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20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古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古诗词鉴赏

考点跟踪突破20 古诗词鉴赏(一)(2015·丽水)纳凉秦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注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_追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倚”字写出了诗人(纳凉时)悠闲自在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二)(2015·随州)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

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的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2015·衡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急切)的心情。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4语段综合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4语段综合

考点跟踪突破4 语段综合1.(2016铁一中二模)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②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有读书经历。

或:人有经历。

2.(2017·原创)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②古时候的风筝,有的用竹木制成,有的用丝绸制成。

③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裱糊、绘画、扎绑等工艺日趋精美。

④风筝上具有祈福、长寿、吉祥等含义的图案,寄托着人们放飞希望的美好心愿。

(1)第①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扎绑、裱糊、绘画等工艺日趋精美。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将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寄托心愿。

3.(2017·预测)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②现在重拾“丝绸之路”,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欧亚区域经济的需要?③丝绸之路,作为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了十几年的__B__和__C__,基础设施正在__A__,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旅游线路。

(1)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陕西近10年中考诗歌赏析(新)

陕西近10年中考诗歌赏析(新)

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
(2017陕西)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1分) 阴阳割昏晓
//
2.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 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
(2018陕西)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2分)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 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2分)
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
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这体现了诗人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超__过__(_或__:__胜__过__)_;作者用
“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浓__艳__(_或__:__艳__丽__)_。(2分)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 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2009陕西)(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答:“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 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课标古诗词曲115首分类鉴赏·通关文牒
常考考点突破

2017年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资料.doc

2017年中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资料.doc

2017年中考古诗鉴赏复习资料常见题型答题一、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字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句意或描绘景象。

描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艺术效果。

析意蕴1、城阙辅三秦答:“辅”,护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风烟望五津答:“望”,远望,在风尘烟雾中远望,岷江五个渡口迷迷蒙蒙,“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暗喻惜别Z意。

3、造化钟神秀答:“钟”,聚集的意思,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聚集了神奇秀丽,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4、阴阳割昏晓答:“割”,分割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开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明月别枝惊鹊答:“惊”,惊扰,明月升起,惊动了山间枝头的山鹊,对景物刻画入微,意境丰富,写出了乡间山林的静谧。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答:“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俗念消除。

两个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Z情。

7、黑云压城城欲摧。

答:一个“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渲染了敌军濒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辜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整联描绘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景象。

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17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2017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2017中考语文考点总结一、诗词鉴赏在2017年的中考语文考试中,诗词鉴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出现。

接下来我们将对2017年中考的诗词鉴赏考点进行总结。

首先,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十分重要。

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对古诗词的作者、朝代以及作品内容的问题。

因此,考生要掌握古代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其次,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也是考试中要求的一项能力。

通过诗词的韵律、意象等等方面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考试中,会出现对古诗词的意境的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所用的意象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再次,对于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意境,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对于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回答考试中的相关问题。

最后,注重诗词鉴赏的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备考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来提高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考试等方式来检验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经常出现在中考中。

接下来我们将对2017年中考的阅读理解考点进行总结。

首先,阅读理解考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非课文的理解。

对于课文的理解,是考生在中考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和理解,考生可以根据问题准确地回答问题。

而对于非课文的理解,考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题目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理解文章的意思。

其次,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问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再次,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会出现对关键词和关键句的问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来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的含义,从而准确地回答问题。

2017中考(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讲古诗词鉴赏(语文)

2017中考(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讲古诗词鉴赏(语文)

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三、(201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蘼芜(mí 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 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 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__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 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 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四、(2013·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
一、体会诗词情感
诗词类型
常见思想感情
①被大自然的美景所 吸引,表达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
典型举例
《钱逝的伤感 ④仕途失意的苦闷 ⑤年华易逝,壮志难 酬的悲叹
《赤壁》
晏殊《浣溪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江城子·密州出猎》
山水田园 类

2017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

20仃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有答案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16《诗词鉴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间生活7.。

天词上中宫哪阙两如句此是美由好, 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 的过渡?( 2 分) 指的过渡8.?“(但2愿分人)长久,,说千说里你共对婵娟 (3 分)了莺的【活答泼案可】(爱4;分③)突①出运了用初了春拟乍人暖手还法寒;又②生机写出 勃勃的景象; 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福建省福州市】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7-8 题。

(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千里共婵娟 出,尘之但思作转者向毕人竟世更情热怀爱 这个名”中句的的理“婵解娟。

”1起分舞)弄唯清愿影兄,弟何(似亲在人人)间彼。

8【.答(案3分】)7.(月2亮 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行迷莺争不人足眼暖树,,绿浅”杨草的阴才“争能里”没马蹄 8.(3 分) 问(题言。

之【(有福4理建分即省)可龙)岩(市2】 诗中最“爱几 在哪里? 。

”白字沙用堤得。

好,好之情; 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 工整; 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每点 1 分, 共 4 分) 【福建省三明市】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7-8 题。

( 5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雁洛阳边。

7.这是一 的五言律诗。

(2 分) 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 式及途经的地点。

2017陕西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2017陕西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2017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粗拙.(zhuō)偏袒.(tǎn)侥.幸(jiǎo)茅塞.顿开(sè)B.雷霆.(tíng)挣.扎(zhèng)禁.锢(jìn)百废待兴.(xīng)C.步履.(lǔ)迸.溅(bèng)疮.痍(cāng)潜.滋暗长(qián)D.喷薄.(bó)哺.育(pǔ)璀璨.(càn)咬文嚼.字(jué)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妍丽庸碌好意难确持之以恒B.欣尉倾诉酣然入梦杂乱无章C.筹划精炼饶有兴味仗势欺人D.诸候企盼登峰造及绝处逢生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1)真正懂得生活(奥秘秘诀真谛)的人往往明了:身在何处并不重要,心在何处则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多深远和广阔。

(2)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虽年富力强,却整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麻木不仁);有的人虽已至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

4.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6....;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2),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其五))(3)问君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4)。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礼记•虽有嘉肴》)(6)陛下亦宜自谋,,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7)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9),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何其芳《秋天》)(10)寻梦?撑一支长蒿,……(徐志摩《再别康桥》)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0古诗词鉴赏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0古诗词鉴赏

考点跟踪突破20 古诗词鉴赏(一)课标40首古诗词赏析一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__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__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二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1]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1]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甘肃省白银】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

(5分)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A.忆江南 B.如梦令 C.天净沙 D.沁园春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___________【答案】1.(3分)B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

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落梅宋代: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1.律诗、ang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古诗词鉴赏含解析4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古诗词鉴赏含解析4

古诗词鉴赏安顺市9.(8分)古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孙权、魏尚。

(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3)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考点】EB:咏志诗.【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典故的理解程度.“亲射虎,看孙郎”是典故之一.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典故,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作风格的理解.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3)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鉴赏能力.《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热爱.答案:(1)孙权魏尚(2)“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3)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热爱.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毕节市(一)古诗赏析: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附答案

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附答案

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附答案诗词鉴赏题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

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附答案。

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15.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参考答案:14.BC1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2017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3经典诗文默写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3经典诗文默写

考点跟踪突破3 经典诗文默写1.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李清照)(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8)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9)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余光中)(10)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朱自清)2.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陶渊明)(2)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庄子》一则)(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苏轼)(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刘禹锡)(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8)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毛泽东)(9)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0)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3.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20 古诗词鉴赏(一)课标40首古诗词赏析一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__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__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二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三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六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_2.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八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九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__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十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十二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十三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十四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_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2.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意近即可)的气势。

十五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诗人望到了“草”“木”“花”“鸟”。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和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时、思家、悲己之情。

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歌前五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居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的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