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糖代谢讲解学习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PPT课件

(一)代谢过程
1、代谢途径
1、葡萄糖 (糖原)
2、果糖-1,6-二磷酸
3、甘油醛-3-磷酸
4、丙酮酸
乳酸
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丙酮酸
29
(1)葡萄糖 果糖-1,6-二磷酸
己糖激酶
反应不可逆
30
(2)果糖-1,6-二磷酸 2分子磷酸丙糖
31
(3)甘油醛-3-磷酸 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中惟一的脱氢反应
碳酸(H2CO3 )水(H2O )
2、定义
OH
O ‖
—C—H或 -CHO
O ‖
—C—或C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8
CHO H-C-OH HO-C-H H-4C-OH H-C-OH
CH2OH
葡萄糖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果糖
CHO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是红细胞 的唯一能源、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21
2、糖原
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 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1)肌糖原 含量:约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约为350-400g,耐 力运动员可达2-3%。快肌纤维中含量较慢肌纤维中略多。 功能: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 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
单糖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 的糖。
糖类化合物
寡糖(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 而成的糖。
多糖 :由多个单糖分子综合而成的高分子 有机物。
13
14
15
蔗糖
CH2OH
OH OH
OH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

二、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
(一)运动时肝糖原分解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 肝糖原分解占肝葡萄糖释放总量的90%, 表明肝糖原分解速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运 动持续时间短,肝糖原排空很少。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 肝糖原分解速率提高。据报道,1小时大强度
自行车运动,肝糖原降解速率约为安静时的 7.6倍。但当强度相对大的运动持续40分钟后, 肝糖原分解占肝葡萄糖释放总量比例逐渐减少, 而糖异生生成的葡萄糖所占比例进行性增大。
• 在低强度运动中,降低肌糖原储量并不 一定伴随运动能力的下降。
• (二)无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短时间或间歇性极量运动时,一般 不会引起糖原耗竭或低血糖。但肌糖原 储量过低时,会抑制乳酸生成和降低无 氧代谢的能力。 对于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比 赛前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第二节血糖与运动能力
• (二)安静时糖异生作用 • 体内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 程称为糖异生。糖异生的途径如图5-6所 示。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但须通 过另外4种酶,克服糖酵解中的三个不可 逆反应。 • 正常进食后安静时,糖异生作用生成 的葡萄糖只占肝脏输出葡萄糖总量的25 %~30%。糖异生的底物有乳酸、丙 • 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 二、影响运动肌摄取和利用血糖的因素 (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15%-9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 续40分钟的运动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大, 肌肉吸收血糖量增多,肌肉血流量增加 促进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在60%、3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3- 4小时的运动中肌肉吸收血糖的高峰时间 之后,吸收血糖的速率逐渐下降。
三、肌糖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一)有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 肌糖原储量直 接影响耐力训练和比赛的运动能力。
运动学课件:运动和糖代谢

乳酸与运动性疲劳
45s至2min最大强度运动时, 血乳酸浓度可达15mmol/L, 导致极量运动性疲劳的主要 原因。
运动训练时,提高耐受乳酸 最大浓度的能力,就可抗疲 劳出成绩。
静息时, 肌肉吸收血糖的量不多, 氧化时耗氧量不到肌肉
总耗氧量的10%。
运动时, 骨骼肌吸收和利用血糖增多, 数量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 和运动前肌糖原贮量有关。
血糖在人体运动中的生理意义
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供能物质 红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 血糖是运动肌的肌外燃料
短时间运动对血糖影响
短时间大强度(短跑、中长跑)运动时血糖变化不大,运动
些生化过程进行,防止脱水。
影响肌糖原利用的因素
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
肌糖原利用
饮食与环境
运动类型
训练水平
1、运动强度
不同强度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的消耗
30%VO2max运动,肌糖原下降15%
75%VO2max运动,肌糖原消耗80%-95%
90%-100%VO2max运动,肌糖原下降25%
结论:要发展耐力就要增加肌糖原的代谢能力,以70%80%VO2max强度进行训练为宜。
原因
长时间运动、运动强度大 饮食不规则、不进餐、运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表现
饥饿、无力感、行为改变、 严重者晕厥、昏迷
低血糖的防治
加强宣教
服用含糖饮料
对策
昏迷者急救
运动中补糖
目的
增加外源性糖氧化供能,延缓机体内源糖 的氧化,维持一定速度下运动所持续的时间
适应证
02-糖代谢与运动

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32ATP能量的来路分析: ◎ 葡萄糖→2丙酮酸: 产生2A、2N。 ◎ 2丙酮酸→2乙酰CoA: 产生2N。 ◎ 2乙酰CoA经TAC: 产生6N、2F、2G。 合计:10N、2F、2G、2A。 所以,总计产生32ATP能量。
运动生物化学
第02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 掌握糖的概念,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人体内糖存在的形式 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 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 了解糖的组成,分类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功能。 • 熟悉 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原的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 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三)运动中的乳酸代谢特点
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主要通过乳酸穿梭(P65)方式 氧化,途径有二: (1)在运动肌内,由快肌b进入快肌a或慢肌氧化。
(2)通过循环系统由运动肌 进入非运动肌、心肌氧化 。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安静时血乳酸浓度约为1-2mmol/L。在递增强度的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先是缓慢上升,当运动强度达 到临界值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此运动强 度称乳酸阈。 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乳酸阈所对应的血乳 酸浓度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变动范围在1.47.5mmol/L之间,均值为4mmol/L。 乳酸阈是机体供能由有氧为主转为无氧为主的临界 点。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线粒体内膜内
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场所:肝(饥饿时肾、肌肉也 参与)。 限速酶(P60): (1)丙酮酸羧化酶 (2)丙酮酸P激酶 (3)F-1,6二P酯酶 (4)G-6P酯酶 意义(P61):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 (2)通过HL(乳酸)循环 (P61,图2-3-1)消除运动肌 产生的HL。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第一节糖概述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糖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经人体吸收之后马上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供人体能量。
主要分为单糖和双糖。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糖的分类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常见单糖有葡萄糖(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果糖(CH2OH-CHOH-CHOH-CHOH-CO-CH2OH)、核糖(CH2OH-CHOH-CHOH-CHOH-CHO)和脱氧核糖(CH2OH-CHOH-CHOH-CH2-CHO)2.低聚糖,又称寡糖(disaccharide):由2~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具有营养意义的低聚糖是双糖,也较为普遍。
常见双糖有①蔗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尤以甘蔗和甜菜中含量最高,故名。
蔗糖分子是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
②麦芽糖,又称饴糖,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
麦芽糖分子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③乳糖,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而得名。
乳糖分子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半乳糖分子结合而成。
3.多糖(polysaccharide):由几百个乃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缩合生成,通式为(C6H10O5)n,最重要的是淀粉与纤维素。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eshiwei其化学式为C6H12O6。
《运动与糖代谢》课件

1
日常生活中的运动
增加日常活动量,走路、爬楼梯等。
2体质和目标
根据个人体质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运动。
不同类型的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可提高葡萄 糖的利用效率。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可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 收和利用。
瑜伽
瑜伽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来影响糖代谢。
糖代谢与运动的健康益处
1 控制体重
运动可以帮助燃烧多余脂肪,维持健康体重。
3 改善心血管健康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 件
这是一份关于运动与糖代谢关系的PPT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探讨糖代谢 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糖代谢与运动的健康益处。
糖代谢的基本原理
1
胰岛素的作用
2
胰岛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3
糖的消化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 血液循环。
能量代谢
葡萄糖被转化成能量,供身体各个组织和器 官使用。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增加葡萄糖利用率
运动可以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减少胰岛素抵抗
运动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抵抗,预防糖尿病等相关疾 病。
促进胰岛素释放
运动刺激胰岛素分泌,提高血糖调节能力。
调节血糖平衡
运动可以平衡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 生。
2 增加能量
运动可以提高代谢率,增加能量水平。
4 增强免疫力
运动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减少疾病风险。
糖代谢异常与运动相关疾病
2 型糖尿病
缺乏运动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危险 因素。
代谢综合征
运动与糖代谢讲解学习

运动与糖代谢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合理营养为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合理营养有助于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合理营养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合理的营养可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糖代谢与运动的关系

糖代谢与运动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者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3、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4、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者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5、糖原合成:由葡萄糖、果糖或者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6、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成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7、乳酸阈:是指在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到4mmol/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二、简述题1、简述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答: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
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2、运动后乳酸消除的去路有哪些,分别加以叙述。
答:1、氧化,乳酸的氧化是乳酸代谢的主要去路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
2、异化为糖,正常生理条件下,乳酸随血液循环至肝脏,可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或者肝糖原。
3、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运动中生成的乳酸,运动后在肝可经乙酰辅酶A 合成脂肪酸、胆固醇、酮体及乙酸等其他物质。
3、简述糖有氧氧化过程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
答: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2、三羟酸循环是人体内糖、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中心环节。
4、简述糖异生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生理意义。
答: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七、论述题1、试述肌糖原贮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答:肌糖元在氧或无氧条件下,都产生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进一步转化为乳酸,如果供氧不足,乳酸可重新合成肌糖元,从而间接维持了血糖浓度的稳定。
肌糖原储量越多运动能力越强。
2、试述不同方式运动时血糖水平的变化特点。
答:在1~2分钟,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供能,血糖浓度基本上无变化。
第2章 糖代谢与运动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反应不可逆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
酶 丙酮酸脱氢酶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辅酶(维生素) TPP(Vit B1) HSCoA(泛酸) 硫辛酸
FAD(Vit B2 ) NAD+ (Vit PP)
3. 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 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 草酰乙酸的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一)有氧氧化过程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细胞液)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
1. 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
Glu 2NADH + 2H+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H2O + 2× 3ATP( 2× 2ATP) 与糖酵解过程相似,反应在细胞液进行 2CH3COCOOH
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 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
脏和肌肉中糖原贮存较多。
肌糖原
大强度有氧运动
高强度无氧运动
第一节 糖概述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 2、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1)提供机体所需能量 2) 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3)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甘油酸-1,3-二磷酸 烯醇丙酮酸磷酸
1分子葡萄糖净生成ATP数
+2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学习课件】第五章运动与糖代谢

2-磷酸 甘油酸
-ATP (8) 3-磷酸
(9) 甘油酸
32
安静时乳酸的生成
• 安静时乳酸的生成
• 乳酸生成的化学本质是丙酮酸的还原,因此,肌细胞内乳 酸生成量的多少取决于丙酮酸和NADH + H+的生成和氧化 程度。安静是肌乳酸浓度约为1mmol/kg湿肌。
• 在安静条件下,还有如表皮、神经、视网膜、肾髓质和红 细胞等细胞糖酵解很活跃,以糖无氧代谢获得部分或大部 分能量,故有乳酸的生成。
(1)当以90~95%最大摄氧量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 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 维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 供能量。
2021/7/13
2
运动时需要动用糖代谢供能时,首先动
用的是肌糖原,随着运动的持续,肌肉吸收 血糖的数量增加,可反射性地引起肝糖原分 解成葡萄糖,补充及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 定。
血糖浓度变化规律 无明显变化 浓度明显上升,可超过肾糖阈,达 到 10-11.1mmol/L. 浓度开始回落,大约在
7.2-7.7mmol/L. 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的低限区间 可能出现低血糖 浓度可低至 2.5mmol/L
2021/7/13
24
运动时血糖浓度变化与运动能力(II)
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血糖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很 小,只有1%。
• 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分 解速率下降。
• 最后阶段,分解速率也大幅 度下降,肌内的补偿措施是 提高血糖吸收和脂肪动员。
2021/7/13
6
• 不同强度力竭运动时,运动 持续时间不同,肌糖原的 消耗量差异很大。
糖代谢与运动

(二)血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长时间运动时,运动肌不断吸收血糖,可保持或 提高运动耐力。 2.长时间运动中,若出现低血糖,血糖可能成为长 时间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之一。 (1)中枢疲劳。 (2)氧的运输能力下降。 (3)外周疲劳。
二、影响运动时肌糖原利用的因素
运动强度 持续时间 纤维类型
肌 糖 原 的 利 用
运动方式 训练水平 膳食营养 环境条件
(一)、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与肌糖原利用
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消耗速率相应增大。
1.在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相对于其他 强度)肌糖原消耗速率最大。 2.在65-85% VO2max之间强度运动时,肌糖原利用 情况与运动持续时间有关。
(二)肌糖原贮量与运动
肌糖原高贮备可使运动肌吸收与利用血 糖量减少,有利于延迟血糖水平下降,对 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三、运动时血糖浓度
(一)运动时血糖浓度变化
运动形式 1-2分钟短时间 大强度运动 血糖浓度变化 供能特点 肝-肌平衡 不明显 肌糖原酵解为 主
4-10分钟全力 运动
上升并超过肾 肌糖原酵解、 释放率>利 糖阈 有氧氧化 用率
第五章 运动与糖代谢
糖代谢概况
合成 糖原合成:GGn 糖异生:非糖物质(生糖AA、甘油、HL)糖 分解 糖原分解:GnG(肌糖原供肌肉急需,肝糖原补充血糖) 糖酵解:Gn 、G HL(无氧、胞液、较快、不彻底) 糖的有氧氧化:Gn 、G CO2、H2O(有氧、需线粒体、 较慢、彻底) 磷酸戊糖途径:Gn 、G NADPH、R-5-P(提供还原当量、 核酸合成原料) 糖酵解的2、3-BPG支路:Gn 、G 2、3-BPG(RBC特有 中,与RBC运氧有关)
运动生物化学第05章运动与糖代谢_OK

36
2.运动中补糖
运动中补糖可通过外源性糖的补充,维 持血糖的稳定,防止肌糖原过度消耗。 可每隔3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易消化的 糖类食物。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g/每小 时,或1g/min。
19
二、运动时的糖异生作用
体内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的作用运动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 增大。 长时间运动中,糖异生基质的成分不断 变化。
20
三、膳食对肝糖原储备的影响
低糖膳食使肝糖原 储量下降。 高糖膳食则肝糖原储量上升。
摄取果糖后 ,肝糖原合成能力比摄取 葡萄糖高3-4倍。因果糖主要在肝脏修饰, 而葡萄糖主要在肌肉合成肌糖原。
21
第四节 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
乳酸在供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 .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终产物。 2.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的重要氧化基质。 3.肝内糖异生的原料。
乳酸在运动中的负面效应: 过多时,影响内环境酸碱平衡,导致疲 劳
22
一、安静时的血乳酸水平
• (一)安静时乳酸的生成
在安静条件下,还有一些组织和细胞如红细胞、 皮肤、肾上腺髓质等,仍能进行糖无氧代谢以 获得部分或大部分能量,故仍有乳酸的生成。
(二)训练水平
长期、系统的耐力训练,由于有氧代谢酶活性提高,使机 体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增强。
(三)运动前、 运动中适时、适量补糖
运动前、运动中适时、适量补糖,可降低肌糖原储备的消 耗。
3
糖代谢与运动

一、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一)安静时肝糖原分解
正常进食后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量较低, 只能满足大脑与依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之需。其 中肝糖原分解占肝脏释放葡萄糖总量的70%。 饥饿一天后或低糖饮食时,肝糖原储量接近 于零,此时肝葡萄糖释放主要由糖异生提供。
三、肌糖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在长时间(45-200分钟)大强度运动中,运动前肌糖 原储量决定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直接影响耐力 训练和比赛的运动能力。
亚极量强度运动中肌糖原消耗导致运动疲劳 的原因在于:
(1)糖原在肌细胞内分隔存在,当运动肌内糖原耗尽 时,难以从非运动肌内得到补充。 (2)肌糖原含量低者,在完成相同负荷运动时,肌肉 要较多地吸取血糖供能,可能引起低血糖症,影 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 (3)肌糖原是脂肪氧化供能的代谢引物,缺糖将影响 脂肪氧化供能的能力和供能量。 (4)肌糖原储量不足,脂肪酸供能比例增加,使运动 能力下降。
是大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 燃料之一、低强度运动脂肪酸供能的引物、运动 开始加力强攻时的必要燃料。 2.快肌内糖原储量略低于慢肌,长时间耐力运动可 增加肌糖原储量,正常糖原含量的肌肉对饮食糖 敏感性较低。 3.影响运动时肌糖原利用的主要有:运动强度、持 续时间、运动类型、训练水平、饮食与环境因素 等。 4.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消耗速率相应增大。
代价:乳酸糖异生是一个耗能量的过程。 (2分子乳酸在肝内异生为1分子糖需6分子ATP) 生理意义: 1.乳酸再利用,避免乳酸的丢失。 2.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2)运动40分钟左右,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 可达到最大值,其中以丙氨酸为最重要(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 糖氧化具有耗氧量低、输出功率较脂肪氧化大等特点, 是大强度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1)当以90%—95%最大摄氧量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 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维 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供 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糖代谢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0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合理营养为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合理营养有助于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合理营养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合理的营养可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及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
这门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运动科学中成为研究热点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
1•我国运动营养学发展概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在古代就有专门为贵族营养服务的食医,同时对营养、运动与健康也有研究。
古代养生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
古典的养生学说,如《食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等,用“食医同源”、“医膳功”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食物的功用与合理营养的保健作用2•国际运动营养发展概况现代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到了19世纪,由于碳、氢、氮定量分析法, 及由此而建立的食物组成与物质代谢的概念,氮平衡学说和等价法则的创立,为现代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瑞典人发现并运用肌肉组织活检,促进了肌糖原储存的研究。
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密切合作,发展了生理与营养领域里的研究。
运动膳食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比较强,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确定运动员达到营养目标需要的膳食策略。
、运动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1.运动员合理营养学的研究2.全民健身活动与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对国民体质影响的研究三、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运动营养是人们改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保障措施。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健身运动的人群日益增多,参与者已经超过4亿(2000年统计),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人们普遍缺乏运动营养知识和营养指导。
近年来,我国运动营养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有:1.营养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2.研究水、电解质、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3•以运动营养学为基础的运动强力手段的研究4•运动员的合理膳食5•运动营养的补充品四、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目前,运动营养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运动与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适量运动是增强人体机能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科学合理的膳食能有效地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水平。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归纳为:针对不同训练级别、训练时期、年龄阶段和性别的运动员制定出不同的膳食标准。
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制定膳食计划,进行营养干预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膳食摄入不足的运动人群骨骼肌代谢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运动营养的研究对象应面向大众水平:衡膳食标准的制定,合理补充微量元素的研究有待发展;针对不同的运动人群:制定详细、具体的营养素,每日推荐标准迫在眉睫。
另外,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纳米技术、转基因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在运动营养学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第一章运动和三大营养物质【本章提要】本章主要论述了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来源、生理生化与营养功能。
优质蛋白质的概念及食物来源。
结合运动时人体代谢特点介绍了运动过程中糖的补充类型和方法;运动过程影响脂肪代谢的因素如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的时间,糖代谢水平,氧供应量,运动训练程度与水平等以及氨基酸和蛋白质在运动中的作用。
1 •运动与糖代谢糖的组成和分类糖类在体内的主要作用。
糖类在体内的首要作用是供给热能,人体所需能量的60%是由糖类供应的。
其次还构成组织成分并参与其他物质代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营养作用,调节脂类代谢,具有解毒作用。
保护肝脏的功能。
机体缺糖使血糖下降,首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机能,使其兴奋性下降,反应迟钝,四肢无力,动作南调性下降,甚至晕厥,运动不能继续。
糖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所组成,而且氢和氧的比例为2:1,正象水分子中氢和氧的比例(H20)—样,所以,人们又把糖类叫做碳水化合物。
根据糖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3类。
(1)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常见的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它们具有甜味,易溶于水,可不经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
(2)双糖由2个分子的单糖结合在一起,再脱去1分子的水所组成。
常见的有蔗糖、乳糖、麦芽糖等,易溶于水,进入机体后,需经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有些成年人的消化道中缺乏分解乳糖酶,因而食用乳糖过多后不易消化。
(3)多糖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合而成的碳水化合物。
淀粉、糊精等即属此类,无甜味,不易溶于水,经消化酶的作用可分解为单糖被机体吸收利用。
2 •糖的生理功能(1)供给热能糖在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既可直接用为能源,也可以合成糖元进行贮存,还可以转变为脂肪贮存于体内,需要时再分解放出能量,这也是吃糖使人发胖的原因之一。
血液中的糖是供给细胞组织进行氧化以取得能量的主要物质。
机体每天所摄取的热量有60%〜70%来自于糖,是人体能量最主要和最经济的来源;糖的消化和代谢较脂肪、蛋白质迅速而又完全,1克糖可供16.74千焦热能,可见糖是人体的重要能源。
(2)构成组织糖是构成机体的一种重要物质,在所有的神经细胞和细胞核中都含有糖。
糖蛋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并可形成抗体、激素和酶;粘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神经组织中含有糖脂,而糖蛋白、粘蛋白、糖脂则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核糖核酸中也有碳水化合物。
(3)保肝解毒作用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保持蛋白质在肝脏中的储备量,摄入充足的糖可以增加肝糖元的贮备,能增进肝细胞的再生,加强肝的功能,保护肝脏,因此,患肝炎病人宜用高糖膳食。
此外,葡萄糖醛酸还直接参与肝脏的解毒作用,使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
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肝脏有解除四氯化碳、酒精、砷中毒的作用,但当动物肝脏内的肝糖元由于碳水化合物供量不足而下降时,其解毒作用则显著下降。
(4)节约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体内糖充足时,机体则首先利用糖来供给热能,糖对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很重要,人如果依靠蛋白质来供给能量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在糖类和脂肪摄取不足的情况下,蛋白质才会分解供能,久之会出现氮的负平衡。
蛋白质与糖一起摄入,可增加ATP的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分解减少,使氮在体内储留量增加,这种作用被称为糖对蛋白质的庇护作用(或叫节约作用)。
(5)维持脂肪的代谢、糖对脂肪在体内的代谢也有很大的影响,脂肪在体内正常代谢必须有糖存在,才能在代谢中被彻底氧化燃烧。
当糖缺乏时,就会动员体内脂肪供给能量,由于缺少糖,脂肪氧化不全而产生过多的丙酮酸(即酮体),于是就会出现酮体堆积,引起酮血症(酸中毒),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故糖的摄入充足,就可调节体内脂肪的氧化,减少酮体的产生,防止酸中毒。
(6)维持血糖恒定糖被吸收后在血液中以葡萄糖形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
血糖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一部分贮存在肌肉,称肌糖元;一部分贮存在肝脏,称为肝糖元。
当摄入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过多时,多余的糖就转变为糖元,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体内缺糖,糖元就分解为葡萄糖,供身体需要。
血糖是神经和心脏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运动的主要燃料,对维持心脏、神经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极为重要。
因中枢神经组织中储存营养素很少,主要是利用血糖供其代谢,体内缺糖时,血糖就下降,出现低血糖症,可严重影响脑组织的机体活动,影响心脏和肌肉的工作能力。
2•糖的供给量及来源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热量,因此人每天需要多少糖,应该随人体每天需要的热量而定。
按照我国人民的膳食习惯,以占总热量的60%〜70%为宜。
例如供热能12:55兆焦,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占7.53〜8.16兆焦,即450〜488克,也可略少。
热能消耗大的人,由糖供给的能量可高达85%以上,一般认为对普通轻便工作的人,每人每日有300〜400克即足够了;对从事体力劳动者,则需要量相应增加;儿童、少年每千克体重约需6〜10克,因其新陈代谢比成人高。
糖的来源主要是谷类和根茎类食品,如各种粮食和薯类,其中米、面、玉米、高粱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0% ;绿豆、红豆等豆类中约含20%〜30%;薯类、藕、山药等块根中约含15%〜30%,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单糖、双糖。
各种食糖也是人体糖的来源,例如蔗糖、麦芽糖等。
蔬菜和水果除含有少量单糖外,是维生素和果胶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国的膳食是多糖膳食,其中热能有65%〜85%来自粮食和根茎类食品,因此一般不会缺乏糖类。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见表。
(附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糖代谢概况合成糖原合成:G f Gn糖异生:非糖物质(生糖AA、甘油、HL)糖分解糖原分解:Gn f G (肌糖原供肌肉急需,肝糖原补充血糖)糖酵解:Gn、G f HL (无氧、胞液、较快、不彻底)糖的有氧氧化:Gn、G-C02、H20 (有氧、需线粒体、较慢、彻底)磷酸戊糖途径:Gn、G-NADPH、R-5-P (提供还原当量、核酸合成原料)糖酵解的2、3-BPG支路:Gn、G—2、3-BPG (RBC特有中,与RBC运氧有关)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