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摘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①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智之如目: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②睫:眉毛。

③庄跻:楚国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④明:眼睛,引申为明智。

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大之狱.狱:(3)望其旗靡.靡:(4)臣患.智之如目也患: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上,共同采用了描写来刻画人物。

在性格上,【甲】文中鲁庄公能在作战中听取(人物)的意见;【乙】文中楚庄王能听取庄子的谏言放弃,两人都能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从: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原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曹刿论战(解析版通用版)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曹刿论战(解析版通用版)

曹刿论战(一)(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

”宁国③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3)其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 (4)则民怨上.矣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辍耕之.垄上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江苏省常州市,17---20,12分)(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

(共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江苏省常州市,17---20,12(分钟)(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

(共12(分钟)甲与公众同行。

长期斗争。

贡江古志。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可选)自《左传·曹刿论战》)B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3{9a&a"f/x2j7q/m0n3g8_每个老师休舍①,课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属于。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支持偏袒⑤当一个士兵晚上睡觉时,人们会打开门并愿意接受它。

没人敢进去。

号角“冻死,不拆毁房屋,饿死,不掠夺”。

如果病人有病,鞠躬行医。

把你妻子送远点⑥他的家;那些死去的人是孤儿。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是私人的。

+5k:l1z-f/d9a/w善于用更少的资源攻击人群。

所有动作都被称为⑦有了计划,计划,然后战斗,就有了胜利而不失败。

敌人说:“撼山易,撼岳家难。

”每一支军粮都会皱眉⑧他说:“东南部的人都筋疲力尽了!”一个有德行的学者和一个儒家学者一样博学。

每次他辞职时,他都必须说:“一个士兵怎么能有效?”(选自《宋史·岳飞传》)笔记① 豪斯:留下来休息。

② 教训:冲动。

③ 注意斜坡跳沟:从山坡上疾驰而下,从沟的下部跳上。

这里指的是实践兵。

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示众。

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

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十七.解释下列短语。

(2(分钟)(1)三个鼓:▲(2)败绩:▲(3)私人:▲(4)恂恂:▲(5)为了偏袒:▲十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东营市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对比阅读(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ng):强而有力。

⑥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分)《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文章(一)(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文)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

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

(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

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文章(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

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6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成列:指摆好阵势。

3既:尽,全部。

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ong):重复,再次。

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案】10、(1)赐福,保佑。

《曹刿论战》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5套)

《曹刿论战》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5套)

(一)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以下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

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③将佐,次夜燕参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

次夜二鼓时,青忽托病,暂起如内,久之,令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令人劝劳座客。

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选自《梦溪笔谈》)(注)①抚:朝廷差遣大臣赴某一地域传达皇帝命令并抚慰军民、处理事宜。

②侬智高:宋代壮族领袖。

皇祐四年起兵反末,自称仁惠皇帝。

③燕;通“宴”,宴请。

④孙元规:时任湖南抚慰使兼广南东路、广刺西路抚慰使。

116.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聚室而谋曰.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深孚众望..C.次夜燕参军官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齐人三鼓是夜三鼓....117.以下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视其辙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能够一战皆以美于徐公..出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C.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D.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18.以下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曹刿的智谋和才能过人,在瞬间万变的战场上,他能沉着、沉着、坚决。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谍】刺探军情的人。

④【信】信用。

⑤【孟门】原国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曹刿请.见/战则请.从B虽.不能察/虽.有佳肴C衣食所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D及.孟门/及.郡下3.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②公令疏军而去之。

文公下令撤军离开原国。

5.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A.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前准备,乙文写的是战争过程。

B.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C.甲乙两文中,人物形象鲜明。

例如甲文鲁庄公的“远谋”和乙文中晋文公的讲信义的形象都很突出。

D. 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乙文以简约叙述为主。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比较—阅读题答案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比较—阅读题答案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比较—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志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①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②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③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

越国以鄙⑤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⑥而夕设版⑦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⑧其西封,假设不阙⑨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⑩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说明】①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②佚〔y〕之狐:郑国大夫。

③缒;〔zhu〕: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④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⑤鄙:边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 望其旗靡.倒下
(3)三军可夺气.士气 (4)朝气锐.锐利(饱满)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文中的中心句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②易置:撤换。

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通。

(2)牺牲
..玉帛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

(3)而绝.其粮道截断 (4)秦悉坑.之动词,活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悉更约束,易鼍军吏。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

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四:“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飙:暴风。

这里指迅速。

②盬(gu):吸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将鼓.之击鼓(2)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3)如是
..者三四次这样(4)果腹而去.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

3。

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辙乱旗靡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以首俯地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1)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2)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5.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那么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被吱得)乱跳乱颠,以至到死。

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