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功过·重话杨广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做过的事,他大多也做过,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没有;他做过的事,唐太宗李世民大多也做过,但是他下令开凿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唐太宗没有。然而秦始皇和唐太宗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却落了个“荒淫无道”的罪名,一千多年来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混账的皇帝之一。这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
我认为不管怎样,隋炀帝杨广最起码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所以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够不落前人的窠臼,公正地评判隋炀帝,还历史一个真相。
开皇元年(581)二月甲子(十四日),隋文帝即皇帝位,当月乙亥(二十五日),封雁门公杨广为晋王,丁丑(二十七日),又任命他为并州总管。于是,年仅十三岁的杨广便出藩镇守并州这个防御北方突厥的军事重镇。而接下来这两年,这个半大的少年,以无所畏惧气概和雷厉风行的手段,竟完全控制住了此要害地区。开皇三年(583),十五岁的晋王在王韶、李彻的辅佐下,反击突厥,取得大胜,让不可一世的沙钵略从此屈膝称藩。那种让人心甘情愿俯首称臣的魄力和傲视天下的姿态,是这个少年与生俱来的帝王之气。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在并州这两年的磨练中,少年晋王杨广逐渐蜕变成一位“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的皇子,并且十分关爱士卒,有将领风范。有一次,晋王外出打猎,不巧天突然下起雨来,左右随从连忙为晋王取来油衣遮雨,然而却被杨广挥手制止道:“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士兵将领闻者莫不感动。就这样,这位能文善武又深得军心的年少皇子,在累积政治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不小的政绩声誉,使“朝野属望”。纵然他并不是太子,但他在民间的威望已经不知不觉为其二十年后终成一国之君埋下了伏笔。
开皇四年(584),十六岁的杨广迎娶了梁明帝萧岿之女萧妃,也就是杨广登基后册封的萧皇后。史称其“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侯。”虽然这是一门由政治因素主导的婚姻,杨广和萧妃却一起和谐地生活了三十五年,休戚与共,至死不渝,成为历史上帝王之家一对难得的结发夫妻。而这样一位深情的帝王,却被后人带上“荒淫”的帽子,着实让我为其感到不平。
这以后,晋王杨广十八岁入长安,理朝政;二十岁统帅平陈,天下称贤;二十二岁总管扬州,同杨素平叛江南。然而无论是《隋书》中的《高祖纪》还是《炀帝纪》,又或者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由于各种政治因素或个人成见,有意无意抹杀了杨广在平叛中的建树,而全把功劳安在杨素一人身上。幸而只要真实发生过,总能在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隋书·郭衍传》记载:“十年,从晋王广出镇扬州。遇江表构逆,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先屯京口。与广州南,与贼战,败之,生擒魁帅,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乃讨东阳、永嘉、宣城、黟、歙诸洞尽平之。”《隋书·陆知命传》中记载:“会高智慧等作乱于江东,晋王广镇江都,以其三吴之望,召今讽喻反者。知命说下贼十七城,得其渠帅陈正绪、萧思行等三百余人。”由此可见,杨广在平叛江南之乱中,的确是功不可没。
开皇十年(590)到开皇二十年(600),晋王杨广再次出镇扬州。此十年间,杨广发展佛教,又弘扬儒学,在思想上巩固了其在东南地区的地位,又笼络一大批文人学士。为将来的宏图大业积聚政治实力,扎下政治根基。更重要的是,杨广直接促进了招士养士之风是有才之士能在政治舞台上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此举也启发了之后李世民、武则天等多位唐代明主,使隋唐在历史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之后几年,杨广在权力之争中一步步取得成功,天下大事瞬息万变。开皇
二十年,杨广通过设计使隋文帝废除太子杨勇,并立杨广为太子。杨广深有谋略,文韬武略,即使成为太子,却依旧总以谦卑恭敬的姿态出现在众臣面前,这与无能却飞扬跋扈的原太子大相径庭,使得满朝文武中的绝大多数人很聪明地选择对杨广谋害太子杨勇一事装作不知,并笃定了臣服于杨广之心。仁寿四年(604),杨广参与了仁寿宫变,隋文帝驾崩,缢杀故太子杨勇,杨广继皇帝位。之后史学研究便有盖棺定论,杨广为谋皇位“弑父屠兄”。对此,我有几点疑问:第一,杨广素有“仁孝”之称,即使文帝逝后,杨广也常为之作文以表敬仰之意,而且父子两人一直以来关系都很好;第二,杨广从来不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而作为太子,皇位早已是囊中之物,实在不需“弑父”,这反而会给他带来麻烦。真相究竟如何,只有杨广自己知道了,但且不说真假,纵使事实确是杨广杀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杨坚,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并不罕见。在封建王朝,多少皇帝能完完全全是干干净净的就安安稳稳坐上龙椅?就说编写《隋书》的魏征所效忠的唐太宗李世民,难道不是“弑父屠兄”才成就了一番大业,留下大唐盛世的不朽传说?
和唐太宗一样,隋炀帝也的的确确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登基后,在牢牢地建立了自己的专制统治的同时,也开始按自己的理想,不知疲倦地为国事奔忙。胡戟教授这样评价隋炀帝:“他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气势大肆铺陈国事,其规模效率,都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记录……仅就他当政的十四年间,三巡塞北,一巡河西,三下扬州,三征辽东的十次征巡,和亲自规划决策的东都、长城、运河、驰道四大工程来说,他也是古代国务活动的记录创造者。”其中,我认为对后世最具影响的措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文化的建设。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下诏兴办教育,拔擢人才,诏文第一句是“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不得不说,隋炀帝能以极其犀利的目光,看透治国的本质。我国当今“科教兴国”的国策与此便不谋而合,可见隋炀帝的治国思想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永恒价值的。隋炀帝本身文化素养就极高,在他亲自倡导下,隋代文化全面繁荣。他一面重视办学,培养人才,一面罗致人才,使用人才。因而不仅传统文化领域涌现出大批学者文人,同时还涌现了大量建筑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等,将科学用于民生,使隋代文人百姓文化水平和思想形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是选官制度的改革。大业三年(608)新令颁布前后,隋炀帝一直不断地进行官制改革,比如取消中低级爵位。这很大程度上阻滞了整个官僚体系特权化及腐败的脚步,压缩了贵族集团。随后,隋炀帝又创设了进士制,标志着影响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的确立。科举制使得隋炀帝在教育革新中用心良苦培育出来的人才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一展才华,在政治舞台上实现抱负理想,为国效力。但是在等级制度分明的一千多年前,这样的新令必然会遭到达官贵族的反对和不满。对于本就由于“弑父屠兄”罪名而被部分臣子不满的隋炀帝来说,创立科举制需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因为这随时可能成为引发政变的导火索。隋炀帝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他还是坚持实行了科举制。这不仅需要智慧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更需要一种作为天之骄子的勇气和魄力。
其三是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的开凿大运河之事。南北大运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程约2000公里,正如我刚开始所说的,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隋炀帝带领隋代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世界奇迹。无论是对于隋朝,还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条南北大运河都有巨大影响。南北便利的水路运输,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运河两畔城市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