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散文主旨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典型例题
炉火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

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

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

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

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
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

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二、方法指导: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其基本方法有:
1、从标题、开头、结尾入手。

A、标题:
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

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

B、开头:
(1)欲扬先抑;
(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3)对比、映衬;
(4)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C、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
进后揭示主旨的。

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

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的文章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

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2、从文眼句、主旨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反复句入手。

文眼句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处在文中。

中心句因文体而不同;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小说中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中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

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改造一下。

”抓住这个基本观点,就能总揽全文,纲举目张。

3、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它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圈点勾画体现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譬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4)逐层归纳段意。

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逐层归纳段意。

4、从写作背景入手。

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三、巩固提高:
例1、告别三峡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例2、说村落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
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2006年高考天津卷)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4分)
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1、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3、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

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

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不是。

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
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巩固提高
例1、1.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 (1) 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 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3.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
②感动与崇敬
③肯定和褒扬
4.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

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例2、15、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解析」本文的标题“村落”是全文叙述的核心,而且“村落”精神又是全文的线索。

第一段引出关于村落的话题,主要通过村落的符号及其含义的模糊引出的,第二三段写村和水村,第四段是拓展,第五六段是反思。

17、(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1)表现手法:①对比。

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1)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