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11856c6bec0975f565e248.png)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泼,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开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3)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3)](https://img.taocdn.com/s3/m/3f13161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7.png)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材料《我家的屋旁有两课树》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向学生展示有关他们熟悉的鲁迅作品,对比同样的两句话,为什么老师给出的评价会不一样。
最后让学生知道应根据时代背景去分析写作内容。
鲁迅的文章是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背景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填写学案)1、政治:(国外)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国内)袁世凯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自主学习)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形式,完成并记忆下列表格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内容(重点)根据书本后面三个子目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子目一:“德先生”与“赛先生”——提倡______,反对_____ 子目二:“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提倡_____,反对____ 子目三:胡适与白话文——提倡______,反对________兴起 时间 兴起 标志 代表 人物 指导 思想 思想 阵地 活动 基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发表《青年杂志》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钱玄同 刘半农 (资产阶级激进派)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新青年 北京大学历史概念明晰:主要通过史料等历史细节展现1、【民主VS科学】材料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鲁迅的作品《药》中有这样的一幕: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医病,认为“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后,国民仍然存在一种什么思想?针对这种现象,新文化运动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组织学生讨论。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岳麓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e74eab289eb172ded63b7d6.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材整理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3)思想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中国只有进行思想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
2.兴起1.民主与科学——核心内容(1)提出:陈独秀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①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反专制反特权的民主理念。
②科学: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及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结果: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1)含义: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攻击。
(2)表现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批判孔教,主张“打倒孔家店”。
②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
(3)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胡适与白话文(1)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化平民化(1)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概况:形成平民教育思潮;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内容、形式上风格多样。
[深度点拨]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打倒孔家店”的本质是什么?【提示】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与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教材整理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小清新排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小清新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164532eefdc8d376ee323f.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课: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
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新文化运动时期重要的刊物《新潮》在这里诞生。
现北大红楼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新课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1、兴起的背景: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政治黑暗。
(直接原因)教师过渡: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断被人改造,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袁世凯亦是如此,掀起尊孔复古以为复辟帝制服务。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容忍如此的丑剧上演,奋起反击。
陈独秀----引言(可打在投影上)。
具体陈独秀是如何做的呢?投影——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afb92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c.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34c4e20242a8956bece430.png)
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课题:新文化运动二、课型:新课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知识与能力:学生要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和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活动阵地、主要人物及其主张,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联系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产生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导学案来自主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通过阅读材料和教科书能够理解并熟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的相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创设相关情境,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可结合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打倒孔家店六、设计理念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三的文化发展历程当中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的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但学生并不是全然陌生,与其滔滔不绝的讲授式教学,不如大胆创新一回,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新文化运动当中感兴趣的内容,合作完成一幅手抄报并上台展示。
手抄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上台展示又可以资源共享,既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便捷的网络、初中已学知识是本课顺利开展的基石,手抄报和课堂展示又是静与动的结合,性格文静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本次的小组合作,活泼可爱的学生又让课堂趣味无穷。
七、教学过程设计(80分钟)导入:播放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2分30秒)抛出问题:你从这封信当中得到哪些信息?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运动中心(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学生活动)1.第二小组展示手抄报——本课知识框架,小组代表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ⅲ岳麓版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5612417fd5360cbb1adb2d.png)
历史ⅲ岳麓版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从容说课】本课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承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之势,下启近现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之端,是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一目,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
“‘德先生'与‘赛先生'”一目,概述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重点揭示了这一运动的本质——用民主科学对抗专制,启发人民的科学民主意识。
“打倒孔家店”说明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儒学,这既是运动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凸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性质。
“鲁迅与《狂人日记》”一目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贡献,也说明新文学形式为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胡适与白话文”一目讲述了推动中国文化承载形式巨变的白话文运动。
摈弃旧思想、旧文化的“载道工具”,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平民化”一目,正在于整体显示这一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史实翔实,有较高的理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
另外对新文化运动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本节课所指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五四运动以前的前期新文化运动。
当然,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可以突破教材子目的限制,进行大胆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6bf4c4c8d376eeaeaa3192.png)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2.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1)民主:①政治民主: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
②民主理念: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①含义:包括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
②影响: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目标: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和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2)表现: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
②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3)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化平民化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出现平民教育思潮;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制度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漫画的寓意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传统道德?寓意:封建礼教行将就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原因:传统纲常礼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5.2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5.2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d5454703d8ce2f006623a4.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过程是立足于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知材料,分析问题,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方法是使努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自主阅读法、材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自主阅读法: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践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材料法:让学生锻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联系。
(3)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刺激视听器官,增强直观感性认识,提供问题情景、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和影响。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初北京大学上课前师生问候方式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对刚才上课的问候语早就习以为常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上个世纪的旧式学堂中师生是怎样问候的呢?教员:“老爷们请起立!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两个学生表演)师:这种大人,老爷的称呼反应了封建下的一种旧文化,而这种情况在随后发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运动中发生了改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f8244ef5335a8102d220fa.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新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言式和问题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导入新文化运动课题)紧接着教师应围绕“新”字巧妙地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那时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表现在什么地方?“新”在当时和以后有什么影响?“新”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新”是怎么样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得到新的发展的?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激励他们来解决。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背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073b04a1c7aa00b42acb41.png)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87fd797375a417876f8f00.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西安市太乙路中学乔丽芳【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中的第二部分。
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充,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引用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并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及意义的学习与探究,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ecabf7b680203d8cf2f241a.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课目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标记、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盛行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以“问题研究”为主要教课方法、培育学生问题意识。
4、经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认识,感觉此中包含的社会责任感和激烈的时代精神。
【教课要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教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论【教课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学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大家感觉哪一种文体勤学呢?生:白话文。
师:那同学们知道白话文什么时候普及的吗?【推动新课】【板书】第21课新文化运动师:请同学们联合从前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归纳:辛亥革命失败此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生1:政治方面:只管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财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盗取,袁世凯登台此后对内推行专制专制,此后又踊跃图谋称帝,财产阶级盼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无真实实现。
生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季。
生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此后,民主共和观点人心所向。
师:其余同学有要增补的吗?生1:在政治上,因为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踊跃追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帝国主义国家趁便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生2:跟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财产阶级也在进一步壮大。
生3: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
【教师精讲】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此后,在政治上一方面袁世凯踊跃图谋复辟帝制,对内专制专制,中公民国图有一个空招牌,财产阶级希望成立的财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无真实成立,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有趁中国政局不稳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任意扩大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财产阶级在进一步壮大,财产阶级激烈要求在中国推行民主政治,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点人心所向,另一方面启发思想也进一步传入中国,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供给了条件,同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5.21课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5.21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eebb65482fb4daa58d4bff.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是高考比较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因此需要每个学生加以理解、把握。
教材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结果(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主张,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展示材料,让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评价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民主的追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通过人们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变化,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学生、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法】根据历史教研组的要求,高二级现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因此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人,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知识问答、知识抢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获胜的小组获得小小的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考纲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分析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进步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识到先进的知识、革命思想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资料、讲故事等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供资料,通过多镜头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质疑、释疑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历史(必修3)》(岳麓版)的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二课。
从近代文明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初中教材把它放到《五四运动》一课中进行讲解,只是提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其内容和评价。
四、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还通过辩论探究法以配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其历史思辨能力,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则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以提取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意识。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其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dang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国。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好日子终于来到了,但还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现象出现……不合时宜现象之一:1915年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孔子(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不合时宜现象之二:瑞珏是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
在她临产时,正逢高老太爷去世,家人为了避免“血光之灾”(产妇的血光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把她赶到城外冰冷的小屋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
———巴金《家》从文学作品中的小家可以窥看当时整个社会都存在着这种封建旧思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陈独秀也提到:“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
要想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要进行思想革命。
“必须改变人的思想”于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一、新旧冲突乱象生——追溯背景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新旧冲突的黑暗年代,一起来追溯这场运动发生的背景。
分析背景或原因时,我们都会从哪些角度思考?(政治、经济、思想)下面我们通过几幅老照片来看看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图片一:进入山东的日军袁世凯称帝标准像政治上:国际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国内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图片二:1915年张裕葡萄酒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图片三:《论法的精神》袁世凯称帝到天坛祭天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即使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但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这样的政治黑暗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
挽救中国民主政治的集结号已吹响,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二、集结号起群英聚——探源兴起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根据教材87页的相关内容,将这一表格完成。
在1915年以前,北京大学还是一所官僚学校,当时的老师称“大人”,学生都叫做“老爷”。
正是新文化运动使得北大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而塑造了全新的北大。
而这其中谁起了关键作用?(蔡元培)“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蔡元培提出了怎样的办学宗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为塑造全新北大,蔡元培聘请了许多学术精英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陈寅恪、钱玄同等。
蔡元培的这一举措使得北大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
就这样,这些进步人士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大为中心,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除旧布新的新文化运动。
三、除旧布新铸国魂解读内容首先我们通过几个镜头来看看当时中国社会上存在的现象。
镜头一:1913年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这反映了当时百姓心中存在什么旧思想?(专制皇权思想)镜头二: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华老栓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反而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能够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的去找人血馒头。
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能不能治病,华老栓根本没想过这些问题,最终他的儿子还是去世了。
这反映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国人的一种什么心理?(愚昧、迷信)针对当时这种专制、愚昧的旧思想,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两位先生指的是谁?(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科学)德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专制,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愚昧、迷信。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的革命,概括起来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小组讨论】:什么是民主、科学?然而,要想建立起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还必须破除专制与迷信的传统旧文化。
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文化领域也展开了革新运动。
我们再来看镜头三:贞节牌坊背后的血泪《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父亲让14岁的女儿饿死。
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
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
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位父亲竟能狠心将自己年仅14岁的女儿活活饿死呢?(传统的贞节观)大家还记得宋明理学家们在个人观念上强调什么吗?(存天理灭人欲)这由此引发了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论调。
此后,儒家的这种道德伦理便成为束缚妇女个性的桎梏。
针对这种扼杀个人独立人格的旧礼教、旧道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其中,对旧礼教、旧道德抨击最为猛烈的人就是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新文化人士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提倡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道德可以称之为新道德呢?【小组讨论】: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的儒家学说?近几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相比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学的批判,当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组讨论】:大家说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华与糟粕呢?至今,儒家思想中的很多精华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这些精华不仅仅属于我们中国,它更属于全世界。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孔子学院。
山东曲阜每年也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孔大典。
这都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历经两千年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仍然焕发着无与伦比的智慧的光芒。
新文化人士倡导的民主、科学、新道德这些新思想、新文化在当时怎样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呢?同学们想想,在当时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网路这样的现代传媒,他们只有靠什么?(报刊、文学作品。
)大家知道当时的报刊、文学作品是怎么书写的么?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这样的文字与现在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没有标点、竖排、繁体、从右往左读、不容易读懂)旧时的文言文就是这样的一种文体。
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其锋芒必然会指向旧文学及其载体——文言文。
对此,蔡元培曾指出:“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扯到文学上?这是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于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便开展了文字改造工作。
文学“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由材料可以看出,他们提倡建设什么样的文学?(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即新文学)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的革命:献计献策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小组讨论】: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从当时来看,提倡白话文与提倡文言文哪一个进步意义更大?(白话文)原因是什么?(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而且也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虽然当时提倡白话文的进步性更大,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文言文应该被完全抛弃?(从传承中华古文明的角度看是不应该的)胡适等人在实践中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白话诗歌,感受一下白话文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