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

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

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

【总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

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如何实现人类解放

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

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受到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奴役。

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但仍处于社会关系的奴役之下。

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实现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既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成为社会的主人,个

人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19 世纪 40 年代,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1836 英国宪章运动,1844 德国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起义。

【思想渊源】之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三大科学发现

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1844 年《德法年鉴》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唯物史观和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入工人群众、为其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世界观的转

变,进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40 年代后期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60 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

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商品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古典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政治上高度民主

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共同胜利论”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世界历史背景

俄国国内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条件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的发展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发展到十几个国家: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越南、

老挝、蒙古、古巴等。

苏东剧变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苏东剧变

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成为主潮流

苏东剧变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

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体现如下

( 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 二)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这也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 四)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剥削现象、私有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消亡的必然性

物质财富的丰富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的关系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2、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责任。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化理论为方法)。

3、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化理论为德性)。

如何正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

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

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

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1、物质定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范畴: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

(二)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把物质和运动分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就是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和物质分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

是唯心主义。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况:事物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没有进行机械运动。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运动中也包含着

相对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科学区分事物;才能理解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征是三维性。

物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离。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也不能脱离

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

对的。

(2)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

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此外,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

识的目的和归宿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

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取

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什么是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物质性表现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其他】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称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

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

的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概念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直接的间接的,偶然的必然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等等。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尽可能地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才能真正认识和驾驭事物。

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

(4)联系的条件性。条件是对食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唯物辩

证地去看待。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运动中的前进、上升的变化。(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也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不能单凭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简单地根据事物形式是否新奇或力量是否强大。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

合。

(2)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要积极进行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3)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

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①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即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的趋势。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

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即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性质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以及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

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普遍存在,人们应该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矛盾发展的特殊性表明,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性质、特

点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

性比特殊性深刻,矛盾的特殊性比普遍性丰富。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 存在于) 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体现普遍性,都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必须反对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

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总结: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一事物的质和该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即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质和属性不可分割,属性是事物的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物与他物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分量的前提。

②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包括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

以及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

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精确把握事

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质的清晰准确的认识,进而对实践进行准确的指导。

③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与右的错误。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量变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表现为事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等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第二,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进一

步引起新的量变。

相互渗透:第一,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第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和扩充,旧质要素在数量上的消亡。

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在实践上既要重视

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即肯定因素或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即否定因素或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当肯定方面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达到自我否定,实现质的飞

跃、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①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②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是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实质是扬弃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当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

统一,才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基本方向或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

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法,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坚信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即以概念

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

规律。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原则,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

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

(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

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理性抽象—思

维具体的过程。

(4)逻辑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两者是统一的,理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一致。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等。

四、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

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主体的能力:自然能力、精神能力(知识性因素、非知识性因素)

基本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人类~

实践客体的类型:天然与人工、自然和社会、物质性和精神性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第一,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第二,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客体关系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即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第一理由)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认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

它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又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最终的途径;实践是认识赖以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发生包括人类认识的原始发生、单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生,以及已经具备了认识能力的人对某一具体对象的认识的发生,上述三

者都根源于社会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单个人的认识活动,一方面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读书、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个人的知识都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的。我们既要重视直接经验,

也不能否认通过学习掌握间接经验的必要性,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亲身实

践。人的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间接经验在前人或他人那里,是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个人要真正掌握间接经验,使之转化为自己知识的构成部分,往往需要通过实践的磨砺。

实践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内容、形式以及认识水平的变化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

社会实践对认识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规定着认识发展的方向

认识课题的提出,以什么为研究对象,这是认识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发展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促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而每一个新的认识课题的解决都

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2.实践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的课题的解决,认识的深化和扩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都是由实践提供的:

首先,实践为解决新的认识课题提供了经验材料、认识工具及手段;其次,实践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为解决新的认识课题提供了

主观条件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实践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总之,认识依赖于实践,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

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基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人的认识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某种客观精神或来自于神的启示,人对世界

的认识不过是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基于“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坚持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

定人的认识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所坚持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它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不能科学说明人类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不能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因而既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二,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

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基本特征:否认人类能够认识或能够充分认识客观世界,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

观性和可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

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

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是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活动就是通过中介系统实现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反映是认识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反映不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有目的的选择活动

反映不是对客体的原封不动的简单复制,而是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

反映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运动发展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两个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反映过程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创造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念、理论体系,而且表现在把主体需要和事物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并把理想客体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必须经过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在人脑中经过综合而形成的对于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表象是以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回忆和再现,是对知觉的综合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它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具有深刻性,这是其根本局限所在,它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断定;

推理是以已知判断为前提,根据逻辑规则得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本质为

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后者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完成,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为什么还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一般而言,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已经完成,但是,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无止境的过程,即使是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往往也不是经过两次飞跃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

造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总是受主体的认识能力、文化水平、政治立场、世界观等因素的

制约,因而对事物的认识其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

第二,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受客体表现出来的程度的制约

第三,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程度受实践水平的制约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类认识运动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不是没

有前进、上升的循环往复,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造成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是无限的,每一具体事物又有着无限多样的因素或方面,

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第二,认识的基础即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第三,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表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中贯穿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解决上述矛

盾,达到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即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

相符合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即主观认识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与客体不相符合的认识,即

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即它与客体的符合性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或者说与客体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立

场和观点在真理观问题上的必然结论

坚持真理客观性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论,后者根本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而改变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主观性

真理是一种认识,属于意识现象,因而真理具有主观性

说真理具有主观性,不是指它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指它是主观随意的,而是肯定真理是观

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物质形态的东西

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这两方面的统一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二者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

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何以具有“绝对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何以具有“相对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割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和谬误的确定界限,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它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走向了哲学上的诡辩论和不可知论绝对主义错在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把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正确认识当作永远不发展的终极真理,它只看到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走向了哲学上的独断论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社会实践检验的真理,它的正确性永远不会被推翻,因而

具有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即使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只是近似的、不完全的正确认识,它没有也不可能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它的理论内容必须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因而具有相对性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

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真理的相对性告

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僵化的教条、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不根据实践和科学的

发展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绝对主义真理观的表现

第二,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反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不坚持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散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真理观的表现

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

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

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以这种认识所反映的客体为尺度,那么,人们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法或手段去检验认识的真伪呢?这就是真理的检验问题,即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

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其他标准;第二,实践对主体的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第一,具体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它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第二,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

检验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实践的真理尺度,即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即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

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一般而言,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第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它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要求后者必须消除盲目性、随意性,

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最后,它是实践发展的导向因素,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

点的体系;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否、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

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总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

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褒

生机的源泉

二、从必然走向自由

(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哲学上的自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

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人们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的正确

认识。

二是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

的自由。

(二)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

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

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马原复习要点(全)

请大家到书上去找答案,不要到网上去查找,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修订了多版,可能出现网上答案和书本答案不一致。因为网上的很有可能是以前版本的表述。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承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或者成熟的标志 7、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特征 第一章 1、什么是世界观 人活在世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 2、什么是哲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物质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4、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6、什么是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7、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8、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9、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0、意识的发展阶段 发展和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1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其他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斯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社会背景: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工人极端困苦,知本家不断压榨工人,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二、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7马克思主义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透过现象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实践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9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10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客观条件: 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 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 2)马克思的努力: 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 C理论创造: 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的规定性。 4)实践观: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5)意识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马原复习资料

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多选)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构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 反映。 物质的唯一/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物质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二)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合理用客观规律(了解)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从实际出发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理论来源: 基本特征: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 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的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7: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 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 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 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 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 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商品世界两极分化:各种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马原)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马原,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下文将重点介绍大学马原考试的复习重点要点,帮助同学们高效备考。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 2. 社会主义理论 -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优势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 -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发展规律 -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5. 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 - 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和人民群众性质的转变 - 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性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支持 6.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 -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根据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上述内容,同学们还应重点关注学习材料 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论运用,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此外,考生们还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参与 社会实践等方式,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理解。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将知识点整合成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或复习大纲,便于复习时的回顾和记忆。 在考试前,考生们还应尽量多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 试形式和题型,积累答题经验,提高解题效率。 综上所述,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的复习重点要点涉及到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 等方面的内容。考生们应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运用,提高对马克思主 义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祝愿同学们 在马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马原复习资料

1绪论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辨证分析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等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根本特征 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主要来源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一生两个伟大的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五、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辨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 (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 映。 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倒1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 (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 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33-34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3-34 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7-3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首先,遵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2 2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42-4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第一章第二节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7: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47-3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47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47-4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马原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马原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备受各大高校以及学生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了解,不仅是考研的必修要求,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必备的能力。 作为考研备考的首要任务,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至关重要。对于马原考研复习资料,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市场调查所推荐的几款优秀的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研必备的教材之一,全书十分系统性和严谨性,非常适合初学者。本书每章节均分为理论解析、思想渊源、批判讨论三个部分,使得理论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此外,本书还附带了充分的练习题,以及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流派介绍,能够给考研学子提供全面的知识支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精简版的马原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唯物论、唯心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对于了解哲学历史及其流派和理论体系,以及分析具体哲学问题和现象等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书中精简了许多内容,使得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哲学的核心知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与以上两本资料相比,这本书更加注重讲解哲学思想的渊源和历史演变,更具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该书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流派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此外,该书载有大量的例子和名言警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以上三本资料均是马原考研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为考生们的复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支持。对于初学者来说,重点在于建立正确的哲学阅读习惯,加强理论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考生在学习哲学理论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拓展哲学思维,把助力考研的问题从语言文字层面深入三维空间,最终实现通过成绩的提高来体现出自我的考试应变能力。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 考研政治是考研考生必须面对的一门科目,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顺利备考,考生需要准备一些有效的复习资料。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材类资料 教材是考研政治复习的基础,考生首先要熟悉教材内容。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涵盖了马原的各个方面,是考生进行系统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辅导书籍 除了教材外,辅导书籍也是考生常用的复习资料。辅导书籍通常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选择辅导书籍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需求进行选择。一些常见的辅导书籍有《考研政治马原高分指南》、《考研政治马原复习全书》等。 三、网络资源 互联网时代,考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复习资料。一些知名的考研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考研政治马原学习资料,包括教材解读、习题讲解、考研政治马原历年真题等。考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直接访问这些网站,获取所需的复习资料。然而,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考生需要注意选择正规的网站,确保所获取的资料准确可靠。

四、学习社群 参加学习社群是考生备考的另一种方式。学习社群可以是线上的论坛、微信群,也可以是线下的学习小组。在学习社群中,考生可以与其他考生交流心得、分 享学习资源、解答疑惑。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 的知识点。此外,学习社群还可以提供一种压力和动力,激励考生更加努力地 备考。 五、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是考生进行实战演练的重要资料。通过做模拟试题,考生可以了解考 试的题型和难度,熟悉考试的时间分配和答题技巧。同时,模拟试题还可以帮 助考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考生可以通过购买模拟试 卷书籍或者下载在线模拟试题进行练习。 六、名师讲座 参加名师讲座是考生提升复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一些知名的考研机构或教育机 构会邀请资深的考研政治老师进行讲座,分享复习经验和备考技巧。通过参加 这些讲座,考生可以获取一手的复习资料,了解考试的要点和重点,提高备考 的针对性和效果。 总之,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的选择对考生备考至关重要。通过教材、辅导书籍、网络资源、学习社群、模拟试题和名师讲座等多种途径,考生可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复习资料,提高备考的效果和水平。然而,复习资料只是辅助工具,考生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巩固和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才能 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祝愿每一位考生 都能顺利通过考研政治马原的考试。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 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马原,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是指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辩证法是指揭示事物发展的规 律和矛盾的学说,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理论成果。例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二。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核心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其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来掌握。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思想和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复习资料和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大学马原重点复习资料

大学马原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包括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XXX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 学的规定,实现物质定义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和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是两者分化的历史前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务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务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表面特征(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相互依存的;正确把握其中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劳动产生了语言)。 2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6.“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2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相对论)。 29.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 30.事物的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永恒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 32.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产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

马原复习提纲

马原复习提纲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章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本文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划分。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鲜明特征包括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可知论认为我们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不可知论则认为我们无法完全认识现实世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静止和不变。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辩证法相对的是形而上学,它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和意识有着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也是辩证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空与物质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运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中,时间和空间也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正确的时空观应该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以及它们与物质运动的密切关系。 特点:具有三维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 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 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 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国家是阶 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 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 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2.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人类应当将生产与环境相统一,将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本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的内容,涵盖了哲学的基本概念、 世界观、方法论、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生态学思想。其中重点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等方面,对于上马原课的同学来说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参考资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