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高农民素质的角度浅谈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提高农民素质的角度浅谈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何挺
【内容摘要】本文从农民素质的视角深入探讨构建和谐农村问题,按照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明确了对新型农民素质的要求,通过对当前农民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以适应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目标。
【关键词】农民素质要求现象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的高度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顺应历史的必然趋势。坚持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显得合乎时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农村就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农村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就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人是社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因素,“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积极提高农村中人的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因此,构建和谐新农村,就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和谐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长期以来农民是愚昧的代名词,“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在农村中大有市场,“坑、蒙、拐、骗”
不乏农民参与,此类丑恶行径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以“八荣八耻”为导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了新时期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农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其次,和谐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强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和谐发展的社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行愚民政策,不是和谐;愚昧无知制造对立更谈不上和谐。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培养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让农民以更加主动地身份参与民主管理、法律维权。列宁曾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因此,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和文化素质是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再次,和谐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树立现代经营意识。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必须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主导。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农民,也就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入WTO 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把握国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
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和谐农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运作,而超越素质鸿沟提高自身品位加强能力又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真实体现。
二、当前农民素质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现象与原因分析
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并在2000年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小康。但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来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其素质还亟待提高。
第一,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偏低,且地区差异化较大。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目前仍旧偏低,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已经低到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据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在国外发达国家,各类高科技早已应用于农业中去,而我
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当前我国农民接受正规农业科技教育或培训极少,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
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仅仅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加之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素质的发展也不一样,一方面农村与城镇之间差距大,另一方面,东西部农民素质也不相同。没有科技文化知识、低素质的农民是无法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任的。
第二,农民的心理素质趋于保守僵化,道德缺失现象严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对数千年来形成的视土地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保守、落后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我国农民受封建思想影响太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仍充斥大多数农民头脑,同时宗族观念在农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家族被视为一种社会保障。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把金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部分农村青年信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甚至消费攀比成风,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这些丑恶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取精神,导致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左,更与我们所弘扬的“八荣八耻”相悖,明显的不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农民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小农思想仍然作祟。农民的消费观念由于受到传统陋习和自然经济的双重制约,农业的弱质性及农民勤俭持家的传统思想使农民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大多数农民把收入存储起来,而不是进行资本积累去扩张更大的收入,半自给半商品性的农业生产和相对封闭的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民的消费视野,甚至在一些农户中出现了守财奴现象,这种缺乏长远思考的做法,极大的影响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更为重要的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亟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主导,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和经营意识淡薄,其视野打不开,没有“科技兴农”的思想和意识,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总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加入WTO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增强农民商业头脑、经济意识,变农民为市民、变农村为城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张红、吴宾《影响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