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认为, 求知欲望是对知识的强烈反映, 是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
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注意, 启发学生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也要鼓励学生提出间题, 给学生设间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探索的热情。
如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鱼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在鱼由受精卵发育成大鱼的过程中,随着细胞的分裂,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细胞,这些细胞长得都一样吗?通过分析、讨论,引出本节的课题。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摘要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境中的数学,并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借助“生活实践”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依托“大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快乐有效;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情境创设”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有效情境创设的类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主题图的编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以利用“游乐园”这个主题图,以“进游乐园——玩游乐园——思游乐园”为主线,穿插乘法的意义、改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等知识为内容精心组织设计。
【案例1】: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进游乐园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你们高兴吗?生(异口同声):好2.观察画面师: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全都举手了。
)生1:我看见游乐园里有小火车。
(“这个我玩过”“我和妈妈到公园里玩过”声音此起彼伏)生2:我看见绿绿的树。
生3:我看见桌子和椅子。
生4:我看见梯子。
生5:那不是梯子是小火车的路。
生6:我看见(手指指着高空观览车),我叫不来。
生7:那是什么呀?生8:你玩过吗?生9:我看见蓝天上飘着5个气球。
生10:玩小火车的有12个人。
师:哦,这12个人是怎样坐的?生11:玩小火车的有4排,每排3人师:还有这样的情况吗?……师:根据刚才这些信息,你能提什么问题呢?生1: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师:怎样列式?生:3+3+3+3=12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时,板书算式)3.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算式。
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2.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3. 游戏化教学: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1. 讲授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法: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4.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 持续学习: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研讨、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活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把教学情境有力地发挥在情感教学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们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对此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学生的热情充满课堂,学生的情趣之火被点燃了。
在兴趣的推动下,自主并快乐地完成自己预设的学习目标,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者。
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发挥创设的课堂情境,课堂会给你一个惊喜。
让我们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在实际的课堂中还要注意下列问题:1.目的明确,切实为教学服务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紧紧围绕实现三维目标展开的,因而,完全是为教学服务的,情景只有在能为教学服务时才是好“情境”,否则就是假“情境”,所以该不该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情境,什么时候创设情境完全要看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就使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情境引入,有的教材可能直接引入新课会更好一些2.视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新课程中,要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所展示的情境要充满生活的气息,整个课堂犹如一个生活的舞台。
3.注意创设开放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努力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到更大的空间。
4.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时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教师如果能通过游戏、竞赛、设悬念等创设趣味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总之,创设教学情境可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强化,是他们为求知而乐,为探索而兴奋,这就为他们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最新教育文档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最新教育文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教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
如何使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学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好的情境,学生的求知欲望才强。
一、设置故事情境,激发求知欲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案例一: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上课伊始,教师以一段美丽的故事引入:“一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给山羊伯伯收白菜,山羊伯伯把6筐白菜按1比1分给它们,那么两只白兔各分得几筐?生1:小白兔和小灰兔各得了3筐。
生2: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样多。
教师继续讲:第二天,小白兔和小灰兔又给山羊伯伯收白菜,小白兔总结昨天的经验,迅速地帮山羊伯伯收白菜,山羊伯伯非常高兴,又把6筐白菜按2比1分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白兔非常高兴地拿走自己的白菜,你知道为什么小白兔非常高兴吗?两种兔各分得几筐白菜……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平均分是一种特殊的分法,就很想知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学习的兴趣就很高涨。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实例与教学相关。
教师在教学时,把这些信息引入到课堂中,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课堂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
案例二:教学“认识钟面”。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组画面。
画面1:六一儿童节的校园。
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学校有亲子联欢活动,邀请家长7点钟到校,先看看学生平时的作业与美术、劳技等作品,然后联欢。
画面2:小红家的客厅,墙上的钟面显示6时57分。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而创设情境教学正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探讨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或观察自然现象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 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实践建议1. 设计有趣的情境创设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设计有趣的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 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创设情境教学需要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以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教师可以使用实际案例、实验数据、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创设情境教学需要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5. 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情境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情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
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1、导入设置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
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就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
如:笔者在教学《散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
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火炬,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2、生存性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在《最后一课》教学结尾时,笔者对同学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是: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
而有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引导,同学们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植物生长的问题情境创设
情境:在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盆盛开着的鲜花,让学生观察花朵的结构,并且问:“为什么花儿的颜色会如此美丽?是因为什么原因?”学生不断提出各种猜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最终引出了颜色素的概念。
情境: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小动物的食物,如草、肉、水果等,并且问:“你们观察到了不同的动物都吃些什么吗?为什么它们会选择吃这些食物?”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观察,尝试自行挖掘动物饮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情境: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水、冰块和蒸汽,并且问:“我们平常见到的水可能会变成哪些状态?它们与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到水的状态可以是液体、固体和气体,从而探讨水分子间的关系。
情境:老师为学生讲解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并且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日照角度的改变,来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太阳光线对地球的影响。
情境: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夜晚看不到光?”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可以逐渐了解到光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同时也能明白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
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意义(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情境创设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果1.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2. 促进知识迁移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事件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例如,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品文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提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以“猜猜老师的年龄”:我是3月出生的,我的年龄的2倍加上6,正好是我出生那个月的总天数的2倍。
请你们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岁?这样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寻找答案。
最后老师通过方程的方式引出方程的解答方法: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那么年龄的2倍加上6就是2x+6,而这个式子等于3月的总天数的2倍,即31×2。
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方程2x+6=31×2。
解这个方程求出x,就知道老师的年龄了。
通过类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算算自己的年龄或者父母的年龄。
再者,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用多媒体演示:古埃及人的金字塔。
让学生猜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是正方形……)这时我动画演示:剖开塔基的截面,显示它的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得到认同,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这样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操作情境所谓“操作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和能力,又让学生从中学到教学的本质东西。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
”足可见操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解“角的比较”时,老师先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或者直尺,利用废纸本剪切自己喜欢大大小小的三角形。
这样再让其运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各个三角形的大小。
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比较,互相讨论怎么比较不同的三角形的大小。
这样学生们自己比较自己亲手做的三角形,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且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就会有重点地听。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大环境下,教师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在学生实践中营造学习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知识间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求知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创设情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和经验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任何有效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叶圣陶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可以接的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也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
在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b,求证:■<■。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
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由生活经验学生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二、在学生亲手实践中营造学习情境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记忆才深刻,运用才自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案设计技巧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案设计技巧【教案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技巧教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且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本文将讨论几种教案设计技巧,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一、培养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技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1. 提出问题: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追求。
2. 示范实验:在自然科学等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背后原理的好奇心。
二、创设情境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1. 故事情境: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再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2. 角色扮演:将学习对象融入具体的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投入。
例如,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演绎,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与影响。
三、利用资源丰富知识多样化的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视野。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1. 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通过阅读、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知识,并针对自身的疑惑展开探索。
2. 外部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考察实地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现实中的事物,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四、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以下技巧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安排他们共同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探索、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然而,有时学生可能出现缺乏积极性和兴趣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下是一些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
1. 创设启发性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启发性的情境,例如给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分享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
这样的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2. 培养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创设有趣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设计得有趣和具有挑战性,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例如,通过游戏、实践活动或者研究项目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4.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
5. 提供及时反馈和奖励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向和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6. 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这样的个性化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7.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让他们主动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结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启发性的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设计有趣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及时反馈和奖励、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对于学生所重视的一种能力,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点瞬息万变,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的一大挑战。
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一个适当的背景场景,让学生置身从而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挑战。
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主动地思考、探究,从而引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1.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考虑到问题的来源,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了解社会热点,找到一些与学生相关,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环保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引入这些问题场景,可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开放性的问题通常不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答案。
3.关联课程内容要让问题情境与课程内容相互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只有有了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讨论。
当讲解环保问题时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校的环保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语文学科更是一门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但现在好多学生怕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头疼。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很难学好语文,教师也很难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呢?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才能主动地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粗略的思考。
一、语文教师要用生命的热情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语文教育,严格地说,是精神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只有把传统文化人格化、情感化,赋予它鲜活灵动的生命活力,学生才能被其吸引,受到感染,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
离开了精神和人格,语言文字和文化就失去了它赖以寄托的灵魂,当然就更不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了。
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才能绘制富有诗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情、以自己生命的热情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潜在的精神生命意识,这样的课堂,就会有激情的飞扬,就会有情感的磁场,就会有师生水乳的交融。
例如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在执教鲁迅的《药》一课时,声情并茂地将课文朗读了一遍,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屏气凝神……当黄老师问同学们有何感受时,学生们竟然能把老师要分析讲解的内容都动情地谈出来。
有的说,当老师读到看客们的脖子“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往上提”时简直就透不过气来,看到了同胞们的麻木;也有的说,老师读到刽子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往下滴”时,我感到了万分的悲痛,革命者为人民牺牲了,可我们的老百姓还要吃他的血;还有位同学说,当老师读到“坟地”一节时,我仿佛听到了小栓的咳嗽声,还听到了夏瑜的呐喊……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动情的发言,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老师,这样的一堂课,还用的着烦琐的提问和分析吗?学生们已经读懂了《药》。
试想,如果没有黄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动情地朗读,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吗?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吗?二、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创造机会让他成功现代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doc
求知欲是创设性思维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探索和创新。
而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就阻塞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最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必须学习新课之后才能解决的。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会学、会用知识,并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意创新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问题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以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材料供他们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探究;以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
同时,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尝试以下的做法:一、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开始积极思维,使思维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学习动机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中有不少与动机、志向相关的教育因素,发掘并利用这些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唤起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立志成材类素材,由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从小立大志对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进而诱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动机,激发求知欲。
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鲜活的生活背景能唤起学生对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原有策略,同时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践四步教学法包括(3篇)
第1篇一、引入阶段1. 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或工作场景相符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明确目标: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应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 知识储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本次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探索阶段1. 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情境,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资源整合: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与实践活动相关的资源,如资料、设备、场地等。
3. 实施计划: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任务分配等。
4. 初步尝试: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三、实践阶段1. 亲身体验:学生按照实施计划,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认真观察,记录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体会。
3. 反思与总结:实践结束后,学生应结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 交流与分享: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评价与反馈阶段1.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2. 小组评价: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改进措施,调整实践活动方案,为下一次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实践四步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实践。
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摘要】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
我们可以从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下三种方式愿与大家商讨并实践。
第一:我们可以从引人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教学效果欠佳。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方法二: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
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
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
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
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
2.你有5元钱,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方法三: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印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相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
”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创设愉悦情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
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其关系。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
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
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如:讲《勾股定理》一节时开始先讲故事,说的是公元2000多年以前,一个叫商高的人十分精通计算测
量,国王很赏识他,有一天大王召见他就问:“商高,你最近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商高点点头说:“大王确实有。
如果你给我两条知道长度的木条,把它们拼成垂直的形状,然后,我不用测量也可以知道另一条线段的长度。
”大王,很有兴趣的尝试了几组数据,结果发现商高的答案总是和测量的相符。
同学们,你们知道商高是怎么做到的吗?这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即把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到这节课上来,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思维情境。
第二: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旧知识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
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创造“愤”、“悱”意境。
“愤悱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
“愤”是想求明后面却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
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方法二: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
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
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
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
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
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
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
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
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
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
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系统化,初
步形成认知结构。
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思维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全方位地进行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掌握知识、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