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课件ppt

西方文论课件ppt

CHAPTER 04
现代主义文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主义文论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 主要文学理论思潮,它强调文学的创 新、实验和个体表达。
反传统
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寻求新的 表达方式和结构。
形式主义
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认为形式与内 容同等重要。
主观主义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认为文学 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和评价标准。
崇尚理性
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主张文学作 品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和审美标准。
强调模仿
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模仿古人的优秀作 品,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
代表作品
《诗学》、《论诗》等。
对后世的影响
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古典主义文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复兴和发展 。
特点
浪漫主义文论主张文学作品的创造性 和个性,强调情感、想象和自然的美 ,反对理性主义和机械主义,重视个 人经验和直觉。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威廉·布莱克、华兹华斯、雪莱、雨 果等。
代表作品
《抒情歌谣集》、《德国狂欢节》、 《浮士德》等。
对后世的影响
对现代主义文论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论为现代主义文论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基础,推动了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变革。
现代主义文论对文学语言和形式 的探索,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5
后现代主义文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对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缺点提出了质疑,并试 图超越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
特点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互文性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文本间性〞。

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提出的术语。

克莉斯蒂娃受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影响,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而必然卷入文本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之中;文本中的语义元素在构成文本的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套联接关系,一个网络。

美国批评家费拉尔解释说:“来自文本各种网络的这种语义元素超越文本而指向构成其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它自身辩证地联系着的社会和历史的连续统一体中,用克莉斯蒂娃的术语来说,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就叫做‘互文性’。

〞〔?克莉斯蒂娃符号学?〕法国学着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说了这一术语的衍生和开展过程,以及诸多理论家对这一术语的阐释。

“互文性最初是一个语言学的抽象概念,是转换分析的一局部〔语言次序的重新分配和代码的转换〕,以期将社会和历史考虑在内。

〞“是朱丽娅·克莉斯蒂娃在刊登于Tel 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性这个术语,继而在她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又重新提到。

〞她认为“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工作的根本要素〞。

在该书中克莉斯蒂娃推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和定义:“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

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继而克莉斯蒂娃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中说:“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

但是由于此术语常常被通俗地理解为对某一篇文本的‘考据’,故此我们更倾向于取易位〔transposition〕之意,因为后者的好处在于它明确指出了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能指体系的过渡,出于切题的考虑,这种过渡要求重新组合文本——也就是对行文和外延的定位。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3米勒——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3米勒——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其他文献引述:1,叙事线条这那么小故事全在这里。

我可以一点一点地触摸它,我所说的故事线条,就像穿在绳子上的一串彩珠。

一颗殊于都不缺——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我就是想证实这一点、以此来获得乐趣。

一一亨利·詹姆斯:?眼镜?(1896) 在前文中.我对亚里士多德和?俄狄浦斯王?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西方主导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假定,叙事被视为因果相接的一串事件。

假设借用亨利·詹姆斯的比喻,这些事件就如同——串珠子,有开头、中部和结尾。

①本章将继续探讨这一比喻的含意。

线条的意象、比咱或者概念贯穿于西方涉及写故求和L4故事的所有传统术语,在这个特定的领域中可谓举足轻重。

这些术语不同十描述具体写作行为、材料和结果的词语(关于后者,详见笔者另文②)。

前者显然是比喻性的,至少具有一种不同的喻意,而字母那么确实构成横贯纸面的一行行文字线条。

就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而言,无论它们是作为表达出来的“真实〞事件还是作为表达本身,都不会构成真实的线条。

首先一点,它们是时间性的,而非空间性的。

与此相对照,写作显然“实实在在〞地具有线性和空间性。

诚然,写作也是对有形线条的某种使用,它构成表达其他事物的比喻,而且可以重复。

一个词、一个字母或者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重复性,它已经有别于自己,处于自身之外,因为它指涉其他物体,而非自身。

此外,任何符号,只要得以生存,就必定会被重复,被反复使用。

在重复时,后一人版本为前一个版本发挥符号功能提供丁可能性。

众所周知,在两者之间存在德里达所说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两者的意义之源。

“叙事线条〞这一说法就是将已经属于比喻性质的一个过程转换为新的比喻性用法。

对对有关叙事形式的术语来说,其“本义〞的指涉通常会被比喻性的用法所置换。

无论是作为一个词,还是作为一种行为(但我想问的是:故事是哪种行为?),表达都会涉及线条和重复。

“表达〞一词派于拉丁文中的“narrare〞,意为“进行表达〞。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寄生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寄生

寄生“寄生〞是米勒阐述文学阅读特性的一个关键词,最早出自他的一篇解构主义名作?作为寄主的批评家?。

该文反诘了艾布拉姆斯等人对解构主义阅读方法的批评。

艾布拉姆斯等提出:“解构主义的阅读是附加在‘明显或单义的阅读’之上的‘一种明白而简单的寄生者’〞,〔[美]Hillis Miller, “The Critic As Host〞〔?作为主人的批评家?〕, in Harold Bloom, ed.,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解构和批评?〕, New York: Continuum, 1995, p.217.〕是一种寄生性阅读。

米勒接受了这种对解构主义批评性质的描述,但不同意它的评判:不错,解构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寄生于已有的话语文本中,借从内部瓦解它建造新话语文本的寄生性的批评,但这有什么不对呢?第一,就词语概念本身而言,所谓寄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即是‘那种栖居于其他的微生物中或受后者的庇护、为之所滋养、成长于其中的微生物’〞;〔[美]Hillis Miller, “The Critic As Host〔?作为主人的批评家?〕,〞 in Harold Bloom, ed.,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解构和批评?〕, New York: Continuum, 1995, p.220.〕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寄生具有一种再生产的能力。

第二,说到文学文本,米勒虔信它压根就是寄生性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是自在自足的,而是与其他的事物相伴相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万物都是寄生性的。

第三,文学写作文本是寄生性的,文学阅读文本也不例外。

一个阅读文本是一个读者在解读已有文本的根底上形成的,阅读者在解读中一方面栖居于他的阅读对象之中,细细咀嚼它,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对之下判断、品评它,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重构它,使之不断丰富和增殖。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5.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米勒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5.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米勒

米勒希利斯·米勒〔 Miller,1928—〕,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耶鲁批评派的另一员主将。

青年时代先后在欧柏林学院及哈佛大学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之后任教于威廉姆斯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

1986年起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厄湾分校英文和比拟文学系。

现任加州大学英文系主任,美国语文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狄更斯的小说世界?、?神的隐没:五位19世纪作家?、?维多利亚小说的形式?、?哈代:距离与欲望?、?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长篇小说?、?现实的诗人:六位20世纪作家?、?语言的时刻:从华兹华斯到斯蒂文斯?、?阅读伦理学?、?毕美莱恩诸貌?等。

米勒的批评实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受新批评及日内瓦学派的影响,专注于“意识批评〞;后期在德里达等人的影响下,转向解构主义批评。

就成就和影响来说,当然是后期更显著一些,米勒主要是作为一个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而为人们所知。

和保罗·德曼一样,米勒也接受了尼采和德里达的语言观,将修辞性视为语言的根本属性。

语言中充满了比喻、借代、拟人、比照、夸张、通感等等修辞手段,而在所有这些修辞手段中,又以比喻的应用最为普遍,“一切语言都是比喻的,这一规定性是根本的、不可改变的〞。

语言的修辞本质决定了语言不是既定意义的忠实的传达者,语言总是不断改变和塑造着意义的;语言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忠实的再现或模拟,语言本身就是最大的现实。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也不是对某种思想或现实的忠实表现或传达,作家和批评家试图让文学作品像镜子一样精确地反映或传达某种确定无疑的意义,但是语言的修辞性总是在破坏这种企图,“比喻的游戏暗示我们必须停止为内心的疑惑或畏惧而去寻找某种完全合理的意义〞。

文学文本的意义总是不确定的、面向未来的,没有任何先在确实定的意义。

传统文学批评认为文本有一个完整的封闭的意义结构,文本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读方式,这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表现。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又译“语词中心主义〞。

解构批评家提出的术语。

逻各斯〔Logos〕在希腊文中既指语词,又是古希腊哲学用语,表示本原性的或终极的真理。

也可译为“道〞。

在西方传统中也经常指通过人子予以表达的上帝的智慧。

雅克·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即总是把真理的本原归结于逻各斯,或是口说的话,或是理性的声音,或是上帝的话。

大卫·诺维兹解释说:“认为语言能被用来传递结构的本质,或甚至其他任何事物,等于是认同被德里达斥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那个神话,它相信语言受制于、屈从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抓住了非语言实体的真实性状。

照德里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产生于对某些语言能够‘意指’的非语言实在的‘迫切的、有力的、系统的和不可抑制的欲望’。

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只有这样一种‘超验所指’才能保证我们谈论的是现实,而不是谈论本身。

〞〔?隐喻、德里达和戴维森?〕约翰·卢埃林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理解的观念或者说理想:它在最近似自身,在其题材内容直接呈现的根底上,聆听它自己说话。

〞〔?感觉门槛上的德里达?〕德里达把结构主义也归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解构批评家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内含着一个难以摆脱的矛盾:哲学本身清楚是由文字写成,却偏要标榜为一门独钟思想和理性的学科,否认自身就是一种文字的存在。

这也导致柏拉图以来,历代思想家都抬高言语,视口说的话可以直接传达思想;相反,文字那么被认为是思想和言说的派生之物,其成事缺乏败事有余。

德里达认为,这是将以文字的随机性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当作思想和观念的驯服工具,无视了思想乃是语言的产物这一根本领实。

乔纳森·卡勒说:“在柏拉图和其他人的理论中,对文字的谴责极为重要,因为把文字看作言语的表征、视文字直接地自然地联系着意义的‘语音中心主义’难分难解地牵连着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的趋势朝着某种意义秩序的方向,如思想、真理、理性、逻辑、上帝的话等等,这个秩序被认为是存在于自身中间,是根底。

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2,对新批评的批判
第二节 德•曼
3,主张
在德里达的书写和延异理论的启示下,德•曼体察到文 学话语的建构性、矛盾性和异质性特点,于是通过重新阐 释隐喻和修辞等概念,来解构传统的文学再现论和文学形 式有机统一论。
(二)隐喻
一,隐喻
1,“隐喻”这一概念源自拉丁词metaphora,原义为“转 换物”,后引申为“用某物指代其他物”,“用形象性的 词语指示实际的事物或行为”。
6,评价
(1)德·曼的隐喻理论彻底突破了西方传统根深蒂固的语 言文学工具论观念,明确传达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学塑 造现实事物的建构论观念,为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文学的性 质功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他完全无视客观实 体的存在,极力否定人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明显 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其危险性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学 创作引向不顾客观现实而随意臆造的文学嬉戏境地。
第一节 德里达
二,签名 1,签名的两个特征 (1)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按规则、规程行事,必须是可 重复的 (2)签名具有其事件和形式的绝对唯一性,签名必须具有 个性化特点,是绝对独特的唯一的,否则也不会被认可。 2,文学签名的二重性 (1)蓬热的签名 (2)签名 ①文学签名活动是一种先置身于已有规则中然后超越它的 活动,是一种从大众化、普遍性走向个性化、纯粹化的活 动。
Reading(《阅读的寓言》),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44.)只有人才能实施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人所以为人 的本质属性。 2,隐喻的形成
语言符号的基础是概念,概念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环节: 命名和概念化。
第二节 德•曼
(1)命名
①所谓命名是用一个语词指代人大脑中的观念,是实在事 物在大脑中呈现的观念。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威。”(《文化“混杂”概念源于巴赫金,旨在从内部否定某种单一的、权威的 声音。它是话语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交状态,一种过 去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相互交错的时刻。通过见缝插针的质疑和 差异的书写,被殖民者既破坏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又通过文化 的协商重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种混杂在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 互纠缠渗透的“第三空间”,一个既模仿学习又质疑否定的场域。 第三空间既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独立于殖民与 反殖民文化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化,是一 个矛盾的、混杂的、不断进行差异生产的意义空间。
二、女性主义诗学
肖瓦尔特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女权运动 女权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逆向的政
治化解读,旨在从女性经验的视角重新阅读过去的文学 经典,批判男性批评话语中被压抑、扭曲的女性意识。
"我们既是男性传统(我们的老师、教授、论文指导老师 和出版商)的女儿,这个传统要求我们保持理性、甘居 边缘并心存感激;又是新妇女运动的姐妹,这个运动产 生了另一种意识和责任,它要求我们抛弃故作姿态的女 性气质、虚伪的成功和学术讨论中反讽的面具。"
二、差异与混杂
斯皮瓦克
“实践型的女性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者”
霍米·巴巴
斯皮瓦克·《他者的世界》
案例分析
1、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简·爱的幸福是建立在阁楼上疯女人的不幸之上 2、寡妇殉身
霍米·巴巴
认为那些承担教化使命的文本结构,不是封闭的、统一的,而是 开放的、分裂的
“模拟是殖民性的定位过程,一种在被隔断的话语中跨类别的、 差异性的知识。通过差异和欲望的重复滑落,模拟破坏了自恋的权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 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 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西方文论全》课件

《西方文论全》课件
了解流派作家对内心世界 的描绘和独特写作手法。
3 意象主义
探讨意象主义者对色彩、 形象和感官的追求。
后现代文论
语言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颠覆和重构。
身份、认同与差异
探讨后现代作品中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超验主义
了解超验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和意义。
女性主义文论
弗吉尼亚·伍尔芙
了解伍尔芙对女性写作和女性主 体性的思考。
介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重要学派。
3
研究方法
探讨文论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
经典文论
亚里士多德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对 戏剧的贡献。
柏拉图
感受柏拉图对诗歌的哲学观点和 教育功能的思考。
康德
探究康德对审美理论的影响和独 特见解。
现代主义文论
1 艺术的革新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 的颠覆和创新。
2 心理意识流
西蒙娜·德·波伏娃
感受德·波伏娃关于女性解放和社 会性别问题的深入思考。
贝尔·胡克斯
探讨胡克斯对种族和性别的交叉 分析。
海外中国文论
美国文论
介绍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 究和贡献。
欧洲文论
了解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视 角和研究方法。
亚洲文论
探究亚洲地区的学者如何理解 和阐释中国文学。
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分享你对《西方文论全》的理解和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西方文论全》PPT课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将一同探索《西方文论全》这本经典著作,揭开西方 文论的神秘面纱,全面了解其概述、经典文论、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文论 等内容。
前言
西方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介绍。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德里达论模仿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德里达论模仿

文本分析库德里达论模仿1,知识点:模仿2,知识点讲解:德里达提出,文学文本并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其他话语文本的模仿,因而它是互文性的。

法国诗人马拉美在诗学短论?模仿?中提到的哑剧?皮耶罗弑妻?,就是这种互文性的典型文本。

德里达说:“我们可以一直刨根问底,发现这个皮耶罗到底在什么地方读到过一位丈夫挠妻子的脚心直到了结她性命的故事。

喜剧艺术所提供的所有线索,使我们发现自己陷于一个无休止的罗网之中。

〞1这就是说,我们的追问除了引出一个又一个文本,除了引出无穷的文本罗网外,不会有其他根基性的东西。

也许有人要说:对文学文本的观察直接源自我,而不是源自对已有文本的模仿。

可是任何观察本身无不是从一定的视角出发的,这视角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传统中被建构起来的,所以观察本身也是一种文本。

差异仅在文本的媒介有所不同,或是文字文本,或舞蹈文本,或是图像文本。

3,实体内容:德里达谈模仿第一部讨论自柏拉图第一次依“摹仿〞概念界定艺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为语言艺术而将其开展以来,西方文学和文学评论就一直为其所支配。

本文选自?二部讨论?,除几页介绍文字外,我们选译了“第一部讨论〞的全部内容。

文中,德里达说明“摹仿〞何以一直与“真理〞观念紧密相联,无论是作为无蔽的真理(即敞开自身的本质)还是作为同一/符合的真理(由准确模仿而再现的本质)。

在柏拉图的斐利布斯(Philebus)里,“摹仿〞固有的矛盾已经昭然,而在马拉美的小散文诗“摹仿〞里,这些矛盾被搬上了舞台。

通过把柏拉图的斐利布斯节选和马拉美的小诗相对照,德里达把他称之为“摹仿主义〞、从一开始就影响文学、以及文学对摹仿主义搁置和存疑的潜在能力、并在马拉美的作品里充分表现出来的1 [法]Jacques Derrida,“The First Session〞〔?第一局部?〕, in Derek Attridge, ed., Acts of Literature〔?文学行动?〕, New York:Routledge, 1992, p.156.这一根本哲学思想加以戏剧化。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重复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3-重复

重复〔repetition〕重复是米勒阐述文学本质的一个核心术语,最早出自米勒解构主义理论批评的代表作?小说和重复——七部英国小说?。

所谓“重复〞,用米勒的话说,是指“一种事例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另一种事例中重新呈现出来〞,〔美]Hillis Miller, Fiction and Repetition〔?小说和重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亦即“另一种事例〞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现“某种事例〞,其重复的形态多种多样。

小而言之,有文本内部“词语因素的重复〞,即一种词语形式重复另一种词语形式,也称作横向的重复。

大而言之,有“事件或场景〞的重复,即文本中的事件或场景复现文本外的事件或场景,可称之为纵向重复。

重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再次现身。

具体到文学中即是现实事物在文学语言符号中再次现身,用文学批评领域里通用的说法,便是文学逼真地模仿现实事物、将现实事物原原本本地复现出来。

既然文学的功能是再现事物,所以文学的原型、根基自然非现实莫属。

文学对现实事物的复现既是同一的亦是变异的,它是同一性的重复和差异性的重复的结合体。

由于现实事物本身无法自我呈现,它只能通过人的大脑反映出来,只能反映在记忆等主观大脑意识中,所以文学对现实事物的复现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大脑记忆的复现。

文学对生活或作家的大脑意识的复现并不是直呈式的,不是对后者的原封不动地和盘端出,而是有所歪曲的,是对后者的变异。

是将主观现实转换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书本上的语词形象。

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是由语言符号编织成的,是语词现实,它是虚拟性的。

作家将自己大脑中的生活图景或意念转换成书本上的语词形象,这事实上是一个既再现和重复自己的主观现实又替换和重构后者的过程,所以他的创造物文学文本一方面集结着他的主观意识〔如记忆、经验等〕,另一方面融会了特定的语词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签名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签名

签名〔signature〕德里达在讨论文学问题时经常运用的另一个重要术语是“签名〞〔signature〕,用以解构结构主义的写作观。

在结构主义盛极一时之际,德里达就已敏锐地洞察到了它的严重痼疾。

他指出,现代结构主义者一味强调文学的结构性,“给空间模式、数字功能、线条、形式以绝对优先地位〞,将想象、观念、意义等动力因素归结到了程式、密码、结构、语言等形式因素中,完全忽略了文学写作的变化和创造性,因而给文学写作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 [法]Ja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书写和差异?〕,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p.16-20.〕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结构主义写作论的这一弱点,还文学写作以真面目,德里达创立了一种既强调文学结构形式的根底作用,又不否认文学主体的主导地位的新学说。

这一学说的支点是德里达文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签名。

首先,签名通常是指一个人在一个文档或票据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正像德里达所言,在现代社会“签名是世界上最通常的事〞。

〔[法]Jaques Derrida, “Signature Event Context〞〔?签名-事件-背景?〕, in Peggy Kamuf, ed., A Derrida Reader: Between the Blinds〔?德里达读本:在盲区之间?〕,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07.〕签名有两个特征。

其一,“为了能发挥效力,即能为人们所识别,一种签名必须具有可以重复、反复、能被模仿的形态,必须能从它当下的独特的生产意图中别离出来〞。

〔[法]Jaques Derrida, “Signature Event Context〞〔?签名-事件-背景?〕, in Peggy Kamuf, ed., A Derrida Reader: Between the Blinds〔?德里达读本:在盲区之间?〕,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07.〕即是说,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按规那么、规程行事,必须是可重复的。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1德里达——书目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1德里达——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目录:导言第一章符号和诸种符号第二章指号和复原第三章作为自白的“意谓〞第四章“意谓〞和再现第五章符号与瞬间第六章保持沉默的声音第七章根源的补充内同提要:本书作者通过对解释学的理论根底——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的批判,开始了其对解释学的进攻,从而引发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意义的论战。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声音与书写的次序等问题,从而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兴起,因此,动摇了苦心营构的人文思想观念,激起了理论界经久不息的回响。

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等问题很有帮助。

2,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目录:访谈代序译者前言力量与意谓我思与疯狂史爱德蒙·雅毕斯与书的疑问暴力与形而上学论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的思想“生成与结构〞及现象学被劫持的言语弗洛伊德与书写舞台残酷戏剧与再现的关闭从有限经济学到一般经济学——一种无保存的黑格尔主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省略/循回篇章来源特殊用语/术语、人名中西文对照表内容提要:作者是西方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书收录了力量与意谓,我思与疯狂史等11篇论文,这些论文对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的有关写和差异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3,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目录:序言第一局部字母产生之前的文字题记第一章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方案能指与真理写下的存在第二章语言学与文字学外与内外是内接缝第三章论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代数:奥秘与透明科学与人名字谜与各种起源的协同性第二局部自然、文化、文字“卢梭时代〞导言第一章文字的暴力:从莱维一斯特劳斯到卢梭第二章“这种危险的替补……〞从盲目到替补替补之链过度。

方法问题第三章<语言起源论>的起源与结构1.<语言起源论>的地位2.模仿3.发音第四章从替补到起源:文字理论内容提要:据巴黎子夜出版社1967年版译出:本书从解构主义的根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重新阐释了言语与思想、言语与文字等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后结构主义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20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理论及批评最近开展动向的统称。

〞〔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但在回忆这个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追溯到1966年。

这一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结构主义大会上,宣读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

这篇论文标志着与结构主义前提的明确决裂,因此很快就被看作是‘后结构主义’出现的标志。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福勒说:“就像所有的这类复合词,它的含义还是模糊不清的。

它与结构主义的关系是继承还是替代?这是说,我们视后结构主义只是比它的先行者晚了一步,还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两种方法都可以发现。

后结构主义涵盖了太多的实践,它是没法被界定的。

但它大致可被看作解构理论的某些内涵在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种贯穿……解构的效果并不限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相反它们强调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移,辞别了本原论的解释、二元对立的秩序、固定的或封闭的意指活动,以及作为统一的主体的个人。

最近的精神分析,特别是煽动了近年来新开展的雅克·拉康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是后结构主义形形色色的分支之一。

它还可能被追溯到诸如福柯和德勒兹那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埃莱娜·西克苏或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

对‘读者’的诸说纷呈的阐述,如布鲁姆的‘误读’之类,可列入其中。

这样,在‘解构’名下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在其内。

巴特的生涯显示了向后结构主义的转移,如他在?S/Z?的嘲讽式的开端中特别强调的那样:‘据说有些佛教徒凭借苦修,可在一粒豆子里见出整整一片景观。

’如此有条不紊包容万物的模式曾是巴特本人60年代中期的勃勃雄心,也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所予以否认的。

〞〔?现代批评术语词典?〕福勒对后结构主义范围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后结构主义在狭义上那么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姿态的反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2德·曼——论文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2德·曼——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曼论文摘要:1,申屠云峰:?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载?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内容提要:“语法〞与“修辞〞是保罗·德曼阅读理论中的一对重要的关键词。

本文从评析三种对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关系的观点入手,梳理了德曼对传统“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分析与解构,揭示了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关系的实质。

2,周颖:?保罗·德曼:从主体性到修辞性?,载?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内容提要:德曼的解构方法深受德里达的影响 ,但他的关注点、研究方法以及切入角度与德里达截然不同。

德曼拒绝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而宁愿以细读的批评策略潜入具体的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

倘假设细心梳理德曼的著作和论文 ,我们将发现他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以下几个问题 :浪漫主义和后浪漫主义的重新评价、当代批评理论的状况、传统美学意识形态与修辞学。

然而在他的批评生涯中 ,有过一次最显著的、涉及方法论和语言观的转变 ,即从关注主体转为关注语言的修辞。

正是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现象学批评家变为解构批评家。

3,王云、李增:?保罗·德曼的隐喻认识论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保罗·德曼在对欧陆哲学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关于语言的思考以及诸多观点的碰撞中形成了修辞认识论的观点。

本文的目的就是厘清德曼如何从修辞与认识的关系入手来探讨修辞的认识功能,阐释并评价其隐喻认识论的内容和意义,认为德曼的洞识在于通过隐喻的替代性揭示了人类认识中的隐喻特质,强调了修辞的认识论维度,并以其断裂和差异性的语言本质解构了文本确实定意义;然而这一洞识是以牺牲隐喻的其他特质为代价的,这也是德曼的盲点所在。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课件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课件
❖ 1962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了《野性的 思维》一书,书的最后一章“历史和辩证法”对存在主义哲 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的基本观点提出明 确挑战,引发了一场决定法国乃至西方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走向的学术论战,使结构主义取代存在主义成为当时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思潮。
-
3
什么是结构主义?
❖ 索绪尔更强调的是对共时语言学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语 言更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因此只有集中于某一状态,排 除历时的干扰,才能深入到它的系统内部去了解和描述它。
❖ 这一点也促使结构主义文论家对文学系统和它内部结构的注 意,成为结构主义文论将寻找和建构文学内在结构作为主要 研究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出发点。
-
22
主要著作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 《热带闲愁》1955 结构主义思潮产生 的标志 《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 《野性的思维》1962 《神话学》(1-4卷)1964-1971
-
23
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
❖ 在人类学中,结构主义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 反题存在的。
❖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原始社 会的每个风俗与信仰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 演着某种决定性角色,恰如生物的每个器官在 该有机体的一般生命中扮演着某些角色一样。” 他进一步提出,一切文化都有特定的功能,例 如安达曼岛民的信仰仪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
-
12
第二节 索绪尔:结构主义先驱
❖ 索绪尔(1857—1913) ❖ 他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
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 ❖ 代表作:《普通语言学 教程》
-
13
❖ 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基 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 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3米勒——书目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6.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L16.3米勒——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目录:总序〔申丹〕序第一章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节第二章虚实线条第三章线条的末尾第四章开头第五章中部第六章巴尔扎克之蛇第七章“地毯中的图案〞第八章线条的多重第九章柏拉图的双重表达第十章 Ariachne的断裂纬线第十一章 R?第十二章错格的谎话第十三章间接引语与反讽第十四章亚玻伦在克兰福德结语引用书目译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叙事线条、开头、中部、巴尔扎克之蛇、线条的多重、柏拉图的双重表达、间接引语与反讽、亚玻伦在克兰福德等。

2,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目录:第一章重复的两种形式第二章 ?吉姆爷?——作为颠覆有机形式的重复第三章 ?吼叫山庄?——重复和“神秘莫测〞第四章 ?亨利·艾斯芒德?——重复和反讽第五章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内在结构的重复第六章 ?心爱的?——被迫中止重复第七章 ?达罗卫太太?——使死者复生的重复第八章 ?幕间?——作为推断的复重内容提要:本书对英国文学史上的七部重要小说做了详尽的结构主义分析和阐释,它抓住各部作品中重复现象的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着力探索“意义怎样从读者与页面上这些词语的交接中衍生而出〞,为人民理解这些作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意义空间。

3,希利斯·米勒:?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易晓明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作者序编者序米勒在中国:一本尚未翻开的书第一编土著与数码冲浪者论文学的权威性幽灵效应: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文本间性比拟文学的〔语言〕危机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全球化和新的电信时代文学研究的未来美国的文学研究新动向——兼为纪念威廉·李玎斯而作大地·岩石·深渊·治疗——一个解构主义批评的文本第二编我与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米勒学术自述第三编永远的修辞性阅读——·米勒金惠敏〕·米勒谢少波王逢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批评理论〔程锡麟〕理论注册了文学的死亡——读米勒新著?论文学?〔易晓明〕附录米勒的简历、著述目录内容提要:·米勒教授六次访华的演讲稿。

《结构主义》PPT课件

《结构主义》PPT课件
和法国结构学派二者之间的产物。即他既 赞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法,又采用 布朗的社会结构概念,始终关心可观察的 物质世界,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色彩。他 的关注重点是亲属制度、婚姻制度和图腾 制度。
四、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 在西方理论学界,存在着两大明显的派
别:即以布朗、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英 国“经验主义”和以涂尔干、莫斯等开创 的法国“理性主义”。认识到这一点,对 于认识各个理论学派的观点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Leach,1910-1989)是结构主义思想在英国 的提倡者,被认为是最能理解列维-斯特劳 斯的人类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缅甸高 地的政治制度》、《列维-斯特劳斯》等。 利奇的结构主义往往被称为新结构主义, 其理论是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结合起来, 并做了部分改造和发展而来的。
• 利奇的结构学说实质上是英国功能学派
博厄斯的影响,而且对于马克思著作、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地理学都有过研究。但结构主 义提出主要源于语言学。他在布拉格结构语言学
派代表人物雅克布逊的音位结构分析法的启发下, 提出可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人类学的亲属关系的分 析上,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学的结构主义方法。
•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代表作有《结构人类
结束Βιβλιοθήκη 多学科中流行。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首先使用 结构分析法。尽管在人类学界,许多学者已经开 始了关于结构的研究,但列维-斯特劳斯的社会结 构是指预先存在的无意识结构,它反映了战后西 方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他们既害怕战争, 又不满现状,思想矛盾,企图寻找隐藏在社会生 活背后的“内心结构”。结构主义从文化结构角 度分析人类的心理活动,正符合这些人的心理状 况。
五结构主义观点评价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新颖方法独特其中包含的方法论及哲学观点为后来的很多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6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为人类学的发展和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件第十六章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件第十六章

二、创作概况• 魔幻现实源自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
萌生期(20世纪30-40年代) :乌斯拉尔 •彼特里192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 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 成熟期(20世纪50-70年代):加西亚•马 尔克斯和胡安•鲁尔福成为这一时期的 两大中流砥柱; 衰落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一、孕育与生成
• 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 克斯(1927-)发表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评 论界借用最初由美术界使用的术语,把这个流 派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孕育与生成
•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背景:
拉丁美洲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 治。几百年的殖民历史和畸形统治,给魔 幻现实主义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严 酷的现实为他们提供了审视权力机制的动 力,使他们的使命感蓬勃而发,表现民族 意识,反映时代精神,揭露现实、追求民 主的意愿油然而生; 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也是拉美文学自身发 展的结果。
谢谢观赏!
二、《百年孤独》
• 墨西哥著名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指出:“他 对西班牙语的贡献比塞万提斯还要大;不仅使 我们的语言复活,也使我们的神话复活了。”
• 美国文学评论界把《百年孤独》称为20世纪西 班牙语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二、《百年孤独》
• 《百年孤独》彰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艺术 成就:
妙用神话传说预言预兆,增强作品的魔 幻感和神秘性; 采用艺术夸张手法,达到荒诞离奇效果; 象征手法; 循环叙事与环形结构 。
一、孕育与生成
• 1949年,古巴著名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 -1980)发表了长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 界的王国》;
• 在序言中,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现实”的说法, 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的阐述,指 出神奇乃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是对现实的特 殊表现,是对丰富的现实进行非凡的、别具匠心 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夸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德里达“签名”范畴的评价
第二节 德•曼
(一)保罗·德·曼 1,保罗·德·曼(1919—1983)是美国解构主义的先锋。 他原是比利时人,1947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任教。
德·曼开始学术生涯时正值美国新批评的鼎盛期,作 为一个在浓重哲学思辨色彩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欧陆 学生,德·曼一开始就对新批评持一种怀疑态度。
第一节 德里达
②在德里达那里,文学签名是文学写作的另一称谓。
③文学写作就是进入某种现存的文学写作结构形式中,把 握它并穿透它,对它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最终创造出新的 结构形式。
3,双重折叠
德里达将文学写作既遵循程式又超越它的行为称作是 “双重折叠”。( See [法]Jacques Derrida, “Living On Border
第一节 德里达
4,评价
(1)德里达通过对文学签名的独出心裁的阐发,一步一步 地解构了结构主义的写作是文学语言决定文学主体的观念, 恢复了文学主体在文学写作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德里达所界定的文学主体不再是那种承载思想情感或 精神的内容主体,而是一种完全卸去了精神之重负、轻松 自由地把玩文学话语的形式主体。
2,哲学历史的逻辑语法性
3,文学话语的修辞性。文学就是修辞。
4,寓言比象征更具有修辞性
二,语言永远处于内部开裂、自我矛盾状态,其意义自然 是多重的不确定的。
第二节 德•曼
三,修辞学 1,“文学符号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法结构和修辞 结构连成了一体,没有明显意识到它们之间内在的差别。”
( [比利时]Paul de Man, “Semiology and Rhetoric”(《符号学和修 辞》), in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eds.,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223.)
Lines” (《活在边界线上》), in Harold Bloom, ed.,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解构和批评》), New York: Continuum, 1995, pp.75103.)
真正的文学写作既是对已有的文学结构形式的模仿, 又是对它的个性化改造;既以某种已有的文学话语文本为 起点,又是对它的辨析、清理、改造和重构,是一种既继 承又创新的活动。
西方文学理论
后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
(一)后结构主义
一,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1,狭义上主要是指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理论,它既是对结 构主义传统的某种继承,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科学姿态的反 讽,视结构主义把握符号世界的勃勃雄心为一场儿戏。(王
先霈、王友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421页。)
第一节 德里达
二,签名 1,签名的两个特征 (1)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按规则、规程行事,必须是可 重复的 (2)签名具有其事件和形式的绝对唯一性,签名必须具有 个性化特点,是绝对独特的唯一的,否则也不会被认可。 2,文学签名的二重性 (1)蓬热的签名 (2)签名 ①文学签名活动是一种先置身于已有规则中然后超越它的 活动,是一种从大众化、普遍性走向个性化、纯粹化的活 动。
(三)修辞
第二节 德•曼
修辞,英文为rhetoric,是德·曼解构主义学说中的 另一关键词,主要是用来描述语言文本形态。
一,文学话语的修辞性
1,人类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修辞性的,而那些喻指性的话 语形式和表现方式,比那些实指性的话语形式和表现方式 更富于修辞性。在已有的语言话语形式中,喻指性的文学 比实指性的哲学、历史等更富于修辞性。
③一个事物由客观实体转变为语词,必经主观理解和符号 指示两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要经历将某类东西转换为 另类东西的过程,所以事物与它的符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间隙。
第二节 德•曼
④符号、观念、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关系而没有同一关系, 是一种前者喻指后者的隐喻关系。 ⑤所谓命名实质上就是用事物的名称替代事物,说穿了是 用一类东西置换另一类东西,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隐 喻”,它在本质上不是实指性的而是喻指性的。 (2)概念化 ①概念化是“对某种范例性的经验事实的再现”,( [比利
6,评价
(1)德·曼的隐喻理论彻底突破了西方传统根深蒂固的语 言文学工具论观念,明确传达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文学塑 造现实事物的建构论观念,为人们重新认识语言文学的性 质功能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他完全无视客观实 体的存在,极力否定人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明显 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其危险性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文学 创作引向不顾客观现实而随意臆造的文学嬉戏境地。
(4)语言符号的基础是概念,而概念之生成,无论借助命 名还是借助概念化,都离不开用一物指代另一物,或者说 用词语指代外物的方式,都离不开隐喻方式。隐喻是词语
第二节 德•曼
的本源,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词语指代外物的过程说到 底不是前者直接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间接重组人的 大脑印象的过程,因而它不是对事物的真实呈现而是歪曲 反映,不是实指性而是喻指性的。
2,延异是指不同事物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别关系。
第一节 德里达
一个事物是在与不同于它的事物间的时空差别关系中 呈现出来的,也就是事物本身延异运动的结果。所以,事 物是多元的、矛盾的和异质的。
3,评价
德里达借“延异”这一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差别性、矛 盾性、动态性等特性,开辟出一种思考的新路径。德里达 的延异观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是他文学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无底的模仿 1,文学与真理
2,广义上讲,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对象并不限于结构主义, 它泛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源于法国、并盛行于西方的一般 以解构论为主潮的哲学与文学理论思潮。
概述
二,post的两种意指 1,时间层面上的,指结构主义之后。 2,空间层面上的,指反拨结构主义。 三,主要观点
后结构主义认同结构主义关于世界是人借助语言符号 建构的观念,但却不同意后者关于语言符号的结构法则是 统一的、普遍的、永恒的观点,而认为它们是矛盾开裂的、 具体多样的、动态多变的,用后结构主义奠基人德里达的 话说,它们是“延异的”。 (二)发展 一,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演讲, 标志着后结构主义的登场。
时]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阅读的寓言》),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52.)表现某类事物的属性。 ②抛开事物的具体差异,从中抽绎出某种共同性来,将之 凝固到某一个语词中。概念化仅仅指代抽象的事物以及它 的一般属性,抹杀了生动鲜活的事物及其差异性,因而与 事物的距离就更大了。
(1)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文学与真理的 关系问题。
第一节 德里达
(2)德里达对柏拉图模仿论的解析 (3)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观念 2,逻辑与模仿 (1)世界在话语构成的文本中 (2)真理与话语都是人类话语的产物
(3)德里达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出发,最后终于拆解了西方 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真理观,抛弃了柏拉图及其后 继者贬抑文学而高扬真理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学观。这就 从传统的前者决定后者的等级关系,转向了两者相互补充 的平等和差异关系。
第一节 德里达
(一)雅克·德里达 一,雅克·德里达(1930-2004)是后结 构主义先驱和代表人物。曾在索邦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高等社会科学 院等机构任职,著述涉及哲学、人类学、
社会学、法学、符号学、文学、文 化研究等很多领域。他在这些著作 中一方面彻底拆除旧的哲学概念和 思想体系,一方面全面重建新的理 论术语和认知系统,开辟了一个新 的理论空间。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言语与 现象,和其他论述胡塞尔符号理论的论文》),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p.149.)
这个概念主要指不同符号间的空间差异关系和时间延 衍关系。
②由于事物之符号仅仅指代人们关于事物的观念,而这种 观念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某种属性的理解,所以它指代的不 是事物本身,而是它的一种属性或可能性。人的主观理解 有正误之分,所以它所指代的事物的属性也有真假之别。 同时由于人的主观理解是有局限的,所以它只能指代事物 的某一个层面或某一种属性,永远无法指代事物之全部, 无法触及到事物之整体和本质。
第二节 德•曼
在概念中,实指性的成分更加稀薄,喻指性的成分更 加浓厚。概念化对事物的歪曲更加严重,所以隐喻性更为 明显。
3,隐喻是词语的本源,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1)人类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
(2)人类的语言命名的基本特征
(3)跟命名环节中的语词符号“巨人”一样,概念化环节 中的语词“人”亦是置换性的,它是对现实中作为一种存 在实体的人的置换。
3,文学文本并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其他话语文本的 模仿,因而它是互文性的(inter-textual)。
4,文学并不是不模仿,它无时无刻不在模仿。
第一节 德里达
【文学的特性】也就呈现为一种无根基、无原点的模仿, 所以是一种“无底的模仿”。 三,评价
(三)签名 一,文学语言决定文学主体 1,文学写作的两个层面:语言;主体。 2,以文学语言为本的观念 3,对文学主题观念的批判 4,评价
第一节 德里达
二,《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和《论文字学》, 是讨论语言和哲学思想问题的力作。《播撒》和《文学行 动》等是其讨论文学问题的重要著作。
第一节 德里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