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

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外延都不相同。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一)单独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杭州市”、“鲁迅”等都是单独概念,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例如,“法律”、“城市”、“人”、“国家”等,它们所反映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属性相同的事物组成的类。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一)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例如,“森林”是一个集合体。

*(二)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例如,“民族”、“工人”、“书”、“树”

等。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一)同一关系

*(二)真包含关系

*(三)真包含于关系

*(四)交叉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例如,“金属”和“非金属”、“红色”和“黄色”,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外延重合,所以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一)矛盾关系图

*(二)反对关系图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二、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它使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例如,对“学生”这个概念,增加“高等学校”这一内涵,其外延就缩小了,变成了“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对“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再增加“浙江”这一内涵,其外延又缩小了,过渡到了“浙江高等学校学生”这一概念,这就是概念的限制过程。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