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兰州教育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 民 国时期 ,中 国教 育 由 旧式 教育 逐 步演
变 为近 现代 新 式教 育 。在 全 国教育 发 生 根本 性 变 一 、 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革 的过程 中 ,甘肃 省 的新 式教育发展 却稍显迟
缓 。 1902年创 办文高等学 堂成为 甘肃新 教育 的
明代置承宣布政使司于西安统各府州县 ,设
厅 长 ,变 化 的 不 仅 仅 是 省 级 教 育 行 政 长 官 的名 年 (1666),改 陕西右布政 为甘肃布政司 ,移驻
称 ,还有教 育行政 管理 的组织形 式 、权力 配置 兰州 ,领 四府 、九州 、二 十八 县 】。从 l884年新
等 ,这 些 改 变 推 动着 甘 肃 省 新 式 教育 不 断 发 疆单 独建省 到 1928年 以前 ,甘肃 的辖 区包括 8

_ 收稿日期:2017—09—12
_ 作者简介:郝婧 (1973一),女,吉林公主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 参见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杨思 、慕寿祺 《甘肃教育志 (一 )》,第 4页。

177
兰 州大 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0 一八年第 二期
第 学 、土 司学等 。“凡学 皆设学官 以课士 ,府 日教 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基本形成。
述n~1,0涉 及 lla1到 0 甘a肃I1_N近ll0l代l 教Il一 育er行∞一ty政一管 ∞00理i_a1机∞o构ie 的o0专∞一门1、,0 1_. 省 ,0原.2\ 属甘rc肃 . 管01辖_∞ 的青 海 、宁夏 的一 部 分地 区被
论述基本处于空 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教育 分 离 出去 。 1929年 以后 ,甘肃 下辖 68个县 和 5个

浅析从清末到建国前甘肃创办新式教育的经费问题

浅析从清末到建国前甘肃创办新式教育的经费问题

直 以来 , 我们 农 村 教师 往 往 过 于强 调 “ 师道 尊 严 ”强 调学 ,
发 展 的 多元 化 评 价 体 系 , 立 寓 政策 性 、 学 性 、 育 性 、 建 科 教 稳 生 对 教 师 的 绝 对服 从 , 而 , 然 这种 “ 着 面 孔 的领 导 ” 态 , 板 姿 定 性 于 一体 的评 价 制度 ;三 是通 过 对 教师 的工 作 全 方 面 地 学 生 即使 敬 了 , 只是 敬 而 远之 , 也 即使 服 从 了也 只 是 表 面上
残析从 清末 到 建 国前甘 肃
新 式 教 育 的 经 费 问 题
李晓 云
( 兰州 市 第 五 十二 中 学 甘肃 兰 州
教 育 作 为 培养 人 的 活动 , 社 会 发展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支 , 一 部 分 经 费 来 源 于地 方 税 捐 , 量 并 不 大 。 如 12 这 数 94
清末 。 肃 省兴 办 学 堂 的经 费 . 垣 兰 州 一般 由统 捐 局 业 学 校 、省 立 女师 等 七 所 院校 发 生学 生支 持 教 职 员 罢 教 索 甘 省 或 由藩 库 开 支 , 如法 政 学 堂 由统 捐 局 每 年拨 l ,o 22 o两 银 薪 的运 动 , 千 多名 学 生 上 街游 行 , 捣 毁 时 任 财 政 厅 长谭 一 并

部 分 教 育经 费 不 能完 全 保 障 。故 在全 省 教 育 经 费 中 不 占
范学 校 专 款 [。 而 大 大缓 解 了经 费短 缺 的 状 况 。但 根本 问 2从 ]
主 要 地位 。 三十 年 代 末 以后 . 中央 补助 甘 肃 地方 的 教 育 经 费 题 并 没 有 解 决 , 到 14 直 9 9年 全 省 解放 , 教 育 经 费 一 直 处 省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引言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也对兰州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改革清末民初是中国接触西方教育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

在兰州,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兰州的近代学堂的兴起。

在清末民初,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学者来到兰州传播西方知识。

他们在兰州创办了一些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

这些学堂不仅受到了兰州本地人的欢迎,也吸引了许多来自附近地区的学生前来学习。

这使得兰州成为了甘肃地区的教育中心,促进了兰州的城市发展。

其次,清末民初的西方文化也影响了兰州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启蒙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在兰州传播开来。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对当时的兰州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调整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兰州的教育,也对兰州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的科技和工业革命逐渐传入中国,也对兰州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清末民初,兰州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设备。

西方的机器制造和工业化思维逐渐在兰州传播开来。

兰州的一些工厂和企业引进了西方的生产线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兰州的工业发展。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为兰州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使兰州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

其次,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兰州的商业发展。

在清末民初,西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渐在兰州传播。

一些中西合璧的商店和公司开始在兰州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些商业实体的兴起提高了兰州的商品交流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兰州成为一个商业中心的发展。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对兰州的教育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兰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产生了深刻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

清末新政期间甘肃教育改革的影响摘要:清末新政期间,甘肃依据国家政令和形势的发展,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深远。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就清末新政期间甘肃的教育改革进行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清末新政;甘肃;教育;影响1901年1911年清王朝灭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自强革新运动,史称清末新政。

在地域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甘肃省在教育方面也开始了变革,或设立学堂、或派遣留学生,尽管这些变革有一些落后和不足之处,但它毕竟奠定了甘肃省近代教育的基础,为当地的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清末甘肃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首先,奠定了甘肅近代教育事业的基础。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清末甘肃教育改革,创设了近代化的学制,规范了行政管理体系,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和分科分类课程设置方式,为后来的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一定的基础。

如甘肃法政学堂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兰州大学;著名中学由清末府立中学或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建,巩昌府于1905年率先将府立南安书院改为巩昌府中学堂;兰山书院于1906年改为甘肃优级师范学堂,并于1913年改为第一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现为兰州三中;陇南书院改为中学堂后发展为天水一中等。

民国初年各县的第一小学也多由原来的各县城高小或两等小学堂改成。

其次,大量的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在学生中传播了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在学生间秘传,使得“青年一代的视野得以开拓,他们开始积极学习,努力改变甘肃封闭愚昧的落后局面。

”;学生封嘉勋著《人学》二十篇提倡人权,张存德宣传共和思想,提调张瀛学之子张旭曾煽动学生不参加至万寿宫的宫祭皇灵,学监王克猷敢于讥讽时政,批判古书。

甘肃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聂守仁参加了辛亥革命,任国民党甘肃支部政事部干事,《大河日报》主笔,后因宣扬三民主义,反对袁世凯于1913年查封。

1907年,留日学生阎士璘、范振绪等人在东京创办《秦陇报》(后改为《关陇报》,旋更名为《夏声》),“大声疾呼救国救亡,反对立宪,指斥地方政治弊病,号召人民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而进行斗争。

清末“新政”中的兰州

清末“新政”中的兰州
机器制造局 、 兰州 织呢局的生产 , 厂址迁 至贡院 内; 在 同年在兰州设立甘肃学务处 ,内有专 门教育 、普通教
【 窑街创 办甘肃官铜厂 ;在黄河北 王保保城创办兰州官 育 、 实业教育 、 审计 、 文案 、 会计六科 , 是甘肃 最早的近
铁 厂 , 造 农 具 、 活 日用 器 具 ; 白云 观 左 侧 创 办 洋 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光绪三十二年 (9 6年 )撤各 制 生 在 10 ,
在文化方面 , 光绪三十二年(96年 ) 10 在兰州创办《 陇
i 政府政务大厅址设立了兰州电报总局。兰州从此有了 右报 》 刊载 宫门抄 、 旨、 政 、 , 谕 吏 学务 、 财务 、 商务 、 工
! J l }
行政 兵政 、 路电等内容 , 成为甘肃最早 的报 纸。宣 近代通信方式。当年五月, 因金县久旱, 愚昧的乡民以 政 、 、 甘肃布政使毛庆蕃创设甘肃舆图局 , 勘测、 绘制地 为是电报线杆作怪, 聚众拔毁线杆。金县知县陈昌、 兰 统元年, 完成了甘肃全省新通 志一百卷的编修 。 州道台黄云率兵“ 弹压”保全了电报线路。 , 光绪十七年 图。宣统二年 , (8 1 , 19 年) 在兰州创办了陕甘电报学堂, 为陕西、 甘肃 清末 “ 新政 ” 留给今天 兰州 人民 的实证 , 就是 已被
I 蜡胰子厂 ; 在兰州西关创办石 印书局 ; 宣统二年 , 在官 省原设的学政 , 改设提学使 司, 在提学使负责下 主管全 铁厂址 由邓隆 、 马福祥创办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 司 , 省教育 , 日 学务处即改为“ 学务公所” 兰州府 、 。 府属各州、

均生产火柴 l f 5箱 每箱 20包)供应甘肃 市场及 青海 县一律设劝学所 , 0 , 在视学兼学务总董的负责下专管州 、 县学务。近代化的教育行政系统在兰州确立 。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

清末甘肃近代法政教育局限与困境探析1马银芳阮兴摘要: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在中国兴起的近代法政教育,有利于民主、权利、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开通社会风气、启发民众智识,在促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方面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僻处西北的甘肃本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近代法政教育,改观其固陋旧局。

但由于清末甘肃官场风气保守,不思舍旧图新,地方官员在办理时往往敷衍虚饰,甚至公然反对;而清廷齐头并进筹备立宪的方针,令甘肃在办理新政时陷入财政极度窘困的境地,清廷则对又对新政严谴督责,不稍弛缓。

从而使清末甘肃法政教育陷入欲办不行、欲罢不可的尴尬境地,其实际成效相当有限,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其结局与中央与地方的最初愿望均大相径庭。

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析,有助于深入认识近代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甘肃法政教育清末预备立宪On the Disadvantage and Predica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and Law in Gansu during Late QingAbstract:The thesis conducts a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itiation, development, effects,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predicament of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owards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 Gansu, in the hope of obtain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modern China.Keywords: Gansu ; edu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the Probationary Constitutionalism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一清末预备立宪期间,研究法政知识,培养法政人才成为一时急务而备受重视。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及启示摘要:20世纪初期,随着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大举侵略,清朝统治者深感政权统治的危机,被迫宣布实行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

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现代启示一、清末教育新政实施的背景1.王朝统治危机加深。

这是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根本原因。

义和团的排外行动以及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深感统治危机,被迫实行新政。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对内满足国民对新式教育的需求、缓和阶级矛盾,对外希望培育新式人才以维护帝国的封建统治。

2.戊戌变法的影响。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教育领域改革的内容包括改革科举制、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广开新学堂等。

戊戌变法虽然持续时间比较短,但其教育改革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各种学堂的建立大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既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又为其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为晚清新政的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教育改革之后,日本近代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日本教育近代化迅速发展,并挤入世界一流国家之列。

中国与日本同处东亚,国情相似,文化相似,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成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范本和重要借鉴,晚清统治者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壬寅癸卯学制。

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甘肃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曾经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

古代甘肃的教育以私塾为主,这些私塾主要由有识之士或僧侣经营,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

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近代以来,甘肃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清朝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甘肃的官办学堂逐渐兴起,成为培养官员和士子的重要机构。

这些学堂主要侧重于传授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的技巧,为有志于进入官场的学子提供了平台。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中国的教育体
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甘肃,先后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如甘肃高级小学、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这些学校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内容,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的学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教育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时期。


多新的学校被建立起来,包括师范学校、医学院、工科院校等。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提升。

甘肃省内的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如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为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
机会和技术人才。

目前,甘肃教育正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机制。

甘肃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希望与挑战,为培养更多有才能、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末甘肃学制改革

清末甘肃学制改革

制度。甘肃各府厅 州县设立 高等 小学堂 ,初 等小学堂或 两等小 学堂;于省会设速成 师范学堂 ,优 级师 范
学堂,初级师 范学堂,文 高等 学堂 ,陆军学堂 ,农林学堂 ,矿物 学堂等 。清末学制 改革 ,揭开 了甘 肃教 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 关键词 :清末 ;甘 肃;学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K 2 9 1 — 2 9 7 文献标 识码:A
自2 0世 纪以来 ,清末学制改革 问题一直被学 者所 重视 ,学术 界的研 究详细而深入。∞ 这些研究 虽 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 本 文 拟就结合 清末甘 肃刊发 的学堂章程 、课本 等资 料 ,进一步考察甘肃学制改革 的相关问题 。 清末甘肃 学制变革 的背景
光绪二 十七年 ( 1 9 0 1 )清政府谕令全国兴办学堂 , 但是直到光绪三十一年 , 各地兴办学堂 的成果并不 理想 。袁世凯称 “ 科举不停 ,民间相率观望 ,欲推 广学堂 ,必先停科举 。 ” 张之洞也上奏 “ 窃惟奉 旨
理。 ” 光绪三十 三年 ( 1 9 0 7) 处 为提学使 , 下设 省 视学六人 , 分全省为东西南北 四路 。 光绪三十二年 ( 1 9 0 6 ) 学部颁布劝学所章程 , 规定各府厅州县设 劝学所 ,以劝学董一人 总其事, 督 导教育改 革 。在 甘肃提学使筋催之下 ,光绪 三十四年 ( 1 9 0 8) 各厅 州县设置劝学所大抵先后建立 ,“ 此 为本省 地方教 育行政之始 , 惟 当时以学务草创 , 人才缺少 , 各处
劝学总董多兼县视学。 ”
兴办学堂 ,已有两年有余 , 而至今各省学堂仍未能 多设者 ,经费难筹累之也。公款有 限 , 全赖 民间筹
二 、清末甘肃学制改革的 内容 ( 一) 改办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孩童必受之

清末新政在甘肃

清末新政在甘肃

清末新政在甘肃
阮兴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8(000)011
【摘要】义和团运动后辛亥革命前,风烛残年的清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勉力实行“新政”。

由于清末新政是在臭名昭著的那拉氏的主持下搞起来的,被认为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和欺骗、麻痹人民群众,因而当时的革命进步人士皆斥之为“假维新”、“伪变法”。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阮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清末新政与近代甘肃警政的创办 [J], 张利荣;邓智华
2.清末新政时期彭英甲与甘肃近代工业的创办 [J], 张磊
3.晚清近代化的继续和夭亡: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J], 赵党留;石丰
4.清末甘肃新政概述 [J], 庆珍;民善
5.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起源——兼论清末新政的多种动机及其影响 [J], 吴宝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研究

清末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研究

清末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研究清末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研究引言:清末时期甘肃省的教育行政体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以清末甘肃省级教育行政为研究对象,探究教育行政的组织结构、职能与改革,并分析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一、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清末时期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主要分为省教育总局、府学、县学等。

1. 省教育总局:作为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的核心机构,负责全省的教育规划、资源配置等工作。

总局下设学务厅、考试厅、文规厅等,实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2. 府学:府学是主要负责甘肃省城内的教育事务的机构。

府学由文臣和教育专家组成的府学总局负责整体规划,并下设吏制科、贡生科等具体职能部门。

3. 县学:县学属于地方层面的教育行政机构,由县官领导,主要负责基础教育的管理与教育资源的调配。

二、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的职能1. 教育规划与政策制定: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全省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包括教育经费的安排、学校布局的规划等。

2. 教师培养与选拔: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组织教师的培训与选拔工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质量的提高。

3. 教育监督与评估: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对全省各级学校进行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课程的合理设置。

4. 学生管理与社会服务: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学生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并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交流。

三、甘肃省级教育行政改革的成就与不足近代甘肃省级教育行政在清朝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学校建设:清末时期,甘肃省级教育行政加大了对学校的投资,修建了许多新的学校,提高了教育资源的质量。

2. 教育法规制定:甘肃省级教育行政在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进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为教育事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师资培训:甘肃省级教育行政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了师资的素质和水平。

然而,甘肃省级教育行政在清末时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清末新式教育发展历程

清末新式教育发展历程

清末新式教育发展历程清末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起点。

在这一期间,许多新式学校和教育制度涌现出来,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并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最早的一批教育机构是由传教士创办的,如南京的金陵大学和上海的圣约翰书院等。

这些学校采用了西方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国立中学堂章程》,正式规范了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堂(后来的南京大学)的运作和管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建立的国立大学。

国立中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封建教育体制的破裂,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之路。

此后,清朝政府相继在各地设立了许多新式学校,如省立学堂、补习学堂等。

这些学校吸收了新式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试图保留一些传统教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这些新式学校的出现,为中国的教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代化,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在新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通过发表文章、宣传新教育理念,推动了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同时,他们也倡导以知识改变命运,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自我实现。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通过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教育开始逐步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清末新式教育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_38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_38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呼吁, 颁谕旨令立即停罢科举。
至此,中国历史上历时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最终宣告终结。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 “学而优则仕”教育体系的崩溃, 促使学校教育勃兴。
1905年,为保证现代学制切实执行,开始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 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忠君”和“尊孔”强调维护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了传统 教育的根本特征。
尚公、尚武、尚实 与德育、体育和智育相对应,强调实学和国家 本位
虽然此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忠君”,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思想。
但该宗旨重视德育和体育,培养国民爱国主义,重视知识的应用, 有进步意义。
作为第一个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对以后教育目标的形成产生了 很大影响。
1903年7月,清政府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 蓝本,重新拟定学堂章程。 新的章程包括二十个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 学制”。
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对教学宗旨、课程设置、学 校管理等作了规定。
首先,培养目标做了不同规格的要求,打破了培养官僚的单一目的。
其次,增设人文学科、外语、体操、手工、自然学科等课程, 打破儒家经典独尊地位。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未施 行。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的 学制系统。
壬寅学制由三段七级构成。 由下至上分为三个阶段: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横向上分为三类学校: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
中学、师范、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以贡生、举人 和进士的头衔。 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也比较重视实业和师范教育,女子 教育排除在外。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签订了《辛丑条 约》,矛盾激化。 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维持封建统治,1901年1月推行 “新政”。

探析清末新政时期甘肃的教育改革

探析清末新政时期甘肃的教育改革

探析清末新政时期甘肃的教育改革发布时间:2021-12-29T01:42:56.83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第22期作者:王艳艳[导读] 在清朝末年的最后十年中,甘肃省再教育方面也顺应形势采取了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探析新政期间教育改革的内容。

王艳艳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摘要:在清朝末年的最后十年中,甘肃省再教育方面也顺应形势采取了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探析新政期间教育改革的内容。

关键字:清末新政甘肃教育学堂从光绪27年即1901年至宣统3年即1911年清王朝灭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自强革新运动,史称清末新政。

在地域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甘肃省在教育方面也开始了变革。

甘肃省在新政期间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甘肃省按照清政府政令或将旧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或设立新的学堂, 1905年,甘肃各地开始办新式学堂,在1911年前,共有高等学堂2所,师范学堂2所,实业学堂2所,军事学堂2所,普通中学堂13所,高等及初等小学堂992所,共1013所。

[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3页。

](一)甘肃法政学堂。

1889年,兰州府发审局附设学吏局,专门培训候补官吏,1890年陕甘总督魏广焘将其改为学律馆。

1903年改称课吏馆,1907年改称法政馆,又称法政讲习所,1909年更名甘肃法政学堂,并呈报陕甘总督,制定学堂章程,报清政府学部备案。

成立之后共招收三届学生209人。

课程设置上,初开11门课,有律例、宪法、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法学、政治学、国际法、刑法、监狱法等,后增设伦理、国文、法学通论、财政、地方自治、户籍等。

(二)文高等学堂。

此学堂于1901年筹办,1903年成立。

初招甲班22人,乙班27人,丙班29人[ 《甘肃解放前四十年教育史要》,第51页。

],其俄、法、日文教习皆从京城礼聘,聘任陕西维新教育家刘光贲任总教习。

《甘肃官报》视角下的清末甘肃教育

《甘肃官报》视角下的清末甘肃教育

《甘肃官报》视角下的清末甘肃教育作者:苏东涛来源:《卷宗》2019年第10期摘要: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政治危机施行了清末新政。

光绪宣统年间改革进入高潮时期。

教育改革作为新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以废除科制度、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为主要目的改革。

而《甘肃官报》作为甘肃新政的官方宣传工具,对甘肃的新式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成为解读甘肃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料。

本文以《甘肃官报》为视角对新政时期的甘肃教育进行简单评述。

关键词:清末新政;清末甘肃教育;《甘肃官报》1901年清政府颁布有关教育改革的兴学诏书:规定全国各省改造旧有书院,省城设立大学堂,各府、州、县改设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并颁布相关办学章程。

甘肃虽然地处边缴、民风锢蔽,新政进展速度缓慢,但是在朝廷的督促下,甘肃迅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

1902年时任陕甘总督菘藩在兰州筹办甘肃高等学堂,1904年巩昌府先将立南书院改为巩昌府中学堂,随后其他各府和直隶州将原有书院改设为中学堂,各属州县将书院改为小学堂。

1909年设立甘肃法政学堂,①此时甘肃的近代化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立。

《甘肃官报》作为展示甘肃教育改革成果的平台,关于甘肃教育改革的报道篇幅颇多,占陇政汇编栏目之三分之一。

主要包含新政时期兴修学堂、有关中小学堂的管理办法、公布学堂教学成绩、考试试题等方面。

《甘肃官报》报道的教育改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弊端。

1 扩大教师队伍、兴修校舍教师和校舍是兴办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清末时期甘肃地处偏僻;人民思想顽固;读书识字者甚少,要想扩大教育规模。

就需要大量的教员及校舍。

这对实行教育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这也是甘肃省新政进展落后于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

清政府的钦定章程颁发后,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内掀起了“兴学育才”的高潮,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各类学堂已遍布全省各地。

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至宣统元年(1909年),全省(含今宁夏、青海部分地区)已设立各种学堂1243所。

简论清末_新政_时期的教育改革

简论清末_新政_时期的教育改革

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崔改梅(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史与法律系,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7)05-0081-02 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崔改梅(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统治危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而被迫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它虽然无力挽回其万劫不复的历史命运,但“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之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内忧外患的巨大震动;朝野上下,无不感受到这一非常之变所带来的强有力震撼。

京津陷落之后,西方列强虽然没有把西太后列为“罪魁祸首”,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拉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逃”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两宫微服出走,间关道途,昼餐无糗粝,夕休无床榻,饥寒羸瘁,有平民所不堪者,况万乘之尊乎?”[1]痛定之余,不能不有所“振作”,不能不引出一点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责,深念我中国之弱,在于积习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文法庸人籍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谋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

以致成此大畔,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需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2]这段话用光绪皇帝的口气表达了西太后的心理,有责人之意而无罪己之心,但多少还是触及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弊病,这是一个顽固冥钝的人物在严酷时势逼迫下产生的一点反思,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迟来而又易失的反思,但它毕竟促成了“新政”的开场,揭开了晚清最后十年“变法自强”活动的序幕。

清末甘肃新政概述

清末甘肃新政概述

作者: 庆珍;民善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4页
主题词: 甘肃;清政府;民族资本主义;出国留学;兰州;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振兴商务;阶级矛盾;杨增新
摘要: <正> 戊戍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给了清王朝以猛烈冲击。

在二十世纪初年民族危难深重的局势下,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缓和阶级矛盾,于1901年元月(光绪廿六年底)发布了“变法”上渝,内言:“世有万古不之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①。

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间,陆续推行了:改刑律,改军制,成立练兵处以编练新军,办巡警,裁冗员,设商部,奖励实业,废八股,停科举,设新学,提倡出国留学等一系列“新政”措施,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

兰州教育发展纪实

兰州教育发展纪实

兰州教育发展纪实高子贵;禺夫【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1993(000)002【摘要】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教育中心。

兰州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兰州这座古老的丝路重镇和新兴的中心城市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一以官办书院和民办私塾为主体的古代封建教育汉唐时期的兰州是军事重镇,战乱频仍,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情况史无记载。

元代以后地方官学逐渐兴起,至清代中后期,兰州教育才步入鼎盛时期。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创办的金州儒学为兰州最早的官办学校,以教授儒学。

元顺宗至元五年(1339年)又创建兰州州学。

明景泰五年(1454年)段坚创办容思学院,聚徒讲学,宣扬封建理学,是兰州最早的书院。

明清时期,兰州共建书院11所,其中清代所【总页数】3页(P18-19,36)【作者】高子贵;禺夫【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相关文献】1.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器械科发展纪实 [J], 程自峰;韦哲;彭端云2.\"三变\"探索新路径释放农村新活力——甘肃兰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发展纪实[J], 洪文泉;薛砚3.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公交服务保障能力——兰州公交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纪实 [J], 赵君仁4.百合"老产业"何处寻转机——甘肃省兰州市百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J], 李琛奇; 赵梅5.打造应急救援“拳头力量” 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甘肃森林消防总队兰州大队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建红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甘肃教育新政是在整个晚清边缘化省份的一次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推动,其办学方式变化多元,在培养近代新型人才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本文将从学校变制和课业设置方面论述教育新政的发展和局限
关键字:甘肃;教育;新政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的进攻使清朝国势日微,不堪国内外多重重压的清政府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由此开始了其覆亡前的十年新政,而清政府参考了欧美日本等国学校教育体制,陆续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清末学校教育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骨架。

一、新政前兰州书院教育综述
新政前甘肃地区教育主要以书院为主,书院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为科举考试服务,一般意义上的书院都为官方主办,很受政府重视,传统的教育制度是学校和科举相辅相成,书院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书院教育基本内容(以兰山书院为例)
兰山书院的教学工作是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所设课程是为写八股文、试帖诗而服务的,课程有经学、史学、诗赋、书法等。

基本教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通鉴辑要》。

这样的课业分配和设置无不反映书院对科举的服务职能。

2.书院教育的弊端
①山长选聘的腐败。

由于山长是地方官员聘请,于是很多山长交结官员,索取俸禄,尤其到了清末情况更加恶化,书院的腐败首先体现在掌学者不学无术上以及不守职业节操的执教者对教学活动的漠视和怠慢,乾嘉道年间,朝廷多次下令严惩腐败山长,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②书院的存在阻碍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

随着清末新政的逐步展开,社会变革对先进人才有了新的需求,人才的匮乏是清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和人才短缺问题需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而传统的书院教育显然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二、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甘肃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军事学堂的建立、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师范学堂的建立。

1.旧式书院向新式大中小学堂的转变
新式教育形式的建立一定程度都来自于旧式书院,由于新政教育改革的经费十分匮乏,而书院的校舍建筑和教育资本可以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成功率。

2.军政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陆军学堂
甘肃陆军学堂是甘肃、宁夏、青海历史上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前身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成立的甘肃武备学堂,内堂功课设置修身、国文、外国文、历史、算学、地理、图画、格致、兵学、医学(军医、兽医)等课程,由教习在讲堂按教科书或教材分科讲授。

②甘肃法政学堂(兰州大学的前身)
1906年5月16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开办通省法政学堂,并规定各省法政学堂由各省提学使司主管。

自此正式筹备甘肃法政学堂。

主要学科有大清律例、大清宪法大纲、政治、历史、法学、国际法、监狱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

③甘肃高等巡警学堂
甘肃高等学堂是宣统二年陕甘总督长庚奉命创办的。

除设置学生班外,还设置有绅班,“由各县保送”,另有官班,“由省垣考收”。

这些班是简易班,学习法学理论、民刑法、民刑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监狱学、警察学等。

④甘肃仵作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陕甘总督升允令候补县丞在庄严寺筹建。

规定甘肃各州、县各选一人参加学习,后在兰州招生百人开学,学期制一年,仵作学堂以《洗冤集录》为教本,仵作学堂为之后民国甘肃的法医教育奠定了基础。

3. 职业技术学堂的建立
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顺应新政的政令主张,创建农林学堂和矿物学堂。

前者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课程设置有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农林、外文、格致、化学、体操。

矿务学堂整体课程设置与农林学堂大体一致,之后还在矿务学堂稍西,建甘肃全省巡警学堂。

4.师范学堂的建立
①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升允在兰州创办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后改初级师范),令各地选送品学兼优的生员入堂肄业,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高等小学堂当教习。

②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改自改自求古书院和兰山书院,宣统三年(1911)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优级师范学堂,改办甘肃存古学堂,1913年博闻新闻改为甘肃省
立师范学校。

所修课程分修身、读经、讲经、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图画、体操等12门。

③甘肃优级师范学堂。

优级师范学堂改自与兰山书院。

宣统三年(1911年) 夏,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1907年,新旧学生只有140人,全部合并为预科。

次年冬,预科生全部毕业,旋即如数升为选科,分成史地、理化、博物、数学四科,使优师变成了选科优师。

三、甘肃教育新政的意义和启示
1.重新架构了受教育者知识结构。

经过整个清末新政的洗礼,教育结构和知识的更新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学,理学之外,更多的引进西方通用的科学门类,物理,化学,数学,外文等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科学等切实有用的学科被引入,带动了教育向着服务社会的实用主义演进。

2.新学堂建立,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新的中小学堂部分开设书画,手工乃至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对于科举时代空洞无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的进步显而易见。

3、职业教育开始发展。

随着甘肃清末新政的进行,职业技术学堂和专门学堂开始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部分,矿业学堂,农林学堂,和全省巡警学堂,直接意义上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的接轨。

甘肃教育新政只是局部的,不全面的改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被边缘化,并没有因此产生类似于诸如京师大学堂等之后可以发展成为高等学府的办学范本,发展速度缓慢,学生入学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倒数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清末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决定了整个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所以,甘肃乃至全国
教育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宗棠.《简述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5(1):3-4.
[2] 魏静.浅议清末甘肃地方教育改革[J].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4(1):1-2.
[3]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0.
作者简介:李建红(1988.01-),男,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