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行语看现代日本的青年文化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篇1】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和传播速度,迅速渗透到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以辩证的眼光审视,探究其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缩影,其存在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颖、快捷的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简洁明了,富有创意,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青少年群体中,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往往能引发共鸣,成为彼此间交流的“密码”。
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语言库,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社交互动。
然而,网络流行语并非全然无害。
其弊端之一,在于其可能带来的语言贫瘠化。
当青少年过度依赖这些简短、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时,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难以用准确、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更可能削弱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对于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而言,盲目跟风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会让他们在不经意间陷入文化误读或价值观扭曲的困境。
一些低俗、恶搞的流行语,更是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泛滥还可能加剧青少年的社交焦虑。
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跟上潮流,或无法准确使用网络流行语而感到焦虑不安。
这种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社交体验,更可能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打击。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既要看到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危害。
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篇2】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作文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
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_萧子扬

[收稿日期]2014-04-05[作者简介]萧子扬(1997-),男,江西赣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正从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变。
面对新世纪、新时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和反映这样变化的工具就是流行语的变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初探新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变迁历史,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青年群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语;青年;新时期;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C91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08(2014)05-0017-04从流行语中看新时期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萧子扬(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引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过程就是一个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体现和酝酿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
与此同时,目前广泛在网络和现实社会均得到传播和发展的流行语就不得不被提到了,它是新时期语言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
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
可以说,流行语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折射了当代青年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心态,同时也折射出目前中国社会所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
要知道,流行语作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达途径,它是最能够体现和反映新时期的变化,进一步可以认为,其是可以充分反映青年群体面对新时期的新变化做出的一系列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然后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并比较了其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启示与展望,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探讨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机制、作用、传播、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总结、启示、展望、局限性、进一步探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群体,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青年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机制,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研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2 研究意义研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对于推动当代青年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深入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当下社会的普遍存在及其形成机制。
2. 探讨网络流行语如何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分析其内在机制和作用方式。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时代下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一、本文概述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现象的镜像,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了青年社会心态的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探讨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
我们将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的流行语变迁中,分析青年群体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揭示他们内心的追求、焦虑和期望。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感知到中国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他们既有着对社会公正、平等的追求,也有着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和确认。
在政治嘲讽的背后,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在生活调侃的表面,隐藏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期许。
这些流行语不仅是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写照,也是他们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青年的内心世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记录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的“晴雨表”。
从最初的政治嘲讽,到如今的生活调侃,其变迁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中国青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心态变化。
初期,网络流行语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青年们通过网络平台,以隐晦、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政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借由讽刺、戏谑的手法,传达出对公正、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反映了青年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批判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开始逐渐脱离政治主题,转向更为日常、生活化的调侃。
从“打酱油”“俯卧撑”到“佛系”“躺平”,这些词汇的流行,不仅反映了青年们生活态度的变化,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
这种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的转变,既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也是青年们自我表达方式的创新和升级。
从流行语看都市青年亚文化群体

成立 以后 乃至 上个 世纪 9 0年代 以前 , 几乎都 是 对别 人 的一个 普通 称呼 词 。可 是 近年来该 词语 的语 义早
服要在一天之内全洗干净 。又如 , 有人把“ 美女” 谐 音成“ 霉女” 指丑陋的女人 , 帅哥” 音成 “ , 把“ 谐 蟀” 哥, 整个意 思 颠倒 了 , 又达 到 了幽默 的效 果 。 化用典故或模仿名词名句 : 一个非常经典的化 用典故的例 子便 是用 “ 旺才 ” 指代 “ , “ 来 狗” 用 小
成为 一种 特殊 的语 言符 号 表征 , 折射 了 时代 和 社 会
2 青年流行语的使用 目的
2 1 青年亚文化群体 .
流行语 的使用 者 是 都 市青 年 , 实 质 上 是青 年 它 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 。每一个亚文化群都有其特殊 的用语 特点 , 年 亚 文化 群 体 也 不 例外 。都 市青 年 青 是一个特定 的社会群体 , 群体成员 因为有着类似 的 经历和观念 , 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 所以他们在文 化模式上趋 同, 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这个群体 内 部 的成 员通 过频 繁 的社会 交往形 成 了一个 特定 的语 言社群。该语言社群带着和其他社会群体 区别开来 的各种特征 , 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特征 , 形成了社 群 内的特有 文化 内涵 。而这种独 有 的文化 内涵 如何 来 体现 呢?当然 是通 过语 言 。从 语 言的运 用方 面来 看 , 是一个 自成体 系 的 、 这 具备 与其他 群体 有 明显 区 别 的语 言标 记 的社会 集 团 。
已悄然发生变化。它经历 了一个语义降格的变化过 程 。在原 来 的普 通 称谓词 基础 上 多了一 层意思 —— “ 性 同性 恋 ” 男 。并且 , 随之 流行 起 来 的还 有 这个 意 思 的英译 词 —— “ a” gy 。这 些新 词在 几 十 年 以前 都 是 不可思 议 的 。这 一 系列 的变化都 是社 会文化 的重 大 变迁 带来 的 。思 想 的改变 直接反 映 在语言 的变 化 中。而年轻人的流行语又是所有语言变体中对社会 变化最 为敏 感 的一种 , 是及 时反 映 社会 文化 的一 面 镜子 。 另一个 例词 是 “ 美 疲 劳 ” 审 。这 个 词 语 原 本 是 美学 术语 。 随着 著 名 导 演 冯 小 刚 的 贺 岁 片 《 机》 手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作者:季为民来源:《现代青年》2022年第07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群体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既要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要面对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下,“矛盾式表达”的网络流行语成为部分青年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如“热心社恐”“摆烂达人”“土潮”“985废物”等,这种矛盾修辞的使用契合呼应了部分青年通过二次解构、标签自嘲、戏谑对抗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解构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
矛盾修辞通常指把完全矛盾对立的概念或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段,新的组合词句看似有悖常理,不合传统逻辑,但却是对社会矛盾的现实反映。
这种修辞法源自十七世纪中期的古希腊,意为“pointedly foolish(明显的荒谬)”。
《新牛津英语词典》对于矛盾修辞的解释为:“兩个意义完全相反的词组合并在一起的修饰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两组语义矛盾的词语结合之后,会产生特殊的隐含意义和语言张力,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表达中,部分青年常使用此种网络修辞形式,如“小镇做题家”等,表达反映出对自身身份与现实生活矛盾的对抗与解构,也展现了青年试图通过个性表达消解焦虑、获得认同的心灵疗愈调节探索,我们在此将使用矛盾修辞的青年称之为“矛盾青年”。
对抗式话语二次解构:解构痛点,更解构自我。
当下青年群体在进行“矛盾式表达”时,常会选择具有隐性内涵的词句拼贴,以对抗式话语的姿态,在“矛盾式表达”中摆脱原本的人生轨迹,以解构目前自身身份与现实世界存在的冲突与痛点,达到自我治愈与自我和解的目的。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青年群体在利用矛盾修辞解构生活痛点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矛盾想法进行二次解构。
如“精致穷”反映了少数青年人的生活态度和选择——“为了喜欢的事物而变穷”。
但与此同时,青年群体也会看破消费主义营造出的虚假符号,并利用对抗式话语对该现象进行反讽与解构:比如,在消费观上,以“攀比型节俭”对“精致穷”进行反讽;在健康观上,以“朋克养生”对“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晚的夜”进行反讽;在审美观上,以“土到极致就是潮”对“宁愿土得掉渣,也不俗不可耐”进行反讽;在恋爱观上,以“主动式单身”对“我可以单身一辈子,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进行反讽。
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分析

行业文化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日本流行文化概述(一)流行文化界定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性”。
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是人们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海蒂兹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同当代商业和媒体系统的高度结合使流行文化同时具有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并重的三重特性。
(二)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数据分析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动漫、卡通、音乐、网游、影视剧、玩具、时装等,而其核心表现力即为 “酷文化”。
事实上,日本的流行文化作为“软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其出口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3倍,达到125亿美元。
日本“酷文化”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4年中国进口日本电视节目情况中国进口节目总额(万元)从日本进口节目总额(万元)比重电视节目209023.5193939.9944.94%动画电视11027.998384.187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电视节目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截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我国从日本进口的电视节目已经占到进口节目总额的44.94%,其中从日本进口的动画电视占到进口动画总额的76%。
可以说,日本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动画节目,已经占据了我国进口节目的半壁江山。
二、日本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亚洲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台湾有很多人以“哈日族”形容喜爱日本流行文化的人,这个名词近年亦在香港及中国大陆被广泛使用。
看日源流行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制服、女仆服(メイド服)、巫 女服、浴衣、晚礼服等 头部:眼镜、眼罩(眼带:单眼眼罩)、 头带、耳机等 饰物:绷带、丝带、手饰、环、纹身帽子 等。
3、中国所用的“萌”
萌照、萌娘、卖萌、好萌哦……
(三)~控
“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 前头音(con),日本人借用过来(コ ン),按照日元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 言景观重构。 “控”应当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 投射。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物(事物) 所役,但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 役”。
三、流行语的利
1、语言经济简约。 2、语言形象传神,使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 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 3、对于新的、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形成,促进 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幽默诙谐。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 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 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 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 阅读氛围。 如“菌男”、“霉女”
(3)动漫爱好者们不经意间推动着可爱 文化的发展。90年代,风靡的漫画“美少 女战士”的女主人公身着中学校服,于是 很多少女在休息日也穿起校服来。近年来, 动漫中的女仆形象被御宅族们认为“卡哇 伊”而迅速流行起来。于是秋叶原有了一 个又一个女仆咖啡厅。
(4)还有原宿的“洛莉塔”服饰。这种 打扮源于对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以及洋娃娃 的向往。身着洛莉塔服饰的“洛莉女”们 的人气不亚于“女仆”。
四、流行语的弊
1、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通畅。 2、造成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误区,青少 年学习能力的下滑,尤其是读解能力明显 薄弱。例如目前很多中小学老师批改学生 作文时经常会发现“酷”、“给力”、 “顶”、“雷人”等词语出现。 3、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启迪在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飞速发展的当今日本社会,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富裕。
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少年本身正明显地呈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发展倾向。
一方面,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和社会化程度降低,为物质环境所左右,心无所系,有的甚至失去了明确的生存目标。
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就是这一倾向的极端反映。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各个地区,都能看到青少年积极参与救援活动的活跃身影。
当今的日本青少年的现状究竟如何?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试以日本20世纪末发表的一系列白皮书、调查报告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日本青少年的现状据日本1998年10月1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日本现有0~24岁的青少年人口为3612万,占总人口的28.7%,在学人数为2194.3万人,就业人数为1521万人。
1998年14~20岁触犯刑律的少年犯人数为157385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560人(+3%)。
从犯罪行为的种类来看,主要有偷窃、偷盗摩托车、自行车等盗窃行为占到了63.4%,为最高。
从年龄分布来看,14~16岁的低年龄层占到了65.8%。
其次,逃学儿童学生人数年年增加,98年度内,缺课在30天以上的逃学儿童人数小学生为26017人,占全体儿童人数的0.35%,中学生为101675人,占主体学生人数的2.4%。
日本青少年目前正面临着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家庭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家庭关系的弱化。
家庭原本是青少年形成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场所.同时也是身心获得养息的地方。
但是,日益加快的核家庭化、少子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母亲的就业和父亲很少在家的状况使得家庭的上述功能日趋退化。
加之家务劳动和育儿工作的日益社会化,家庭教育的能力也进一步弱化。
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言,大多数父亲都是以公司为核心,对家庭的依存度本来就很低。
日本年轻人常用的流行语以及【ギャル语など】(非主流语等等)。

1.あなるあーなるほど(啊原来如此あなる=アナル原指肛门、菊花)2.スゲ—或スッゲ(因为字典里查不到,朋友间的说法不一)和すごい一个意思,年轻人常用。
3.BKバリキモイ(太恶心)4. ODおなら(O)出る(D)(要放屁了。
)5. オケるカラオケに行く(去卡拉OK)6. マジ(で)真面目にの略「本当に」と言う意味(认真的的省略意思是真的?) 7. KY空気(K)読めない(Y) (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看场合的气氛做事)8. KS彼氏(K)早漏(S)(男朋友早泄。
)9. 超ウケる超おもしろい(太有趣了太滑稽了)10. TU超(T)有名(U)(特别有名气超有名气)11. プリコプリクラ交換(交换大头贴)12. まんきつ漫画喫茶の略(日式网吧可以看漫画上网睡觉有的还可以洗澡)13. オール(ALL)夜中寝ないこと(通宵)14. カワユスかわいいという意味(可爱的意思)15. マクるマクるへ行く(去麦当劳)16. アイコアイスコーヒー(冰咖啡)17. イケメンイケてるメンの略(帅哥的省略)18.イタ電いたずら電話(骚扰电话)19.ナンパ男が女をナンパする(男人找女人搭讪)20.逆ナン逆ナンパの略女が男をナンパする(女人找男人搭讪)21.JK女子高校生(女高中声)22.ダーダーリン(darling 亲爱的)23.ムカつく腹が立つ(气死了)24.超MM超マジむかつく(真的太气人了真TM气人)25.鼻ピー鼻ピアス(鼻环)26.ヤバい危ない怪しいおいしい(完了糟糕或者东西特别好吃的时候也用)27. さぶっ如果对方在说一些很没意思的话,或自作多情时,你可以回他一句"さぶっ"。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好冷~"。
要记住∶不好对上司说这句话。
28. しまった这句话是「完了,糟了」的意思。
当一不小心做了坏事,日本人经常情不自禁的说「あ、しまった!」。
啊,坏了。
29. じゃんけん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常用的一句日语,就是「猜拳」的意思。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探析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探析费紫葳;马中红【摘要】作为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了当下青少年的创造性,表达着他们的文化诉求。
对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其具有高使用率、多样化等特征。
青少年通过主动参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再生产和传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youth group, the Internet buzzwords deeply relfect the creativity of adolescents, expressing their cultural aspirations.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use of Internet buzzwords among adolescents, and ifnds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usage rate, diversiifed use and so on. By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language, adolescent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ideas in order to gain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少年;生产;传播;文化现象【作者】费紫葳;马中红【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3对于“网络流行语”,学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日流行语是指在两国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分类
中日流行语可分为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文化流行语等,其中网络流行语 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中日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日流行语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泡 沫经济”等。
VS
语义理解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难 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 解读。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的语义更 加隐晦含蓄,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语境提示才能准确理解。
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文化符号
中日流行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审美取向。例如,中国流行语中的“佛系”、“躺平”等词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 于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而日本流行语中的“草食系”、“二次元”等词语则体
中日流行语在构成上都采用了创新性的词汇构造方式,如缩写、谐音、借代等。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更加注 重语言的音韵美感和形象生动性,而日本流行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现力。
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变化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上都经历了从字面意 思到引申意义的转变过程。但不同的是 ,中国流行语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 领域,而日本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则相对 较为单一,更多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和情感表达相关。
情感表达
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生动、形 象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态度。
创新与模仿
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 往会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模仿, 从而推动流行语的进一步传播和 发展。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普及影响下,文化输出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促进了各种潮流文化的传播。
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大大丰富了青年群体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虚拟社交圈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交关系,塑造了新的身份认同。
音乐、时尚和艺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推动着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
新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的连接下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正是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为青年亚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文化输出、网络用语、流行词、虚拟社交圈、身份认同、音乐、时尚、艺术、新兴亚文化群体、变革、表现、特点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迁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个性和态度。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引领着潮流和时尚的变革。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虚拟社交圈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音乐、时尚及艺术的变革等方面。
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势,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青年人的文化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等的盛行,许多年轻人开始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文化标签。
浅谈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谈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作者:张洛薇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02期当今社会,流行文化的盛行,对青少年语言表达、心理健康以及价值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从主流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一些短期内被社会所接受、被大众所推崇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特点是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区域内和一定阶层的人们中间广泛传播的文化。
流行文化的范围非常广,语言、服装、餐饮、娱乐、流行的生活方式,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范畴。
这种文化现象被青少年,特别是在校青少年推崇备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语言表达的影响流行文化中的流行语言,对青少年语言的表达产生着极大地影响。
“黑凤梨”一词的出现,使得青少年在表达情感方面多了一个另类的符号,它是粤语“喜欢你”的音译。
它不仅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运用广泛,而且也荣登了2016春节抢红包的红包语。
“吓死宝宝了” 它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吓死我了,吓死人,把我变成宝宝,吓死自己的意思,就是指你自己受到了惊吓。
女生受到惊吓时常用此语来卖萌。
“宝宝”单独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本宝宝这厢有礼了”“本宝宝拜托了”等等。
现在,“宝宝”还可用以指称对方,以表达对对方(不论男女)的亲昵态度。
他在中国大地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不仅在青少年中,幼儿也运用的收放自如。
“小公举”、它是“小公主”一种嗲声嗲气的叫法,是网友们对一些男性的称呼。
这类男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一颗少女心,有一些少女做派,但却毫无娘娘腔。
“也是蛮拼的”表示“挺努力”或“努力了,没有成功”,具有反讽刺意味。
“重要的事儿说三遍”它强调的事很重要,成了洗脑专用咒语。
来自于动漫《潜行吧,奈亚子》:“记得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就好了,会有神奇的效果发生。
”成了龙梅子音乐的歌名。
它成了流行中的流行,也成了青少年强调的代名词。
上面的例子足以表明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语言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且中间也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如果现在就给流行文化贴上好的或者坏的标签,那是草率的,也是不科学的。
日语流行语分析

日语流行语分析随着日本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日语流行语也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本文将从词汇、含义和来源三个方面对一些常用的日语流行语进行分析。
一、词汇日语流行语通常使用简洁、生动的词语,其中很多是通过缩略、重组、借用等方式创造出来的。
例如,“干巴爹”就是“顽張ってください”的缩略语,意为“加油”;“喵”则是“ねこ”的音译,意思是“猫”;还有诸如“卡哇伊”、“欧吉桑”等词语,都是从日语中借用的音译词汇。
二、含义日语流行语的含义通常与它们的字面含义不完全一致,而是带有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或幽默感。
例如,“宅”这个词语在日语中原本指“家里蹲”,但在中文中却可以表示对某种事物的狂热迷恋者,既可以用于动漫、游戏等特定领域,也可以用于形容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的人。
此外,“233”这个数字在日语中原本是表示笑声的数字,但在中文语境中则可以表示对某种事情或人的喜爱和赞赏。
三、来源日语流行语的来源非常多样化,其中很多是从日本动漫、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作品中诞生的。
例如,“纳尼”、“控”等词语就源自于动漫作品中的角色台词;“萌萌哒”、“老司机”等词语则是从网络用语中演变而来的。
此外,还有一些日语流行语则是源自于社会热点事件、新闻报道等,例如“神户牛肉门”就是因为在神户大地震后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而形成的流行语。
总之,日语流行语是一种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词汇、含义和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及其流行语的特性和魅力。
在日语中,新语流行语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的语言形式,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本文将从构词的角度出发,探讨日语新语流行语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一、日语新语流行语的定义日语新语流行语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短语,通常与日本社会的文化、娱乐、科技等领域相关。
这些新词汇或短语通常是临时创造或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而且在发音、字形和意义方面都可能发生了变化。
关于流行文化对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流行文化对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关于流行文化对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调查者:调查主题:时间:地点: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流行文化的概念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流行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包括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
流行文化的社会心理:“自我”的确认与人性解放20 世纪80 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流行文化还是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原始欲望作为其主要的动机,身体的解放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意形式。
进入90 年代,大众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并在努力争夺话语权。
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在逐渐确认自己的身份与存在的意义。
由于阶层差距的逐渐加大,处于底层的社会群体对自身存在产生不确定性,这尤其体现在转型期的中国,于是人们更多希望外在的辅助力量来平衡自己心态,寻找自我的落脚点。
在精神层面,或者文化层面,则需要借助一种非权威拟定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自我,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价值,而流行文化的适时出现,成为了一种极具张力的代言工具。
它是轻松的而非刻板的,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在歌颂时尚与前卫的同时放弃世俗的偏见,甚至是对传统的不屑,这种审美趣味被认为是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
在流行文化的语境中,个人的看法与感觉、生活状态与品位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文化更是一种人的文化,摒弃制度与尊严,权贵与等级的束缚,人性得到更为彻底的释放。
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 和Jack 跑到下等仓去跳舞,我们可以看做高尚文明与市井文化的对话,摆脱繁文缛节的Rose 享受到的不再是特权阶层的雅致,而是为人的快乐。
从“かわいい”看当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第29卷㊀第9期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29㊀No.9㊀2019年9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Sep 2019㊀收稿日期:2019-03-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6YJC751008)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ZWC002)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1236)ꎻ南通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zb02)作者简介:何佳(1993-)ꎬ女ꎬ江苏扬州人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日语言比较㊁汉语句法语义学研究ꎻ史小华(1979-)ꎬ男ꎬ江苏南通人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中日语言比较研究ꎮ从’かわいい」看当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何㊀佳1ꎬ史小华2(1.南京大学文学院ꎬ南京210000ꎻ2.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江苏南通226000)摘㊀要:近年来ꎬ’かわいい」的语义得到扩张ꎬ并在语法语用层面产生了共振ꎬ甚至出现类话语标记的功能ꎮ’かわいい」作为日本人的一种新标签被广泛认知ꎮ在中国也是随处可见 kawaii 或者是 卡哇伊 的记号ꎬ但并没有被汉语 可爱 一词取代ꎮ通过’かわいい」的语义演化及语用特征观察’かわいい」具有的礼貌原则下的委婉否定评价义ꎮ再通过日本 以小为美 的审美意识进一步探讨’かわいい」美学与娇宠心理的内在联系ꎮ关键词:可爱ꎻ语义ꎻ语用ꎻ娇宠ꎻ美学观中图分类号:H36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3907(2019)09-0069-05㊀㊀当代日本社会对’可愛い」有着特殊的情感ꎮ尽管’可愛い」一词与中国的汉字 可爱 很像ꎬ但它却不是借的中文义ꎬ而是日本自创的和语词ꎮ’可愛い」作为一个形容词在日语的词汇系统中拥有很长时间的存在历史ꎬ因此由其语义及语用演变可以窥见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及文化心理ꎮ当代日本社会’可愛い」的使用较为广泛ꎬ也产生了许多由其衍生而来的新造词ꎮ1㊀’かわいい」的语源及语用’かわいい」原始概念为’美しい」ꎬ平安时期日本人开始喜欢又小又可爱的事物ꎬ因而日本社会文化中精小可爱是一个传统性的美学观念ꎮ日本人倾向于将喜欢的东西做成小的形状ꎬ比如寿司㊁点心等等ꎮ这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其实就是无意识中传达着日本人对又小又可爱的事物的喜爱之情ꎮ根据會澤まりえ㊁大野実的调查ꎬ’かわいい」的使用物体对象频率大小依次为:衣服鞋子>人物形象玩具>玩偶ꎮ使用人物对象频率大小依次为:婴幼儿>孩子>歌手或偶像[1]ꎮ不难看出ꎬ’かわいい」的语用中暗示着其语义特征为[+小]ꎬ这也是可爱美学的原始语义ꎮ在真实语料中可以归纳出’かわいい」的几种语法及语用特征ꎮ1.1㊀肯定评价ɛ新明解国語辞典ɑ(第六版)对’かわいい」释义有二: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对象ꎬ想要让对方达到自己不能奢望的状态ꎻ有小巧弱小的感觉让人很有亲切感①ꎮɛスーパー大辞林ɑ3.0释义有五:带着很深的感情很认真去对待的心情ꎻ拥有可爱迷人的魅力ꎬ特别是对女孩㊁小孩和小动物之类的使用ꎻ感觉到幼小并且令人欣慰的ꎻ有非常值得钦佩的地方ꎬ值得被爱的ꎻ可怜的②ꎮ后者的释义更加全面ꎬ其中不仅包含了本义还有引申义ꎮ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释义ꎬ都以肯定评价义为中心ꎮ[+弱小]的弱势语义在社会心理层面被转化成为一种优势语义ꎬ因为人会对弱小事物产生保护欲ꎬ所以综合而言ꎬ’かわいい」被赋予了积极的情感意义ꎮ作为一个形容词ꎬ’かわいい」在句法中常常用于修饰名词ꎬ起积极意义的肯定评价作用ꎬ这也是’かわいい」的本义ꎮ例如:(1)うっとりした表情でブラッシングを要求するかわいい猫さんꎮ(Yahoo!ニュース㊀㊀①笔者译ꎮ㊀㊀②同上ꎮ㊀㊀2018.10.25)①(2)女性から’かわいい」と言ってもらえるロボット㊁富士通の’ロボピン」(MONOist㊀2018.10.25)离开语用层面ꎬ将目光聚焦在惯用语层面ꎮ惯用语是一类结构灵活㊁修辞强烈的固定格式ꎮ惯用语的喻体特征更能反映格式中词汇的语义特征ꎬ通过ɛスーパー大辞林ɑ3.0慣用語検索可以得到有关’かわいい」的共计5个语例:可愛い子に旅をさせよꎻ可愛可愛は憎いの裏ꎻ可愛さ余って憎さ百倍ꎻ孫は子よりもかわいいꎻわが身可愛さꎮ以上惯用语中的’かわいい」语义特征有[+爱][+弱小][+可爱][+保护]ꎬ均为肯定义评价ꎮ1.2㊀礼貌原则下的委婉否定评价礼貌与 面子 紧密联系ꎬ因此在交际中要适当地顾及对方的 面子 ꎮ利奇(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ꎬ将其分为6类ꎬ本文主要关注到的是得体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2]ꎮ得体原则主要是指减少表达有损于其他人的观点ꎮ在交际过程中ꎬ尽量采用肯定评价义的形容词描述对象ꎬ可以达到得体原则中 多使他人受益 的目的ꎬ然而选择语义悬殊过大的词汇ꎬ则会给对方心理造成反差ꎬ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ꎮ’かわいい」作为一个特殊的肯定评价义词汇ꎬ首先在原始语义特征中被赋予了[+弱小]等弱势语义ꎬ而弱势语义却通过社会文化的补偿成为了一直肯定评价ꎮ因此ꎬ使用’かわいい」可以满足得体原则下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的特征ꎬ在交际中具有委婉否定评价的目的ꎮ’かわいい」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被修饰的体词成分无需具有[+精明][+能干][+漂亮]等语义ꎬ因此在社交环节中ꎬ如果对象(事物或人)没有特别的优点ꎬ甚至存在某种缺陷ꎬ这时候可以使用’かわいい」达到一个委婉否定评价的目的ꎮ’かわいい」所含[+弱小]等弱势语义ꎬ其肯定评价义对自身的弱势语义产生补偿机制ꎬ即在承认弱势特征时能够实现礼貌交际原则ꎬ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得’かわいい」对评价的对象产生积极态度ꎮ反言之ꎬ正因为’かわいい」可以含有笨拙致可爱义ꎬ所以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礼貌原则ꎮ例如:(3)’ねぇ㊁見て見て~!このスマホケース買ったの~!」’へぇ か㊁かわいいねぇ!」(しらべぇ2015.04.13)除了这里提及的委婉否定评价ꎬ文章后续分析’かわいい」的语义扩张时也会涉及委婉否定与当代社会审美价值取向的问题ꎮ1.3㊀话语标记化趋势从词汇的语义扩张着眼分析ꎬ不难发现语义有发展到语用的轨迹变化ꎮ’かわいい」的使用频率增加及语用范围扩大ꎬ导致’かわいい」出现类话语标记功能ꎮ换言之ꎬ类话语标记功能产生的内因是词汇内部语义有向语用发展的趋势ꎬ从语义到语用的演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ꎬ基于对’かわいい」语义特征及语用范围的分析ꎬ结合实际语例可以看出ꎬ’かわいい」有话语标记化的倾向ꎮ在此基础上ꎬ’かわいい」在特定社交场合出现时的交互主观性也是将来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ꎬ尤其是在近距交互式语体中ꎬ当不知道如何表达时ꎬ可以使用’かわいい」来达到礼貌的互动效果ꎮ例如:(4)下心や社交辞令が隠れた’可愛い」 ’言うことないからとりあえず可愛いって言っとけみたいな」(ニコニコニュース2018.05.03)除此以外ꎬ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当代女性职业观的改变ꎬ在职场中有些女性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ꎬ而想要淡化自己的相貌性格优势ꎬ也会出现对’かわいい」的反感现象ꎬ但这种抵触的心理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中ꎬ不具备普遍性特征ꎬ因此不作展开论述ꎮ例如:(5)’いつも可愛いから㊁仕事もがんばって」’見た目だけで㊁能力はないってこと?」と怒らせてしまうかもしれませんꎮ(livedoorNEWS2018.10.24)话语标记演化是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共同经历的过程ꎬ处在当前阶段ꎬ我们只能看到语言的演化倾向ꎬ并对语言演化的趋势作出预测ꎬ而更深㊁更准的判断需要经过系统的论证ꎬ今后的研究课题可以’かわいい」为中心ꎬ发现更多处于话语标记语法化进程中的词ꎬ再作系统论述ꎮ2㊀汉英日语言表达中的 可爱 之异同2.1㊀汉语的 可爱 与 卡哇伊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长时间的语言接触ꎬ语言接触带来了日语中的部分汉字和汉语中的日语借词ꎮ然而’かわいい」并不是借用的汉语汉字ꎬ而是07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9卷①本文的日文例句语料均来源于日本雅虎网站的搜索ꎬ括号内标注例句来源及更新日期ꎮ中文例句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ꎮ日本自创的和字ꎮ自然’かわいい」所反映的就是符合日本社会文化的解释ꎮ那么ꎬ汉语的 可爱 与日语的’かわいい」是否同义呢?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检索可得:(6)鞋子可选用可爱的浅色的圆头鞋 («修炼魅力女人»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小巧物体对象)(7)究竟女人的可爱的地方在哪里?(«李敖对话录»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女性对象)(8)见到自己儿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1994年报刊精选»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孩子对象)(9)高元钧又来到朝鲜战场ꎬ为最可爱的人演出ꎮ(«1994年报刊精选»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拥有美丽义ꎬ同具令人敬佩义)(10)当世上虚伪太多ꎬ这份坦言ꎬ这份可爱ꎬ极是难能可贵ꎮ(«1994年报刊精选»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美好义)(11)傻得是那样的可爱㊁可亲㊁更可敬! («1994年报刊精选»ꎮ对应日语释义中的弱小令人欣慰义)除此个案以外ꎬ有大量语料可以证明汉语中的 可爱 与日语中’かわいい」的语义相仿ꎬ那为什么’かわいい」仍然作为一个音译外来语出现在汉语词汇系统当中呢?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中作为新词语出现时引起了广泛关注ꎮ正因为’かわいい」紧紧贴合着日本的社会文化ꎬ其背后粘着的文化心理是语义特征所无法复制与补偿的ꎬ所以它便以音译外来词 卡哇伊 的方式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当中ꎮ音译词 卡哇伊 之所以至今没有消磨掉ꎬ就是因为这个词附着着日本人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ꎬ以及审美价值ꎮ 可爱 与 卡哇伊 并存的现象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ꎬ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值得进一步探讨ꎮ2.2㊀英语的cute与日语’かわいい」’かわいい」对应的同义英语词汇是cuteꎬ’きれい」对应prettyꎮcute最早出现在18世纪ꎬ最初表示的是 聪明的㊁机智的 ꎮ直至19世纪才有了[+可爱]的语义特征[3]ꎮ反观日语的’かわいい」ꎬ从古至今没有包含[+聪明][+机智]的语义特征ꎬ甚至可以说略带迟钝的反而会更可爱ꎮ这也反映出’かわいい」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ꎬ其中隐藏着社会文化心理ꎮ3㊀’かわいい」的语义扩张及’何㊈かわいい」的流行内因㊀㊀近年来ꎬ’何㊈かわいい」的新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ꎬ这是一个成分可替换的复合词ꎮ例如’きもい」和’かわいい」共同组成’きもかわいい」ꎬ意为 虽然有点恶心但是很可爱 ꎮ此外还有’ぶすかわいい」㊁’大人カワイイ」㊁’こわかわいい」等新词出现[4]ꎮ这一类新词首先表现在音节增加方面ꎬ那么ꎬ为什么看似感情色彩不同的两个词会组成新词呢?这要从’かわいい」所附着的文化特征解释ꎬ新造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かわいい」的原始义并且充分吸收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ꎮ3.1㊀语义扩张对新词的产生起推动作用这一类复合词迅速繁殖并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因其实是日本人的文化心理ꎮ以’ブスかわいい」为例ꎬ大众对特别美好的人在心理上是有距离感的ꎬ与此相对的ꎬ对于长相普通甚至不好看的人是有亲近感的ꎮ这其中就包含了日本人的美学意识和文化心理ꎮ从共时的角度来看ꎬ审美意识的转变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ꎮ以汉语为例ꎬ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研发的CCL语料库检索可得:(12)在很多中国人心中ꎬ马云丑得可爱ꎬ丑得有魅力ꎬ有马云这样的标杆我甚至怀疑以后我们的审美观会不会改变ꎮ至少我觉得他非常帅ꎮ(«史传 谁认识马云»)单从相貌审美意识来看ꎬ 丑 与 可爱 是可以放在同一层面的ꎬ这与’かわいい」通过词义扩张得到的’ブスかわいい」有很大的相似度ꎮ新的复合词形式’ブスかわいい」对应的汉语表达为 丑萌 ꎬ因为 丑萌 的网络词特征较为明显ꎬ因此CCL语料库未能检测到相关用例ꎮ通过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检索关键词 丑萌 ꎬ能够获得较多用例ꎬ例如:(13)今天看到的最丑萌的鸟!!超级像拖把!!!再从日语层面通过日本雅虎网站搜索’ブスかわいい」可得:(14)そこで今回はブスかわいいと言われる’ブサカワ」な女性芸能人ランキングTOP22を大紹介しますꎮ(2018-10-17RANK1UPDATE)上述的审美意识的转变反作用于语言形式的情况ꎬ不仅仅是日语中的个别现象ꎬ汉语中也仅有 丑17第9期何佳ꎬ等:从’かわいい」看当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萌 一词ꎮ以’きもかわいい」为例ꎬ这一现象同样可以在中国社会中找到例证ꎮ微博或百度搜索 表情包 ꎬ会涌现大量的看起来有一点恶心但细想很可爱的图片ꎮ尤其是模仿真人表情的 蘑菇头 系列广受追捧ꎮ然而无论是CCL还是BCC语料库ꎬ检索 恶心可爱 一词都无法得出具体用例ꎬ事实上它也没有作为一个词汇的固定形式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ꎮ因此ꎬ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来看ꎬ汉语 可爱 与日语’かわいい」语言背后所粘着的社会文化心理不同ꎬ注定了两者形式上的扩张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ꎮ3.2㊀’かわいい」内部的语义扩张是新复合词出现的内因㊀㊀本文认为尽管审美意识的转变对语言具有一定的作用力ꎬ可能在不同语言中得到证实ꎬ然而日语’かわいい」所粘着的日本独特的美学观使得它在语义扩张时能够形成连动ꎬ即量产出’何㊈かわいい」的可替换式复合词ꎮ再从汉语自身来看ꎬ上述的 萌 本身就可以认为是在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个日语借词ꎮ4㊀’かわいい」的文化心理及美学意义日本社会与欧美国家相比ꎬ可以说是比较 严肃 的国家ꎬ给人的印象是比较 严谨认真 的ꎮ从细微繁多的社交细节㊁特殊的打招呼的方式到敬语和谦语的普遍使用ꎬ都体现出整个社会的严肃ꎮ与此相对的ꎬ’かわいい」所构造的世界就比较轻松ꎮ根据徐敏㊁朱峰㊁黄莉华[5]的社会调查ꎬ日本成年人(特别是上班族)经常在手机上或者包上贴挂小巧可爱的装饰ꎮ装饰除了物件之外ꎬ还包括文字形式ꎮ 颜文字 不失为日本社会可爱的象征之一ꎬ也是可爱的文化心理在语言层面的折射ꎮ4.1㊀可爱的文化心理日本社会可以说处在一个无意识的’かわいい」世界当中ꎮ人对弱小的事物会产生很强的保护欲ꎬ比如说小孩子㊁猫狗等等ꎮ这样的社会心理直接导致了日本’かわいい」文化的诞生ꎮ因而’かわいい」的文化心理年龄层次跨度也很大ꎬ不仅仅在孩童时代ꎬ还发生在成年人的阶段ꎬ甚至于对老年人都可以用’かわいい」去形容ꎮ4.2㊀’かわいい」中的娇宠心理(’甘え」)日本人生活在一个 可爱 的社会里ꎬ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娇宠心理(’甘え」)ꎮ本文从娇宠心理的角度重新探讨当今日本社会的文化心理ꎮ娇宠的概念最初由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土居健郎氏提出ꎬ其心理原型是幼儿在出生一年左右ꎬ意识到自己跟母亲肉体分开ꎬ已经成为了单独的存在ꎬ为了不和母亲分开并且寻求一体感就会产生娇宠心理[6]ꎮ这种心理原型映射到社会层面就是想要和周围的人有一体感ꎮ这里再提到本文前述内容ꎬ在当代日本社会中ꎬ如果下属是比较可爱的性格ꎬ那么周围的人自然会产生亲近感ꎬ以此可以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ꎮ成年之后固然会压制自己的一部分幼稚的想法ꎬ但是娇宠的心理始终是存在的ꎮ娇宠心理的心理性特征更加明显ꎬ很难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娇宠的情绪ꎮ尤其是在成年人的状态之下ꎮ’かわいい」的状态相对于娇宠来说更容易达到ꎬ并且与娇宠的文化心理有很强的相似度ꎬ因此ꎬ当代日本社会的可爱文化心理迅速成长并且有成为世界热潮的趋势ꎮ从对象上来看ꎬ娇宠心理是有作用对象的ꎬ是一个互动行为ꎬ然而’かわいい」个体也能实现ꎮ从互动意义上来说ꎬ在想要撒娇却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ꎬ无法改变他人及周围的环境ꎬ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情况ꎮ让自己从严谨的社会中暂时逃离出来ꎬ吃可爱的食物ꎬ买可爱的物品ꎬ以此来达到一种可爱的心理ꎮ’かわいい」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心理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ꎬ然而本文认为ꎬ’かわいい」心理的根源与娇宠的文化心理有关ꎮ4.3㊀’かわいい」美学及文化理据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中ꎬ从古至今的判断标准是’小さなものは美しい」ꎬ并且行为举止也追求细致入微ꎬ这种美学意识是可爱美学的本体ꎮ日本 以小为美 的美学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ꎬ韩国学者李御宁将这一社会特征归纳为 缩小意识 ꎬ认为日本人及日本社会具有 缩小 的倾向与爱好[7]ꎮ可爱美学反映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ꎬ制作具有代表性的可爱动漫ꎬ生产可爱的产品ꎬ创造更多的颜文字等等ꎮ由日本创造的具有 以小为美 的审美意识通过产品向外输出ꎬ并且作为日本的全新标签被广泛接受ꎮ日本的可爱美学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ꎬ’かわいい」也以音译外来语的形式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当中ꎮ4.3.1㊀日本 可爱 美学观的传播载体美学观的传播载体是多种多样的ꎬ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学作品层面ꎬ本文所探讨的是以日本独特美学观为主导所生产的一系列物质产品载体ꎮ日本的动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ꎬ在经济全球27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9卷化㊁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ꎬ日本文化得以通过商品载体跨越国界ꎬ在世界范围内传播ꎮ以日本的高人气动漫作品ɛドラえもんɑ(哆啦A梦)为例ꎬ该作品创作于1976年ꎬ最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ꎬ1991年被引进中国ꎬ200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 亚洲英雄 ꎬ2008年被任命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ꎬ其影响力可见一斑ꎮ这个卡通人物形象据此可以说是将日本的动漫文化展示给了世界ꎮ哆啦A梦的动漫形象拥有典型的日本可爱美学观的要素ꎬ其身材相对于人而言较 小 ꎬ在动漫人物属性上ꎬ猫型机器人的原型 猫给人一种弱小的感觉ꎬ再从外观上看ꎬ具有圆脸圆眼睛ꎬ身体部件构造也接近于人等等ꎮ除ɛドラえもんɑ以外还有很多经典动漫ꎬ这里不一一列举ꎮ由动漫衍生而来的周边①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ꎮ中国国内也经常会有co ̄splay的大会ꎬ许多年轻人会穿着与日本动漫里相同的衣服等等ꎮ4.3.2㊀「かわいい」的文化理据日本的 可爱 美学观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文化上ꎬ同样ꎬ负载着日本人 以小为美 美学意识的各类载体也在持续进化之中ꎮ 可爱 的美学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看待日本社会现象及当今的日本文化心理ꎮ文化理据是多元的ꎬ是语言和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ꎮ根据本文的分析考察ꎬ’かわい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首先获得了语义扩张ꎬ同时受到语用范围的制约ꎬ形成了一种语言现象ꎻ其次从娇宠心理中演化而来ꎮ5㊀结语本文通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かわいい」进行了深度解读ꎬ认为’かわいい」的语义发生了扩张ꎬ并对其语义扩张的内因进行了解释ꎬ发现其有类话语标记倾向ꎮ本文对于系统原理下类似话语标记演变的研究课题与礼貌原则下的语用形式变化ꎬ作了相应的预测与展望ꎮ’かわいい」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之所以没有与 可爱 形成语义重叠ꎬ而是通过音译外来语的方式变成了 卡哇伊 ꎬ是因为’かわいい」所粘着的当今日本的独特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ꎮ通过对比’かわいい」与娇宠心理的内在联系ꎬ认为日本当今社会的可爱美学与娇宠心理有着密切联系ꎮ参考文献:[1]㊀會澤まりえꎬ大野実.’かわいい文化」の背景[J].尚絅学院大学紀要ꎬ2010(59):27.[2]㊀何自然ꎬ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ꎬ2002:122.[3]㊀四方田犬彦.论可爱[M] 孙萌萌ꎬ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2011:34.[4]㊀蒋伊菊.’カワイイ」到’ʻʻカワイイ」的变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ꎬ2008(7):260.[5]㊀徐敏ꎬ朱峰ꎬ黄莉华.产品消费中的可爱文化现象[J].商场现代化ꎬ2008(17):38.[6]㊀尚会鹏.土居健郎的 娇宠 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J].日本学刊ꎬ1997(1):122-130.[7]㊀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ꎬ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2003:17-18.责任编辑:柳㊀克㊀㊀①这里指的是与动漫相关的产品ꎮLookingatCulturalPsychologyofContemporaryJapanesefrom かわいいHEJia1ꎬSHIXiaohua2(1.SchoolofLiteratureꎬNanjing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0ꎬChinaꎻ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NantongUniversityꎬNantong226000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themeaningof かわいい hasbeenextendedꎬandcommonrecognitionhasbeengen ̄eratedatthelevelofgrammaticalpragmaticsꎬeventheroleofdiscoursemarkershasemerged かわいい asanewlabelofJapaneseiswidelyrecognized InChinaꎬtheword"kawaii"canbeseeneverywhereꎬwhichisnotre ̄placedby cute Basedonstudyingitssemanticevolutionandpragmaticfeaturesꎬthispaperconsidersthat かわいい hastheeuphemisticnegativeevaluationmeaningunderpolitenessprincipleꎬanditfurtherexplorestheinnerrelationshipbetween かわいい aestheticsandpettingpsychologyfromtheaestheticconsciousnessofregardingsomethingsmallisbeautifulKeywords:cuteꎻsemanticsꎻpragmaticsꎻpamperꎻaesthetics37第9期何佳ꎬ等:从’かわいい」看当代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流行语看现代日本的青年文化
作者:胡嘉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
摘要: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相关人群的精神思想。
基于此,本文以日本现代的流行语为基础,从强调集团观念、强调个性自由、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开放性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日本年轻群体中的青年文化,意在从中探究当前日本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和语言交流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日本青年文化;自由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胡嘉悦(199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引言:
现阶段,日本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年轻群体所用语言也随之呈现出不断变化、衰落、再创的发展趋势。
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的特点,了解到文化背后日本年轻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和社交环境,继而为当前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语言现象以及精神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集团观念
从当前日本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語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强调集团、“圈子”等具有明显边界性的社交范围,并创造出了仅限其集团内交流、“圈外人”很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这类句式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原生词语为基础,将词语进行倒置、重构,或将两个不相关的词语进行拼接、改造,进而产生在圈子内适用的流行词汇。
以“ソース顔(老抽脸)”一词为例,在圈子外的人看来,“ソース”(一种调味料)与长相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特定圈子内的人一看这个词语便会知道,是在描述五官立体、深邃忧郁的、长得“很有味道”的男性面容。
与之相对的还有“しょうゆ顔(生抽脸)”,即与“老抽脸”相比长相较为清秀的男性面容。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听懂并理解一些流行词的意思,将会受到该词汇所处圈子内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继而与他们达成较好的情感联系[1]。
二、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个性自由
在当前,受到欧美思潮的影响,日本年轻人提倡打破传统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生活态度。
从日本近几年的大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公司,而投身到时间、空间都较为灵活的自由行业中。
基于此,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词汇也逐渐呈现出变革化、时代化的趋势。
在当前,日本年轻人对年长者间所使用的过时语句嗤之以鼻,将其称为“死语”或“废语”,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旧意新词”的创造当中,并成功地催生出了很多当前流行语年轻群体的词句。
举个例子:“そんなバナナ”这个句子,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为“还有这种香蕉!”,难免令年纪较大的人摸不着头脑。
但其实际意义为“そんなバガな”,即“还有这种笨蛋!”,用来表示出对愚蠢行为的震惊和反问。
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为了体现自身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加之“バナナ(香蕉)”与“バガ(混蛋)”二词读法相似,才催生了有趣的“香蕉文化”。
三、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对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回顾近几年的日本媒体公布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在“例行”出现的娱乐词汇、动漫词汇以外,越来越多围绕政治、社会事件的词语被创造了出来。
例如2015流行语大赏的铜奖词汇“ISIS/イスラム国(伊斯兰国)”、2016年流行语大赏中出现的“トランプ現象(特朗普现象)”、“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在谈论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和社会事件提起了关注。
环境产生文化,受到自由职业观念以及年功序列工作制度等环境特点影响,当前日本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继而保证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浏览网络资源、观看新闻报道,继而对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等产生很高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关注成为了日本青年文化的一部分[2]。
四、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具有开放性
从一些流行语中还可以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在性、犯罪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例如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词汇“援助交際(えんじょこうさい)”一词,即女学生通过身体换取物质或金钱的方式。
按常理来讲,此类词汇和行为h会受到社会的厌恶和抛弃,但现实并非如此,“援助交際”不但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甚至登上了当年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当中。
可见当前日本青年文化中还存在有待改善的糟粕因素,如何引导日本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成为了当前日本教育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总结:
总之,流行语作为一种时代性强、变化速度快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研究日本的青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可知,透过“ソース顔”、“トランプ現象”、“えんじょこうさい”等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开放化、个性化、社会化、集团化的时代特点,
继而对其背后日本年轻人提倡自由独立、排斥外界、思想观念存在缺陷等好坏交织的矛盾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青年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娅. 从现代日本新语、流行语浅析日本年轻人的心理——以2003~2013年日本流行语大赏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1):69-70+72.
[2]邓秀梅,吴铁. 2009年部分流行词小结(1)[J]. 日语知识,2010,(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