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2 辨证施治

脂肪肝并非中医病名,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而无统一的证型划分。陈利群等[6]将脂肪肝分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瘀阻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正虚瘀结型,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曹建春[7]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潘金友等[8]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王利军等[9]则分为6型: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

3 专方治疗

马民等[10]用舒肝降脂汤(药物组成:茵陈、生山楂各30 g,决明子、丹参、生何首乌各20 g,赤芍药15 g,柴胡12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每日1 剂,煎汁400 mL,分2 次口服,30剂为1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脂肪肝86例,总有效率91.85%。周琴[11]以疏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药各10 g,茯苓、陈皮、白术、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各30 g,草决明20 g,丹参、赤芍药各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治疗脂肪肝,总有效率88%。贾静鹏等[12]应用棋葛益肝汤(药物组成:枳棋子、葛根、薄公英、连翘、茵陈蒿、败酱草各20 g,虎杖、柴胡、姜黄、泽泻、当归、丹参各15~20 g,甘草6 g),每日1剂。并设对照组(用维生素B1、B2、

B6片各30 mg,叶酸10 mg,每日3次口服)观察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对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疗效,其临床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4.5%、21.6%和3.9%,优于对照组(31.6%、56.1%和1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杨俊雄[13]用白茯苓30 g、山楂、赤芍药各15 g,炒白术12 g,法半夏、陈皮、柴胡、泽泻、郁金、枳实各10 g,红丹参20 g,大黄(后下)5~10 g。并随证加味:脾虚湿阻型加苍术10 g,砂仁(后下)5 g,党参15 g;肝气郁结型加香附、佛手各10 g,白芍药15 g;湿热内蕴型加茵陈30 g,虎杖15 g,川连5 g;瘀血阻络型加田七、蒲黄(包煎)、莪术各10 g;肝肾阴虚型加生地黄、何首乌各20 g、鳖甲(先煎)30 g。水煎服,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结果:80例患者中,显效51例,占63.8%;有效26例,占32.5%;无效3例,占3.7%。总有效率95.2%。郑颖俊[14]应用消脂复肝汤(药物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各10 g,丹参、何首乌、草决明、鳖甲各20 g,泽泻、山楂、荷叶各30 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后总有效率93.3%。曹秀珍[15]应用肝脂消(药物组成:山泽泻、决明子、丹参各30 g,郁金、茯苓、虎杖各20 g,生山楂、柴胡、五味子各15 g,大黄10 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疗程。结果:治愈23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

4 中成药治疗

陈丽霞等[16]曾用双清片(茵陈、生何首乌、山栀、草决明、姜黄等)治疗脂肪肝100例,并与东宝肝泰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双清片的临床总有效率91.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景忠良等[17]用抗脂肝颗粒(药物组成:太子参、山楂、郁金、青皮、生薏仁、杞果、泽泻、制大黄、葛根、竹茹)治疗脂肪肝120例,痊愈49例,显效52例,有效9例,无效10例。鞠丽君[18]用消肝脂丸(药物组成:虎杖、泽泻、水蛭粉、草决明、海藻等)治疗酒精性脂肪肝100例,并与非诺贝特片口服治疗30例做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马荣华等[19]以降脂保肝丸(药物组成:生山楂、柴胡、青皮、当归、丹参、莱菔子、党参、泽泻、云苓等)治疗脂肪肝98例,治愈率80%,总有效率100%。黄国毅等[20]用剔络散(药物组成:全蝎、蜈蚣、白僵蚕)治疗脂肪肝患者56例,疗程2~3个月,结果总效率96.4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燕[21]用扶正通络胶囊(药物组成:黄芪、何首乌、川芎、地龙、生山楂、丹参、赤芍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8例,总有效率89.4%。

5 其他疗法

明玉华等[22]用针刺疗法治疗脂肪肝取得一定疗效。方法:治疗组31例采用针刺治疗(选穴:第1组为肝俞、期门、中封、太冲、丰隆、阴陵泉;第2组为肾俞、章门、蠡沟、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2组穴位交替选用,治疗3个月;对照组16例服用逍遥丸和绞股蓝总甙片,连用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孙璇等[23]以大蒜、生姜为主配合郁金、泽泻、红花等药物制成药膏,选取左右肝俞、脾俞贴敷天灸药膏施以天灸治疗,隔日1次,发现天灸可调节肝脏及全身脂肪代谢,减少脂滴肝脏沉积,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徐宝宏等[24]用清脂肝三联针(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板篮根注射液)穴位注射,辅以血脂康、护肝片、维生素E 等治疗脂肪肝30例;另设对照组20例仅予上述辅助治疗。治疗结果:穴位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25%,总有效率65%),P<0.01。刘玉等[25]应用内服外治法治疗脂肪肝,外敷方药主要成分:生栀子、吴茱萸各30 g,白芥子20 g,延胡索、猪牙皂各15 g,生大黄、熟大黄、乳香、没药各10 g。粉碎研末,混匀过80目筛,每次取50 g加食醋适量制成药膏外敷肝区,外用红外线照射,每次2 h,每周2次,疗效满意。

6 中药药理研究

6.1 单味药药物

6.1.1 山楂

山楂乙醇提取物或山楂总三萜对小鼠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血脂作

用[26]。山楂及山楂黄酮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丙二醛含量,增强红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岐酶活性,同时增强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预防脂质代谢紊乱[27]。

6.1.2 泽泻

泽泻有阻止类脂质在血清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壁的作用,能促进血浆中胆固醇的运输和清除,还可使高脂饮食的兔肝内脂肪含量降低,对低蛋白饮料或CCI4所致大鼠脂肪肝亦有疗效[28]。泽泻还可以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并抑制总胆醇在肝内的合成,通过影响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酶及抑制肝内总胆固醇合成等作用而抗脂肪肝[29]。

6.1.3 何首乌

何首乌对家兔、鸽子、大鼠、鹌鹑等多种高脂运动模型都有明显降脂作用,制首乌醇提取物可提高鹌鹑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比值,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酯的含量,抑制β-脂蛋白。体外实验表明,何首乌能促使胆固醇在肠道的再吸收,并促进胆固醇代谢,而且何首乌富含磷脂,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30]。

6.1.4 丹参

丹参具有改善肝脏局部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阻止钙离子内流,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调理素活性等作用[31]。其煎剂对实验型动脉硬化大鼠及家兔有降脂的作用,尤其是降低甘油三酯,此外,丹参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32]。

6.1.5 大黄

大黄对正常兔血清总胆固醇无影响,但对因服胆固醇而使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总磷脂比值明显下降。实验显示,大黄醇的提取物可明显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另有实验表明,大黄多糖可使蛋黄及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降低[33]。

6.2 复方研究

日本学者认为小柴胡汤可抑制肝内脂肪沉着,并能抑制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降低肝中脂质过氧化[34],大柴胡汤可抑制血清中脂肪、磷脂、过氧化脂质的增加,也有抑制肝脏胆固醇的作用[35]。六味地黄汤、三黄泻心汤均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36、37]。彭汉光等[38]通过实验对加味四逆散在脂肪肝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四逆散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肝功能和减少肝脏脂肪浸润有关。刘菲等[39]用大黄庶虫丸治疗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肪肝模型大鼠,证明大黄庶虫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胖性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炎的生化指标,但不能减轻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7 结语

上述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医药在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以及实验研究方面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报道仍处于重复水平。目前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给中医治疗结果的客观科学评价带来困难;②研究样本偏少,缺乏大样本的系统观察,多数无随机双盲设计和长期跟踪研究,远期疗效观察少,影响对其所用药物效果的评价;③研究手段相对落后,临床报道较多,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及实验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及建议:①应加强规范化,建立统一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②完善科研设计,加强双盲对照和前瞻性研究,进行多指标长期跟踪观察;③加强基础研究,大胆引进现代医学成就与方法,对具有降脂和抗脂肪肝作用的药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针对性的研制适合临床使用的新药物、新剂型,提高临床疗效,使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有更好的进展。

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最新的研究和疗法

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最新的研究和疗法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积聚了过多的脂肪。长期发展下去,脂肪肝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近年来,关于脂肪肝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将介绍 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 一、生活方式干预 脂肪肝的治疗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合理的 饮食、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病情。 1. 饮食调控 控制饮食摄入量是改善脂肪肝的首要步骤。建议患者减少高糖、高 脂肪和高盐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优选水果、蔬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等健康食品,限制糖分、油脂和盐的摄入量。 2. 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状况。每日进行30 分钟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有效促进脂 肪的燃烧,减少肝脂肪堆积。 二、药物治疗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也是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 几种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1. 脂肪酸还原药

脂肪酸还原药作为治疗脂肪肝的创新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肝脂肪合成和增加脂肪酸氧化的方式改善脂肪肝病变。研究发现,脂肪酸还原药在治疗脂肪肝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 肠道菌群调节剂 肠道菌群在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脂肪肝的产生。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也成为脂肪肝治疗的新方向。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 三、新兴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脂肪肝的研究中被提出。 1. 抗氧化治疗 氧化应激是脂肪肝患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抗氧化治疗因此成为一种新的疗法。通过提供足够的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从而改善脂肪肝的病情。 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脂肪肝的研究中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调节关键基因的表达,可以干预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基因治疗涉及复杂的机制和安全性问题,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

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脂肪组织等器官内。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也。”(《灵枢·胀论》)。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核心提示: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目前,对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祖国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胁痛”、“积聚”等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盈、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病机方面,董氏等 [1] 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热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大法。雷氏 [2] 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常因痰湿碍脾,能食而不化,形成食积,且郁滞化热;瘀、积影响气血循行,导致气郁、血瘀,相因成病,胶结难解,形成痰、湿、热、气、血、食六郁之证。向氏等 [3] 则强调其基因病机是热毒湿浊蕴结于肝。王氏 [4] 认为肾中精气不足,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及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虽然虚实兼夹,但以邪实为主。水湿、痰浊、瘀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肝提示健康危机 近年来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方药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中医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在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1)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对疗效的评价,应尽快统一标准,使其客观化,特别要加强B超诊断量化、分级的研究,并且推广使用CT等先进诊断技术。(2)大宗病例研究的报道较少,应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尤其要有对照研究。(3)应该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4)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很多,有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失调、药物中毒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应更有选择的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肝进行针对性治疗,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5)开展系列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探明其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2 辨证施治 脂肪肝并非中医病名,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而无统一的证型划分。陈利群等[6]将脂肪肝分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瘀阻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正虚瘀结型,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曹建春[7]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潘金友等[8]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王利军等[9]则分为6型: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 3 专方治疗 马民等[10]用舒肝降脂汤(药物组成:茵陈、生山楂各30 g,决明子、丹参、生何首乌各20 g,赤芍药15 g,柴胡12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每日1 剂,煎汁400 mL,分2 次口服,30剂为1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脂肪肝86例,总有效率91.85%。周琴[11]以疏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药各10 g,茯苓、陈皮、白术、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各30 g,草决明20 g,丹参、赤芍药各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治疗脂肪肝,总有效率88%。贾静鹏等[12]应用棋葛益肝汤(药物组成:枳棋子、葛根、薄公英、连翘、茵陈蒿、败酱草各20 g,虎杖、柴胡、姜黄、泽泻、当归、丹参各15~20 g,甘草6 g),每日1剂。并设对照组(用维生素B1、B2、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癥积”、“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以肝为主。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酒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或久病体虚而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肾气亏虚,痰瘀互结。如周琴花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滞中焦;肾气亏虚而致气血痰瘀互结胁下形成本病[1]。谢敏卿等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过食肥甘厚味,滋生痰浊,久则痰阻血瘀形成本病[2]。缪锡民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肝郁脾虚、气滞、气虚、湿阻、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3]。杨继荪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酒过度,摄食肥甘,湿浊内停、痰浊阻滞,气机郁滞,血脉瘀阻,致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聚滞为积,以痰瘀交阻为主[4]。 2专方专药的研究 现在许多医家致力于专方专药的研究。黄象安以疏肝降脂汤(柴胡、白术、茯苓、白芍、当归、泽泻、胆草、虎杖、丹参、郁金、生山楂)治疗脂肪肝52例。治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在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B超等指标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杨光升以消脂疏肝汤(柴胡15g,白芍15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2g,香附12g,山楂30g,半夏9g,制南星9g,制首乌12g,熟大黄9g,郁金12g,炙甘草6g)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由于脂肪囤 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细胞脂质过多囤积所引发的肝疾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病。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良好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该文将介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化痰、活血祛瘀、利胆排毒、润燥止渴等。如何选药和施治方案,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病因、病程和病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常用的方剂包括复方 火龙果汁、大黄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1)复方火龙果汁 复方火龙果汁是由鲜火龙果、苦瓜、黄瓜、木瓜等多种天然药材组成。该汁剂 主要作用为降低肝脏内脂肪堆积,抗炎、解毒、促进肝细胞再生等。通过多项临床研究,该汁剂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有效率达到了86%以上。此外,复 方火龙果汁还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降血糖、改善免疫等作用。 (2)大黄汤 大黄汤主要由大黄、芒硝、枳实、甘草等组成。该方剂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胆、祛湿化痰的功效,能够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ALT、AST等肝功能 指标。经多项研究表明,大黄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中药粉末 中药粉末具有制剂方便、易于口服、预测疗效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中医药 临床治疗。中药粉末的治疗机理类似于中药汤剂。 (1)蛇床子 蛇床子中的沙苑子具有抑制脂肪合成、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能够显著减轻肝 组织脂肪堆积。研究表明,蛇床子能够通过调节人体基因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 (2)当归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温补血益气的作用,研究表明,当归可以通过降低血浆总 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患者呈上升趋势,临床研究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当务之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0例脂肪肝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有肝区不适,胁胀、胁痛、腹胀、乏力、眩晕,口干和口苦、便秘等,脂肪肝诊断符合《实用超声诊断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82)中的有关B超诊断标准。 1.2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共100例,按3∶2比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8~75岁,平均(40.3±3.1)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5年;合并高脂血症45例,糖尿病9例,肥胖症16例,高血压25例(有的同时合并两种或3种病);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湿困型26例,肝胃不和型19例,肝脾两虚1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8岁,平均(4 2.1±4.2)岁;病程0.5~12年,平均4年;合并高脂血症33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19例,脑血栓后遗症1例(有的同时患两种或3种病);脾虚湿困型18例,肝胃不和型13例,肝脾两虚型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脂情况大致相仿,具有可比性(P>0.05)。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服易善复胶囊(德国原装进口,主要成分:“必需”磷酸=EPL物质,天然胆碱磷酸二甘油脂,多量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约70%及亚麻酸和油酸300 mg;制造公司和制造商 A.Nattermann&Cie GmbH,Rhone-Poulenc Rorer ,Nattermannallee 1,50829 Koln)600 mg,3次/d,餐后服用;1周后改用30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净肝方,1剂/d,分上下午各服1次。净肝方组成:半夏10 g,何首乌12 g,白毛藤30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黄精15 g,黄芪30 g,凡参15 g,柴胡9 g,枸杞子15g,绞股蓝15g,山楂15 g,决明子15 g,赤芍10 g,茵陈15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后下)。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受试对象均能系统接受治疗措施,主要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每月记录主症及情志,饮食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和B超检查肝、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自拟标准如下:痊愈:B超显示脂肪肝转为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B超显示脂肪肝好转2级以上(即重度→轻度),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B超显示脂肪肝好转1级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实验研究进展 标签:脂肪肝;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 脂肪肝是指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肝细胞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的1/3以上肝细胞脂变,造成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蓄积的一种病理状态。脂肪肝不仅导致肝脏病变,还是心脑血管等内脏疾病的发病先兆。目前,现代医学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临床常选用保肝药、降脂药及抗氧化剂等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中医药防治脂肪肝有其独特的优势,对脂肪肝的相关研究报道亦日益增多。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酒精性脂肪肝多为大量饮酒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微粒体解毒功能受阻,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及细胞内过氧化物堆积而发生。余氏等[1]研究表明,姜黄素能降低脂变肝细胞总胆固醇(TC)及胆固醇酯(CE)含量,增加游离胆固醇(FC)的外流,姜黄素对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上调的影响可增加脂变肝细胞胆固醇转运。王氏等[2]通过研究丹参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后发现,其能升高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纳氏等[3]研究表明,三七总苷通过抑制大鼠脂肪肝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来防止脂肪肝的发生。李氏等[4]研究了山楂降血脂有效成分熊果酸和金丝桃,结果两者均有降低小鼠TC、调节血脂和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药效作用。杨氏等[5]研究了罗布麻叶提取物对两肾一夹高糖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病的影响,结果显示,罗布麻叶提取物可以调节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赵氏等[6]观察了赤芍对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结果血清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匀浆游离脂肪酸(FFA)、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说明赤芍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张氏等[7]研究发现,决明子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ALT、AST 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肝作用。江氏等[8]研究发现,虎杖水提液可以显著降低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 mRNA)水平,具有调节脂肪和糖的代谢,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 刘氏等[9]研究了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DGLL)对NAFLD 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发现,DGLL能明显降低NAFLD大鼠肝脏组织和血清中TNF-α的表达,其机制为DGLL下调大鼠肝脏组织NF-KBp65蛋白表达,显著抑制肝脏组织I-Kba蛋白的降解。 2 复方

脂肪肝的草药治疗中草药对脂肪肝的疗效研究

脂肪肝的草药治疗中草药对脂肪肝的疗效研 究 脂肪肝的草药治疗:中草药对脂肪肝的疗效研究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细胞内脂肪积累过多。中草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脂肪肝的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将探讨中草药对脂肪肝的疗效,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简要介绍。 1. 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1.1 中草药对脂肪肝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草药对脂肪肝具有一定的疗效。例如,某 些中草药可以通过减少脂肪合成、提高脂肪酸氧化和抑制炎症反应等 途径改善脂肪肝病理过程。其中,黄连、丹参、山楂等中草药被证明 对脂肪肝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2 中草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的研究 一些研究还发现,中草药与西药联合治疗脂肪肝可以进一步增强疗效。西药常用于改善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而中草药则可以通过调 整体内平衡、促进代谢等维度发挥协同作用。通过药物联合治疗可以 更好地改善脂肪肝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2. 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2.1 调节脂肪代谢

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调节脂肪代 谢的作用。这些成分可以抑制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脂肪酸氧化以 及调整体内胆固醇代谢,从而减少脂肪沉积和胆固醇积累,改善脂肪 肝的病理过程。 2.2 抗炎作用 脂肪肝常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而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如 黄芩苷、丹参酮等具有抗炎作用。这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脂肪肝的病理损伤。 2.3 抗氧化作用 脂肪肝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而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如 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这些成分可以清除自 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进而改善脂肪肝的病 理过程。 3. 中草药治疗脂肪肝的注意事项 3.1 选择适当的中草药 针对脂肪肝患者的不同病情,需选择适当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确保中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3.2 根据指导用药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摘要:探讨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中成药治疗、中 药方剂治疗和电针特色治疗几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医疗法;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进展 引言 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于一种不存在过量饮酒情况下发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 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不存在实质性炎症或者纤维化。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 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若患者不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 硬化或是肝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状况甚至生命安全[1]。西医治疗已十分常见,同时中医也对该疾病进行了一些研究,故将对其临床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一名词中现代医学所提出的概念,在中医上,根据该疾病 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肝著”、“积聚”、“肥气”、“胁痛”、“痞满”等范畴。 本病病机主要体现在:1)偏嗜肥甘厚腻,形体肥胖,导致脾虚湿盛;2)风寒外 邪倾斜;3)情志失调,喜卧少动,病久导致患者体虚,促使其体内气、血、痰、瘀搏结聚于肝;4)痰瘀积聚日久,肝气之郁,痰瘀阻络,致中气血失畅瘀血互结。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核心思想,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等情况,与中医相关理论加以练习,进行周密的剖析以作出最终判 断[2]。各个学者对本病的分型存在一定的不同,比较常见的有5中类型,包括痰 湿互结型、湿热蕴脾型、气血瘀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3]。 2.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方剂治疗是中医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中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具有“对症下药”、“随症加减”的特点。张永敏[4]等在研究中采用了半夏泻心汤治 疗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以采用利拉鲁肽治疗为对照,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患 者的肝功能、血脂以及血糖指标均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孙晓红[5]等运用了四 合汤加减治疗,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肝脏彩色超声评分明显降低,对血清谷 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药物不良反应少。王彬[6]在研 究中采用了清肝降脂汤治疗,发现与常规的西药护肝片治疗效果相比,清肝降脂 汤对患者肝功能与血脂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有效率达到了95.24%,远高于 西药治疗的73.81%。 3.中成药治疗 因为中药方剂治疗时,患者用药相对麻烦,随着中药成分提取相关技术的不 断发展,中成药物的使用逐渐增多。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便于携带的特点,患 者更易接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比较常用的中成药有芪茵颗粒、甘枣宁颗粒、 化滞柔肝颗粒等。伊凡[7]等对芪茵颗粒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治疗总有效率 达到了90%,并且患者的肝脏活动度积分明显降低。张夏炎[8]等在研究中选择了 甘枣宁颗粒治疗,经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发现,患者的腹围明显减小,中医症状得 到了明显改善,且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3.29%。且患者的血脂相关指标的水平明显 降低。罗青[9]等分析了在常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化滞柔肝颗粒的效果,发现 与单一的西药治疗相比,联合化滞柔肝颗粒联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改 善效果更为明显,西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结合中成药后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4.电针特色治疗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脂肪肝;中医药;研究进展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综合征。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含有脂肪滴的肝细胞超过30%,就称之为脂肪肝。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其肝纤维化发生率达29%~39%,肝硬化发生率为8%~31%[1,2]。脂肪肝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类疾病,因此,研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现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归属“胁痛”、“积证”、“肥气”、“癥瘕”、“肝着”、“痰浊”等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说明肝之积块在胁下,状如覆杯,名曰肥气,指出了病位、症状、病名。 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脂肪肝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郅淑棉[3]对某大学教职工脂肪肝调查:3 027名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0.41%,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检出率差异显著,男性有低龄化发病趋势。刘朝晖等[4]应用B超检测1 832例20~63岁武警某部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12.5%。范建高等[5]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上海市3 175例成年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及年龄调整后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肝病和NAFL (非酒精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0.79% 和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总之,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NAFL的患病率在不断攀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为 5.2%~11.4%。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脂肪肝发病率也越高,且发病渐趋低龄化,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 3病因病机 脂肪肝的病因中医多责之于七情郁结,饮食内伤和酒食失节,过度肥胖,或情志失调,或少劳安逸,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叶未设[6]指出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湿、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脂肪变性与肝损伤和炎症共存的疾病,其主要 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良 好的应用前景。经过对文献整理,结合其发病机理,总结出本病多以“瘀血湿热内阻”型为主,并以“祛湿降浊,益肝健脾”为原则,创立了参泽舒肝胶囊,为临床上 治疗瘀血湿热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提供了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参泽舒肝胶囊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乙醇,肝炎病毒,药物等其他明确的 肝损伤因素外,以弥漫性肝脏脂质蓄积,伴或不伴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系列 疾病的统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 胞癌等。 2、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总结前言性研究报道将其整 理如下。 2.1“二次打击”学说 [1] 第一次打击:由于胰岛素抵抗(IR)、肥胖等,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脂肪 肝的关键致病因子,使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在肝脏中蓄积、排出障碍,引起单纯性 脂肪肝的发生,使肝细胞变得容易受各种损伤; 第二次打击:在肝脏脂肪贮积的基础之上,引起慢性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导致氧化代谢产物增多,肝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释放促炎因子导致脂肪变性 的肝细胞产生炎症、坏死甚至发生纤维化,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2.2脂肪细胞因子 瘦素:肥胖个体痩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脂肪一胰岛素轴反馈机制遭到破坏, 从而导致IR,并引起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脂联素:具有抗炎、抗纤维化、胰岛 素增敏、促进脂肪酸的氧化、抗肝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2],肥胖患者血清 中脂联素的含量下降,使患者更易向NAFLD 发展。抵抗素:可增加内源性葡萄糖 的生成,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发生IR,NASH患者抵抗素水平升高,且抵抗 素水平高低与NASH 的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3]。细胞因子:据相关研究发现,NAFLD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抗炎细胞因子显著降低,而促炎细胞因子显著升高[4]。 2.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指血液中内毒素源于肠道菌群代谢。NASH 患者广泛 存在小肠内细菌过繁殖,内毒素能使肠壁通透性增加、影响肠道动力、激活肝脏 氧化应激、炎症、纤维化,加重肝脏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从而参与对肝脏的 第二次打击[5]。 2.4铁负载:据有关报道显示许多NAFLD患者中存在血清铁水平升高、铁超 载现象。有研究表明NASH患者的血清铁水平升高,轻度铁超载会使肝脏纤维化 危险性增加。 3、治疗 3.1基础治疗 低热量、低脂肪及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忌酒、油腻等;进行适当中等量有氧 运动,每周4次以上,以全身微汗为准,累计锻炼时间应达到150分钟以上。

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一)

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是指与饮酒、嗜肝病毒感染等明确的病因无关的肝脏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类肝病。中医认为该病病因多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所致。目前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的降脂效果,但实践证实,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因其副作用的毒性。会加重肝细胞脂肪变性,使肝功能损害加重。中医药通过从整体调控入手,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根据近来文献报道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辨证论治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与饮酒、嗜肝病毒感染等明确的病因无关的肝脏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类肝病,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并以其低龄化发展趋势、慢性进展性成为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范建高等学者报道;许多小样本的临床病理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NASH患者呈进展性肝病改变,其中15%~50%可见重度肝纤维化,7%~16%并发肝硬化1]。目前,在临床上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只是运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由于该病属于一种慢性病,如长期服用西药因其药物的副作用会加重肝细胞脂肪变性,使肝功能损害加重。随着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辨证论治理念和具有调脂、降脂中药活用,已展示出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的优势。本文就近年的中医药治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因与诊断 脂肪肝在临床上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2]。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病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NAFLD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1]。且是导致肝功能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因素密切相关,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3]。中医将非酒精性脂肪肝归属于“肝痞”范畴,腹中气血凝滞,积之日久结聚成块,偏在脘腹正中或略偏右者,曰痞4]。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济生拔粹》也有“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如是阳气当升不升,阴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等记载,认为本病与“浊阴之气”有关。”因此,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是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最终痹阻肝脏脉络导致。痰、湿、瘀等为本病病因病机之关键。 中医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丁氏5]分为3型:痰湿内阻型,治以化痰祛浊,;脾气虚弱型和痰瘀阻络型,阎氏6]分为5型:肝郁气滞型;湿热蕴结型;脾虚痰湿型;气滞血瘀型和阴虚肝郁型。陈氏7]则将其分为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和痰浊壅阻型。在治疗上应在基本证型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治则、治疗方案和方药,有学者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治疗宜疏肝健脾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8〕。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本方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治疗上应以扶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为主。由于辨证论治能体现出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特色,国内中医工作者通过临床探索,针对临床上的不同分型进行辨证论治,筛选出出不少中医方剂,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王亚平等〔9〕运用益肝降脂方(组成:瓜蒌30g,姜黄15g,郁金10g,水蛭9g,白芥子12g,茵陈30g,制大黄20g,柴胡9g。加减:合并气虚加生黄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病因病机、辩 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以下简称 NAFL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简单来说,是由于除酒精等损肝因素导致的一种以肝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 床病理综合征。尽管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仿,但是患者并无长期过量饮酒史[1]。前 人针对NAFL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业内认为该 病与遗传、环境、代谢、药物等因素息息相关[2-4]。近年来,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习惯改变、长期缺乏锻炼、药物服用过多等因素的影响,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 趋势,并且NAFLD后期会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极大的影响国 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NAFLD的临床治疗方面,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作用靶点单一, 并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通常欠佳。将中医药用于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5-7]。本文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几方面对NAFLD的治疗进展进行概述,详细如下。 一、病因病机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中,对于NAFLD这一现代医学的病理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命名。传统中 医从临床症状或者病因病机的角度将其纳入“肝癖”、“胁痛”、“肝胀”、“肝痞”、“积证”、“积聚”等范畴。事实上,由于NAFLD临床表现症状不一,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是否合理存在 一定的争议,本文针对该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8-10]。目前可以查询到的关于NAFLD最早的 记录出现《难经》中,书中有“肝之积,名曰肥气”的记载。中医针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记载 较多,其中清代名医尤怡所著的《金匮翼》提及“积聚之病……风寒外感,亦能成之”,认为该 病由风寒外邪导致;清代医书《杂病广要》中有“肝气被压……横行之则两胁痛”之说,认为偏 嗜肥甘厚腻也会导致NAFLD发病;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有“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明确说明了肝脾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情志失调会引发肝郁,造成肝疏泄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积聚”,重在强调情志失调是NAFLD 的病因之一,传统中医 认为NAFLD虽然发病部位在肝,但是肝与脾胃等脏器之间密切相连,肝病久治不愈也会伤及 到肾脏;明代龚信所著的《古今医鉴·胁痛》有云“胁痛者,……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 皆为痛”,认为痰瘀积聚日久也会导致NAFLD发病。上述诸多医者对于NALFD的病机认识可 以概括为外感邪气、情志失畅等导致肝功受损,疏泄失司,进而引发脾虚湿盛、痰阻中焦、 气血瘀滞等症,可见,痰湿和瘀血是NAFLD的病机共性。 二、辩证论治 西医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等相关因素采取治疗措施,但是效果欠佳;在这方面, 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对于NAFLD的辨证论证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辩证论治是 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原由、症状等,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诊断,最终 完成医治的过程。对于NAFLD来说,不同医生根据其临床经验的不同,分型方法也不相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智海等学者将NAFLD分为肝胃阴伤、气血瘀阻、胆胃湿热蕴结 等三型,对于肝胃阴伤型NAFLD的诊治选取一贯煎化裁取其滋阴清热之功,对于气血瘀阻型 的诊治,方选逍遥散合调营饮加减,对于胆胃湿热蕴结型,选取黄连温胆汤合三仁汤化裁进 行治疗[11];张卫东等人将NAFLD分为三型,其中脾胃气虚型选取人参归脾汤医治,痰湿互 结型的诊治选择黄连温胆汤,湿热内生型NAFLD的治疗选用茵陈五苓散[12];韩加强等人将 该病分为脾虚肝郁、痰瘀互结和痰湿蕴结等三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 上适当运动锻炼,取得了不多的治疗效果[13];柯美华将本病分为湿阻气滞、湿热交蕴、痰 饮内恋和肝郁血瘀等四型,并选择不同药方予以诊治,效果明显[14]。 三、讨论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界针对NAFLD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为临床治疗 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结果:中 医药对NAFLD的临床研究已经从单味药到复方,从经方到自拟方,实验研究由组 织形态学发展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探讨发展到对作用靶点与调控环节 的分析,中医药研究水平趋深入,研究领域趋扩大。但仍存在统一标准缺乏、设 计不规范等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疗效显著,前景良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 疗效判定标准势在必行。完善领域科研设计、优化造模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 特点是当下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35-0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 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病损伤,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与脂肪 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随病程进程表现不一,包括非酒精性单 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相关肝硬化与肝细胞癌。近年来,随着国 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发生 改变,加之B超等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NAFLD的患病率和检出率迅猛增加,且渐 趋低龄化,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其重要 性受到日益广泛地重视。NAFLD中医药研究兴起,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对NAFLD 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成果,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1.2 方法 1.2.1 病因病机研究王灵台等认为NAFLD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过于安逸 与脾肾脏气不足,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两脏,病机则为脾失健运、肾失温煦、水谷精微失于正化而聚湿生痰,痹阻于肝而致[1];潘金友等认为NAFLD的病因病机是由饮食过度、摄食肥甘、痰浊阻滞、湿浊内停、气机郁滞及血脉瘀阻导致气 血痰浊相互搏结而引发聚滞为积,疾病以痰瘀交阻为主[2];关茂桧认为NAFLD的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及情志刺激,病机特点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 肾虚气化不及,以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而瘀阻肝络;新疆医科大学中 医学院中药系主任曾斌芳认为NAFLD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病机主要为“虚、痰、瘀、滞”,证属本虚标实,本即脾肾阳虚为,标即痰瘀滞[3];汪慰寒认为NAFLD 的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使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 久化热、痰热中阻,情志失调使得肝气郁滞、木郁则土壅、气滞则血瘀、痰瘀互结、阻滞肝络。病机为肝郁脾虚,痰瘀交阻,本虚标实[4]。多数医家认为,NAFLD病因主要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过度肥胖及精神压力,病机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多表现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

创新的脂肪肝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创新的脂肪肝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积聚。长期以来,脂肪肝被认为是一种无症状的疾病,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寻找创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一、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饮食结 构的改变导致了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分,超过了肝脏代谢的能力。其次,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酸在肝脏内的合成增加。此外,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也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 二、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脂肪肝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药物 治疗等。然而,这些方法在治疗脂肪肝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长期坚持,而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改变饮食和增加运动并不容易。药物治疗则存在副作用和疗效不稳定的问题。 三、创新的脂肪肝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脂肪肝的创新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脂肪肝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以下是一些研究进展的例子: 1. 肠道菌群调节治疗:肠道菌群与脂肪肝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肠道 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调节肝脏脂肪代谢,减轻脂肪肝的病理进程。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或粪菌移植等方法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脂肪肝。

2.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针对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些 靶向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抗氧化剂、抗炎药物等都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调 控脂肪代谢和肝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虽然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其潜力巨大。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尽管创新的脂肪肝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的治疗靶点。其次,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评估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研究团队,促进脂肪肝治疗方法的转化和应用。 总结起来,创新的脂肪肝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脂肪 肝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并加强临床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脂肪肝患者带来福音。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预防脂肪肝仍然是最重要的措施,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