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材料三:上海滩的十里洋场与苏州河两岸棚户区的鲜明对比
地区差异性大;传统生活方式居于主导地位。
材料四: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 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 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 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 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 走的路同时存在。——摘自《毛泽东选集》 问题:材料反映了物质生活习俗变迁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教学过程三部曲
国 近 现代 中
材料一:近代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 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 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 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自来水厂、 巡捕房、丝厂、轮船公司皆在焉。”自来水“激浊扬 清,人皆称便”。
——胡祥翰、李维清、曹晟《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
材料人二们:的在生清活末7方2家式民和族城工市业面企貌业发中,生上改海变3。8家,广
州8家,福州4家,东南沿海城市占66.7%。据统计, 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类各级学校即有259所, 上海从开阜到1900年,各类中外文报刊即达60多种, 上海的《申报》和天津的《大公报》成为闻名全国的 南北两大报刊。 ——《申报》1914年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问题:据材料概括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变革的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
材料五:1850年,上海的洋货进口总值为390.8万元, 1860年达到3667.9万元。西方商品几乎渗入了中国城 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必需的米、面、衣料等基本 生存所需的商品到罐头、饮料等享受方面的商品内容丰 富。——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问题:依据材料,总结影响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
文明、平等、自由的近代思想观念的促进。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五、变迁的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渗透。
列强侵入下的西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外来商品传入
2.政治文化思想运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 建立、文革、改革开放等
三、进步的影响
1.改变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提高生活质量; 2.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3.增强同世界的联系; 4.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原因 ①普通民众的需要
②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2.发展历程 ①1873年《昭文新报》——国人办报先例 ②戊戌变法运动——形成高潮 ③辛亥革命后——宣传政治的工具 ④现代——国人不可缺的内容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 “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问题:对比两段材料,说明中国人的服饰观 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趋于平等。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经济发展角度
材料三: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 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 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3.分类:党报、专业、娱乐 4.作用:①传播文明,解放思想。
②制造舆论、宣传思想、唤醒民众。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无线广第播电1台6课具有投大资少众、传见媒效快的等变特点迁,传入中国
二以兴后旺、,发影发达视展 ,事迅 一业速 直的。 占发据 全统国展计的,702%0以世上纪,3最0年多代时,拥上有海9民0多营家广,播 1成、为电世影界:上无19线05广年播中电国台第数一量部最电多影的京城剧市《,定而军纽山约》当。时仅 2有、24广座播无:线广20播世电纪台20。年代初产生
教学过程三部曲
国 近 现代 中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代表服饰及特点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旧式、新式) 特点:国门洞开,西服东渐,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2.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特点:政治色彩强烈,提倡勤俭、物质贫乏使衣着简朴。 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特点: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大公报》1903年4月 材料二:“在他处则欲俭尚易,在沪上则欲俭尚难。沪 上各业中于勤俭二字全无体会,不独上等者不能俭, 即降而于东洋车夫亦且不知俭”“商人讲究体面排场, 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为的是向人们 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 ——《申报》1907年9月
问题:材料反映了物质生活习俗变迁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问题:依据材料,说明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改造角度
材料四:生活在具有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近代中国, 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时代的挑战,都会感受到西方文 化对我们的冲击,同样也会有受惠于两种文明又困 惑于两种文明的复杂心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精华, 也有糟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们应当客观的看 到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改造我们的传统文 化,使其更加辉煌。——转引《中华文明网》
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新现象?
材料三: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 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 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 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民国《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材料四: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 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 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 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3、电视: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60年代 2、特点: 3、影响:
⑴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⑵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生产娱乐。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 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 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六: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 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 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 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问题:据材料总结影响消费习惯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中外贸易的发展,外来商品的传入。
主 色 个(洽席。时村2语村期)嫁录民结据妆、说婚材变毛:的料迁主“人三的席毛都,特纪主送概点念席。括,章像”20并等章世简,也纪要这是80分构当年析成时代其了最以原那好来因个、。时最期 时嫁兴妆的的嫁鲜妆明,特那 材(料1)三分2别0世指纪出8与0年材代料至一今、…二…所,反送映嫁的妆洽的村风气在洽村已经开 始送普嫁遍妆化情…况…直它接保相留关了的传历统史中事的件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 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但是,当今嫁妆也产生了巨大 的变异。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所整理的资料:所送的嫁妆(除 被褥、桌柜等) 80年代: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90年代:组合家具、VCD插放机、采电、冰箱 现在 取暖器、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沙发、高档组 合家具、农机设备、摩托车、小面包车、音箱、高级床上用品 ——材料均出自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
材料七:蔡元培的结婚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 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 婚……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 成为研究助手。——转引自《北京娱乐信报》
材料八: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 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 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 由,禁止一夫多妻等。
——梁思成
城市古建筑对于城市自身的意义是:记录民族历史, 展示传统文化,载托信仰灵魂,提供世人认同,增 强国民自信。
阅(读2材)料特,点结:合保所学留知传识统回特答色问;题。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 材 没 还 材越 原 市有送料料现 因 场送什一二代:经嫁么我那妆嫁化人济从时。妆们 体调兴他。重 制查起们”中送视 建说得一传立:知些统;“,政吃;工洽治大农业村色锅村发村彩饭民较改展,在浓革;吃这的人,食一东堂们农时西,生民期作人人活收结为都民文婚嫁观入是公化的妆念增国社大大,家变加化革多如的化;运命数:了动都毛,
源自文库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居住建筑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 ——传统住宅,东方特色四合院。 2.鸦片战争后 ——中西合璧。 3.新中国前期 ——城市住房拥挤。 4.改革开放后 ——1995年安居工程,中低收入者住房。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四、社会风尚的变迁
1.近代中国——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妇女解放、倡导婚姻自由 ②简约婚丧礼仪 ③社交礼仪文明——握手、鞠躬取代等级跪拜礼,“先 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崭新风尚 ①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②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③实行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3.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4.民主平等自由思想传播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 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教学过程三部曲
国 近 现代 中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政治发展角度
材料一:清代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袍服……皇室 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服饰的穿用时间 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 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 律换戴。
研究性学习: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古建筑,路在何方?
材料一: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建筑是凝 固的音乐,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只是一种噪音,由这样的建 筑构筑的城市,是不可能有魅力的。城市需要发展,但是不 能够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 来生活的负责。
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 中的消极因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满生 机。
探究变迁的历史意义——国人形象角度
材料五
他们是“中国女孩子” 他们长着小猪眼,拖着 大猪尾。
图片和文字摘自雷蒙·道森 的《中国变色龙》
自晚清以来,辫子不再被外国人当做“异 国情调”而加以简单描述,而是作为“劣等民 族”的符号加以嘲弄。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七、变迁的启示
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全盘西化 盲目崇洋
奢侈消费 斗富争雄
地区差异 贫富悬殊
1
理性学习 坚守民族特

2
注重积累和 消费的关系
3
全国各地 均衡发展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四个高峰期史实
时期
发展情况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通讯工具
洋务运动 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
特点:逐步近代化,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进步的史实 二、进步的原因
1.受西方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影响、列强侵华的需要)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先进爱国人士的兴办和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社会需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
4. 社会生活:改变中国人形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认识: 从封闭守旧到文明开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 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和阻碍变化有限。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烙印。
探究变迁现实启示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另一面”
材料一: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 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 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 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饮食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传统饮食丰富,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 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南方北方各有特色。 2.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新中国前期 计划经济,凭票定量供应、生活艰苦。 4.改革开放后 取消票证、追求品质,菜篮子工程。
理性接受西方生活观念,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六、变迁的历史意义和认识
1.政治: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经济: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经济工业化进程。
3.文化: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旧弊, 推动思想文化的科学理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