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温茹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温茹春

发表时间:2018-08-30T11:13:16.14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温茹春

[导读] 探讨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FIB)与血小板(PLT)的临床情况

温茹春

赣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341000

摘要:目的探讨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FIB)与血小板(PLT)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3例择期手术患者,24h内输血量超过3500ml,分别于输血前、后,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当24h内输血量超过3500mL时,FIB与PLT均有显著下降(P<0.05),TT、APTT、PT延长(P<0.05)。结论当患者大量输血后,非常容易出现纤维蛋白原溶解及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情况,对此,需及时做好动态监测,且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规避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临床输血是对大出血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手段。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外科手术领域的不断更新,许多复杂手术在临床中得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输血操作越发频繁,但如果短时大量输血,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1]。伴随成分分离技术、血液采集及输血理论的持续发展,成分输血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科学的输血方法,但若使用不妥当,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患者,深入剖析大量输血后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23例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10例,年龄区间17~65岁,平均(45.6±6.7)岁;病症类型:膀胱肿瘤4例,直肠癌7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脊柱侧弯1例。术中平均出血量(531.7±2462)ml,平均输血量(5718.1±2179.3)ml。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中、后24h内的输血量均超过3500ml。检测指标为: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与纤维蛋白原(FIB)。

1.3统计学方法

SPSS23.0处理数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2.1输血前、后Plt、FIB的变化情况

术前,患者的FIB、Plt均正常,术中、后24h内的输血量均超过3500ml,FIB与Plt有显著下降,见表1。

3.讨论

若在24h内在较短时间内输入相当于或多与患者自身的一个血容量,即为大量输血。针对持续大出血患者,其4h内所需要的血量至少为4U红细胞悬液。当患者需手术时,可能因多因素而造成大出血,需输注大量的胶体液、晶体液或全血,以此来维持血液与血容量的原有正常功能[2]。针对本次研究,患者术前FIB、Plt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当输血量在24h内超过3500ml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会有显著下降。当患者术中出血大出血情况时,体内原本的血小板便会大量丧失,且当输入血液成分后(无活性血小板),会造成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如果血小板计数>100×109/L,此时,通常没有出血倾向,当血小板计数达到65×109/L时,便会有出血倾向,所以,在进行大量输血操作时,需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此外,还需对血小板计数进行监测[3]。针对血小板计数而言,因可能出现消耗性下降,或是在一种应激状态下,出现脾肝骨髓释放的情况。因此,单凭出血量来对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并不准确,合理做法就是对血小板计数进行多次监测,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指导。

有报道指出[4],患者正常的血小板计数需控制在50×109/L,如果达不到此值,可以采取输注血小板。在大量输血时,伴随血液的不断稀释,纤维蛋白原便成为最易缺乏的一种凝血成分,因此,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的及时了解有利。在正常凝血中,纤维蛋白持续形成,又裂解,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纤维蛋白原的质量浓度维持在0.5~1g/L时,便能正常止血[5]。但是,如果处于大量输血、休克状态时,此时的胞浆素原便会被激活,转化为胞浆素,造成纤维蛋白原过度溶解,对凝血系统功能造成影响,还会缺乏其它凝血因子。所以,针对围术期纤维蛋白原,其质量浓度需要始终维持在1g/L。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术前,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而

术中及术后,TT、APTT、PT等指标均延长。之所以会出现凝血、出血时间改变,原因在于:失血患者因输入低于体温的血液,使得体温快速降低,而低体温会降低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引发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由此表明,当大量输血后,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溶解等情况。对此,预防术中及术后DIC,输入前加热血液,可一定程度预防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1]隆维东,谭兵,肖剑平. 大量输血对外伤性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及血清炎症反应影响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5):1824-1826.

[2]刘如平. 观察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J]. 中国处方药,2017,15(7):156-157.

[3]刘桂芳,金勇,夏和凤. 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6,42(14):1579-1581.

[4]陈居根.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32-3933.

[5]秦燕. 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2):86-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