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案

第六节运动和力的关系

怀柔区第三中学曹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教给学生研究方法,结果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英国切尔西大学理科课程研究教授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指出,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的三个运动定律之一,是力学的基础,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纽带。能否正确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力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和力,本节阐明了惯性这个物理概念,而且解决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运动和力》的最后一节,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力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部分现象。但由于学生对生活经验存在片面的认识,原有认知还是认为物体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这些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打破这个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认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于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很难理解。

3.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教学,而且要特别强调定律得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维的挑战,通过观察实验、并经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PPT、木块、纸带、小车、物理书、flash课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会正确解释相关现象

(2)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过分析得出惯性定义。

(2)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惯性的体验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通过对科学简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惯性;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

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受阻力的关系

观察实验

思考问题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

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

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观点: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的速度

将保持不变。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谁的说法正确?如何用实验验证?

探究:滑行物体运动状态与摩擦力的关系

自变量:摩擦力(改变粗糙程度)

因变量:运动状态(观察运动距离)

控制变量:速度(同一高度滑下)

老师引导:

1、如何改变摩擦力?

2、怎么观察运动状态的改变?小车滑行时速

度会减小,减小的快,运动距离近;减小的慢,

运动距离远。

3、小车运动距离远近还和什么有关?不同速

度的小车滑行距离是否一样?

4、如何使小车每次滑行速度都一样?

老师利用flash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问题:

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能继续向前

滑行?

2、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3、为什么小车在毛巾面运动距离最短,在木

板面运动距离最长?

听老师介绍亚里士多

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并思考谁的观点正

确,如何验证

学生了解实验目

的,思考实验过程

学生讨论并回答:

改变粗糙程度

观察小车运动距离远

和速度有关

借助斜坡从同一高度

滑下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车在毛巾面运动距

离最短,在木板面运

动距离最长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

问题进行回答:

因为小车具有惯性

因为小车受到摩擦

因为毛巾面摩擦力

大,木板面摩擦力

告诉学生历史上

人们对运动和力

的关系的认识,

介绍亚里士多德

和伽利略的观

点。

探究实验如何改

变自变量,观察因

变量,控制变量。

培养学生的设计

实验能力和思维

能力。

由实验现象引导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实验现象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了解伽利略的理

八、教学设计的特点

由于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转变,因此本节课先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再由实验引起学生头脑中认知冲突,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然后介绍伽利略的观点,接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现象,由实验现象推出原来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并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再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计实验,不仅告诉学生物理实验都是有目的的,还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在得出实验结论时,给出他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指出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