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

道塌方。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

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

隧道塌方。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隧道坍塌一旦出现就会严重影响工作面的施工安全,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防危害增大。隧道坍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自然、设计、施工方面分析 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坍塌的处理原则,并以某隧道某次坍塌事故为例分析了其 成因和处理措施,望对类似事故的出现提供处理借鉴。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分析;处理 一、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 (一)未预测地质变化 隧道地质条件变化快,没有及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没有有效掌握围岩变化 情况,所以隧道开挖时释放了围岩的应力,围岩会产生大的位移,致使出现塌方。 (二)地下水丰富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大面积出现涌水,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排除,当隧道围 岩破碎、自稳性差时就会出现塌方。 (三)设计因素 隧道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及现场监控法等,这些方 法又以工程类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在设计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也是导致施工中产生松驰坍塌等异常 现象的原因,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资料详细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故产生主导 因素之一。 (四)施工因素 1、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 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 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当开挖 距离小于D(D 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 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 且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由于衬砌和开挖面支承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即使初期支护 抗力不足围岩滑移力亦不至于失稳,当这个距离为1.5D~3D 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完全消失,初期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的问题即刻暴露出来,围岩急剧变形,极 易引起塌方。 2、施工工艺及操作欠规范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管理不到位,质 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 有锚杆长度不足;锚杆砂浆不饱满或强度尤其早期强度不足;喷砼强度厚度达不 到设计要求;钢支撑未完全由喷射砼包围密实或钢支撑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及钢 支撑未置于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等。以上质量问题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 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弯矩而导致塌方。 二、隧道坍塌的处理原则 塌方段处理遵循“稳固塌体、填充空洞、注浆加固、谨慎通过”的总体处理步 骤及以下处理原则: (一)安全实施原则 坚决保障施工期间人员安全,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遵循“确保安全、宁强勿弱”的安全原则制定详细的、可靠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隧洞是交通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其安全性对于交通运输的顺畅至关重要。然而在隧洞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隧洞塌方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处理隧洞塌方问题,保证隧洞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成为了交通建设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隧洞塌方原因分析 1.地质条件不稳定:某些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层不稳定,易发生岩体滑坡、崩塌等现象。 2.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导致隧洞塌方。 3.施工不当:在施工过程中未能进行充分考虑和措施,导致结构不牢固或者设计缺陷等问题。 三、应对措施 1.预防措施 (1)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固结构。 (2)加强监测,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隧洞结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固。 (3)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牢固。

2.应急处理措施 (1)紧急疏散:一旦发生隧洞塌方,应立即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 (2)堵洞止水:对于隧洞塌方的部位进行及时的堵洞止水处理,防止灾害扩大。 (3)清理垃圾:对于塌方后残留在隧洞内的垃圾、泥石等杂物进行清理,为后续修复工作打下基础。 (4)修复隧道:在完成清理工作后,对于塌方部位进行修复工作。修复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修复。 四、具体实施步骤 1.预防措施 (1)地质勘察:在设计前对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充分勘察,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2)加固结构:根据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情况,在设计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固结构。 (3)定期检查: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隧洞结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固。 2.应急处理措施 (1)紧急疏散:一旦发生隧洞塌方,应立即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延误工期、增加工程费用,而且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工程质量遗留隐患,给后期维修养护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隧道建设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隧道塌方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在隧道塌方后,要及时进行处理和善后,使隧道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避免出现由于延误处理救援时机而导致更大事故发生。 地质因素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中起决定性的是地质因素。在勘探和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情况认识不清,造成施工时出现了塌方。 (1)在开挖的过程中,围岩的地质条件发生突变。 (2)在隧道施工范围内或隧道周边出现的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结构不利面、岩层的不整合接触带等。 (3)出现特殊的不良地质,如膨胀岩、溶洞、涌水等。

(4)地下水是使隧道围岩丧失稳定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软化围岩,软质岩石(土)体受水饱和后,其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水浸入无水石膏或以蒙脱石为主要成份的粘土,地层膨胀而对隧道产生极大的膨胀压力;二是软化结构面,泥质充填或具有软弱夹层的软弱结构面遇水后,即发生液化变软或填充物被冲走而降低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使岩体易于滑动;三是承压水作用,围岩受到水压作用后,更易失去稳定。 设计因素 1、选线不合理。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城市地铁,有时过多考虑投资等经济因素,线路的选择和确定不能百分百从技术、地质、实际功能需求和可行性来考虑,出现一些选线不合理的情况。如果线路不合理,隧道穿越地层就有可能由好地层变为不良地质地段,就容易出现隧道塌方。 2、洞口的位置选择不恰当,如位于较大的滑动体、断层之中,或存在偏压,从而引发洞口塌方。 3、设计的支护参数偏小,无法保证围岩从开挖后到二次衬砌施作这段时间内的稳定。 4、针对特殊不良地质地段,设计上给出的处理措施不当。 施工因素 1.开挖面积小于100m2隧道:Ⅱ、Ⅲ级围岩一般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Ⅴ级围岩一般采用台阶法开挖。开挖面积100~200m2隧道: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Ⅲ、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Ⅴ、Ⅵ级围岩采用CD、CRD法或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 2.对破碎、软弱围岩或大断面施工,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配合开挖:上

隧道塌方原因和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 三、塌方处理实例 (3) (一)隧道概述 (3) (二)塌方过程 (4) (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 (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 (五)塌方处理措施 (6) (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 (七)施工注意事项 (10) (八)处理效果 (10) 四、经验教训总结 (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隧道垮塌预防措施

隧道垮塌预防措施 隧道垮塌可能原因 1、地质因素 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塌方事故。 2、水文因素(最难控制)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也易造成塌方。 3、人为因素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施工工艺(控制关键) 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塌方事件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有可能导致塌方事故。 3.2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施工重要环节) 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造成塌方。 隧道垮塌预防措施 1、隧道塌方前征兆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塌方。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有如下一些征兆。 (1)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2)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等是即将发生塌方的前兆。 (3)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岩体的出露,尤其是小断层或其他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隙构造的出露处,往往是围岩局部塌方的部位。 (4)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塌方。 (5)岩石裂隙周围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塌方。 (6)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发生塌方。 (7)支护受力变形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受力增大,有塌方的可能。 (8)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塌方。 (9)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隧道塌方预防措施 要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措施,进行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3、隧道防塌方施工措施 首先要做好开工前准备工作对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等。 3-1洞口施工防塌方措施: 作好洞口防护措施及防排水措施,避开雨季施工,预防洞口滑坡。 3-2隧道洞身施工防塌方措施: (1)隧道施工掌子面防塌方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隧道作为高速公 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节省路程,又能提高通行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究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1.地质原因: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如果隧道建在地质破裂带、岩层断裂带、地 质构造变形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那么地质灾害就会成为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此外, 地质条件差的地区还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 2.施工原因: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如果 隧道的施工质量不高、施工过程不规范、施工时忽略了地质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就会导 致隧道的结构不牢固、支护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引发隧道塌方事故。 3.设计原因:设计因素也是导致隧道塌方风险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设计隧道时,没 有考虑到隧道内的水文地质情况,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或缺乏防止泥石流或山洪等 自然灾害的设施,都会导致隧道面临威胁,甚至塌方事故的风险。 4.外力因素:外力因素是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地震、洪水、雨雪等自然 灾害,以及交通事故、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作业等都可能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1.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高速公路隧道塌方风险是可以预判的,通过对地质、气象、 物流等方面的全面考虑,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实现对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 2.做好安全管护工作:在隧道的运营管理中要加强隧道日常巡查、维护和安全运营管理,确保隧道设施的完好性和运输安全的稳定性。 3.提高隧道抗震能力:加强隧道的结构设计,提高隧道的承载能力,以满足地震等自 然灾害的需求,同时合理布局防震措施。 4.引入先进技术:在隧道规划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引入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隧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防治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只有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全方面、全过程加强管理和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降低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公路的安全顺畅。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最新版】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榻、侧壁滑动,甚至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 了解隧道施工塌方的原因 1.地质因素 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塌方事故。 2水文因素(最难控制)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也易造成塌方。 3人为因素

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施工工艺(控制关键)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塌方事件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有可能导致塌方事故。 (2)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施工重要环节)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造成塌方。 掌握:隧道施工预防塌方措施 1隧道塌方前征兆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根

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摘要: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所谓隧道塌方是指施工过 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隧道塌方事 故随时可能发生在整个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开挖、施工支护甚至在隧道衬砌 之后都有可能发生塌方。一旦发生隧道塌方事故,带来的后果不可谓不严重。不 仅对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人身安全威胁,还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大了工程 预算、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隧道塌方有高 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除了了给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 良的影响。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施工和设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文章介绍了隧 道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说明了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发生原因了;处理措施; 前言:提起隧道施工,对于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行内人士来说并不会感到 陌生。然而对于业余人士来说,还是一片茫然。“什么叫隧道?”隧道——以任何方 式修建,最终用于表面以下的条形建筑物,其空洞内部净空断面在2m2以上者叫做隧道。塌方一般是指在高地应力区,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调整过程中,由于岩 体弹性应变能量释放,造成岩体发生一种带有塌方前声响的岩体开裂、岩块剥落的 一种地质灾害现象。 一、隧道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 1.洞口塌方 由于洞口段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及整体稳定 性均较差。同时处于浅埋地段,若在进洞前未对边仰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或技 术措施不到位时,进洞时或进洞后将可能引起洞口顶端的围岩发生应力重分布, 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限平衡就 被打破,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坍塌。 2.洞内塌方 洞内塌方包括洞内岩质塌方和洞内土质塌方,分别针对的是岩石隧道和土质 隧道。当岩质隧道开挖时,其周边的岩石处于悬空状态,同时发生下沉或收敛变形,以释放其内部应力。由于岩石体内存在层理及节理,使周边的部分岩块在重 力作用下具有下落和挤出的趋势。若此时未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岩面必然会出 现“掉块”现象,当这种“掉块”的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就是塌方。同样,土质类 隧道开挖以后,由于围岩的硬度值较低,周边一定范围内很快发生松弛变形。随 着这些变形的逐渐扩展,使围岩的整体强度降低,同时土压增加进而发生局部的 塑性破坏,在围岩内部出现空洞造成局部发生坍塌。局部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 步扩大,土压力剧增最终导致整体失稳和大面积坍塌。 二、发生隧道坍塌方的原因 1.地质原因 (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承压快、围岩失稳 而引起坍塌; (2)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 起坍塌; (3)在挤压破碎带,岩脉穿插带。节理密集带等破碎结构地层中,岩块间互相 挤压钳制,一经开挖则失稳,常见围岩掉块、塌落。在软弱结构面发育的情况下,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教大的坍塌;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 道塌方。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 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 隧道塌方。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隧道塌方原因及治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治理措施 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分析其原因并及时治理十分重要。 塌方原因 01地质因素 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风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 02设计因素 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掌握资料不够时,应避绕不恰当的位置。设计过程中未准确判断地质条件,未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 03施工因素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施工方法,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

治理措施 1、当遇到塌方时,迅速营救施工人员并加固未塌地段,以防塌方范围扩大,并为清理塌方做准备。同时,摸清塌方情况,调查塌方范围和塌方后围岩现状,塌落原因及性质、间隙规律、塌方现场情况等。 2、塌方体尚未堵实坑道,基本停止塌落或再一次下榻的间隙时间较长,施工人员尚能进入塌穴观察处理,为小塌方。塌方体堵塞坑道,规模大,无法观察或塌方继续不停,不断补给,施工人员无法进入塌穴,为大塌方。 3、处理塌方按“小堵塞,大塌穿”及“治塌先治水”的原则进行。 (1)小塌方在隧道施工中较常遇到,在坍塌间隙中,一般需要“先支后清”。即应先支护塌穴和塌方口,此时,临时支撑可架在塌体上,然后清除塌方,边清边换立柱。如塌穴较高,可采用多层

排架支护,顶层排架与塌穴壁要顶紧,条件适合也可用喷混凝土作临时支护处理塌方。大塌方则无法支护塌穴,大小无法查清时也不容许查清,以防随清随塌,使塌方范围迅速扩大,因此采取“大塌穿”的办法,即在塌体中穿过去。穿越塌体用“先护后挖”的施工顺序。首先加固塌方端部支撑及衬砌后,一般用插板法施工,插板视塌方体石渣软硬可选用木板、钢钎或钢轨等材料,在插板掩护下清渣并及时架立牢固的支撑,扩大时,亦需横向打入插板,随扩大随支撑。穿越塌体的部位应从拱顶和上部断面穿过塌体,然后向下施工。用上下导坑法施工,仅在上部塌方时,需加固下导支撑,并在上部做好防止塌方扩大的支撑,然后再由上导坑进行清渣或穿越。通顶塌方是大塌方的极端情况,此时还需处理地表塌陷穴口,需把穴口支紧,以免继续扩大。塌口四周挖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汇集塌陷坑,并用粘土类材料填实四周裂缝,穴口上方宜搭雨栅,以防雨雪灌入塌方体。 (2)治塌先治水,水的流动会加剧塌方发展,所以在处理塌方时要加强防、排水,并采取适当措施引离塌方段的地下水。 (3)大塌方处理时费工费时,为加快施工进度,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塌体的措施,这样可使处理塌方与正洞施工同时进行,但应注意在选择迂回导坑方案时要慎重。避免在迂回导坑中再次发生塌方,或塌方扩大到迂回导坑中。塌方段围岩极不稳定,围岩压力加大,因此,衬砌结构需相应加强,对围岩同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并做好排水工程。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理措施 摘要: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 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处理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塌方出现的原因 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塌方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施工时穿过断层或者地层覆盖比较薄弱的地段,比如穿过水源比较丰富的土层 如水塘、冲沟、水库等,穿过风化比较严重的岩层,或者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裂隙、软硬差异比较大的岩层分界处,这些都是会引起隧道塌方的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隧 道穿过破碎带及其断层带,一旦施工开挖,其潜在的应力被释放,围岩失稳、承压快而塌方;地壳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小褶曲,隧道从这里施工通过,错动发育地段,塌方经常发生。这里需要重点指出:造成塌方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水的作用。地下 水一般通过溶解、浸泡、软化等作用促使岩体的稳定性变差或者使岩体塌落,加强了塌方 的发生。岩层之间强度通常是不规则的,正因为地下水的作用,使得软弱面的强度变得越 来越低,直到一定的极限就发生了滑塌。 2、隧道设计考虑不周全 在勘测设计阶段如果对隧道要经过的地段的地质情况掌握的不全,就不能正确地分析 该地段是否存在着不良地质现象或者比较特殊的地质现象。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由施工前的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如果没有正确分析,就有可能把隧道在地质条件不好的位置进 行施工,导致塌方发生。隧道设计还要考虑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的可能,并根据变 化对支护参数及时地进行调整,不然,就有可能在施工时发生塌方事故。 3、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 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 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坍方;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 符合要求;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 施不力;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 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近年来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塌方事故较为常见,不仅会对隧道施工带来较大的危害,同时还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做好隧道塌方的治理工作,针对导致隧道塌方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从而有效的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文中分析了隧道施工中塌方原因,并进一步对隧道塌方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隧道塌方;危害;原因;处理方法 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塌方事故较为常见,在施工过程中,洞顶或是两侧部分岩石、泥沙土出现大量塌落现象,主要以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两种类型为主。通常情况下,隧道洞口段岩体风化和碎碎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使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再加之埋置深度较浅,极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或是下沉,从而导致塌方事故发生。洞内塌方主要是在开挖过程中在应力作用下洞内周围岩石出现变形或是下沉,而且没有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从而造成塌方事故。一旦塌方事故发生,不仅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会对施工单位的声誉带来较大的影响,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塌方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1 隧道施工中出现塌方的原因 1.1 不良地质条件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当需要穿过断层或是地层覆盖较薄地段时,这些地段多表现了具有丰富的水源、岩层风化严重、存在溶洞、裂隙及软硬差异大的岩层分界处等,这些不良地质现象都是导致塌方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地水水作用下,会加快岩体塌落,降低岩体的稳定性或是软弱面的强度,一旦达到极限,则会导致塌方事故发生。 1.2 隧道设计时考虑不周全 隧道施工前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安全。在勘测设计阶段,如果对于隧道经过地段的地质勘察不详细,这就导致设计时无法对经过路段的地质情况有效掌握,无法正确对一些特殊及不良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塌方事故发生。同时在设计时,还要对地质条件会发生的变化进行有效考虑,并设计有效的支护预防方案,否则一旦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则会造成塌方事故。 1.3 施工方法与措施不当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当前期没有全面掌握地质条件时,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所选择的施工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再加之施工人员自身经验不足,在不良

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隧道工程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方式,受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和施工方案、施工队伍作业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塌方事故,造成重大财产和 人员损失,本文重点对隧道出现塌方的原因和相应的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为隧 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防治措施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也使得交通运输业也得到 快速的发展。而隧道工程作为道路交通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尤其是近些年城 市下的地铁交通,不但缩短了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还使得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高 效和便利。然而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隧道施工也存在了很多问题,经验的缺乏 及技术的不足很容易导致隧道出现塌方事故,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 使工期延误,工程造价提高。因此,做好隧道的塌方处理和防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1、隧道塌方事故原因分析 1.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由于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隧道通过皱褶构造、断层、破碎带或节理裂隙 发育地段,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快、围岩容易失稳,发生塌方;或隧道通过 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本身不稳定,结构松散,胶结差,强度低,开挖后易引起塌方;而且地下水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雨季时,地下水丰富,在地 下水的软化、浸泡、侵蚀、溶解等作用下,岩体软弱面的强度降低,岩体的失稳 和塌落加剧,从而造成塌方;另外,隧道上方覆盖层过薄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因素。 1.2设计的失误 隧道在设计时,由于种种限制和原因,设计者对隧道所在地的地质调查不详细,未能给出详细的分析,对可能遭遇富水、断层、瓦斯爆炸等情况估计不足, 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对可能遭遇塌方及产生塌方后的处理,缺乏思 想准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没有对不稳定围岩进行有效支护;另外,设计者为减 少工程成本的投入,降低安全支护参数,因而不能起到支护稳定围岩的作用,而 最终导致塌方的发生。 1.3施工方法和管理不当的原因 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当现场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 变施工方法;工序间隔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符合设计要求,或抽换 不当“先拆后支”;地质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等因素,导致隧道塌方。 当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施工单位对管理工作不重视,使得一些施工 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及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隧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引 起隧道的主体结构发生改变,发生塌陷。 2、隧道塌方预防措施 我国南部某隧道工程,隧道埋深204m,全长2353m。地质情况方面,该隧 道处于山台地以及深切谷地斜坡地貌区,穿越山脊下部区域。走向方面,同山脊 具有接近垂直相交特点,除隧道进出口较陡,区域内坡度较缓,在15-30°范围内,水土保持情况较差。 2.1强化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隧道塌方应急处置方案

隧道塌方应急处置方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隧道建设成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瓶颈,提 高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然而,地下隧道由于处于地下,而且使用设施复杂,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处理起来会比较麻烦。隧道塌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发情况,对于都市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隧道塌方的应急处置方案,以尽可能减少塌方事故带来的损失。 背景 隧道塌方是指地下隧道因地质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隧道顶部或侧面出现破损 或坍塌、甚至塌方的安全事故。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气巨变、地下水位升高、地下范围的松散土层大量流失及地震等。在处置隧道塌方事件之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查隧道的建造、地质环境等信息,了解隧道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应急处置。 基本原则 隧道塌方事件的应急处置包括应对事件,疏散安置等。处理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科学协调各方力量,尽可能减小事件延续时间和影响范围; 3.恢复和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 4.采取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加强(重建)防灾设施建设,提高防 灾能力。 应急处置方案 应对事件 1.立即启动现场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相关救援力量,掌握现场情况,重 点保护隧道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2.确认塌方位置。由专业人员首先进行简易勘探,判定塌方的性质和地 点; 3.重要资源的及时转移。确保紧急医疗设备、备用照明、食品、水和安 全设备等物品及时转移; 4.戴上相应的防护设备,并向现场救援队员或其他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 措施; 5.充分使用监测设备,全面掌握塌方事件发生后周围隧道的变化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置新的安全隐患。

浅谈隧洞工程塌方因素及处理措施

浅谈隧洞工程塌方因素及处理措施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水利 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其施工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隧洞塌方问题,严 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利工程隧洞塌方的防治和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 且重要的工作,它与隧洞施工的安全息息相关。本文以结合实际探讨了水利工程 隧洞塌方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隧洞塌方处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水利工程不断增多,这也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水利工程由 于自身地质勘查和施工的局限性,隧洞塌方发生较为频繁,因此,施工过程中必 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1影响水利工程隧洞塌方的因素 1.1勘查因素 在对工程建设的地质进行勘察时,勘察人员对于可能出现塌方和其他可能导 致隧洞塌方的因素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无法对可能出现的塌方提出可行性 的处理措施,致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塌方现象,难以实施有效可靠的 处理措施,造成工程坍塌,浪费资源和延误工期,尤其是遇到软弱、破碎带地层,塌方对工程建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1.2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往往是造成工程隧洞塌方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由于资金限制,对 于必要的地质勘察很难做到精准,严重缺乏隧洞所在地段的岩土地质和水文地质 方面的资料,导致设计人员难以对隧洞进行精确的设计。由于对隧洞状况不了解,设计人员在进行隧洞设计时,就会尽可能地减短洞线,以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隧洞的轴线可能选在山坳、垭口等地质不良的区域,没有避开断层

破碎带和其他的不良地层。如果隧洞从这些不稳定的地层中穿过,就极可能造成 隧洞塌方,破坏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3施工因素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稳定性较差的围岩,在开挖后若没有对其进行支护 衬砌,就会导致围岩长期暴露在外,致使山岩压力增长,从而引起塌方。进行开 挖爆破时,如果采用强爆破或者是爆破时装药过多,会引起强烈的震动,引发塌方。其他的如支撑结构不合理,不适当地停止施工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开挖,造成塌方。 2水利工程隧洞塌方处理措施 2.1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其建设资金有限,对于地质勘察缺乏一 定的研究,导致塌方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隧洞工程的勘测设计中,一定要加 强对勘察的重视,仔细分析和调查隧洞所在区域的岩土地质和水文地质。对于地 质松动、不够稳定的区域,要尽可能地避开隧洞穿越,如果必须通过,就应该事 先考虑好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可能出现的施工问题,并制定出可行的补救措施,以 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2做好事先调查工作 在加固未发生塌方地段的同时,施工单位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塌方现场进行调 查研究,对于塌方发生的范围和性质进行分析,并对塌方区域围岩的地质结构和 地下水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勘察,以找出导致塌方现象发生的准确原因。相关的人 员在进行现场勘察时,一定要注意勘察的全面性,对可能造成坍塌的任何一个因 素都要进行分析,以保证可以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塌方发生的原因,相 关人员要对塌方区域周围的地质进行可行性改造,制定出相应的塌方处理方法, 以避免此区域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 2.3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摘要:叙述了隧道施工中常见塌方原因及一般处理措施,并结合塌方情况,提出施工预防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处理措施 隧道工程作为一项地下工程,由于地质勘探技术及地形条件的限制,对地下地质情况的钻探分析不可能做到详细了解,造成设计阶段对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仅仅局限在钻探资料的理解和分析之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实际施工出现的地质与设计存在差异,往往造成设计衬砌结构无法满足实际地质衬砌需要而造成塌方现象,加之施工水平的差异,隧道施工中出现坍方现象较为普遍,要完全避免坍方,在目前施工条件和掘进水平下是很难做到的。目前对塌方的处理基本按照“小清理、大封堵”原则。现就隧道施工中普遍出现的塌方及处理措施分析如下: 1、塌方对隧道结构影响 隧道坍方是由于围岩失稳或衬砌结构无法抵挡围岩周边收敛变形或围岩应力释放等原因而导致的围岩塌落或衬砌结构变形破坏造成的衬砌结构坍塌现象。由于塌方体下落无形中加大了对临近塌方体的围岩或衬砌结构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一般的塌方体处理过程中,除了处理塌方体本身影响范围外,必须对塌方体前后一定范围内的围岩或衬砌结构进行加强处理。 2、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2.1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造成的塌方 2.1.1由于隧道地质钻探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出现隧道掘进过程中出现新的地质变化,该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原设计衬砌结构不能满足新地质条件的支撑需求,但施工时没有及时根据地质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且新的地质条件变化后,由于施工单位依赖于设计单位的衬砌结构调整阶段而无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造成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隧道塌方。 2.1.2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工艺、操作工艺不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塌方: (1)超前小导管长度不足、数量不够,注浆效果不明显或未注浆; (2)锚杆长度、间距、数量不足,拉拔力不够; (3)锁脚锚杆打入长度、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且与拱架未有效连接; (4)支撑拱架间距偏大,拱架连接采取直接对接焊,未采取钢板搭接焊;且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展开论述,分析了隧道坍塌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有效地处理隧道塌方,保证后续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处理;分析 1工程概况 某农村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采用二级公路设计标准,隧道为单洞双向两车道隧道,起讫里程为K4+125~K5+310,隧道全长1185m,隧道围岩级别以IV、V级为主。区域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该区域发育一系列断裂、节理密集带、侵入岩。洞身岩体节理、劈理及裂隙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隧道区地表径 流众多,地下水主要以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为主,且含水带 范围广阔,尤其向斜核部富水性强,隧道开挖过程有较大的渗水量。 2隧道坍塌情况及原因分析 1)坍塌情况:隧道施工掌子面桩号为K4+955,出现坍塌冒顶桩号段为 K4+949—K4+952,已完成开挖及初支,累计进尺815m,围岩级别为V级。隧道 断面面积为109m2,冒顶处埋深70m。坍塌段位于断层带附近,围岩结构破碎, 且地下水、地表水比较丰富。坍塌时间发生在新开挖掌子面初喷混凝土完成后, 现场无作业人员。塌方后堆体的坡脚距原开挖掌子面约13m,塌方数量约760m3。根据隧道掌子面施工作业的影像资料判断:冒顶范围为拱顶偏右,环向宽度约 13m,纵向宽度3m,测算塌腔最大高度19.5m。 2)经参建各方及专家组的现场查看,结合项目的超前地质预报、施工现场 影像资料等文件后分析认为,引发坍塌的主要原因:①地质条件差,该区段位于断层带附近,施工段为围岩过度段(围岩级别由III级向V级过度),围岩结构破碎;②隧道区地表径流众多,含水带范围广,再加上多日来的连续降雨,节理裂隙发育,突发性涌水;③掌子面右侧拱脚基岩的爆破开挖,受爆破震动的影响;④对复杂地质的情况认识不清,拱部上方岩体呈陡倾构造、裂隙发育,拱部存在偏压;⑤施工单循环进尺太大,初期支护跟进不及时。 3坍塌处理 坍塌发生后,施工单位根据隧道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立即向监理单位和指挥 部汇报现场情况,组织车辆和机械,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清宕渣进行反压回填,稳 定坡体,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反压体的坡脚桩号为K4+930,坡率为1:1.5。根据 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洞内和洞外平行处治。方案为:洞外引排水和洞内排水处理 →保护段和影响段临时拱架加固支护→洞内清淤→固结渣体→监控量测→开挖与 支护→塌腔体回填→二衬封闭。 1)排水处理:①洞外引、排水:确定坍塌位置后,根据现场实际地形,采 用明挖截水沟将地表水引排至隧道平面线形以外的沟渠,截水沟采用砂浆抹面; ②洞内排水:反压体上、下台阶的底部分别打设3根φ89mm打孔泄水管,设置 位置为:距离台阶平台高0.5m,水平间距2m;③设置集水坑。 2)保护段临时加固支护:K4+925-K4+930为保护段,采用I16工字钢做临时 二次初支,C20喷射混凝土厚20cm,工字钢及喷混施做二衬时拆除; 3)固结渣体:反压体表面采用喷射C20混凝土厚20cm进行掌子面封闭。注浆管采用42mm*4mm钢花管,打设深度至原施工掌子面,布设间距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