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专题(一)——第一、二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
《巴东三峡》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览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课文难度不大。
1. 通过画作者行程路线图,总体把握作者游踪。本文以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为游踪。按照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顺序记叙和描写。
2. 体味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中蕴涵的情感。
3. 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来写作这篇游记,是文章的语言的一大特点。
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4. 作者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一个“险”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等特点。写巫峡的山,突出其山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作者并未亲见巫山之云,文中描写乃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
《周庄水韵》
同是游记,本课与上一课有所不同。《巴东三峡》是写作者一次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周庄水韵》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多角度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多姿多彩。《巴东三峡》突出的是壮美,《周庄水韵》则体现了柔美。
1. 周庄是著名的江南古镇,景点很多,但作者一概不写,而是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竭尽铺排,无论是写雨雾缥缈,还是写雪后初霁,乃至写春夜中的水中倒影,都是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周庄的“水韵”特色。
2. 作者三游周庄,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但简略不等于简单,写前两次游周庄,作者以简约的笔法描绘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面。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值举办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写第三次游周庄,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有条有理。写第二次游周庄时,听到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而此时却真的在河面上聆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了。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都很优美。
3.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有些景点,
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文眼,作者由“梦”起笔,写到“梦幻般”的现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耐人回味。本文叙述、描写很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地上到天空、由神话到科学依据,等等。本文语言优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大量的叠词,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1.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2. 写环境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3. 写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之多。写了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走进纽约》
本文写的是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纽约。作者笔下的都市景观,无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反映了作者置身于纽约时的心态。
1. 文章视角独特,采用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手法描写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有仰视、平视和俯视,有视觉也有听觉,等等。
2. 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赞叹也有审视,还夹以心系家乡的情怀。
3. 本文语言特点十分突出,有些句式打破常规,以奇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独特的感受。急促的语言节奏恰当地表现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文章的语言形式与所写内容十分吻合。
4. 文中大量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想象奇伟,意境雄浑,绘声绘色,将纽约的形象描绘得十分逼真,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如文中开头将纽约的高大建筑物与街道,比喻为高山与沟壑。但其与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大厦相比,只似“一片蒿草”“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与世贸中心大厦,则是“三只啃食月中挂叶的长颈鹿”,比喻贴切而新颖。此外,将万里长风比作“透明的长天巨龙”,将地铁的哐当声比作“地震”,将汽车比喻为
争先恐后奔跑的“甲虫”,等等,都十分形象生动。
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新闻”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闻体文章,了解并掌握常见新闻体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四篇课文形式各异,有消息,有特写,有电视新闻文字稿,还有人物通讯,但都是常见的新闻体裁。学习这样的课文,有助于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和准确捕捉信息的能力。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这是一则消息,所报道的是大家都亲身经历过的大事。阅读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难度。建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学习:
(1)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2)消息的结构
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3)第1、2自然段:消息的导语。举世聚焦莫斯科的世界贸易中心,奥运会的主办权牵动亿万人心,消息的导语以抒情的笔法开篇,表达了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万分激动的心情。“流淌”的热泪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平稳”的语调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会的热切期望,也表明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主体部分则紧承导语,扣住整则消息的中心,用充足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之中已经点明的新闻事实,这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表述。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叙述了三个主要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篇幅不长,但极具现场感,对重大场面的描写形象生动,不仅让人如临其境,而且使人从现场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1.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既饱含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又平实冷静不带偏激,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政策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2.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