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提纲(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卢德运动: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企业主。
当时工人尚未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错将机器的发明和推广视为贫困的根源。
1811年春,诺丁汉郡的工人最先起来捣毁刚刚发明的织机,揭开了卢德运动的帷幕。
不久即蔓延到各大工业中心。
英国国会为此于1812年通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队进行镇压。
它在一定时期可能迫使资本家作出某些微小的让步,但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英国、法国及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的战争。
主要的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
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分割的对象,俄国企图控制黑海海峡,插手巴尔干半岛,与英、法的矛盾日趋尖锐。
1853年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战争爆发,而后英、法对俄宣战。
1855 年秋,英、法、土联军攻占了俄国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战败。
1856年3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被剥夺了在黑海保有舰队的权利,它在近东的扩张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加深了国内农奴制的危机
3、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1819年,密苏里申请以州的资格加入联邦,但它究竟以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合众国,成为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场奴隶主争执的中心。
1820年国会的南北方代表终于达成妥协: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为自由州。
但是,由于南北双方这一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所以妥协只能取得暂时的平衡。
5、美国南方重建: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又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战争,打垮了种植园奴隶主在美国南方的统治,废除了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度。
1865—1877年,革命在南方进一步深入,其任务是用立法手段巩固和扩大内战的成果,重新建立南部各州
政权,改造和发展南部经济,巩固联邦的统一。
史称“重建时期”。
6、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解放和统一运动领袖之一,杰出军事家。
生于尼斯。
少年时随父亲当水手,深受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立志解救和振兴意大利。
1858年被授予皮埃蒙特王国少将军衔。
1860年率志愿军占领西西里并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南部。
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英名远扬海外。
后曾两度组织部队进攻教皇统治下的罗马,均遭失败。
曾帮助法国进行普法战争并当选为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
1882年病逝。
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
7、铁血政策: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制定推行的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
1862年由首相俾斯麦正式提出,声称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的重大问题。
俾斯麦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
俾斯麦的这种用“铁”和“血”的武力统一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而他本人也被称为“铁血宰相”。
“铁血政策”一词后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语。
8、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宰相。
普鲁士—德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
任首相时,推行铁血政策,通过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及法国的一系列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对外实行“大陆政策”,力图拉拢俄、奥,孤立法国,以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80年代开始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0年因与德皇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被迫去职。
9、萨多瓦战役:又称克尼格雷茨会战。
普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1866年7月3日,普、奥军队在波希米亚克尼格雷茨附近的萨多瓦村展开决战,普军出动二十八万五千人,
奥军为二十四万一千人。
普军由卡尔·毛奇指挥,重创由贝内德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
奥军一万八千人战死,二万四千人被俘。
7月26日,应法国调停,双方在尼科尔斯堡签订了停战协定。
10、普法战争:法国和普鲁士进行的欧洲争霸战争。
1870年,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为开始。
9月,双方在色进行会战,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法兰西
第二任帝国崩溃。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发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1871年5月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
普法战争使德意志最终实现统一,但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11、《神奈川条约》: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在神奈川签订,又叫《神奈川条约》。
19世纪中叶,日本的锁国政策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所冲破。
1853
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驶抵江户湾,用武力相威胁,递交要求德川幕府接受美国总统要求通商的国书。
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舰队进入江户湾。
3月31日,在神奈川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美国可在下田设领事馆;今后日本给予其他国家权益时,也应无条件地给予美国;等等。
日本的大门从此被打开,结束了二百多年闭关自守的局面。
不久,英、俄、荷等国援照美国先例,也迫使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12、戊辰战争: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新政府军与幕府军之间的战争。
因发生于1868年(戊辰年),故称。
是年1月3日,天皇睦仁宣布王政复古。
26日,德川庆喜派幕府军分别在鸟羽和伏见与新政府军激战,幕府军溃败。
4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
此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叛乱诸藩,于10月平定了这一地区。
次年3月出兵北海道,5月攻陷幕府残部固守的五棱郭。
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结束,摧毁了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后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
特点:鲜明的民主主义意识;双方均打着“尊王名分论”的旗帜
13、保守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奉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与自由主义相对。
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重大的社会变革。
18、19世纪的保守主义反对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人生而是不自由的,不平等的;要争取个人自由,但要适度,无限制的自由会毁掉自由本身。
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主张个人应服从国家,维护传统和社会秩序;主张渐进和改良,强调阶级调和。
认为能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平民政治。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伯克。
14、涂油子弹事件: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向印度士兵发放的一种涂有牛油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必须用牙齿咬开,这是对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侮辱,因而引起士兵的普遍的愤慨。
4月底,德里附近米鲁特85名士兵因拒接使用涂油子弹而被重判7年系刑。
这一事件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
4、1850年妥协案:由亨利·克莱提出,系他提出的三个著名妥协案中的最后一个。
该妥协案起源于加利福尼亚申请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而引起的冲突。
该法案的条款有: 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将墨西哥割让地分为新墨西哥准州和犹他准州,在哥伦比亚特区废除奴隶贸易,通过逃奴追缉法,减少得克萨斯州的面积,向得克萨斯州支付1000万美元,作为战争债款的赔偿。
1850年妥协案有利于南方奴隶主,暂时缓和了南方脱离诸邦的危局。
但逃奴追缉法案却激起了更广泛的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使南北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二、简答题:
1、工业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哪些巨变?
(1)、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①、生产的机械化: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动力机械取代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克服了人力畜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预见性、难以控制性;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工业重心的转移;③、推动农业改革;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社会面貌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兴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3)、政治方面:阶级结构的变化:分离出一个单独的阶级:工人阶级
(4)、全世界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5)、欧洲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衣食住行
2、西欧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各有哪些?
法国:①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打断了工业发展势头;
②小企业长期与大量存在,大企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技术与新机器③的发明与推广;
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束缚了劳动力;
⑤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阻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
⑥煤铁资源匮乏,制约了工业发展;
德国:①政府的积极干预;②大力发展教育;③关税同盟
美国:①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扩大了市场、改善了交通、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工业原料与农业保障)
②能迅速地创造性地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轧棉机、造纸机、印刷机、缝纫机、收割机、电报机),最先采用和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
③泰罗制/泰勒制
俄国:①以修筑铁路为中心;②煤铁资源丰富;③农奴劳动生产率低下;④强烈依赖外国资本;⑤精英知识分子善于借鉴外国观念
3、宪章运动的纲领是什么?简述它的主要内容。
纲领:由洛维特执笔的“人民宪章”
内容:(1)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目前因犯罪而坐牢者除外),都有选举权。
(2)无记名秘密投票。
以保障选民可充分自由地运用其投票权。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的限制。
(4)议员应支付薪金,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
(5)平均分配选举区。
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
(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5、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原因:改革背景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说(封建制度危机说)——农奴制缺陷明显,已经变得愈发落伍。
2.革命形势说——统治者对于农民暴乱的恐惧。
3、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官僚阶层、俄国知识分子基于道德原因希望废除农奴制。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改革外部强大的推动力
内容:(1)、永远取缔对农奴的束缚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
(2)、农民获得过去份地的一半,地主的损失由农民支付款与政府债券共同补偿。
(3)、解放的农民归村社集体管理
影响:(积极)(1)大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2100万农奴,结束了农奴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农奴解放的道德价值是非常巨大且不可估量的。
(2)这是一次以改革取代革命,并未导致流血结果的伟大尝试,其意义甚至比美国《解放宣言》更为重大。
(3)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土地,也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1)改革对于农民的双重剥夺:既剥夺了农民对地主的宗法依赖关系及其最低限度的保障;又通过赎买把农民的资源剥夺殆尽。
(2)改革把农民从地主的超经济强制中解脱出来,又放到村社这种泛化的集体强制之中
6、克里米亚战争给英法俄各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A 对于英国的影响:英国军队开始近代化的进程、公众的呼吁、英国不再干涉欧洲的事务,造成权力真空
B 对于法国的影响: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巴黎再次成为欧洲公认的外交中心
C 对于土耳其的影响:使土耳其的崩溃推迟了一个世纪
D对于俄国的影响:暴露的农奴制的弊端,国际地位下降
7、美国内战的起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直接原因:林肯当选为总统(导火线)
8、美国内战的影响是什么?
(1)、政治上:内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明确了共和国的单一性质,拒绝了州权主义和分离主义,摧毁了奴隶制,修改了宪法,赋予了自由公民以投票权和公民权,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将权力重心由南部种植园手中转移到北部资本家手中,为现代美国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开发了西部,加速了北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废除了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加强了铁路一体化,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文化上:内战加深了人民对于民主自由的认识,争取美洲黑人人权的废奴主义运动胜过了美洲人民对于财产权的传统尊重。
9、意大利统一的主要过程是什么?
①对奥战争:1859联合法国对奥作战,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意大利的统一。
②加里波第远征:l860年加里波第组成“红衫军”,远征南部两西西里王国,成功后交出政权,两西西里王国合并于撒丁王国。
③意大利王国成立:1861年意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统一,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11、德国统一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是什么?
积极: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消极:(1)、德国人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留下了永久的裂痕。
(2)、普鲁士战争胜利的短暂性、迅速性使得欧洲大多数军事家和政治家相信:战争是短促的,相对无痛苦的,而忽略了俾斯麦非凡的领导能力才是获胜的关键,而且只有俾斯麦能直接接近和影响皇帝,一切尚在控制中。
但此后的德国政治层面将失去对国家军事机构的控制,凡尔赛镜厅宣告成立的新德意志帝国所承载的光荣将是他1918年灭亡的基础。
12、明治维新的六项措施是什么?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
③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④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明治维新背景
教育。
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明治维新背景;
⑤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⑥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
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1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有哪些?
(1)、改革主体方面:日本是武士,中国是知识分子
a改革主体的政治号召力:日本的号召力大,中国的号召力仅限于知识分子
b改革主体的组织力量:日本有组、有纪律;中国没有
c改革主体的谋略水平:
(2)、经济上:改革主体的经济实力
(3)、文化上:
民族文化心理: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
文化历史传统:日本是外向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
社会协作形态: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
社会教育形态上: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
(4)、国际环境上:对日本有利
(1)、就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19世纪中叶在日中两国封建社会的内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就全国而言,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因素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等方面,中国是落后于日本的;
(2)、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程度和内部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社会变革时期它所形成的阻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的幕藩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容易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也会随之而发生动摇。
而中国的地主制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其生命力很顽强;
(3)、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两国的差异是:1、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强大的中央政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
2、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
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国家君主。
3、日本实行的是门阀制、世袭制,中国的是科举选官制。
4、清王朝既腐朽又冥顽。
(4)、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方面:在日本,由于领主制占统治地位并且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土地不能买卖,无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土地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5)、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中国的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憧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视欧美为夷狄之邦;日本曾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视引进外来文化为当然的事情。
15、边沁功利主义的优点与缺陷有哪些?
优点:a.与惯常情况相符:选择根据偏好,评价根据效果,用效果解释动机;
b.从唯名论立场指出,不指称具体事物的语词,如权利、财产、荣誉、进步等,其作用常常掩盖事实,迷惑和操纵人心,社会现实最应该关注具体个人的快乐和痛苦;
c.指出最大多数个体成员的最大幸福原则的应用就是探讨什么措施会导致较少的犯罪和人类的完善。
目的在于促进英国法律制度的人性化和高效率。
缺点:a.只用理性计算行动(的量性),而没考虑快乐的质的差别,“小孩玩的图钉游戏和诗无分高低”;
b.快乐是个人性质的东西,国家和社会共同体无所谓快乐或痛苦;
c.用效果论的“有用”诠释行动的“好”与“有价值”,有悖于基本的正义感。
16、穆勒功利主义的优点与缺陷有哪些?
优点:注重结果和社会福利
缺点:西季维克在认为有两点逻辑错误:
①实际被欲求的东西≠值得欲求的东西
②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个人追求公众幸福
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认为有三点错误:
①忽视了基本权利等非效用因素;
②忽视了分配公平
③适应性行为和心理调节会影响功利主义效用的计算
17、什么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含义:资本主义强国对弱小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
主要表现为海外移民、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等。
双重使命:“破坏性使命”与“建设性使命”
关系:破坏性是为建设性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延续的必然结果,是殖民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关系。
18、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英国殖民当局强迫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士兵使用涂有猪油和牛油的纸包装的来复枪子弹。
“米鲁特”的枪声揭开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序幕。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当局严重的殖民掠夺激化了印度各阶层与殖民者的矛盾。
4、试从指导思想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①、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性,是造成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公社犯了一系列战略上的错误。
③、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巴黎无产阶级陷入了孤军作战的不利形势。
④、政治体制上的缺陷。
⑤、主观上内部党派的分裂。
⑥、公社领导人的平民化导致缺乏政治经验,导致决策失误
⑦、主导思想——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失败。
领导公社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们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不相信不依靠广大群众。
1.由于蒲鲁东主义过分强调个人的行动自由和独立自主,公社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统一的领导中心。
2.由于受蒲鲁东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 公社既缺乏无条件的集中制, 又缺乏严格的纪律, 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多中心, 造成了思想上和工作中的极大混乱。
3.公社受蒲鲁东主义影响, 没有剥夺剥削者, 没有对少数反革命分子和坏人实行坚决镇压。
4.布朗基主义者由于主要只着眼于巴黎,没有能做好为数众多, 跟工人阶级有共同利益的广大农民的工作。
放弃了工农联盟的工作, 失去了工人阶级斗争的至关重要的同盟军。
10、德国统一的主要过程是什么?
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1864年2月);普奥战争(1866年6月);普法战争(1870年)
14、自由主义的两个阶段是什么?它们的区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