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分类及流行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脂异常的分类及流行病学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是指血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过正常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既往常采用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的概念,主要是指TC、LDL-C或TG增高。而近年来,HDL-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将低HDL-C血症纳入其中,统称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但由于血脂异常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通过查体化验或发生了相应的心、脑血管事件才得以发现,因而早期识别血脂异常,并积极进行干预对于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
目前国际上血脂异常的处理主要依据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专家组第三次报告(ATPⅢ)及修订版进行,国内也可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6年)。然而,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对于血脂异常的危害认识不足,或片面夸大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致使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低下。1997年我国曾制定过《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998年对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省部级医院、地县区级医院和乡村医院或卫生所157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对血脂合适范围的回答正确率仅30.3%
~52.4%,对开始膳食治疗的血脂水平
的回答正确率仅12%~13%,对开始药
物治疗的血脂水平和血脂控制目标的
回答正确率不及1/4。2000年对12个
大城市25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136
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显示:按
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血脂
控制的达标率只有26.5%,其中冠心病
患者的达标率仅16.6%。以上数据提
示,目前无论医务人员的血脂知识水
平和患者的血脂异常控制状况都远没
有达到《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要求,
这种状况和近年来人群血脂水平和血
脂异常发生率不断上升的态势形成鲜
明对照。
因此,在广大社区医师中普及血
脂异常知识,早期实施综合干预策略,
积极发挥社区在慢病管理中的重要作
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社会意义。
分类
病因分类根据病因,血脂异常
可分为:①原发性血脂异常:即未找
到系统性疾病引起血脂异常,往往由
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生活
方式所致;或排除继发性因素,可判
定为原发性。②继发性血脂异常:指
由于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
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或非生理状态
(如酗酒、口服避孕药等)造成。
表型分类目前国际通用
Fredrickson等于1967年提出并经世
界卫生组织(WHO)1970年修订的表型分
类系统:①Ⅰ型高脂蛋白血症(高乳
糜微粒血症):血浆乳糜微粒(CM)增
加,血脂测定主要是TG升高,而TC
正常或轻度增加。②Ⅱa型高脂蛋白
血症(高β-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低
密度脂蛋白(LDL)增加,血脂测定主
要是TC升高,TG正常。③Ⅱb型高
脂蛋白血症(高β-脂蛋白合并高前
β-脂蛋白血症):血浆中极低密度脂
蛋白(VLDL)和LDL增加,血脂测定
TC、TG均升高。④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宽β-带血症):血浆中CM和VLDL
增加,血脂测定TC、TG均明显升高。
⑤Ⅳ型高脂蛋白血症(高前β-脂蛋
白血症):血浆中VLDL增加,血脂测
定TG明显升高,TC正常或偏高。⑥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合并高前β-脂蛋白血症):血浆中
CM和VLDL均升高,血脂测定TC、TG
均升高,以TG升高为主。表型分类
法有助于血脂异常的治疗,但分类过
于繁杂,临床不甚实用。
临床分类①高胆固醇血症:血
清TC升高。②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
TG升高。③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
TC、TG均升高。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
症:血清HDL-C水平降低。此分类法
简单易行,便于临床应用。
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年
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
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
病率上升迅速,而不健康的行为生活
方式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我国≥18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
为18.6%,男性22.2%,女性15.9%。
据此推算,估计全国≥18岁的血脂
异常患者达1.6亿。18~44岁、
45~59岁和≥60岁人群的血脂异常
患病率分别为17.0%、22.9%和
23.4%。城市人群为21.0%,农村人
刘靖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专题讲座
3
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23期(第23卷总第341期)
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23期
(第23卷总第341期)表1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方案危险因素
△
胆固醇(201~239)★
胆固醇≥24
LDL-C(130~159)
#
LDL-C≥160
无高血压其他因素数<3
低危低危高血压或其他因素≥3低危中危高血压且其他因素数≥1中危高危冠心病及其等危症
高危
极高危☆
注:△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肥胖;★
胆固醇单
位:
mg/dl(1mg/dl=0.026mmol/L);#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位:
mg/dl
(1mg/dl=0.026mmol/L);☆极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表2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mg/dl)
危险等级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值胆固醇≥240
胆固醇≥280
胆固醇<240
LDL-C≥160LDL-C≥190
LDL-C<160
胆固醇≥200胆固醇≥240胆固醇<200LDL-C≥130LDL-C≥160LDL-C<130胆固醇≥160胆固醇≥160胆固醇<160LDL-C≥100LDL-C≥100LDL-C<100胆固醇≥160胆固醇≥160胆固醇<120LDL-C≥100LDL-C≥100LDL-C<80
低危中危
高危极高危
判断标准及治疗目标
不同的临床治疗指南对于血脂异常的判断标准及治疗目标不尽相同,目前可以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6年)中关于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方案以及启动治疗标准值及治疗靶目标值进行(见表1、表2)。
冠心病等危症是指非冠心病者10年内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与已患冠心病者同等,预计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20%。
以下情况属于冠心病等危症:①有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症状性颈动脉病(如TIA)等。②糖尿病。③BP≥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合并≥3项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调脂药物
既往常称为降脂药物,而临床上不仅需将升高的TC、LDL-CT及TG降下来,而且需将低HDL-C升高,因而称为调脂药物更为适宜。
第1类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
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临床应用的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及瑞舒伐他汀(可定)。其
调脂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酶即HMG-CoA,限制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肝脏LDL受体合成。他汀类主要降低血TC和LDL-C水平,并轻度降低TG,升高HDL-C。
第2类
苯氧芳酸衍生物(贝特
类)。常用的有非诺贝特(力平脂)、苯
扎贝特(必降脂)、吉非罗齐(诺衡)。其调脂作用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激活型增殖受体而增强脂蛋白酶的作用,使血中富含TG的CM和VLDL加速降解。贝特类主要降低血中TG水平,升高HDL-C,对LDL-C轻、中度升高者也有作用。
第3类
胆酸螯合剂(树脂类)。
常用药物有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调脂机制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其从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降解,并可增加肝脏LDL受体合成。此类药物可降低LDL-C、TC,使TG、HDL-C轻度升高。
血脂异常的判断标准及药物治疗
刘靖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群为17.7%。
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9%,男性2.7%,女性3.2%。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8%、4.17%和6.1%。城市人群为4.1%,农村人群为2.4%。
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为3.9%,男
女相同。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分别为2.6%、5.9%和6.2%。城市人群为5.1%,农村人群为3.3%。
高TG血症患病率为11.9%,男性14.5%,女性9.9%。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10.9%、15.7%
和14.8%。城市人群为14.2%,农村人群为10.9%。
低HDL血症患病率为7.4%,男性9.3%,女性5.4%。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3%、7.2%和7.0%。城市居民为7.1%,农村居民为7.5%。
专
题讲座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