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基础
2、生态哲学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和尊重自然界价值与权利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传 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同自然界关系时,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可”、“无所不做”的绝对 主体,这是一个“疯狂主体”,它消灭了人的理性、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的绝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限,使人失去了任何 限制和约束。
生态美学的产生还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美学与文学理论领域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密 切相关。众所周知,从20世纪初期形式主义美学的兴起开始,连绵不断地出现了分析美学、实用主义 美学、心理学美学等科学主义浪潮,侧重于对文学艺术内在的、形式的与审美特性的探讨;而到20世 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再现对当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性别、种族等人文主义美学 的浓厚兴趣。美学在新时代的这种“文化转向”恰恰是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关系到人类生 存与命运问题的探讨必然进入美学研究领域,成为其重要课题,从而为生态美学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整体上的动态平衡。任何自然界实体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进化过程或许出现不平衡,但整个系统应该是趋于平衡的。所有的系统都具 有自组织进化的功能,自组织进化趋向熵最小的秩序。具体说,相对于整个生命系统而 言,“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个体生命的保存,在更大意义上在于生命系统的有生有 灭与不断更新。生态平衡的动态性正是这样一个通过个体生命的有生有灭而达到生命系 统生生不息的上升、发展历程。
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看,主体性不过就是事物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或者说,凡有目的性 和能动性的事物都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创 造,从而取得一定水平的适应环境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依据这样观点,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 在世界万物中,作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具有绝对的主体性。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人类是最高程度 的主体,动物次之,植物又次之……就人而言,无论人的能力怎样发展,人都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 分。因此,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界整体对它的限制,它始终是一个“有限主体”,始终都只有依 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范畴:环境美学、生态审美本性论、“诗意地 栖居”、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
生态美学的三大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种族、群落、环境、生态环境
理论: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 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 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 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产生背景
2、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根据托马斯·伯里的观点,后现代文化体 现的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他认为“在具体化的生态精神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三个早期的文 化一精神发展阶段:首先是具有撒满教(Shamamic)宗教形式的原始部落时代(在这个时代自然界 被看作神灵们的王国);其次是产生了伟大的世界宗教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的超越为基 础);再次是科学技术成了理性主义者的大众宗教的现代工业时代(这个时代以对自然界实施外部控 制和毁灭性的破坏为基础)。直到现在,在现代的终结点上,我们才找到了一种具体化的生态精神 (同自然精神的创造性的沟通融合)”。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条件,可以认为,后现代信息经济 社会超越了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时代社会,这是走向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精神时代。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概念中的 “自我”与形而上学的一个孤立的、与对象分离的自我有根本区别,与社会学所追求的 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以及所谓的幸福、快乐等都是以个人为基点的自我也不同。 奈斯用“生态自我”来突出强调这种自我只有纳入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之中 才能实现。深层生态学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不断扩大自我认同对象范围的过程。 即在大自然之中,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孤立个体;作为人的本性是由与他人,与自然界 中其他存在者的关系所决定。当把其他存在者的利益视为自我的利益,方能达到所谓的 “生态自我”境界。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