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核心素养】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神话传说、遗址遗物的史料价值,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甲骨文、传世文献、图表等材料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人类的起源”情境视频导入,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讲解新课。

1.旧石器时代
(1)出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阅读课本P2,完成下列表格。

2.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1)出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提出问题“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吗?”
(2)出示《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阅读课本P3,完成下列表格。

3.新石器时代晚期
(1)阅读课本P4,完成下列表格
(2)出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代表蛋壳陶、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积石冢、良渚文化古城图片,说明考古证明阶级社会的到来。

出示以下示意图说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3)拓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提出、阶段性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良渚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

重点指出“英国勋爵、剑桥大学教授、英美两国院士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如果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中国五千年文明起点在于此,跟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同时!
1.三皇五帝
(1)出示“三皇五帝”画像,说明三皇五帝有很多说法,此处采用《史记》的说法。

指出三皇五帝虽然是传说时代,但炎黄被尊为华夏始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2)介绍分子人类学研究方法。

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男人大多数是三个超级老祖父的后代,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于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分别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庙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这就使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3)尧舜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考古发现此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这与尧舜的传说基本一致。

总之,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使传说时代我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具备国家的初步形态进一步得到证实。

2.夏朝的建立和统治
(1)出示大禹治水画像砖拓片、夏朝中心区域示意图,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讲述夏朝建立和制度、夏朝灭亡的史实以及考古学证明夏朝的存在。

(2)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提出思考题“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3)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提出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1.商朝的建立和统治
(1)出示商朝迁都图和殷墟字样图片,说明商朝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中得到验证。

(2)介绍殷墟的两项重要成果甲骨文和青铜器,用《左传》中“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两句话来说明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的原因、作用和历史地位。

(3)出示商朝势力范围示意图,提出问题“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2.西周的建立和统治
(1)分别出示利簋和何尊的图片和铭文资料,说明文字资料、文物相互印证,用利簋证明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确切年代的考证,用何尊说明“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中华民族发展特点。

(2)出示西周分封示意图和封建与宗法制关系示意图,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设立和相互关系。

出示“宗法制”和“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关于西周制度”两则史料,提出问题“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分析早期国家有哪些基本制度?有何特征?”
(3)西周的灭亡
讲述前841年国人*、前771年犬戎破镐京、前770年平王东迁等基本史实
(4)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3.商周的社会经济列举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和金属冶炼的主要成果,引导学生阅读“井田制”史料,“历史纵横”中奴隶买卖资料,并提出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商周奴隶社会的哪些社会状况?”问题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
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
民。

——《尚书•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

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小结中华文明的组成是多样的,既有来自定居于
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文明。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

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分支分裂出去,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板书设计
大纲1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对比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存及特征: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轩辕)、颛(zhuan)顼(xu)、帝喾(ku)、尧、舜
(2)“炎黄”传说:炎帝和黄帝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二人结成部落联盟。

炎黄被共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是尧、舜、禹时代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2.“万邦时代”
(1)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2)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3)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政治:
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存在的起止时间:(启——1912年)
中央机构:设立各种机构和职官
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因夏末代王桀暴虐,商汤灭夏。

问题: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进步的原因?
王位世袭制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对立的产物。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后历经多次迁都,定都于“殷”,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文字——甲骨文:主要内容:商朝的占卜纪录;地位:一种成熟的文字。

手工艺:青铜文化
(4)政治:机构:设“尹”和各类事务官
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ji)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5)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6)灭亡:因商末代王纣暴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灭商。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2)政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地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配给臣下建立诸侯国用以拱卫中央的制度
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奴隶制统治(“以藩屏周”)
受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封建亲戚”)西周初主要的诸侯国:齐(功臣)、鲁、燕、卫、宋(商代贵族)、晋
权力:诸侯王在王国内拥有军、政、财、用人权和爵位世袭权。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作用:1.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等级结构;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崩溃、解体:
1.时期:春秋战国;
2崩溃:春秋争霸;
3解体:战国变法。

“宗法制”: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立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目的:为解决贵族与统治集团内部因权力、土地、财产继承和分配而进行的争夺,同时确保贵族享有在政治上的特权。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1.确定大小宗关系,嫡长子为大宗,有继承权,余子为小宗;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影响:
1.确保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巩固了奴隶制政权;
2.形成了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

(3)灭亡: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行*,出现“国人*”(“国人”:指城内的平民);周公、召公“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灭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建立。

知识总结:请从最高权力赋予、国家机构构建、地方行政管理、重大决策形成、贵族权力分配等角度总结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特征?
1.最高权力赋予:从夏朝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商周沿袭。

特征:“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
2.国家机构构建:
夏:设立了各种机构和职官;
商:设立了尹和各类事务官;
周:实行分封制。

特征: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3.地方行政管理:
夏:直接、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内外服制度、
周:分封制
特征: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重大决策形成:甲骨文具有占卜功能,商王对于政治事务的决策,采用占卜的方
式。

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贵族权力分配:王位世袭制、西周宗法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商周的社会经济(1)经济性质:奴隶制社会经济
(2)农业:地位: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农具: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较少。

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西周的土地经营方式是“井田制”
生产方式:奴隶集体劳动
重点释析:井田制的特点
(1)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3)耕作方式: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4)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