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湛江民俗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长河,自北而南流贯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

湛江辖地远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夏、商之间),已有人类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代,设徐闻县辖整个雷州半岛,并为合浦郡治。唐代,“徙闽民于合州”(即雷州半岛),南宋未年,元兵南进,闽、潮沿海大批居民从海路南迁,老市区赤坎开始成埠,元以后,沿海制盐业颇兴。明清两代,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尤以葛布著名。1898年起今市区范围为法国租借,时名“广州湾”。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作为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今湛江市区)偏安一隅,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繁盛一时。1943,日军占领后广州湾日渐衰落。抗战胜利后广州湾回归,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的。亦有一说,因湛江地域原分属遂溪、吴川,湛江是“椹川”与“鉴江”各取一字而成。

2009年底止,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9项,其中国家级6项,分别是:湛江人龙舞、遂溪醒狮、雷州石狗、雷州歌、吴川飘色、湛江傩舞。我在这里要说的就是湛江最有特色的两个民俗:人龙舞”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至今仍然在湛江市多个区域占有主流民俗地位,素有“东方一绝”之美称。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其它一些特大喜庆日,必连舞几个晚上的“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老幼皆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人龙舞”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组成,身穿黄色或者青色服饰,配以红色肚兜或腰带,经过化装打扮,就变成黄龙或青龙。人龙的构成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它由一个高大威猛的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少年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它由一个个少年跨坐在青壮汉子的肩头上相继仰卧分节连接而成;龙尾最活泼,它由一个少年头戴“龙尾”后仰着饰演。整条人龙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人龙舞”表演时,锣鼓队的螺号手先面向大海“呜呜”地吹响硕大的角螺,声音悠远,由小变大,之后鼓声点点,由缓而急。此时,一个领舞的头束红巾,身着花服,手执彩球,踩着鼓点而出,接着人龙摆动着长长的身子长驱而入。伴着锣鼓节奏,彩球左右上下游动,人龙昂首前进,龙眼闪闪发光,龙身翻腾起伏,龙尾翩翩起舞。高潮时,鼓角齐呜,锣声震天,人龙象蛟龙出海,排山倒海来;低潮时,锣停鼓息,人龙摆动着慵懒的身躯,徐徐游动。未几,鼓声重振,人龙又兴奋起来,追逐着“彩球”,时而凌空翻腾,时而沉海问宝,活脱一幅“龙王戏珠图”。

光膀子光脚,不用道具,不用服饰,从龙头、龙身到龙尾,从龙舌、龙眼到龙角,全由真人扮演,形成一条“巨龙”。当“巨龙”起舞之时,锣鼓震天,号角齐鸣,龙头昂首,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从“起龙”、“龙点头”,再到“龙穿云”、“龙卷浪”,宛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而来……那种粗犷威猛,既充分展示了中国“龙”气吞山河的豪迈气魄,更体现着龙舞者们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

和聪明才智,具有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海岛特色,是古时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重要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

建国初,“人龙舞”在本市多个地区仍很盛行,但在后来的“破四旧”中渐至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又被挖掘出来。二十多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龙舞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人龙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革,一些颇有造诣的人龙舞表演能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后继无人;传统民俗活动在年青一代的观念中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人龙舞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展示平台自然也日益减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人龙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其他科技性娱乐形式的挤压,人龙舞的吸引力也在无形和有形中不断地被削弱;此外,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不断繁荣,农村人员流动不断加大,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学习、经商、务工越来越多,人龙舞演员队伍也越来越难以稳定,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人龙舞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徘徊在举步维艰之中,人龙舞仍然面临着濒危失传的威胁。

“人龙舞”是力量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所以几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湛江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及时带头着手保护和开发人龙舞,雷州沈塘镇、遂溪城月镇等也积极行动,做好人龙舞史料收集研究、原生态保护、文化品牌拓展等工作,使湛江人龙舞打响了品牌,多次赴广州、香港等地展演,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接下来就是南国奇葩——吴川飘色了。

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后。

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首创,其子陈寿全继承和发展。目前,吴川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菉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

吴川飘色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着的“色梗”钢筋支撑。一板飘色,在柜台的小舞台上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的年龄一般为6至12岁的儿童,飘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近年也有现代题材的内容。一板飘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一“屏”十多“飘”,甚至多“屏”多“飘”。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吴川飘色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第一步是设计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作出飘色整套人物布局方案,再由有经验的艺师运用力学原理估量人物的正确方位,绘出可行性图纸;第二步是工艺师按照图纸尺寸拼装好饰柜车子,再将一根经过精心设计的铁枝固定在车子上,铁枝穿过某种被掏空心的道具或饰物,外面看起来就好像是某种道具或饰物支撑着人物在上面一样,十分巧妙。吴川艺人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