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教学课件 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 瘦 对 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 由花朵与枝干相互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 地 道 出了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花密枝,也能引人进入梅花的国 度。
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 只 剩 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 部 永 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 之 “蜡 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改编自吴冠中《说梅》)
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 4~6 段,说
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 7 段,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
颜 色 的暗示性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探讨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问题。林庚先生深 谙诗歌妙道,又很擅长说理的艺术,因此行文中没有摆出大讲“文艺理论”的 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 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 大量实例,通过精当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这样,读 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 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 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目标二品味语言,体会细节
1.文章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发现“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提示:
木
树
艺术特征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繁茂的枝叶,枝叶的
黄色、干燥的质感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4.在第 4 段中,作者通过探究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得 出了怎样的结论?
提示:自 屈 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将此用 在 秋 天的情景中以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 有 落 叶的景况。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2)大致 大概
辨析:“大致”和“大概”都是副词,都表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 测。“大致”,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更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 “大概”,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致”更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 有很大的可能性。
此外,“大致”和“大概”还都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不十分精确或 不十分详尽,此时可互相换用;“大概”还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大致的 内容或情况”,“大致”则没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秋浦.
pǔ
亭皋.
gāo
涔.阳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相似. sì 似
似.的 shì
漂泊. bó 泊
湖泊. pō
加点字
寒砧. 征戍. 窸.窣.
宁.可 宁
宁.谧 劳徕. 徕 招徕.
读音 zhēn shù xī sū nìng níng lài lái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学以致用 “梅”是中国诗和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和题材。请采用本文的“首句标 义法”,写两段“说‘梅’”的文字,力求思路清楚,结构谨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写作示例:梅 花深受中国文人喜爱,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 硬 的 干枝上,而干枝又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故而引起诗人们的 赞美。
⑦一字之差,相隔万里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首 句 标 义 ,结 构 谨 严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正文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 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例如,第 1 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 2 段“‘木叶’是 什么呢”,以设问开头,引出用“木叶”与“树叶”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木叶” 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以下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相扣,有条不 紊,结构谨严。
卢纶见宿》)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目标一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1.在第 1 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 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说 明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 此 引 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2.第 2 段谈论了哪些意象?它们的关系如何? 提示: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 常 用 “树”、“叶”及“落木”。归纳起来就是:诗人用“木叶”舍“树叶”。 3.第 3 段谈论的意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 ,四者的区别关键在“木”字。引导我 们 注 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Yǔ 信
庾
yǔ 毙
瘐
万能 dìng 锭
破 zhàn
绽
不落言 quán 沈 quán 期 shū 朗 shū 理
3.解词义 钟爱:特别爱。 万应锭:万能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迢远:遥远。
易错字 筌 佺 疏 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3)不落言筌 不落窠臼 辨析:“不落言筌”和“不落窠臼”是一组近义词。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 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 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新。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5.积名句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那一份晚唐的美丽 ——重读林庚
王文静 重读林庚,是在先生离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诗歌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 人们很少再提起诗人的时候。闲时偶尔从书架低处抽出一本丰子恺的漫画 册 ,看 画时读到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曼妙词句,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林庚先生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作者却以《说“木叶”》为 题,若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提示:标 题 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 要 改 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论 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 叶 ”诗 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 态 度 ,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知识窗
意 象 是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或景 物 ,渗 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 描 摹 ,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意 境 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 界 。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9 说“木叶”
捣衣诗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 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首联两句中 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盼 归之切。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 衣时眼中所见,秋风萧萧,落叶飘飘;下句是思妇 心中所想,陇首古道,秋云飘飞。两句一南一北, 一女一男,一实景一悬想,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意 蕴丰富。五、六句由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 深秋萧瑟的园圃,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下秋 虫唧唧,断续悲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等我裁就的寒衣寄到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 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他哪里能及 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冬衣呢?
4.辨近义 (1)偶尔 偶然 辨析:“偶尔”和“偶然”是一组易混词。“偶尔”,①副词,间或;有时候。② 形容词,偶然发生的。“偶然”,①形容词,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 一般规律的。如:偶然事故/偶然因素/出现这一情况十分偶然。②副词,偶尔。 如:闹市里偶然也能听到几声鸟鸣。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 作定语和状语,如:偶然因素/偶尔的事;偶然听到鸟鸣/偶尔写。但我们平常 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对“偶尔”侧重在 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二者作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 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如:偶然(的)事故/偶然(的) 情况,偶尔的成功/偶尔的情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①“木叶”的出现与使用
第一部分(第 1~3 段) ②什么是“木叶”
提出“木叶”问题 ③古代诗人多愿意用
“木叶”
④“木叶”的第一个艺
说“木叶”
术特征
第二部分(第 4~6 段) “木叶”的艺术特征
⑤语言的暗示性(过渡) ⑥“木叶”的第二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第 7 段) 总结全文
(沈佺期《古意》)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7)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5.第 5 段与第 4 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 五 段在第四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 素 ”这 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6.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 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闽侯。历任 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 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 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绿色,枝干褐绿色
疏朗
饱满
秋风叶落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 密密层层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提示:因 为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 树 干 ,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 在? 提示:不 仅 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 言 的 暗示性特点。 4.本文多处引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①引 出 谈论的话题;②用作观点的例证;③提高文化品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1.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 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提示: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 术 特 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②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 交 饱 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 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 ,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 叶 ”是 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 的 阴 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 只 剩 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 部 永 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 之 “蜡 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改编自吴冠中《说梅》)
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 4~6 段,说
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 7 段,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
颜 色 的暗示性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探讨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问题。林庚先生深 谙诗歌妙道,又很擅长说理的艺术,因此行文中没有摆出大讲“文艺理论”的 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 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 大量实例,通过精当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这样,读 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 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 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目标二品味语言,体会细节
1.文章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发现“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提示:
木
树
艺术特征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繁茂的枝叶,枝叶的
黄色、干燥的质感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4.在第 4 段中,作者通过探究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得 出了怎样的结论?
提示:自 屈 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将此用 在 秋 天的情景中以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 有 落 叶的景况。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2)大致 大概
辨析:“大致”和“大概”都是副词,都表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 测。“大致”,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更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 “大概”,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致”更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 有很大的可能性。
此外,“大致”和“大概”还都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不十分精确或 不十分详尽,此时可互相换用;“大概”还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示“大致的 内容或情况”,“大致”则没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秋浦.
pǔ
亭皋.
gāo
涔.阳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相似. sì 似
似.的 shì
漂泊. bó 泊
湖泊. pō
加点字
寒砧. 征戍. 窸.窣.
宁.可 宁
宁.谧 劳徕. 徕 招徕.
读音 zhēn shù xī sū nìng níng lài lái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学以致用 “梅”是中国诗和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和题材。请采用本文的“首句标 义法”,写两段“说‘梅’”的文字,力求思路清楚,结构谨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写作示例:梅 花深受中国文人喜爱,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 硬 的 干枝上,而干枝又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故而引起诗人们的 赞美。
⑦一字之差,相隔万里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首 句 标 义 ,结 构 谨 严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正文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 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例如,第 1 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 2 段“‘木叶’是 什么呢”,以设问开头,引出用“木叶”与“树叶”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木叶” 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以下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相扣,有条不 紊,结构谨严。
卢纶见宿》)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目标一把握文章内容与思路
1.在第 1 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 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说 明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 此 引 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2.第 2 段谈论了哪些意象?它们的关系如何? 提示: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 常 用 “树”、“叶”及“落木”。归纳起来就是:诗人用“木叶”舍“树叶”。 3.第 3 段谈论的意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 ,四者的区别关键在“木”字。引导我 们 注 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Yǔ 信
庾
yǔ 毙
瘐
万能 dìng 锭
破 zhàn
绽
不落言 quán 沈 quán 期 shū 朗 shū 理
3.解词义 钟爱:特别爱。 万应锭:万能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迢远:遥远。
易错字 筌 佺 疏 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3)不落言筌 不落窠臼 辨析:“不落言筌”和“不落窠臼”是一组近义词。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 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 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新。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5.积名句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那一份晚唐的美丽 ——重读林庚
王文静 重读林庚,是在先生离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诗歌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 人们很少再提起诗人的时候。闲时偶尔从书架低处抽出一本丰子恺的漫画 册 ,看 画时读到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曼妙词句,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林庚先生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作者却以《说“木叶”》为 题,若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提示:标 题 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 要 改 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论 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 叶 ”诗 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 态 度 ,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知识窗
意 象 是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或景 物 ,渗 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 描 摹 ,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意 境 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 界 。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9 说“木叶”
捣衣诗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 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首联两句中 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盼 归之切。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 衣时眼中所见,秋风萧萧,落叶飘飘;下句是思妇 心中所想,陇首古道,秋云飘飞。两句一南一北, 一女一男,一实景一悬想,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意 蕴丰富。五、六句由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 深秋萧瑟的园圃,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下秋 虫唧唧,断续悲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等我裁就的寒衣寄到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 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他哪里能及 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冬衣呢?
4.辨近义 (1)偶尔 偶然 辨析:“偶尔”和“偶然”是一组易混词。“偶尔”,①副词,间或;有时候。② 形容词,偶然发生的。“偶然”,①形容词,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 一般规律的。如:偶然事故/偶然因素/出现这一情况十分偶然。②副词,偶尔。 如:闹市里偶然也能听到几声鸟鸣。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 作定语和状语,如:偶然因素/偶尔的事;偶然听到鸟鸣/偶尔写。但我们平常 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对“偶尔”侧重在 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二者作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 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如:偶然(的)事故/偶然(的) 情况,偶尔的成功/偶尔的情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①“木叶”的出现与使用
第一部分(第 1~3 段) ②什么是“木叶”
提出“木叶”问题 ③古代诗人多愿意用
“木叶”
④“木叶”的第一个艺
说“木叶”
术特征
第二部分(第 4~6 段) “木叶”的艺术特征
⑤语言的暗示性(过渡) ⑥“木叶”的第二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第 7 段) 总结全文
(沈佺期《古意》)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7)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5.第 5 段与第 4 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 五 段在第四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 素 ”这 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6.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 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闽侯。历任 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 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 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绿色,枝干褐绿色
疏朗
饱满
秋风叶落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 密密层层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提示:因 为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 树 干 ,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 在? 提示:不 仅 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 言 的 暗示性特点。 4.本文多处引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①引 出 谈论的话题;②用作观点的例证;③提高文化品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1.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 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提示: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 术 特 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②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 交 饱 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 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 ,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 叶 ”是 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 的 阴 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