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性别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性别差异
引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变异网络的形式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和标志社会身份(这里所谓的社会身份是指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并不特指某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

没有一个社会所有的成员所掌握和运用的语言是完全一致的。

人类社会由男性与女性构成,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除了心理、生理上的区别之外,反映在语言上,男女用语也存在着变化与差异。

对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考察最早发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当时人们为了解释语法“性”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语法范畴的“性”是对生物学范畴“性”的象征,但对没有“性”范畴的语言来说,这个解释就不适用了。

17世纪时,欧洲殖民者踏上亚美大陆时,发现男女用语的差异很大,几乎到了互不通用的地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描述性的文章。

20世纪语言和性别问题真正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最早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是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泊森,他在1922年出版的语言学著作《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及起源》中指出了女性语言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在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及结构》一书中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首先在美国形成壮大起来,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语言工作者提出了女性语言具有保守性的假设。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妇女要求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获得同男性同等的权利,也同样要求语言上的平等,这大大推动了“性别语言”研究。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莱克夫、齐默曼、韦斯特、博林格等使性别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

我国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仅局限于外语界。

中期及以后,我国的性别语言研究逐步发展起来。

陈原的《社会语言学》,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教程》,王德春、姚远、孙汝建的《社会心理语言学》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性别语言研究的问题。

一、语言的性别差异的含义
语言的性别差异可分为绝对性别差异和相对性别差异两种。

绝对性别差异常见于原始部落文化群体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禁忌现象。

象17世纪欧洲殖民者进入亚美大陆时发现的“男女有别,互不通用”的语言。

相对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使用特点的差异,它往往形成各种性别的变体。

社会语言学主要关注相对性别语言差异,试图通过男女在语言使用特点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原因。

二、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语音的性别差异
1.音高的差异。

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其中声带可以使男女说话时产生差别。

一般地说,成年男性的声带长而厚,声音较低;成年女性声带短而薄,
声音较高。

2.音质的差异。

语音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音质上。

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黎锦熙发现北京一些女子中学的学生,把j q x发成z c s,这就是所谓的“女国音”现象。

20世纪80年代有人又在北京地区对女国音现象做了调查,发现这种语音特征基本保留着。

女国音是北京女青年,尤其是女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还有调查表明,男性青年也有发音上的特点。

北京男性青少年说话,轻音节特别多,而且常常把舌尖辅音发成卷舌音,例如把“反正”说成“反二”,“保证”说成“保二”。

在他们的随便语体中,语音就更加含混,这种语音特征在同龄的女孩中很少见,也不会出现在5岁以下的男孩和中年以上的男子中。

3.音位的差别。

有的语言男女两性在音位上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

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研究》(1928年)指出,苏州方言中的[au]韵字,女子多用〔〕,而男子多用接近〔〕略后的音。

(二)词汇的性别差异
词汇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选用词语的不同。

性别语言在词汇上的变异表现最为丰富,女性在语言的运用中形成一些特征:
1.女性善用形容词、副词等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如“太棒了”“老也不来”“真讨厌”“大大的”“好极了”“太漂亮了”“好帅啊” 等等。

男性语言则更多地使用简洁、直截了当、果断的言语。

2.女性在交际时运用的语气词较多。

如“吧、啊、呢、吗、哎呦、啧啧、嗯嗯”等,而男性在这方面使用得比较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并将这种波动溢于言表,运用语气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习惯成自然,形成男女两性不同的语用习惯。

3.女性多用委婉词语和礼貌用语。

女性情感一般比较细腻,情调比较温和,一般不会严辞拒绝,用词较委婉,能够顾及听话人的面子。

在发表意见时,多用征求、商量的语气,不会使人感到咄咄逼人。

即使是祈使句也多使用表示请求的语气。

这些带有委婉语气的请求,没有任何的强迫和命令的意味,很好地起到了交际的作用。

4.女性对颜色词语的使用比男性更普遍一些。

女性对颜色特别敏感,在语言运用中,不自觉地使用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在童年时期,父母就把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接触的颜色比男孩子丰富一些。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审美能力的提高,对颜色的敏感性就越来越强,一些色彩词的运用也可表现女孩子细腻的情感。

(三)语法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女性比男性较多地使用疑问句式,对各项语言规则习惯于循规蹈矩。

女性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会赞同的语体,语言形式接近标准语;男性则倾向于使用社会不赞同的语体,富于创新与变化。

(四)文字的性别差异
湖南江永县发现的女书,是一种妇女专用文字,是妇女在劳动过程中表达心声的一种独特的歌堂文化。

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汉语方块字演化而来的,约百分之二十是妇女自造字。

(五)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
1.交际话题的不同。

交际话题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生活环境不同,交际话题自然会有差异。

男女两性确实有不同的交际话题。

商业、金融、体育以及娱乐是男性较为感兴趣的话题。

家务、孩子、服装是女性的主要话题。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难以参与社会生活,整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因而话题自然与这些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同性别的人也会因不同的心理、思维、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职业等产生共同的话题。

丰富的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女性的生活,从而话题更加宽泛,相比男性,女性仍对儿童、恋爱、家庭、化妆、美容、服饰等有较高的兴趣与热情,但话题更为丰富多彩了。

2.交际风格的不同。

女性交际以获得感情或抒发感情为目的,追求典雅、优美的风格,注意倾听与回应。

男性说话比较直截了当,注意说明事理,较少运用细腻的修辞方法。

3.言语交际中的身势、手势、体态、表情等无声语言也存在差异。

如女性高兴时会欢呼、跳跃;生气或受了委屈时会噘嘴、扭腰,而如果小伙子这样就显得非常滑稽。

在日常交际中,男性多用手势传达信息,而女性多用表情、眼神等来传达信息。

4.语言能力的差异。

语言能力包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女孩的大脑发育比男孩早半年到一年半,尤其是大脑左半球控制言语的中枢得到较早的发展,因此女孩的语言能力具有优势。

一般情况下,如果男女接触相同的受教育环境,女性的语言能力会比男性强。

而在较封闭的环境,女性接触的外界环境不如男性开阔,这时的女性语言会比较保守,所以男性的语言能力又比女性的强。

三、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情况比较复杂,往往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除了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发音、声调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起作用: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条件。

社会环境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每个家庭对儿子、女儿都形成了相应的性格期待,希望男孩有男孩的气概,女孩有女孩的样子,自觉不自觉地提供给男孩、女孩相应的生活环境。

女孩的玩具多是色彩绚丽的洋娃娃,扮演的是“公主”的角色;男孩子的玩具多是刀、枪,扮演的是“勇士”的角色。

女孩以母亲为榜样,男孩以父亲为楷模。

父母的言语特征在孩子的语言习惯里打下初步的基础。

及至学生时代,男女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始明显,语言特征的差别也就随之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从事的事业的不同,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异会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传统、民族习惯认为:女性应该和善、温柔、讲礼貌,并富于感情;男性应该坚定、沉着、果断、能吃苦耐劳。

男女两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得了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青春期后,性别角色的意识更加明确,语言运用上的差异也更加明显。

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造成语言个体的角色意识,并按照自己的角色语言塑造自己的形象。

男女的社会文化角色的差异往往造成语言使用的某些差异。

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对男女两性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望,形成了刻板印象。

通常认为在男女的言语活动中,男性谈吐大方,高声大气;女性言谈拘谨、细生细气。

男性更容易接受新潮词语,使用粗鲁的词语,但人们往往对此表现宽容,甚至判定这种男性具有挑战精神;而同样的言语行为如果表现在女性身上,则可能被贬斥为言语粗俗,没有女人味儿。

“女国音”现象就与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有关。

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习气认为女孩子说话嘴巴不能张得太大,血盆大口有伤风雅,小口发出轻声细语才符合女子身份,还有人认为发音嗲一点显得娇,这正符合了传统文化心理对女性的要求。

因此使j、q、x的发音部位尽可能靠前,直到一部分成了尖音,这说明女国音现象是由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即使发音者本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也是受潜意识支配的。

性别差异研究并不排除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对社会众多个人言语共性的概括。

男性和女性都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而存在,其语言也体现出群体的集合性,并不是就某一个体而言的。

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引进“性度”这一概念作为一个参照来把性别心理差异归结为男性度与女性度。

性度是用来反映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程度的概念。

传统观念认为性别角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纬度是单一的。

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在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加健康。

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行为使得语言社会里每个人都存在着男性度与女性度;只是男女程度的搭配不同。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男性和纯女性特点的人。

大部分的情况是或男性化的程度大一点或女性化的程度大一点,或中性化的程度比较突出。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的男女性度,性别的不同不是语言差异的截然分界。

综上我们发现,生理结构对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实质性的。


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密切联系,但两者并非一一对应。

生理性别的区分并不能严格地界定社会性别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原本女性扮演的角色有更多的男性加入进来,一些女性也从事男性的社会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的融合,其语言之间的差异比以前较小了,但仍然大量存在着,还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3]孙汝建.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严筠.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4).
[6]胡明扬.北京话女国音调查[J].语文建设,1988,(1).
[7]孙汝建.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云梦学刊,1996,(2).
[8]韩以明.性别语言变异[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6).
[9]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马琳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