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

引言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低体温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在低体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应急响应流程、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应对低体温事件的能力,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应急响应流程

步骤一:发现低体温事件

1.手术室护士或监护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事件。

2.当患者的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为36℃以下)时,应立即报告给主刀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

步骤二: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影响

1.主刀医生和护士应立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判断低体温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代谢率降低、免疫系统受抑制等。

步骤三:迅速采取救治措施

1.将患者移至温暖的环境,如室温适宜的恢复室或加强供暖的病房。

2.给患者穿上保暖衣物,并使用加热电毯或热水袋等方式加快体温恢复。

3.给患者提供温热的饮食,如热汤、温热水等,以提高体温。

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变化。

5.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进行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等。

步骤四:预防低体温再次发生

1.手术室应提前做好预防低体温的准备工作,如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使用预热设备等。

2.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前,应使用加热的输液和麻醉液体,以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降温。

3.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迅速移至恢复室或温暖的病房,并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预防措施

为降低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

1.调整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温度宜保持在适宜范围,通风和空调系统应正常运作,同时可使用加热设备提供恒温。

2.加热液体:术前将输液和麻醉液体加热至适宜温度,避免对患者产生降温影响。

3.使用保温设备:手术时,可使用保温垫、保温被、加热电毯等设备来保持患者体温。

4.严密监测: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的监测。

5.体温监测:手术结束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低体温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处理方法

当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时,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迅速转移患者:将患者移至温暖的环境,如恢复室或加强供暖的病房,以防止体温进一步下降。

2.保暖措施:给患者穿上保暖衣物,如毛毯或保暖外套,并使用加热电毯或热水袋等方式加快体温恢复。

3.温热饮食:给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汤、温水等,以提高体温。

4.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体温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

5.病情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低体温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论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一种需要应急处理的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掌握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做好监测和保暖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低体温事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标签:手术病人;低体温;预防;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和手术期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是麻醉和外科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 35℃[1]。低体温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减慢药物代谢导致麻醉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循环功能抑制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术后感染,术后寒战导致组织耗氧增加组织缺氧等等。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是降低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1.2 环境温度过低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暴露的体表面积越大,经皮肤丧失的热量越多,这是由于皮肤和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显著增加。 1.3 气管插管和麻醉剂的影响当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可使中心体温下降约1~2℃[2]。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4 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血液,有冷稀释作用,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5 手术因素:胸、腹部手术术野消毒范围广,面积大,因消毒液挥发带走体内大量热量,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也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6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易引起体温下降。 1.7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h体温可下降3~4℃[3]。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2 保温及预防措施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制度

胸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低体温复温规范 一、概述: (一)简介: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低体温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造成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体温过低可造成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耗氧量。过低的体温(﹤32℃)可使室颤阈降低而诱发室颤。因此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安全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温正常值:口温:36.3℃~37.2℃;肛温:36.5℃~37.7℃腋温:36℃~37℃监测要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在气管插管未拔除前,常规持续监测肛温。 二、操作目的:遵医嘱安全、有效复温,维持体温稳定。 三、操作与护理配合: 1、保持监护室,室内恒温。维持监护室内室温在24-26度之间。室温确认由当班护理组长确认。 2、接手术前使用加温毯暖床。 3、患者回监护室后立即盖好被子,特别是四肢末端。 4、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取其他加温复温措施: T<35℃——电热毯或变温毯复温。使用电热毯复温时复温要从电热毯低温档开始加热,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电热毯的温度,观察患者的肛温情况,肛温一旦高于36摄氏度,及时关闭电热毯。继续用棉被,手足套保暖。 35℃

注意事项: 1、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体温继36.5℃时,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2、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手组套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醇擦浴和头部放置冰枕等措施,以降低中心体温。 3、对于体温反跳的处理,往往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头部置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并注意随时更换冰帽,以确保降温效果(使用冷疗时防止冻伤)。大血管处置冰袋,25%一35%乙醇擦浴。在炎热夏季逐渐降低室温,或遵医嘱用冰盐水保留灌肠使用退热药物。 4、在复温过程中,不应以体温作为复温的唯一指标,患者经全身保暖复温处理30 min 后肛温仍在35℃以下时,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低心排等原因。 5、在复温过程中如需使用热水袋等复温用物时,遵循热疗护理操作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胸心外科心外监护组 2016/5/27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 引言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低体温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在低体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应急响应流程、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应对低体温事件的能力,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应急响应流程 步骤一:发现低体温事件 1.手术室护士或监护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事件。 2.当患者的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为36℃以下)时,应立即报告给主刀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 步骤二: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影响 1.主刀医生和护士应立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判断低体温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代谢率降低、免疫系统受抑制等。

步骤三:迅速采取救治措施 1.将患者移至温暖的环境,如室温适宜的恢复室或加强供暖的病房。 2.给患者穿上保暖衣物,并使用加热电毯或热水袋等方式加快体温恢复。 3.给患者提供温热的饮食,如热汤、温热水等,以提高体温。 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变化。 5.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进行输液、输血或药物治疗等。 步骤四:预防低体温再次发生 1.手术室应提前做好预防低体温的准备工作,如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使用预热设备等。 2.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前,应使用加热的输液和麻醉液体,以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降温。 3.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迅速移至恢复室或温暖的病房,并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预防措施 为降低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 1.调整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温度宜保持在适宜范围,通风和空调系统应正常运作,同时可使用加热设备提供恒温。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神秘的环境:眼花缭乱的医疗设备、滴答的报警声、冷冰冰的手术器械......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进入手术时患者穿得那么少,会不会很冷?手术室里面怎么保温呢?有些手术患者回来后一直“哆嗦”,这是冷着了吗? 本文将从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等加以阐述,以便大家了解手术室低体温预防健康科普知识。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体温恒定在36.3℃-37.2℃。术后患者打“哆嗦”,医学上称为“寒战”,低体温是其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发生与麻醉药物使用、心理应激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一、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 1.环境因素 按规范要求,手术间温度为21℃-25℃,加之手术时裸露皮肤面积过大,影响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冬天时患者会体感较冷。 2.麻醉药物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麻醉药会抑制血管收缩,抑制机体对体温改变的调节反应;麻醉药还能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肌肉松驰后机体产热会相应减少。 3.“冷稀释作用” 手术时输注未加温液体、血液,或者使用大量未加温冲洗液等,形成“冷稀释作用”,造成患者体温过低。 4.其他因素

术前禁食禁饮、皮肤消毒、患者紧张等因素会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另老年人、婴幼儿、严重烧伤、大面积创伤、虚弱等也是低体温发生原因。 二、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1.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可使住院时间延长。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造成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引起室颤、心脏骤停等。 3.对凝血功能影响 低体温使患者血液循环减慢,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活性降低,抑制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 4.改变药物代谢周期 低体温使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药物排汇的半衰期延长,循环减慢 影响麻醉效果,药物代谢减慢延缓了麻醉术后复苏时间。 5.中枢神经系统系统影响 低体温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6.内分泌系统影响 低体温抑制胰岛素分泌,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多巴 胺等随低体温而增加,麻醉中易发生高血糖。 7.其他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也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原因之一。麻醉药物会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使用挥发性麻醉药物,如异氟醚、七氟醚等,更容易引起低体温,因为这些药物具有强烈的降温作用。 2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2.1保暖措施 术前准备时,要让患者穿上保暖的衣服和被子,以保持体表温度。手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2-26℃,相对湿度为50%-60%。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可以使用加热毯、暖风机等保暖设备,以维持患者的体温。 2.2液体管理 术前和术中要注意补充患者的液体,尤其是温暖的液体,如温盐水、温生理盐水等。术中输液要控制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体温下降。 2.3麻醉管理 手术中应尽量减少挥发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可以选择静脉麻醉药物,如异丙酚等,减少机体的降温作用。麻醉医生要根

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导致机体产热减少。 2.4监测体温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低体温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使用体温探头、耳温计等设备监测患者的体温。 总之,术中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十分严重,手术团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麻醉药物会抑制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肌松药会消除肌震颤,阻碍产热。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因此,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 趋势。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如空气净化层流设备,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 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 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 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 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低体温时 也会导致人体脑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脑血流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致使患者 出现意识障碍。 三、预防术中患者低体温的护理 1.做好术前评估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同时做好术前评估工作,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预测术中低体温的可能性,进一 步分析影响患者低体温的因素。医护人员不能忽略患者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 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以免患者因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增 加术中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做好手术的保暖工作 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保暖工作,提高自身的患者保暖意识。在接送患者过 程中,给予患者盖好被子,保暖。在手术过程中,在保证手术视野的前提下,给 予患者遮盖保暖,以免发生低体温情况。 3.规范手术室的温度 手术室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手术医生太热而出现身体不适,影响手术安全。室内温度过高也会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容易发生患者伤口感染。因此,应合理 控制手术室的温度,按照规范保持室内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半小时开启空

医院手术室各种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安全操作流程 手术患者安全流程 一、手术患者入手术室交接流程 ----→ 手术室护士 病区护士 电话通知病区 做接患者进入手术室的准备推车或轮椅入病区 完善病历、完善术前准备、备齐 用物 与病区护士共同核对手术患者信息,并签字 交接核对内容: 1.患者资料:病历、影像片子等 2.术中用物:药品、胸腹带等 3.术前医嘱执行情况 床旁交换 协助患者移至平车或轮椅 1.确认术前医嘱落实情况 2.手术部位标识 3.告知患者将个人物品交予家属 送患者入手术预麻室 备麻醉床 迎接术后患者

二、急症手术患者接入手术室流程 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做接患者进入手术室的准备电话通知手术室 推车或轮椅入手术室 与手术医师共同核对患 者信息,并签字 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接至 急诊手术间 安置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 妥善固定交接核对内容: 1.患者资料:病历、腕带及影像片子等 2.术中用药及药品等 3.术前医嘱执行情况 4.告知患者将个人物品交予家属

三、术后患者返回病区或ICU交接流程 手术室或复苏室护士病区或ICU护士 电话通知病区或ICU 病区或ICU护士做接术后患者 的准备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 共同推患者入病区或ICU 核对手术患者信息共同将 患者移至病房 观察患者意识状况测生命 体征 协助翻身、检查皮肤、液体、 管路等,摆体位 整理床单位交接病情并签字 向家属及患者交代特殊注意事项执行术后医嘱 书写护理记录 交接核对内容: 1.病历资料 2.术中情况 3.液体、管路 4.皮肤 5.患者个人物品 如患者有皮肤问题做术后回访

四、手术体位安置原则及流程 体位安置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共同完成。安置体位 前核对手术患者信息及手术体位;移动患者时动作协调一致,避免拖、拉、拽;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妥善固定各种管路;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采取防护措施;术中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适当护理,缩短局部受压时间;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与复苏室人员或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并检查皮肤情况。 水平仰卧适用胸、腹部、下肢等手术。 仰卧位安置流程: 核对患者信息及手术部位 正确判断手术所需的部位 评估手术及患者情况 脱去患者衣服,仰卧于手术床上 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中单固定肘关节部位 双下肢伸直,双膝下垫一小软枕垫 约束带轻轻固定于膝关节上3~5cm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 称、手术部位等 评估:手术持续时间、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皮肤情况,手术床的性能及体位物品的准备情况 以免双下肢伸直时间过长引起神经损伤

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障措施

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障措施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很多,如老年患者机体各种机能退化,产生热能减少;手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减弱,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导致产热不足;麻醉及各种药物的作用:全身麻醉可以明显的抑制体温的自身调节,使患者的核心体温降低;电切手术、急性腹膜炎等手术腹腔需要大量液体冲洗,可导致体温急剧下降;再有手术间室温过低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对手术正常运行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可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如低体温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低体温可导致机体强烈的震颤,影响心血管系统正常运行,导致失血过多,增加术中输血几率;再有影响药理和药代动力学。机体的调节器官功能(主要是肝脏和肾脏)和代谢大多数药物的酶都受温度影响,因此体温的降低对它们影响很大。为了预防术中低体温现象的发生,我科室多次召开持续质量改进大会,不断完善和改进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是市级综合性医院,是全市仅有的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面对临床16个手术科室,拥有800张床位。统计: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共做手术8367例,其中2945例60岁以上的患者,占352%;3004例全麻患者,占359%;电切手术480例,占57%。急诊手术2803例,占335%;局麻及表麻患者1849人,占221%,从资料上显示将近80%患者需要专职麻醉师,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术前需要禁食,老年、急诊、电切等手术患者总起来看占很大的比例,可见采取措施预防术中低体温非常重要。 2 术中预防低体温方法及改进措施 21 术中冲洗液的加温为了保证术中热盐水的及时供应,手术室设定墙壁温箱两个,每天规定专职人员管理,以保证温箱热盐水的温度、用后及时补充、卫生及时清洁及热盐水的质量。经过运行,无论何时进行腹腔温盐水冲洗都能及时供应,保证了手术正常进行,因此,我院手术室一直在使用墙壁温箱。 22 术中盖单问题术中盖单不仅起到保护患者隐私问题,同时对保障患者的体温起到很大的作用。手术室盖单经过布单→毛毯→棉被的反复应用,直至现在根据室温情况应用的是布单和小棉被,为了加强患者的保暖需求,2012年手术室又特订做了肩部保暖垫,为的是预防层流系统的垂直风流对肩部的侵袭,使患者的身体达到无缝隙的保暖状态。 23 保证层流系统的正常运行专职人员每天检查手术室层流系统,保证手术室温度22~25℃,湿度40~60%。特殊情况下可开启手术间内廊门及室内加湿器,以缓解手术间温湿度的暂时不适,保证手术间环境要求和患者的舒适度。 24 引进输血、输液加温器及电热毯输血、输液加温器的引进防止了术中大量输液、患者体质差、危重患者的体温散失,使患者的机体保持常温运行。电热毯应用于电切患者效果显著,虽然手术中不断用电切液冲洗切割的组织,电热毯的应用能够及时补充丢失的热量,保持机体热量平衡。 25 其他情况的应对措施对于机体比较瘦弱的、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加强皮肤的保护,防止压疮的发生,使患者舒适,也可减少体温的散失;四肢进行输液的患者做好四肢的保暖,必要时可在肢体下垫一个热水袋,保护肢体的温度,注意热水袋温度不可过高,保持在50℃左右即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防止

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

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1、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的体温保护措施能够缓解体温降低; 2、术前评估患者低体温风险,采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 3、术前预保温:术前体温<36℃,实施主动加温;维持环境温度(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为24℃ ~26℃、湿度40%~60%,减少皮肤散热,减少对皮肤的冷刺激;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压力暖风毯等加温设备进行加温保护;输注超过500ml的液体及冷藏血制品需使用恒温箱加温至37℃后使用;腹腔冲洗液建议加热至 38~40℃; 4、患者术中所用输液体、冲洗液等均恒温箱加温至37℃后使用。并将挥发性的消毒液替换成医用无发挥性的消毒液,以减少消毒过程中挥发带走患者身体热量,同时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尽量缩短消毒时间,减少患者的皮肤外露。 5、应用湿热交换器来保持全身麻醉患者中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从而预防通过呼吸道大量散热,在

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也预防术中低体温。 6、术中加强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由低体温引发的应激反应。 术中护理干预措施: 1、术中强化保暖措施:常规记录患者体温,做好被动隔离保存热量,减少术野暴露;在主动加温后方可调节环境温度; 2、应用湿热交换器来保持全身麻醉患者中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从而预防通过呼吸道大量散热,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也预防术中低体温。 术中护理干预措施 3、心理护理:患者的轻度低体温与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有关。每位患者进入手术间后,播放轻柔愉悦的音乐,言语轻柔的向患者自我介绍,寻求患者的需求;介绍成功的手术病例,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反应,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手术进行前的各种心理干预,患者的精神因素导致冷刺激的阈值上升,低体温发生率下降。 4、被动复温法,被动保温部位分为四肢、躯干、头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新进展 手术中低体温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能够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和 增加住院费用。近年来,关于手术中低体温干预措施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对这些 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早期预警系统在低体温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 低体温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减少术 后低体温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使用早期预警系统进行监测是非常 重要的。 个体化的低体温干预策略也是近年来的新进展。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的类型,个体 化的低体温干预策略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术后低体温。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可以采用主 动加温措施,比如使用加温毯、加温输液等方式来提高体温。而对于低风险的患者,可以 采用被动加温措施,比如提供额外的被子或加热床单。 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术中腹腔灌注热盐水对于预防和治疗术后低体温也是一种有 效的方法。腹腔灌注热盐水能够提高腹腔的温度,从而减少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研究还 表明,腹腔灌注热盐水对于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提 高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恢复。 新型的加温设备也为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体表贴片加热器、体内 导管加热器等新型的加温设备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患者的体温,从而提高低体温的预防效果。这些设备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手术室的需求。 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施在近年来有了新的进展,早期预警系统、个体化的干预策略、腹腔灌注热盐水和新型加温设备等方法都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进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 深入,手术中低体温的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完善,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术 后康复效果。

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总结并讨论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及并发症,围绕问题提 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对影响手术中患者体温 的因素及进行分析,进行适当护理干预,进行护理防护。结果:有效降低手术患 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目的。结果: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因素 有很多,每一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每一潜在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低体温;护理干预体温在手术中低于36℃,称为体 温过低,在手术过程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对于病 情重、体质弱且年龄较大和偏小的患者,其体温的低下不仅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而且会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1]。1.体温的原因1.1与外界环境相关的因素。手术室的温度通常控制 在22-24℃之间,但在手术过程中,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阿托品作为术前药,肛温增高0.12℃, 麻醉药可干扰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椎管内麻醉及氟烷麻醉使外周血管、扩张,肌 松药使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当手术前进行手术区域需要大面积消毒时,大手术 体腔长时间暴露时,术中手术野反复大量的冲洗时,患者术中的出血多时,都会 引起低体温的发生。1.2与麻醉实施相关的因素。麻醉药物会引起血压下降, 血压下降后体内各生命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量必然减少,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另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全身低温操作,以适应治疗或手术上的需要。麻醉药 可干扰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椎管内麻醉及氟烷麻醉使外周血管扩张,肌松药使肌 肉松弛,产热减少,同时寒战反应消失[2]。1.3与输血输液相关的因素。 手术过程中需要输入大量的补液以维持机体血循环的要求,许多手术由于失血的 原因需要输注库存的血制品,而这些液体的温度往往低于室内温度,从而对机体 形成了“冷稀释”的效果,引起了患者体温的下降。1.4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 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抵抗力差,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 温下降,年龄小,体温越容易下降,新生儿基础代谢低,汉腺调节机制不健全, 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皮下脂肪少,散热率比成人约大4倍[3]。此外,手术 前的进食,禁饮,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和紧张,同样是低体温的因素,也容易导致 低体温的发生。2.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2.1低体温对手术切口的影响。轻度 低温时,由于直接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组织的氧供,同时,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成的抑制,这些均可使患者对手术伤 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几率。2.2低体温对血液 循环的影响。低温使血小板减少,功能抑制,低温降低凝血物质活性,并且激活 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可导致DIC。2.3低体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紧张兴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10 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激惹明显; 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死亡。3.术中低体温的护理预防措施3.1对象和分组:选择胆道镜探查、取石术33例,前列腺电切术25例,P CNL手术22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两组 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方法:测量并记录病人进入手 术室时、术中、手术结束时体温,观察病人手术过程是否有寒战发生。对照组采 用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保暖护理干预。3.2.1充分的术前评估意

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措施

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措施 低体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低至正常范围以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和手术环境的特殊性,容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低体温不仅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为了保障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预防低体温成为了手术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措施。 1.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 手术室的温度是影响患者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室的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0-24摄氏度。温度过低会增加患者散热,导致体温下降。因此,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室温度应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适宜的体温。 2. 使用预热设备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预热设备对患者进行预热,以提高体温。预热设备通常包括温热毯、温热袋等。这些设备能够通过加热的方式提高患者的体温,减少低体温的风险。 3. 空气加温 手术室中的空气温度也是影响患者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空气加温的方式,可以提高手术室的温度,减少患者散热。常用的空气加温设备包括加温灯、加温器等。在手术中,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

进行空气加温,以维持患者的体温。 4. 保持患者皮肤干燥 患者的皮肤如果潮湿,会增加散热的速度,导致体温下降。因此,在手术中,应保持患者的皮肤干燥。可以使用吸湿剂或吸湿垫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保持皮肤干燥,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5. 注意液体管理 手术中的液体管理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环节。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患者的液体,以保持患者的水平衡。同时,应避免使用过凉的液体,以防止患者体温下降。 6. 使用保温设备 在手术中,可以使用保温设备对患者进行保温,以防止体温下降。保温设备通常包括保温毯、保温器等。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保持患者的体温,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7. 注意术中换热损失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也会受到换热损失的影响。为了减少换热损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保温膜覆盖患者的暴露部位,减少散热;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保温液体,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总结起来,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的措施包括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使用预热设备、空气加温、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注意液体管理、使用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措施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措施 摘要: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许多不良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包括使用预温设备、监测体温、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使用保温措施、避免术中感冒、进行有效的输液管理、术中定期活动以及调整麻醉药物管理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效果。 1. 引言 -术中低体温的定义和危害 2. 使用预温设备 -温热毯、温热空气循环系统等的作用 -术前预温的重要性 3. 监测体温 -无创体温监测设备的应用 -体温探头的使用方法

-监测频率和及时干预 4.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 -适宜的手术室温度范围 -避免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对患者的影响 -空调系统和温度调节的重要性 5. 使用保温措施 -温热毯、温热空气循环系统、保温覆盖物等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保温措施 6. 避免术中感冒 -冷冻液体或冷却设备的潜在影响 -避免术中感冒的措施 7. 进行有效的输液管理 -避免使用过冷的液体 -使用预温的液体输液方法

8. 术中定期活动 -活动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 -术中定期活动的重要性 9. 调整麻醉药物管理 -麻醉药物对体温的影响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和剂量 10. 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的密切合作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恢复效果的意义 通过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影响,并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效果。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预防措施,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关键,通过共同努力,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摘要】现代手术室护理理念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手术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协助病人解决问题。顺利、安全渡过手术期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在手术期间,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引起广泛的重视。有研究显示,在手术室环境中有50%~70%的手术病人会出现意外低体温【1】。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保持体温恒定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机能的稳定至关重要。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手术操作、周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术中体温下降,核心体温低于36℃被诊断为术中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给病人带来痛苦。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保持体温恒定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机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关键词】低体温预防护理 手术病人低体温是手术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约有50%~70%左右的手术病人在术中中心体温低于36度,病人术中体温降低10℃,就会出现寒战,整个机能耗氧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凝血机制紊乱、循环系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危及生命;并且术后恢复也受影响,并发症发生率高。 1 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危害 1.1 增加伤口感染率 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应,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1.2 影响凝血功能 低体温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数目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出凝血时间的正常。 1.3 影响机体代谢 体温每升高10 ℃,机体代谢增加1倍,每下降10 ℃代谢下降1倍。低体温能使机体重要组织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另一方面低体温又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 1.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麻醉苏醒室低体温应急预案

麻醉苏醒室低体温应急预案 1. 简介 麻醉苏醒室低体温是指麻醉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麻醉期间,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受到抑制,易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在苏醒室这种环境温度较低的地方,更容易发生低体温。麻醉苏醒室低体温不仅可能引发患者不适,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制定麻醉苏醒室低体温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应对低体温紧急情况。 2. 预防措施 在制定应急预案之前,预防低体温是关键。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预热苏醒室:维持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至关重要。在患者苏醒室手术结束前,可以使用暖风机或加热设备提前将室内温度升高至适宜水平。 •穿着保暖:在麻醉苏醒室应尽量给患者提供保暖措施,例如使用暖水袋、毛毯等。保证患者在苏醒室中保持温暖,避免低体温的发生。 •环境监控:苏醒室应配备温度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室内气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避免低体温的发生。

3. 应急预案 3.1. 低体温的定义 根据中国麻醉学会的定义,体温低于36℃即为低体温。 3.2. 应急处理步骤 •第一步:及时发现 苏醒室护士应密切监测每位患者的体温,并设定体温警戒线。一旦发现患者体温低于警戒线,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步:紧急通知 苏醒室护士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和麻醉医生,向他们汇报患者的体温情况,并请求他们的指导。 •第三步:保暖措施 在等待医生指导期间,苏醒室护士可以立即采取一些紧急保暖措施,例如给患者加厚毛毯、使用加热设备等,帮助提高患者的体温。 •第四步:医生指导 主治医生或麻醉医生应及时到达苏醒室,对低体温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体温监测和治疗。 •第五步:治疗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 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 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78-02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中心体温在 37±0.4℃,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现就术中低体温 发生的原因,低体温的危害,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患者个人体质和年龄因素会影响体温。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主 要原因是因为代谢率比较低;同时,机体成分在衰老时发生变化,而使机体热储 量降低,围手术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一些,皮肤很薄,血管也丰富,容易散热[3];另外,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也不完善,体温调节功 能差,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 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4]。 1.2 产热不足 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69000机体能量不足,产热减少,术中易导致低 体温。 1.3 麻醉因素 在全麻过程中,患者意识消失,产热减少,肌肉松弛,麻醉药物会导致体温 调节障碍,麻醉抑制血管收缩,病人只能通过自主防御反应调节温度的变化,全 麻手术时间一般超过2小时,都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 1.4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 手术室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散失,直接影响体温。人体在正常情况下 通过热调节反应可有效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在麻醉创伤和手术情况下,患者 机体丧失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使得患者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 1.5 大量输血、输液,大量的冲洗 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1.6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的患者固有热量流失。 2.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患者体温下降可引起术后寒战。低温患者的白细胞介素生成减少,中性粒细 胞吞噬能力下降和血浆皮质醇增高,促使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 平衡失调,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了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2.3 机体代谢受到影响 低体温能降低机体重要组织代谢率,从而使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另外 低体温还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 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 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 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 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 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 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 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 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 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 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 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 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 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 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 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 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 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 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 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 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 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 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

手术科室病人护理应急预案

手术科室病人护理应急预案 创伤性休克的应急抢救预案及流程 【应急预案】 1、通知医生,建立静脉通路,给氧,补充血容量,输液时应选择粗而直的大血管,大号留置针,双通路,但要防止发生肺水肿。 2、遵医嘱给予止血剂及新鲜血或代血浆,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120/分、血压<80/50mmHg,神志恍惚,四肢厥冷等失血性休克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查找原因,是否合并内脏破裂,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同时临时结扎肢体出血部位。 3、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 4、休克期间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病情稳定后可改为1-2小时一次,心电监护,病情允许时,送手术室处理(必要时)。 5、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指甲的颜色,密

切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 6、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7、及时留取各种标本,并送检。 8、安慰患者和家属,为患者行心理护理。 9、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工作流程】 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记录抢救过程 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急预案及流程 【应急预案】 1、接待患者、通知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抽取血、合血,必要时遵医嘱输血,协助医生应急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4L/分,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组织血氧含量,纠正低氧血症。 3、伤肢妥善固定,伤处包扎止血,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各部分,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重要创伤。

4、常规采集血液标本,以便及时做生化、肾功能、红细胞压积等化验检查,协助做各种辅助检查。 5、必要时留置尿管,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尿量,以了解有效循环血量情况,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 6、协助做好各种诊断性穿刺及治疗:如胸穿、腹穿、胃肠减压及胸腔闭式引流术。 7、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禁食、备皮、皮试、术前用药、各种检查结果报告单(各种相关检验、X线片、CT 片、磁共振等)的准备等。 8、交待、告知伤情,行心理护理,病情危重者,专人陪伴,听取并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问,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情。 9、准确、及时作好抢救记录。 【工作流程】 通知医生→立即抢救→建立静脉通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术前准备→心理护理→记录抢救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