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放射学杂志! " " !年’月第% $卷第’期
・. $ 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诊断
张泽明, 张 凌
攀枝花 ‘ ) ’ % , " ’ ,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 四川 )、 * + 室,
摘要: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表现。方法 搜集% -例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例病人均作过 扫描, 其中 例还同时作了颅骨 线正侧位观察。结果 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骨质破坏、 % ( ) . / ( ) 小骨片、 脂质及软组织肿块显示有价值; 对观察硬脑膜是否受侵有意义。结论 ( ) 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中脂质的显示对其 诊断尤其重要。结合临床表现多可确诊。 关键词: 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 体层摄影, /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0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脂质而呈泡沫状 。结合本组病例, 有% % 例能测到轻度负 & "
图 + 右额骨缺损区密度较高, 未测
到低密度脂质, 手术证实主要为肉芽肿类组织充填 (肉芽肿期) 图, 为图(之骨窗, 骨内板未完全破坏, 残留小骨密度较其它
疹、 耳漏, 肝脾肿大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的 表现。因临床症状较为典型, 骨质破坏为大面积地图样改变, 较为特征, 与嗜酸性肉芽肿不难鉴别。 " 转移瘤, 年龄较大, 呈 溶骨性破坏, 可有小碎骨片, 无硬化现象, 瘤灶内肯定无脂质小 点。#血管瘤, 病变区骨质膨胀, 内外板破坏, 呈栅栏状或网眼 状, 边缘轻度硬化, 境界清晰。 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检查诊断, 我们认为 & " 较 2 线更 有优势, 更为可靠。& 扫描对病灶内小碎骨片、 脂质的显示以 " 及硬脑膜是否受浸均较 2 线更为理想。因此, 临床上怀疑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病例, 我们认为 & 更有实 " 扫描作为常规检查, 际意义。 参考文献:
黄色肿块期、 晚期。黄色肿块期的特点为出现大量含脂质的细 胞。肉芽期除了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大单核吞噬细胞外, 有
万方数据 专业毕业,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为 ( ) 诊断。
・, * ,・
实用放射学杂志( 0 0 (年1月第% *卷第1期
” 图% 女, ! " # $ $ ! % #岁, & " 示右额顶骨破坏灶内低密度区可测到脂质样密度, & " 值约为 ’ % (! )。骨缺损区清晰与脑组织间 细白线较模糊, 提示硬脑膜受浸, 手术亦证实 图( 左额骨病灶内亦有低密度脂质斑点, & " 值为 ’*! )。病灶内缘有一短条 样高密度影, 与骨内板稍欠连续, 为残留小骨, 且瘤灶最外缘隐约可见一 “骨外膜” 细白线 骨密度低, 软组织肿块外凸明显 时可见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出现是因为细胞浆内含有 大 量
[ ] ! (图 外膜下组织, 再向外有一条细白线包围, 可能为颅骨外膜
, , ) 。 % ! . D E H / 线所见 表现。
从 . 例 / 线头颅正侧位片观察, 仅能见到骨
有C 骨缺损区清晰。 C 例颅骨内外板均破坏,
质缺损、 破坏区, 其它征象无法满意显示, Biblioteka Baidu 线诊断未见特征性
有!例骨质有轻度硬化改变, 所见最大骨破坏区为 18 BO1 E 8 B 大小。 D E D 病灶内脂质显示 有C C 例病灶内能程度不同地测到轻 E 讨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根据其临床症状较轻, 年龄 ) 诊断, 较小, 一般以儿童、 青年多见。( 破坏, 灶内 ) 表现为颅骨缺损、 可见到小碎骨片和脂质样密度, 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特点诊断不 难。本文重点讨论病灶骨脂质样密度出现的病理基础以及对 此疾病的 ( ) 诊断意义。
[ ]
D E E 硬脑膜受浸 骨缺损区与脑组织间正常应有一细白线 (硬膜) , 当此细线模糊不清时, 提示硬脑膜受浸润 (图 % ) 。有 1 例( 提示硬脑膜受浸, 手术结果证实病变呈鱼肉 ) 见此线模糊, 状与硬脑膜明显粘连, 受侵蚀。此白线多为硬脑膜以及附近被
[ ] ! 。手术亦证实所有病变内侧之脑组织 挤压的蛛网膜、 软脑膜
[ ] 王邦浩. 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 % 例报告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3 . , ( ) : % 4 * 4 ( + % , . [ ] 王宏德, 施的美.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2 线和 & ( " 表现及其演变 过程 [ ]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 ) : 3 . % 4 4 * 4 % % 1 ’ % . [ ] 高雅君, 陈 桦, 谭长连.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 实用 + " 诊断 3 . 放射学杂志, , ( ) : % 4 4 *% ,# ( 4 4 ’ + 0 0 . [ ]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 [5] 第 % 版. 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4 4 * . % + . [ ] 白希清. 病理学 (下册) [ 5] 第 %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 4 4 ( . * 0 0 . [ ]6 : 1 7 8 8 9 : ; < => ?. @ A C D < 8 < D 9 F G C D C < HI G = 9 ; D J : 9 8 G K G ; D < = . L = $ ; G : M? ?, B E E [ 5] N : G O 8 9 3 Q. 9 O D ; < : C . 5 G = 9 ; D J: 9 C < = G = J 9D I G D = . R < 8% . B P>, E E E () ) : , $ 9 J < = O9 O D ; D < = . $ "S < 7 D C $ 5 < C F % 4 4 ( . * * ’ % 0 . B
! "# $ % ’ ( ) $ ) * ( +, $ . ( 0 $ 1 $ -2 + % ’ 3 1 ( 4 %( * 5 6 3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 / 1 2 3 1 ) 8 ( 9 1, : ( ; 9 1 ) ’ % , " ’ , . ( ) 1) 5 67
收稿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 张泽明 ( , 男, 四川省仁寿县人, 川北医学院放射 % & ’ ’ #)
[ ] . : 早期、 肉芽期、 病理上嗜酸性肉芽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度负 ( 最低为 #1 经手 ) 值改变。( ) 值最高为 #$P Q, "P Q, 术病理所见为脂类结构混杂充填 (图% , ) 。其余 . 例病灶区未 ! 测得低密度负值, 仅占! ’ E , R。
值的脂质, 占说明 & + . + /, " 检查时病例已处于肉芽肿期或 黄色肿块期, 所见是病理基础的客观反应。另外 & " , 例未测 到轻度负 & 分析认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 值的脂质, !当 病变处于早期时, 主要为大量的组织细胞出现; 当病变处于晚 期时, 肉芽组织已被结缔组织代替, 有纤维化现象以及新骨形 成, 未出现脂质细胞; 不周全, 漏掉了脂 "& " 值的测量不规范、 质的检测。复习此,例病理片, 有(例可见少许泡沫细胞, 另( 例无典型泡沫细胞; 直 # 此病变有时可能不经过黄色肿块期, 接由肉芽早期到晚期, 不出现含脂质的细胞。因此我们认为颅 骨病变有局限骨质破坏, 年龄+ 临床症状较轻或没有 0岁以下, 临床症状怀疑嗜酸性肉芽肿者, 其病变中能测到轻度负 & "值 的脂质时, 对肯定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诊断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就要求我们在 & 对怀疑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 " 实际工作中, 例其病灶的显示要用窄的窗宽、 较小的窗位, 当肉眼发现最低 密度时进行 & 就不易漏掉脂质的测定。另外根据 " 值的测量,
[ ] 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 其对脂肪信号非常敏感, 因此怀疑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者可进一步作核磁共振检查, 对脂质的显示将更 为可靠, 对此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费用等原因, 本 组病例均未作核磁共振检查, 仅为理论上的推断。光盘检索, 尚未见国内对此详细报道, 提出脂质讨论, 供同仁探讨。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与以下三种疾病相鉴别: ! 黄脂瘤 病, 多见于( 临床上典型者则以颅骨破坏、 突眼、 $ ,岁的儿童, 尿崩症为三大症状, 且其骨质破坏为大面积地图样改变, 病变 内亦可测到轻度负 & 齿龈炎、 皮 " 值的脂质。此外还有中耳炎、
无确切改变。 D E F 病变内结构 !有G例病变区见点状以及短细条样稍高 [ ] ! 密度影, 认为系残留小骨 (图 !) , 未见所谓典型钮扣样征
[ ] 1 象 。"脂质的显示情况如上所述。 # 病变内可有软组织密
度结构, 手术所见为肉芽肿主要组织 (图1 ) 。 D E G 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改变 G 例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 织肿胀, 外凸的肉芽组织外缘有一条弧形细黑线, 可能为颅骨
: , : ; 9 2 6 2 : @ > , 7 5 " 8 , ! " 9 : < = $ > < ) 2 3 4 6 2 7 3( )8 9 : 7 : 8 ; 3 7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 E ? < = 0 ( . ) % 8 : C 3 C > = : @ 2 C 3 > 8 6 = @ = 8 5 ? F 5 5 ? ? ; , , ( )G 3 7 3 7 3 ; 7 2 C 3 8 ; = H 3 6 @ : 6 I 3 >: @ >.2 < % -8 : C 3 C9 : > C D A 6 6/# 7 : 4 : B = @ : ; = 2 @ E 8 < ) 3 1 = ) J = = >C B : 6 6 K 2 @ 35 = 3 8 35 : 7 3 @ 8 9 B : 6 A B @ > 5 F: F F3 5 F 5: 3 @ > 2 8 7 : @ = A B3 7 2 C = 2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G 3 7 3 C 9 2 G 3 > 8 6 3 : 7 6 : @ > : 8 8 A 7 : ; 3 6 = @( )E ! ( ’ 1 3 ) $ ( ’ J = = > = C = B 2 7 ; : @ ; ( )8 9 : 7 : 8 L 5 ? F F 5 5 , ; 3 7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 7 3 6 = : K 6 3 > = : @ 2 C = C 8 : @K 3B : > 3G 9 3 @8 2 B K = @ 3( )G = ; 98 6 = @ = 8 : 6 = @ < 2 7 B : ; = 2 @ E 5 ? ? : , @ < ( + . ) C D A 6 6;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 2 B 2 7 : 9 /# 7 : 8 2 B A ; 3 > 5 ? ? 5 F F 5 AB % & . "年 J = 8 9 ; 3 @ C ; 3 = @与M : < < 3氏 % 将一类原发于骨髓腔以组 织球及嗜酸性白血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肉芽肿样病变定名为 骨嗜酸性肉芽肿。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骨病, 以颅骨为 多发。有其较特征性的 ( 文内搜集了% ) 表现, - 例经病理证实 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 ) 以提高诊断水平。 ( ) 表现特征, C 材料与方法 男$例, 女, %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例, 年龄 ,!1 平均 % " 岁, 1 岁。 % - 例病人中有 % 1 例有头痛或 持续隐痛病史, !例仅有头部肿块征。病程大都为%月以上。 全部病例均使用日本 N 9 = B : > A # ! " " ")# % % 型全身 ( )机 扫描, 只作了横断平扫, 未作增强, 其中有 . 例还拍摄了 / 线头 颅正侧位片。所有病例 ( 经病理 ) 检查诊断后均作手术切除, 证实。 D 结果 D E C 骨质改变
・. $ 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诊断
张泽明, 张 凌
攀枝花 ‘ ) ’ % , " ’ ,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 四川 )、 * + 室,
摘要: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表现。方法 搜集% -例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例病人均作过 扫描, 其中 例还同时作了颅骨 线正侧位观察。结果 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骨质破坏、 % ( ) . / ( ) 小骨片、 脂质及软组织肿块显示有价值; 对观察硬脑膜是否受侵有意义。结论 ( ) 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中脂质的显示对其 诊断尤其重要。结合临床表现多可确诊。 关键词: 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 体层摄影, /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0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脂质而呈泡沫状 。结合本组病例, 有% % 例能测到轻度负 & "
图 + 右额骨缺损区密度较高, 未测
到低密度脂质, 手术证实主要为肉芽肿类组织充填 (肉芽肿期) 图, 为图(之骨窗, 骨内板未完全破坏, 残留小骨密度较其它
疹、 耳漏, 肝脾肿大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的 表现。因临床症状较为典型, 骨质破坏为大面积地图样改变, 较为特征, 与嗜酸性肉芽肿不难鉴别。 " 转移瘤, 年龄较大, 呈 溶骨性破坏, 可有小碎骨片, 无硬化现象, 瘤灶内肯定无脂质小 点。#血管瘤, 病变区骨质膨胀, 内外板破坏, 呈栅栏状或网眼 状, 边缘轻度硬化, 境界清晰。 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检查诊断, 我们认为 & " 较 2 线更 有优势, 更为可靠。& 扫描对病灶内小碎骨片、 脂质的显示以 " 及硬脑膜是否受浸均较 2 线更为理想。因此, 临床上怀疑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病例, 我们认为 & 更有实 " 扫描作为常规检查, 际意义。 参考文献:
黄色肿块期、 晚期。黄色肿块期的特点为出现大量含脂质的细 胞。肉芽期除了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大单核吞噬细胞外, 有
万方数据 专业毕业,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为 ( ) 诊断。
・, * ,・
实用放射学杂志( 0 0 (年1月第% *卷第1期
” 图% 女, ! " # $ $ ! % #岁, & " 示右额顶骨破坏灶内低密度区可测到脂质样密度, & " 值约为 ’ % (! )。骨缺损区清晰与脑组织间 细白线较模糊, 提示硬脑膜受浸, 手术亦证实 图( 左额骨病灶内亦有低密度脂质斑点, & " 值为 ’*! )。病灶内缘有一短条 样高密度影, 与骨内板稍欠连续, 为残留小骨, 且瘤灶最外缘隐约可见一 “骨外膜” 细白线 骨密度低, 软组织肿块外凸明显 时可见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出现是因为细胞浆内含有 大 量
[ ] ! (图 外膜下组织, 再向外有一条细白线包围, 可能为颅骨外膜
, , ) 。 % ! . D E H / 线所见 表现。
从 . 例 / 线头颅正侧位片观察, 仅能见到骨
有C 骨缺损区清晰。 C 例颅骨内外板均破坏,
质缺损、 破坏区, 其它征象无法满意显示, Biblioteka Baidu 线诊断未见特征性
有!例骨质有轻度硬化改变, 所见最大骨破坏区为 18 BO1 E 8 B 大小。 D E D 病灶内脂质显示 有C C 例病灶内能程度不同地测到轻 E 讨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根据其临床症状较轻, 年龄 ) 诊断, 较小, 一般以儿童、 青年多见。( 破坏, 灶内 ) 表现为颅骨缺损、 可见到小碎骨片和脂质样密度, 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特点诊断不 难。本文重点讨论病灶骨脂质样密度出现的病理基础以及对 此疾病的 ( ) 诊断意义。
[ ]
D E E 硬脑膜受浸 骨缺损区与脑组织间正常应有一细白线 (硬膜) , 当此细线模糊不清时, 提示硬脑膜受浸润 (图 % ) 。有 1 例( 提示硬脑膜受浸, 手术结果证实病变呈鱼肉 ) 见此线模糊, 状与硬脑膜明显粘连, 受侵蚀。此白线多为硬脑膜以及附近被
[ ] ! 。手术亦证实所有病变内侧之脑组织 挤压的蛛网膜、 软脑膜
[ ] 王邦浩. 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 % 例报告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3 . , ( ) : % 4 * 4 ( + % , . [ ] 王宏德, 施的美.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2 线和 & ( " 表现及其演变 过程 [ ]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 ) : 3 . % 4 4 * 4 % % 1 ’ % . [ ] 高雅君, 陈 桦, 谭长连.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 ] 实用 + " 诊断 3 . 放射学杂志, , ( ) : % 4 4 *% ,# ( 4 4 ’ + 0 0 . [ ]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 [5] 第 % 版. 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4 4 * . % + . [ ] 白希清. 病理学 (下册) [ 5] 第 %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 4 4 ( . * 0 0 . [ ]6 : 1 7 8 8 9 : ; < => ?. @ A C D < 8 < D 9 F G C D C < HI G = 9 ; D J : 9 8 G K G ; D < = . L = $ ; G : M? ?, B E E [ 5] N : G O 8 9 3 Q. 9 O D ; < : C . 5 G = 9 ; D J: 9 C < = G = J 9D I G D = . R < 8% . B P>, E E E () ) : , $ 9 J < = O9 O D ; D < = . $ "S < 7 D C $ 5 < C F % 4 4 ( . * * ’ % 0 . B
! "# $ % ’ ( ) $ ) * ( +, $ . ( 0 $ 1 $ -2 + % ’ 3 1 ( 4 %( * 5 6 3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3 4 ( / 1 2 3 1 ) 8 ( 9 1, : ( ; 9 1 ) ’ % , " ’ , . ( ) 1) 5 67
收稿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 张泽明 ( , 男, 四川省仁寿县人, 川北医学院放射 % & ’ ’ #)
[ ] . : 早期、 肉芽期、 病理上嗜酸性肉芽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度负 ( 最低为 #1 经手 ) 值改变。( ) 值最高为 #$P Q, "P Q, 术病理所见为脂类结构混杂充填 (图% , ) 。其余 . 例病灶区未 ! 测得低密度负值, 仅占! ’ E , R。
值的脂质, 占说明 & + . + /, " 检查时病例已处于肉芽肿期或 黄色肿块期, 所见是病理基础的客观反应。另外 & " , 例未测 到轻度负 & 分析认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 值的脂质, !当 病变处于早期时, 主要为大量的组织细胞出现; 当病变处于晚 期时, 肉芽组织已被结缔组织代替, 有纤维化现象以及新骨形 成, 未出现脂质细胞; 不周全, 漏掉了脂 "& " 值的测量不规范、 质的检测。复习此,例病理片, 有(例可见少许泡沫细胞, 另( 例无典型泡沫细胞; 直 # 此病变有时可能不经过黄色肿块期, 接由肉芽早期到晚期, 不出现含脂质的细胞。因此我们认为颅 骨病变有局限骨质破坏, 年龄+ 临床症状较轻或没有 0岁以下, 临床症状怀疑嗜酸性肉芽肿者, 其病变中能测到轻度负 & "值 的脂质时, 对肯定嗜酸性肉芽肿的 & " 诊断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就要求我们在 & 对怀疑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 " 实际工作中, 例其病灶的显示要用窄的窗宽、 较小的窗位, 当肉眼发现最低 密度时进行 & 就不易漏掉脂质的测定。另外根据 " 值的测量,
[ ] 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 其对脂肪信号非常敏感, 因此怀疑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者可进一步作核磁共振检查, 对脂质的显示将更 为可靠, 对此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费用等原因, 本 组病例均未作核磁共振检查, 仅为理论上的推断。光盘检索, 尚未见国内对此详细报道, 提出脂质讨论, 供同仁探讨。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与以下三种疾病相鉴别: ! 黄脂瘤 病, 多见于( 临床上典型者则以颅骨破坏、 突眼、 $ ,岁的儿童, 尿崩症为三大症状, 且其骨质破坏为大面积地图样改变, 病变 内亦可测到轻度负 & 齿龈炎、 皮 " 值的脂质。此外还有中耳炎、
无确切改变。 D E F 病变内结构 !有G例病变区见点状以及短细条样稍高 [ ] ! 密度影, 认为系残留小骨 (图 !) , 未见所谓典型钮扣样征
[ ] 1 象 。"脂质的显示情况如上所述。 # 病变内可有软组织密
度结构, 手术所见为肉芽肿主要组织 (图1 ) 。 D E G 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改变 G 例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 织肿胀, 外凸的肉芽组织外缘有一条弧形细黑线, 可能为颅骨
: , : ; 9 2 6 2 : @ > , 7 5 " 8 , ! " 9 : < = $ > < ) 2 3 4 6 2 7 3( )8 9 : 7 : 8 ; 3 7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 E ? < = 0 ( . ) % 8 : C 3 C > = : @ 2 C 3 > 8 6 = @ = 8 5 ? F 5 5 ? ? ; , , ( )G 3 7 3 7 3 ; 7 2 C 3 8 ; = H 3 6 @ : 6 I 3 >: @ >.2 < % -8 : C 3 C9 : > C D A 6 6/# 7 : 4 : B = @ : ; = 2 @ E 8 < ) 3 1 = ) J = = >C B : 6 6 K 2 @ 35 = 3 8 35 : 7 3 @ 8 9 B : 6 A B @ > 5 F: F F3 5 F 5: 3 @ > 2 8 7 : @ = A B3 7 2 C = 2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G 3 7 3 C 9 2 G 3 > 8 6 3 : 7 6 : @ > : 8 8 A 7 : ; 3 6 = @( )E ! ( ’ 1 3 ) $ ( ’ J = = > = C = B 2 7 ; : @ ; ( )8 9 : 7 : 8 L 5 ? F F 5 5 , ; 3 7 < 2 7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2 < C D A 6 6: 7 3 6 = : K 6 3 > = : @ 2 C = C 8 : @K 3B : > 3G 9 3 @8 2 B K = @ 3( )G = ; 98 6 = @ = 8 : 6 = @ < 2 7 B : ; = 2 @ E 5 ? ? : , @ < ( + . ) C D A 6 6; : 8 = > 2 9 = 6 = 8 7 : @ A 6 2 B :; ; 2 B 2 7 : 9 /# 7 : 8 2 B A ; 3 > 5 ? ? 5 F F 5 AB % & . "年 J = 8 9 ; 3 @ C ; 3 = @与M : < < 3氏 % 将一类原发于骨髓腔以组 织球及嗜酸性白血球为主要结构特征的肉芽肿样病变定名为 骨嗜酸性肉芽肿。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骨病, 以颅骨为 多发。有其较特征性的 ( 文内搜集了% ) 表现, - 例经病理证实 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 ( 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 ) 以提高诊断水平。 ( ) 表现特征, C 材料与方法 男$例, 女, %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例, 年龄 ,!1 平均 % " 岁, 1 岁。 % - 例病人中有 % 1 例有头痛或 持续隐痛病史, !例仅有头部肿块征。病程大都为%月以上。 全部病例均使用日本 N 9 = B : > A # ! " " ")# % % 型全身 ( )机 扫描, 只作了横断平扫, 未作增强, 其中有 . 例还拍摄了 / 线头 颅正侧位片。所有病例 ( 经病理 ) 检查诊断后均作手术切除, 证实。 D 结果 D E C 骨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