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

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到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

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就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就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与众不同,尚且需要等人来看,更何况人的与众不同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作记。我说:“天

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是相应的。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现在灵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欣赏而又刚好互相遇到,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应该是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到吧。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

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

基和吴陵刘胜。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轩以直洞庭之峰(直:直达)

b.入于奥(奥:深。指山的深处。)

c.争献厥状(厥:奇特,奇妙)

D.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值:值得)

1.b(A直:当,对着。c厥:其,它们的。D值:遇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峰联岭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盖以节行者之力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c.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c(于是,就。A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为语气助词。b第一个“盖”为发语词,第二个为车盖。D第一个“以”是“来,用来”的意思,第二个是因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吴郡最美的地方是西面的灵岩山,而灵岩山最美的是涵虚阁。涵虚阁又叫奇观阁。从那里,可以看到太湖。

b.大家都知道灵岩山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在它拔奇挺秀,好像不肯与周围其他的山峰混为一类,也体现

在它常常把自己的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只有游客爬到高处、进入深山,才能欣赏到它的美景。

c.作者认为山景的与众不同,需要有人去发现;人的与众不同,更需要有人去发现。从而表明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希望饶公和其他十个同行的客人能发现他的这一特点。

D.通过游玩灵岩山,作者意识到,要真正获得游览的快乐,山必须是诡奇的名山,游人也必须是懂得欣赏山的名士,这样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才会两相成趣。

3.c(“表明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希望饶公和其他十个同行的客人能发现他的这一特点”有误。)

翻译:

4.①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②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过去其实并不了解。

浣花溪记译文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可是必得到草堂,才能称得上“浣花溪”这一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溪流汇合在一起,在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轿夫说(这水)通向灌县,也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溪东居住人家,溪水便常常被房舍遮住,不能看见;稍有空档,溪水便又出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过了桥,路旁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过了这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水,桥上有栏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像画得很是清俊古朴,不必求形似,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样子。还有一块石刻的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篇二:古代散文游记(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

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

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

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

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

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见杨秋荣《: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XX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

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

二、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部分: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

人教版: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苏教版: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

第二部分: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

人教版: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

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

的《游石门诗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

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

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

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

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

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表达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内容可纪实,可想象,手法可铺排,可白描,可修辞,句式可散,可骈,可骈散结合,灵活自由,挥洒自如。以“记”为题的散文名篇很多,虚构想象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偏于写景状物的有《活水源记》《游麻叶洞记》,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醉翁亭记》,《五人墓碑记》,以叙述描写作为基础,但重在说理的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着重表现个人情怀的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以“记”为题的散文,在唐代和明代更是出现了偏重于文学抒怀的诗人游记和偏重于考查地形地貌的地理学家游记,前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后者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前者是诗人,着重于抒怀,后者学者,着重是考察,但二人都对自然山水作了很细致很有特点的叙述和描写,这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四、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要探讨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第一,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

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梅先生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认识,游记文学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散文也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这标志着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再兴古文运动高潮,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这一时期山水游记表现为诗人游记和哲人游记并置的

局面,许多游记打上了尚理的印迹,于是宋代成为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

篇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作者:何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XX年第09期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

仅名篇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一向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

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见杨秋荣《: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XX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

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

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300字,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初升高)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松柏后凋”《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供大家欣赏。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一:江渚游 日已过午,环于天宇之中,游于碧空之下,不甚暖也。念室中无人,独一人欣然起行,游于江渚之上。虽只佘一闲人,亦欣欣然也。日光下澈,水波粼粼,影布石上。疾翔于江渚之上者,归鸟也。心乐之,倚江沿石壁之上,下视江水,其水漂碧,汹涌若奔,有如万马齐喑。 江畔青草如翠,一碧千里。草上有林,林间枝条纵横,枝上有物,若隐若现,近其而望之,盖桃也。桃有半开者,含苞欲放,娇翠欲滴,若早春之晨露,深海之宝珠。微风拂过,枝上有花瓣者纷纷下落。而碧草之势何哉?其形若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跌荡起伏。 既而风止,草木皆定。伏江望之,水中似有游鱼相乐,行于藻荇之间。碧空有云,倒映水中,游鱼似玩乐于天际之间,与日月同行。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

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

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

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到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

精选古文游记类散文

古文游记类散文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些文章,而且,这些文章竟然是越看越有味,下面是古文游记类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清)袁枚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识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绝意于游。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①,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 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②,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③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塈④张饮。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⑤,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⑥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午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选自《闲雅小品集观》) [注] ①昳(dié):太阳偏西。②昆季:兄弟。③唶(jiè):赞叹。④塈(jì):休息。 ⑤卉歙:《汉书》司马相如《上林赋》“浏莅卉歙”,王先谦补注云:“犹呼吸也。” ⑥雉堞:城墙。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

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因此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因此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因此,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 篇一: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众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 1. 《西游记》 -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话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西天取经的历险故事,充满了奇幻和冒险元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岳阳楼记》 - 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岳阳楼观赏美景、抒发壮志的情景。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 《庐山记》 - 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游记,描写了他在庐山游览时所见所闻。这篇文章以韩愈的视角出发,对庐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价,成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 《徐霞客游记》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游记,描述了他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探险和游历经历。这部游记文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对地理学、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代表作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游记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游记》、《东篱乐府》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众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品和其拓展内容: 1.《西游记》: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

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作品中描绘了众多神奇绚丽的仙境、灵兽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拓展:西游记中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极其广泛,从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到青藏高原,都有所涉及。其中,西域和天竺等地更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地区的游记文学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徐霞客游记》: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游记,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徐霞客游历天下、考察地理地貌的经历,内容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历史事件。 拓展:《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历史事件。同时,徐霞客游记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感悟和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3.《岳阳楼记》:这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作者范仲淹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时所作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 拓展: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上,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4.《庐山记》: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庐山游览时所作的感慨和思考。小说通过对庐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游记类散文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类散文】 古人为乐,一曰书中寻趣,二曰老友畅谈,三曰寻访山河。在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为我们留下最多的正是这些大家们寻访山河留下的山水游记。即使在初中与高中的语文课文之中,也选有大量的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皆为游记散文中的精品。 核心知识点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一、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 抒情类《小石潭记》 言志类《醉翁亭记》 说理类《石钟山记》 二、景物描写: 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 (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3)动静、虚实 (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 (4)突出人物思想 (5)衬托人物心情。

名家游记散文精选短篇

名家游记散文精选短篇 1.《木棉花开》——鲁迅 这是鲁迅在长沙观察并描写湘江明媚春光的一篇游记散文。他生动地描绘了沿江的美景,特别描述了那缕缕恬静的芳香,让人感受到湘江畔的宁静和美好。 2.《望夫石》——李清照 李清照的游记散文以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这篇文章是她在杭州游玩时所写。她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那位名妓去世后,留下的那块“望夫石”的故事,使得这个岛屿更加神秘、迷人。 3.《开天关雾》——郭沫若 郭沫若的游记散文富有诗意,充满了想象力。他在游览黄山期间,用诗性的笔触表现出了山的气势和魅力,让读者感到雄浑而悠远的山势,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黄山的神奇之中。 4.《荷花淀》——郁达夫 郁达夫的散文清新优美,富有诗意。他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淀和芦苇、荷花一起形成的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到这片水域温柔而安静,流畅而宁静。 5.《辰砂山庄》——毕淑敏 毕淑敏的游记散文注重细节,详细描述了她在台湾游玩时所看到的景点。《辰砂山庄》是她在游览该庄园时的所见所感,她描写了庄园的建筑、菜肴、饮料等各种享受,使读者仿佛也在这个宝贵的小福地中,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6.《步入泸沽湖》——陈丹青

陈丹青的游记散文以艺术派的写作风格著称。他在走进泸沽湖时,感受到这片湖泊的神秘,描绘了周围的植被、那些有着神话色彩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这片湖泊的梦幻、神秘与美好。 7.《鸟语花香——漫游南山》——徐志摩 徐志摩的游记散文主题通常是自然和欣赏美丽。这篇文章是他在游历南山时所写,他描绘了那些精致的花卉和多彩的鸟类,如何营造出了一片诗意绵延的天地。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 8.《红岩》——周杰 周杰的游记散文善于描绘风景和人文历史。他在较大篇幅的文字中,描述了华山、泰山,还有四川重庆的红岩山。他细致入微而沉着的风格,为读者带来了那些岩石和河摆的雄伟壮观。 9.《血色浪漫——曲径东篱》——张国焘 张国焘的游记散文富有战斗的力量。《曲径东篱》则让人展望到了他的文学天赋。他描述了当时正在沿江游玩,看到那些红红的花朵、闪闪发光的沉香柴等等,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精神宽广和才华横溢。 10.《秋夜观潮》——唐代崔护 崔护的游记散文洒脱、幽默。《秋夜观潮》是书中给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篇。他形容自己一个人在海边观潮,白天既可以闻到那股盐气味儿,晚上却只能看到海浪蹭蹭的声音,这样幽默的形容,在当时也是很受欢迎的。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名篇众多,内蕴丰富,有带科学色彩的《三峡》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名篇众多,内蕴丰富,有带科学色彩 的《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诉;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绝讞一作:绝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獻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 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

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篇一: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原标题:他是唐宋八大家,一生官场失意却靠文章流芳百世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辉煌时代,涌现了无数 名噪一时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后人将唐宋时 期文学造诣最高的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今天,功德君要为大家讲的柳姓名人就是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河东 先生”——柳宗元。 人物生平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籍山西运城,世称“柳河 东” ,“河东先生”。因曾做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 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 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 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此时,他 得知好友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适合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刘禹锡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 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 就是罪加一等,也死而无怨。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山水 之行为基础,将感受、观察、记忆和想象融为一体,展现出古代人们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和热爱。以下是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第一章:山行 又到了一个秋天,清晨,我准备独自一人去山中游玩。我走在山间小径上,看 着脚下的落叶,好像是走在一条彩色的地毯上。时而有微风吹来,带起那些落叶,仿佛是在跳舞。远处的山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我爬上了一座小山,顶上建有一座小亭子。站在亭子里,我可以俯瞰整个山谷,远处的山间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银光。山谷里的绿树和红叶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坐在亭子里,心情愉悦,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第二章:水乡 我离开了山谷,来到了一座古镇。这里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小溪两岸 的房屋矗立在花树丛中,宛如一幅水墨画。我沿着小溪漫步,听着潺潺的水声,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生命的宁静。 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桥上,凝视着桥下的溪水。溪水轻轻地流过,带走了尘世 的烦恼,使我心情舒畅。桥下有一些儿童在玩耍,他们欢快的笑声给整个古镇增添了一丝生机。 第三章:山水画 我来到了一间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一些古代山水画。这些画作绘制精美,用笔 细腻,将山水之美完美地表现出来。画中的山峦翠绿欲滴,水波荡漾,仿佛能听到山风和水声。 我真的被这些山水画所深深吸引,它们给我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它们让我明白,山水之美在古人心中是那么重要,他们用画笔把这种美丽永远定格下来,让更多人可以欣赏和领略。 第四章:陶渊明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山水情有独钟。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描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他的山水诗读来如行云流水,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名家游记散文欣赏

名家游记散文欣赏 名家游记散文欣赏 1 观莲拙政园 周瘦鹃 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至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名家游记散文欣赏 2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篇一:桂林游记】 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走进了阳朔的漓江旁,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竹筏飘荡在漓江上。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明啊!明得能够看到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蓝啊!蓝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肥啊!用脚轻轻地鼠标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独木舟,一边为我们了解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啊,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形成了一座山的风景。除了形态各异的山,例如猪八戒腰老婆、青蛙看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就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看过后,使我不尽想到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走进了象头,东站在观景台上,能够看到桂林的全景。离看看象鼻山象一头极其非常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下了水中,正在水中玩耍。在象鼻山前,我还搞了一回渔民,趴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篇二:武夷山游记】 寒假里,我们一家和伯伯他们到福建武夷山旅游。 一路上,爸爸开着车,我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喝着零食,爸爸说道除了四五个小时才至,叫做我先睡觉一下,我刚好也杯弓蛇影了,就顺从了“命令”。一苏醒去以后,就至武夷山了。我们至了早已原订的宾馆,歇息一晚再启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导游坐大巴车到武夷山景区,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山峰。还特别吩咐了一句:“爬山不观景,观景不爬山”意思是说天游峰非常的陡峭,在爬山的时候不能观赏风景,在观赏风景的时候不能爬山,否则有可能会掉下山去。听了导游的话,刚开始我不敢上山,可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向上爬。

《红桥游记》原文及赏析

《红桥游记》原文及赏析 《红桥游记》 原文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赏析 《红桥游记》,清代著名神韵派诗人王士祯的作品。王士祯写诗追求冲和淡远,“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从”的境界。以他这种美学情趣写游记散文,也就有它神韵诗的风味。本篇无论语言运用还是行文 构思,都具有诗化倾向。 《富人之子》 《富人之子》 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 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赏析 《富人之子》为苏轼所作的一篇小短文,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书幽芳亭记》 《书幽芳亭记》

游记散文名家名篇3篇

游记散文名家名篇3篇 名家游记散文篇1 观莲拙政园 周瘦鹃 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欣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似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

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致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

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1、浣花溪记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如鉴鉴:明鉴 B.稍断则复见溪断:断流 C.各不相袭袭:重复、相同 D.可以应世应:应对、应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B. 过此则武侯祠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西折纤秀长曲 D. 出城欲雨 骊山北构而西折云青青兮欲雨 3.下列句子都能反映浣花溪特点的是() ①西折纤秀长曲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 ③冠盖稠浊,磬折喧溢。④出城欲雨,顷之霁。 ⑤溪周之,非桥不通。⑥浣花清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以“浣花溪”为中心,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说明来丰富浣花溪。 B.文章第一段用工笔细描来表现“浣花溪”“纤秀长曲”的特点,主要是善用比喻,展开丰富联想来突出其“曲”。 C.文章在描写介绍浣花溪时写到了与之有关的诸葛亮、杜甫等两位历史人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D.本文于游记的同时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表示了赞赏。 (附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