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史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科学技术史有感
前不久,我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科学技术史》,翻开一看,是王玉仓先生著的。说来真是遗憾,作为一名学科学的大学生,以前从没想起来去了解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算是补课吧,我就把这本依旧的发黄的书借出来了。
在开学的前三周里,我抽闲暇时间走马观花般看完了那本书。之后的感觉,除了小学时都有的那份自豪外,有多了一份沉重。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我有所耳闻。事实或许真的如我所耳闻,但从心底里,我感到困惑,也感到不服气。在我的印象中,自从上学起,我们都渐渐知道,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我们明珠的历史是如何如何的久远,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的灿烂,然而,同是炎黄子孙的现代中国人为何不能向自己的前辈那样辉煌了呢?
一系列的疑问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今天。我看完这本科学技术史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地思索着。我有时也想自己是否有些庸人自扰,因为在当今的科技竞争之中,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舟上天,曙光3000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说不定照此发展下去实现中华明族的伟大复兴真的为期不远了。但面对这成就,我依然不敢有所狂想。
我们常以自己文明的连续而自感骄傲,但我却不敢随大流。看看我们的那些成就,其中有多少是"有中国特色的"呢?看看我们学生所使用的课本和我们的科普读物,其中的科学术语有几个不是舶来品?又有几个是普通中国到百姓一看就明白的?什麽"牛顿运动定律",什麽"霍而效应",什麽"普朗克常量",这些叽哩哇啦的东西从何而来?这些除了大学里的高材生们,研究所里的专家教授,那些留了洋镀了金的学者,还有谁会明白其所指呢?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素质太低。不错这是事实,然而比之封建社会,不错,科学技术对老百姓而言是显得高贵,显得文明,然而,看看中国的历史,我们过取得成就有多少不是来自生产生活第一线?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晟是干什么的,布衣,一个老百姓而已。还有火药,造纸术,指南针,这些我们“想当年”的骄傲,哪一样不与普通老百姓紧密联系着呢?中国的科学成就,有许多都是来自普通大众,而非像今天这样依靠大批喝了十几年墨水,有去国外镀了“金”的人。也许,我们自从与西方拉开距离后,而后又想迎头赶上时所迈出的第一步不久出了问题。我们好像突然间对自己没了一点信心和信任,也像饿久了,突然看到了食物,于是,大批的“觉醒的中国人”出去了,而后带回大批大批的洋玩意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此就走上“进口”之路。进口人家的成果,进口人家的标准工具,最要命的是进口国人所不熟悉的符号。这样的起步,从一开始酒吧生命线交给别人的起步,其结果会如何呢?我想,大家都明白。
我们常常从自己文明的连续不断而较埃及,希腊,印度自豪。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占主导的今天,我们的今日科技又有多少是与往日的辉煌又必然的“血缘”呢?我不知道,可能只有精研中华历史又通晓今日中国科技真实水平和实质的专家们知道。
当然,我无意于向火热的改革开放之路泼冷水,也不想,让全世界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的华人怀疑自己的让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受到打击。我只想说,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民族的特色和传统,而不要一味的继承或改革。任何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在如今的地球村里,只有开放条路。当全世界开放到人与人之间没有语言,肤色,传统的差异时我们就到达了“大同”。至于那最后的地球语是英语,汉语还是机器语言,就要看这世界的发展了其实,早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或许这个词该换另一更恰当的词)历来精于实用之术,而不善于理论上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总结,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科学规律中,鲜有中国人的名字。即使有也被“后来居上”的外国人占了先入为主的优势。这对我们民族特色的概括也许该成为我们的训诫,牢记心头。知道了自己的“死穴”,就该设法改进,不断吸取教训,从而不为外人所伤。历史的发展促使我们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取各家之长,才能逐步掌握主动权。
也许,真有某一天地球实现大纲,到适当人们的一切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时,就觉得今天各民族的冲突: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是那么的“低级”。但,现实时,生存是是永恒的,是任何一个民族所渴望的。任何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词化,都是让人,今天的人,痛心疾首的。倘若那样,世界便没有了多采,各民族的特色更无从谈起。
几个世纪前的殖民扩张以使印第安人灿烂的文明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今的印第安人大多只是居住在保留地里。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将于殖民扩张时一样的。任何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文化,都将面临生存的压力。这不是杞人忧天。我们必须在各基础学科内实现突破,在高新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只有那样,我们才有资本去自豪。
读科学史有感: 缺少科学大师科学精神是重要原因科学精神的匮乏是我们民族从事原始性创新的软肋。有必要重新认识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各项事业均取得重大进步,科学技术领域的面貌也取得伟大的变化。但在作为人类认知客观物质世界的原始性重大创新方面,中国对世
界作出的贡献甚少。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还没有诞生过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系统科学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中国人至今还从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作为上述现象的原因、同时也是结果,中国极度缺乏世界级的自然科学大师。去年,钱学森老人逝世了。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钱老生前的话,引发了社会热议“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总也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温总理说:“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温总理2009年教师节看望教师时的讲话。)
显然,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和深刻的。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有过一些探讨和论述。观点深刻和言辞激烈的代表当属学者袁绪程在其博客中发表的《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一文。这篇博文认为:不可能存在没有伟大人物的伟大时代,也不存在缺乏大师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期待一大批学术大师的产生,否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袁同时为中国重建“学术大师”的生态环境开出了如下药方:狠抓教育、善待人才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近日重读《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史纲》(柏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以及施尔畏博士的新书《观察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感慨良多。我认为:现代科学精神的匮乏乃是我们民族缺乏科学大师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让我们从科学精神的起源、科学大师成长的个人经历以及大师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探讨原始性重大创新所需要的基本个人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