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翻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 记· 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 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 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 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文言文断句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 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 阳楼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 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 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 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 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 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 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 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 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 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 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 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 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 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 大大”亦然)
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
翻译的具体方法
适用范围
人名、地名、国名、 年号等专有名词
示
例 留 增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 张衡传》 (2)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an4)溪。《梦游天姥吟留别》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 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 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 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
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 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 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 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给下面短文标点并翻译。
1.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长子也恪父 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 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 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 驴赐恪 ——《三国志 · 吴书》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
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 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 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 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 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 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 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 望青楸之离霜。
四、标点古文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 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 《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刘禹锡集》)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 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 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 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 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 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 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 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 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 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 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 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 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 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 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中华书局1956年版)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 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三、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苕溪渔 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史记· 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 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 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 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 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 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 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 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 在《文心雕龙· 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 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 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 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 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 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 点,有助于断句。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 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 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 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 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 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句读溯源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 不便于民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 去其邪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 后有间令下者し。(节录)
3、句读符号 ヽ zhu4 《说文· ヽ 部》:“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し jue2 《说文·亅部》:“钩识也。从反亅”用于段末 或句未的停顿。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五、断句的具体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 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 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 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 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 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 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就不再提姓了。
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 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 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 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 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 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 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 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 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 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 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 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 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 “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 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 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 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 “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 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wenku.baidu.com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