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教案资料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教材-第7章
(7.18)
第一节 一般均衡
• (7.18)式两边代表整个市场体系的同一个成交量,它对 任意价格都成立,故为恒等式。这个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 斯定律。由该定律可知,在表述一般均衡条件的(7.17) 式中并非所有n个等式都是独立的,其中有一个等式可以 从其余的n-1个等式中推出。例如,从其余的n-1个等式, 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第一个等式。为此,可将瓦尔 拉斯定律展开如下:
第七章 一般均衡和效率
一般均衡分析探讨经济实现一般均 衡状态的可能性,并分析一般均衡状态 的效率问题,从交换和生产两个方面讨 论经济实现效率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七章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一节 一般均衡 第二节 经济效益和帕累托最优标准
第三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
第四节 本章评析
第一节 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基于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 孤立地研究单个商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的 变动及其均衡的实现;一般均衡分析则从 市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要求出发,探讨整个市场体系所有市场同 时实现均衡的问题。
第一节 一般均衡
• 以Pi(i= 1,…,r)表示各种产品的价格,以Pj( j =r+1,…,n)表示各种要素 的价格,那么,根据家庭无储蓄的假定,便有下面的等式:
•
PQ
i 1 i
r
ih
j r 1
PQ
j
n
jh
庭h购买从1到r的各种产品所支出的数额,右边则为家 庭h提供要素所能获得的收入总额,也是约束家庭h消费的预算线。由等式 (7.2)可以分别得出家庭h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和提供各种要素的供给函 数。 • 家庭h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 Q1h= Q1h(P1,…,Pr;Pr+1,…,Pn) …… (7.3) Qrh= Qrh(P1,…,Pr;Pr+1,…,Pn)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既矛盾又统一,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孰先孰后
,如何结合与兼顾,是国家区域政策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也是必须
解决的问题。
威廉森的倒U形理论描述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
差异逐步扩大,并在某一临界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垒;二是从协调发展的角度配置资源,则要求从资源和政策上对
落后地区进行倾斜。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
3. 促进劳动力就业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都
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是因经济周期所带来的
失业和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失业。
•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评价
微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政策评价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
域经济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区域问题存在是区域政策的根本原因
区域问题的存在是区域政策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原因,其中最基本
组织可能性在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能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1. 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市场机制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并通过区
域专业化分工与区际贸易推动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但是,纯粹的市场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差距 ,市场机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区域产业布局与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为主线,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系统论述。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绪论第1章经济区划第2章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第3章区域产业集聚经济第4章区域产业组织理论第5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二部分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国土规划中所涉及的各项专题第6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7章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9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第10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布局第11章区域分工合作、竞争与经济一体化第12章区域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第13章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案例二、学时学分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为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三、多种媒体的教材1、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
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
要求教材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概念准确,论证清楚,案例应用恰当,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辅助教材包括学习指导书和学习参考资料,它有三个主要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二是连接主教材和录象教材的媒介;三是自学和复习的必要补充,它包括作业、案例分析、复习指导等。
教材形式可以采用分立型(即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分开编写),也可以采用合一型(即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在一起编写)。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
拟采用专题与案例讲授模式,以章为单位,设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作业讲评等,每篇各自独立,可分可合。
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做到教学形式的形象、生动、直观、简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其他教学手段主要是期刊辅导和网上辅导,以帮助学生自学为目的,指出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适当阐释难点问题,提供必要的练习思考题、教学信息、作业等。
四、教学环节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七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七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七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本章教学内容:市场失灵及对策本章教学重点:垄断和低效率、外部影响和科斯定理、公共物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本章教学难点:科斯定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垄断低效率分析。
2.理解寻租理论3.掌握科斯定理4.理解逆向选择5.理解道德风险支撑课程目标本章总课时:4第七章第一、二节作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外部影响及其对策一、教学内容:垄断和寻租理论、外部影响和科斯定理二、教学重点:寻租理论、科斯定理三、教学难点:科斯定理四、教学目标:1.理解垄断低效率分析。
2.理解寻租理论3.了解外部性影响4.掌握科斯定理五、学时分配:2六、教学过程1.外部性影响及其分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者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无需支付费用便可得到的利益。
负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者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损害而不对其支付费用。
根据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将外部性影响区分为消费的外部性和生产的外部性。
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为其他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1.喜欢养花的人不但自己从观赏鲜花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邻居也从观赏其鲜花中得到快乐。
消费的负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为其他消费者带来的损害。
1.个别消费者深夜大音量地播放音乐对附近居民的干扰在河流或池塘冲洗马桶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等。
生产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生产的正外部性是指生产者在其进行生产活动时为其他生产者带来的利益。
1.苹果园旁边住着养蜂者, 显然, 苹果园在生产一定数量产出的同时, 也给养蜂者带来利益。
生产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在其进行生产时为其他生产者带来的损害。
1.钢厂在生产一定数量的钢的同时把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倒入河中。
2.外部性影响和资源配置低效率正外部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教育的正外部性影响在于那些获得较多教育的人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教育的边际社会收益包含增加教育的边际私人收益和其向社会溢出的边际收益。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七章剩余价值分配.ppt
六、对利润率平均化的反趋势因素 P151? (一)部门垄断 (二)行业壁垒 ? (三)创新与先发优势 ?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1.商业资本古已有之 2.商业资本含义(资本主义条件下) P151 3.形成 P151 4.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条件(P152) (1)分工 (2)独立的投资 5.商业资本的积极作用(P152) (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3)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缩短流通时间 6.商业资本的消极作用(P152)
【总结】 ·生产成本(成本价格、生产费用)=c+v ·生产价格(价值,W)=销售价格=c+v+m ·出厂价格=生产成本(成本价格)+产业利润 ·销售价格(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 ·产业利润=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平均利润率 ★以上公式有两个前提,一是都是带“总”,即包括所有的产
。而当年的存款利息率为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_____元。
(3)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①股息和利息率; ②企业经营状况; ③经济因素; ④政治因素; ⑤人为投机因素; 6.股份公司的本质 ·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
货币收入的形式。
(五)虚拟资本
1.含义:
·教材P160,3定义:虚拟资本是以股票、公债券、企业债券、 银行券、不动产抵押单、金融衍生品等形式独立于实际资产之 外的资本存在形式。
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五)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从而掩盖了剩余 价值的源泉。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学习资料
4.3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GDP、实际收入、就业、消费、投资 、经常项目、央行信贷水平、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小麦 价格、税单、结婚登记量和出生率等
一国的经济周期通常会通过产业关联度、汇率、利率、金融 恐慌等影响其他国家。1914年以前,英、法、德三国的周期 经常同步,北欧4个经济体整体水平也比较高。
中产阶级的世界观
边沁的功利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家的学说构成新兴中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
企业家们把这些信条理解为他们推进工业化进程会为 世上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他们从事的事业是对同胞有 益的事业。把工业化中出现的各种丑陋问题归结为实 现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相信社会在进步。
他们认为贫穷是不努力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并 且是罪恶的根源。
第二篇 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 1.2 工厂制度的建立 • 1.3 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工业革命之前的“马尔萨斯式增 长”
工业革命以后,人均收入的持续 增长成为了世界经济史中十分显 著的现象
“模范住宅”运动。这个运动由建筑商乔治·皮鲍迪和悉 尼·沃特娄发起。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 房屋,因而,他们开始建造一种成排的杂院房屋。这种房屋 以较低的租金出租给低收入者。他们的成功引起人们的效 仿,在伦敦工人区建造了一排排的这种模范房屋。
2.3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二元经济 问题。
2.3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后期的工业化国家一般是通过引进英国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进行工业化,因此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于生
产条件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2、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乡村土地市场
乡村土地市场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流通中发生的所有经济关
(1)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集
聚,推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多样化产品
需求,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城市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产
业承载力。
(3)地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主要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如城
3.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成功的企业将解聘劳动力,而成功
的企业将会扩大雇用劳动力。这意味着,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
程,为失败或倒闭的企业的劳动力向正迅速发展的企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现实世界中,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并非总是匹配
的,如果出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现象,那么企业要支付很高的培训成
本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因此,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程,
可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进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地理上的相互接近使得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这是
结果,最终使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和效用水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种情况可以用效用曲线来解释。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教材-第10章 ppt课件
• 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当期收入。
PPT课件
32
第二节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消费需求和储蓄
二、储蓄函数和储蓄倾向
• “储蓄”的含义:收入中未消费的部分。
(3)社会上没有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 (4)只考虑短期;
PPT课件
22
第一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在上述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关键就取决 于总需求水平。因而,在两部门经济中,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可以表示为公式:
•
Y=C+I
• 这个公式既可以表明均衡国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入的决定 原理,也可以表明期望(计划)取得的均 衡国民收入的条件。
一、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
• 消费是总需求中主要的和最大的部分。
• 消费需求也是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所有因素中最首 要的因素。
• 假定价格水平和其他影响因素稳定不变,则收入水 平就是决定消费需求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PPT课件
27
第二节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消费需求和储蓄
• 收入与消费间的这种数量关系就是消费函数,即:
• 宏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和解决怎样使总需 求适应总供给,或者怎样使总供给得到与 总需求相适应的增长。
• 而宏观经济能否顺利达到均衡,不仅直接 取决于总供求的数量匹配,也取决于宏观 经济在各个环节上是否都能够顺利运行。 为此,就应该了解宏观经济的循环流程。
PPT课件
11
第一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宏观经济运行的循环流程图:它能够粗线条地反 映宏观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运行 路线。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ppt课件
⑻ 第七讲 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学时 备注
2 2 2 2 作业 2 2 2 2
2
⑼ 第八讲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与发展 2
⑽
期中测验
2
⑾ 第九讲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⑿ 第十讲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作业
⒀
讨论
2
⒁ 第十一讲 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1)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区域经济运行要素。
(3)区域空间结构。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6)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管理。
(8)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
(9)区域资源整合。
(1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区域展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11
间,这种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 社会经济活动和诸种经济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广义的区域经济既可用 来表示一国某一地域的经济活动,即地区经济, 也可以在国际经济研究中视作一国经济,甚至多 国组成的经济共同体或经济圈。狭义的区域经济 用于表示国内大小不等的地区经济,即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第一种观点,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二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
域经济学。
第三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观点,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观点,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六种观点,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七种观点,从研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 一、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发达、规模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乡村经济相比,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城镇高,主要特征:(一)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技术 进步缓慢 ;(二)生产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 加要素投入 ;(三)乡村经 济具有显著的生存性和自然性特征 。
• 二、 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二)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三)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联系模式 。
• 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 三、 乡村金融市场与公共服务
(一)乡村金融通过资金筹集配置,支持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金融市场特点: 基本生活资金需求、生产资金 需求和一般经营资金需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金融稳定性差;市场垄断程度高;资本市场建 设落后,融资能力低;服务于乡村经济,服务于农户。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产性、公共事业性、公益基础性、公共安全性服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服 务方面的差距悬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才能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 四、 乡村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关系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消除乡村地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长期性课题,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贫 困正逐渐转向多维贫困。
(一)乡村贫困特征:自然条件差致使贫困;贫困地区经济造血能力不足;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 化素质差。
(二)我国的反贫困战略的特征: 扶贫反贫困已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阶段进入巩固 温 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 展差距的新阶段;扶 贫主要任务,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扶贫战略与区际协调发展战略密切衔接起来,选择连片特 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 二元结构理论与城市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 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 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 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破除二元结构 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城 乡之间的联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 农 村经济发展,并以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
•一、 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等二元结构理论。
•二、 城市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的形成:农业驱动机制 、工业驱动机制 、比较优势与贸易驱动; (二)城市体系:城市体系决定 、城市规模分布;
•三、 城市化动因与机制
(一)农业剩余的驱动机制 ; (二)共享中间投入品的驱动机制; (三)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四)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五)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三)中国的脱贫攻坚战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加 快发展;加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
第三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一、城乡统筹的内涵
城乡统筹就是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 一、 经济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生成
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工 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 可持续性问题 (亦即生态环境问题),如气 候变化、温室效应、资源耗竭、酸雨、污 及废弃物转移、水资源 短缺和污染、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各种不可持续性 问题。
• 二、 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一)乡村土地市场的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乡村土地市场特征: 地域性强;竞争不充分;供给 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我国乡村土地制度基本特征:城 乡分异的土地制度, 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二)乡村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运转状况对乡村的生产发 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 乡村劳动力市场特征:以自我雇用为主,让渡自身劳动 力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工资水平难以确定, 工资价格信号机制不灵敏;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均衡,劳动产品市场化程度不足;劳动的组织形式多样,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最为普遍。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