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主动探究;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营造现实的、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帮助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你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圆形水池能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

就是圆的周长。”师用手甩一端栓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认识到:用滚动法、绳测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局限性的。“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生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直径有关。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不规则的石块问:“怎样求它的体积?”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又不像圆柱,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石块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知道知道!”一提醒学生兴奋得欢呼,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分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a组:向装着水的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的容器中放进石块,水上升的部分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b组:把石块放进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倒水,再把石块捞出,水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块的体积。

c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石块,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根据生活经验和其它学科给了孩子们启发,打破了常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教法,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三)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体验思维成功的乐趣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这种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引领他们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由学生自己列举分数并将其化成小数,师引出探究的问题: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请学生猜一猜,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到底和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呢?生:和分子或分母有关。接着,验证猜想,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与分子或分母有关?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引导学生采用“换分子”或“换分母”的方法,在充分举例的基础上得出“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的初步结论。然后深层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分母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经历讨论、观察、分析、对比、自己举例判断、相互验证的过程后得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当学生得出初步规律,在练习判断阶段,教师出示一个分数“”引发学生的疑问,按照前面得出的规律判断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计算的结果证明

它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探究向深层次推进,最终得出完整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正是在这样的探究体验中学生经历了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与喜悦,尝到了思维成功的乐趣,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锤炼,思维得到了发展,智慧得到了升华。(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新授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1角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学生兴趣很高。因为提供的材料很多,所以学生都能自由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纠正,从而掌握了小数减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自己发现数学,再运用学到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场所,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地展现生活的场景。

总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境的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8期。

2、《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