧萎缩、洪患日趋严重的关键因素。
洞庭湖—演变历史
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分流局面
形成。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 庭湖的淤积。洲土发育快,人工围垦日盛,湖盆开始逐渐萎缩。 经过100年时间的演变,洞庭湖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缩 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距今1万年前的全新世,气候变暖,温暖湿润,雨水增多,湖面扩大。 4 而今,洞庭湖继续在以每年大约10毫米的速度沉降。沉降中心在东洞庭 与南洞庭。
洞庭湖区的喜与忧—利患双存
• 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湖广熟,天 下足” • 患:水患
理性与希望的呼唤:洞庭湖不能消亡
• 请思考、请回答:洞庭湖会不会消亡? • 三种观点: • 1、若淤积大于沉降,“洞庭湖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 2、若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不会消亡; • 3、若沉降与淤积总体平衡,洞庭湖能保持现状。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 纵观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阶段: •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长江穿云梦泽而下,完全由云梦泽调洪。 • 二、公元1000-1524年,云梦泽淤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 十三口分流,荆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变大。 •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尽堵,荆江大堤形成。洞庭 湖扩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调洪与洪湖沔阳 倒灌云梦泽调洪并存。 •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阳黄盖湖等通江湖泊尽堵,长江 干流洲滩民垸围垦,再抬高荆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为三口)向洞庭 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单独调洪。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由 大变小。 •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荆江裁弯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石 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减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减少,加上 围堵通江湖泊的双重影响,抬高了城陵矶水位,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 扩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顶托。 • 七、公元2002年以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江湖关系进入一 个新阶段。
洞
庭
湖
目
• • • • • • • • • 洞庭风光 洞庭湖-地理位置 洞庭湖-水系流域 洞庭湖-地质地貌 洞庭湖-形成过程 洞庭湖-演变历史 洞庭湖-水文条件 洞庭湖-面临问题 洞庭湖-人文景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录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风光
洞庭湖,一个珍藏在历史文化中的名字
• 98年大洪水的气候原因
• 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 • 亚洲季风:长江流域耕云播雨的主帅 • 三大因果联系
洞庭洪患: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 3.洞庭天下水
•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由面 积2691km2的洞 庭湖和入湖的湘江、 资水、沅江、澧水 4条河流和直接入 湖的汩罗江、新墙 河等中小河流组成。 水系,来水经湖南 省城陵矶注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