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2) 潜伏感染(无 症状感染期)
致病性与免疫性
此期可长达6个月至 10年。临床无症状,有 些病人可出现无痛性淋 巴结肿大。当机体受到 各种因素的激发使潜伏 感染的病毒再次大量增 殖而引致免疫损害时, 才出现临床症状,进入 AIDS相关综合征期。
临床表现
3)AIDS相关综合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 的周刊上发表了一则报道,说洛杉矶的两家医 院发现了5个奇怪的肺炎患者,他们都是同性 恋者,其中2人已经死亡。3年以后,人们才 知道,这则“平常”的报道中提到的病人,正 是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例。1984年5月,这种病 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 称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
机体感染HIV后产生多种抗体,包括 抗gp120等中和抗体。HIV感染也可刺激 机体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包括CTL细胞、 NK细胞及ADCC的杀伤活性,但细胞免 疫依然不能清除有HIV潜伏感染的细胞, 这与病毒能逃逸免疫作用有关,如:
1)HIV损伤CD4细胞,使整个免疫系统的 功能失效;
2)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细胞 不表达或少表达病毒结构蛋白,使宿主长期呈 “无抗原状态”;
并发卡波济肉瘤(Kaposi sarcoma) 。
在感染后10年内约有50% 的人会发展为AIDS。AIDS的5 年间死亡率约为90%,多于临 床症状出现后2年内死亡。
卡氏肺孢虫肺炎
白色念珠菌感染
卡波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瘤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V的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 有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神经细胞 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 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 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 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观点: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李睿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与特性
一、逆转录病毒的种类
亚科名
逆转录病毒的分类及其代表病毒 代表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爬虫类)蛇病毒
慢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亚科
(禽类)rous肉瘤病毒(RSV)、rous 相关病毒(RAV)、其 他鸡肉瘤病毒、禽白血病病毒(ALV)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a)HIV无症状携带者 b)艾滋病患者
传播途径
1)性传播: 同性恋 异性恋
2)血液传播:医源性 吸毒者
3)母 婴传播:胎盘 产道 哺乳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表现
1)原发感染(急性
感染期)
HIV进入机体后病毒开始复 制,约在8~12w时出现病毒血 症,此期病毒在体内广泛播散, 并开始在淋巴样器官种植,3~ 6w在许多病人(50%~70%) 体内发展成急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样表现,其后大多数病毒以 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 染色体内,进入长期的、无症 状的潜伏感染期。
HIV主要有两型:
HIV-1型:即通常称谓的HIV,世界上的AIDS多由 HIV-1所致;
HIV-2型:1986年在西非发现一种与HIV-1不同的 逆转录病毒,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超过40%, 称为HIV-2型,只在西非呈地区性流行。
发现历史
1981年6月美国首次报道 1983年和1984年从AIDS患者分离到病毒 1986年正式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变异性
生物学性状
HIV基因组可发生变异,最易变异的是编码包膜
糖蛋白的env基因和调节基因nef。
估计病毒env基因核苷酸变异概率每年每个位点约 0.1%,其变异率与流感病毒相似。
根据nef基因序列的异同将HIV-1分为M、O、N等3组 (group)12个亚型(subtype);HIV-2型为A~F等6个亚型。
衣壳: 为衣壳蛋白(P24,具有高度特异性)
核衣壳外为两层膜结构
内层为内膜蛋白(P17 )
外层脂质双层包膜
刺 突 gp120,gp41(跨膜蛋白)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生物学性状
病毒基因组全长约9200bp, 其5’端和3’端各有一段相同的 核苷酸序列,是长末端重复序 列(LTR),中间含有env 、pol、 gag 3个结构基因和tat、rev、 nef、vif、vpu、vpr等6个调节 基因。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生物学性状
结构基因
env基因:编码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胞膜的融合;
gp120:有病毒颗粒与NT抗体及宿主细胞表面
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pol基因:编码产生逆转录酶(p66/ p53)和整合酶(p31),与
病毒的复制有关。
gag基因:编码产生蛋白前体,经酶解后形成3种蛋白(P17、

b.HIV的gp120与细胞膜上的MHCⅡ类分
子有一同源区,抗gp120抗体能与这类T细胞起
交叉反应,即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使细胞造成
免疫病损害或功能障碍。
3)HIV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病毒激活T细胞凋亡基因,表达FAS受体,
当其与细胞表面FAS结合后最终导致
感染细胞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3.机体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1)选择性地侵犯CD4+T 细胞, CD4/CD8比例倒置,导致免疫功能紊 乱。
2)HIV感染后B细胞多克隆活化,出 现高丙球蛋白血症,循环血中免疫 复合物及自身抗体含量增高,但对 新抗原刺激的应答受到很大阻碍。
3)单核-巨噬细胞也表达少量CD4 分子,受HIV感染后通常不被杀死, 成为感染后较长时期的病毒储存者。
b.HIV增殖时可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cDNA, 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
c.感染T细胞表面的gp120与非感染细胞的 CD4结合,细胞融合死亡,T细胞减少。
2)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a.受染细胞膜上表达病毒的包膜糖蛋白, 可激活特异性CTL的识别,或与特异性抗体结 合后通过ADCC作用而破坏细胞;
抵抗力
生物学性状
HIV的抵抗力不强,以下条件可被灭活:
1) 56℃加热 30min; 2) 冻干血制品需68℃ 72h方能保证污染病毒的灭活; 3) 高压蒸气灭菌(103.4kpa/121.3℃)20min可被灭活; 4) 10%漂白粉液、0.5%次氯酸钠、50%乙醇、35%异丙醇、
0.3%H2O2、0.5%来苏等消毒液中室温10min保证完全被灭 活。
1983年,卢克•蒙塔格尼尔(Luc Montagnier) 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者身上提取出了 一种病毒,并将其称为“淋巴腺相关病毒”(简 称LAV)。为了获得世界病毒学界权威的认可, 蒙塔格尼尔把病毒样本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所(简称NIH)的罗伯特·盖洛(Robert C. Gallo),请他帮助鉴定和审阅。
无症状的潜伏期内一般不能或很少从 外周血中检测到HIV抗原;
进入AIDS相关综合征或典型AIDS期, 于外周血中均可查到病毒抗原、核酸及抗 体。
检测抗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 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IV或感 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 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复 一次。为防止假阳性,可做Western blot (WB, 蛋白印迹法)进一步确证。
(AIDS-rilated complex,ARC) 早期 有发热、盗汗、全身 倦怠、体重下降、皮 疹及慢性腹泻等胃肠 道症状,并有进行性 淋巴结病及舌上白斑 等口腔损害。
临床表现
4)典型AIDS
致病性与免疫性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合并各种条件致病菌(如 分枝杆菌、念珠菌、卡氏肺孢 菌等)或其他病毒(如EBV,CMV、 HHV-8型等)感染;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双体结构。
3.病毒体含逆转录酶。
4.病毒增殖的突出特点是在复制病毒 RNA时要通过DNA复制中间型 。并与宿主细 胞的染色体整合。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是 获 得 性 免 疫 缺 陷 综 合 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的 病 原 体 , 俗称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绵羊脱髓鞘性脑白质炎病毒 ( visnavirus)、绵羊肺腺瘤病毒(maedi virus)、马传 染性贫血病毒(EIAV)
灵长类泡沫病毒、猫、牛、人泡沫病毒(human foamy virus)
二、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1.病毒为球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
但在室温下可存活7天
流行病学
2004年底UNAIDS报告全球约有3940万感染 者
亚洲约有1001万感染者 全球每天有15000人感染HIV
HIV感染者数
1-50 51-100 101-500 501-1000 1001-5000 500010000 >10000
中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情况(按省份分布,1985-2001)
3)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一些区段的高变异性, 致使不断出现新抗原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
4)HIV对各种免疫细胞均有损害。故表明机 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HIV一经感染便 终生携带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法
HIV感染早期呈病毒血症时,从病人血 液、脑脊液和骨髓细胞中能分离到病毒, 从血清中查到HIV抗原;
P24、P15)。
调节基因: tat、rev、nef、vif、vpu、vpr
tat、rev和nef的产物对HIV表达的正、负调节以及对维持
HIV在细胞中复制平衡和控制HIV潜伏有重要意义。
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对病毒转录的调控起关键作用。
病毒的复制
生物学性状
HIV病毒体的包膜糖蛋 白刺突与细胞上的特异受 体结合,然后病毒包膜与 细胞膜发生融合。核衣壳 进入细胞质内脱壳,释放 其核心RNA进行复制。
宋鹏飞,男,18岁,是目前中国惟一个公开自己姓 名的艾滋病毒携带者。1998年2月,宋鹏飞在家不小 心被剪刀刺伤腿部。在当地医院,医生以贫血为由 给宋鹏飞输血。其间,因手术失败,宋鹏飞先后被 输血1350CC,随后转到北京304医院,在入院常规 检查中,被证实感染了艾滋病毒。治疗期间,因媒 体披露,宋鹏飞被迫公开了自己的姓名,一度成为 中国的名人,曾作为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代表参加了 在马来西亚和南非举行的“世界艾滋病会议”。两 年来,他坚持使用“鸡尾酒疗法”,以抑制病毒的 扩散,每年的医疗费达15万元。因当地村民拒绝他 回乡,一家三口在北京暂住在一处破旧的危楼里。 目前,全家已完全失去经济来源,急需社会救援
4)HIV感染所致神经细胞损害:约 有40%~90%的AIDS患者出现不同 程度的神经异常,包括HIV脑病、 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炎和严重的 AIDS痴呆综合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HIV对CD4+T 细胞损害的机制
1)病毒感染对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a.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的出芽 释放,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HIV蛋白进行分离, 再经传移电泳将不同蛋白条带转移于硝酸纤维膜上, 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染色, 就能测出针对不同结构蛋白抗体,如抗gp120、gp41、 P24抗体,特异性较高。
在非洲主要流的是HIV-1的 A、C、D、和E亚型,我 国云南省感染者主要为B和C亚型。全球流行将以C和E亚 型为主,另外各亚型的流行时间和传播情况也不同。
培养特性
生物学性状
HIV仅感染表面有CD4+的 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实验 室中常用正常人T细胞分离 病毒。感染病毒的细胞出现 CPE。动物模型可用HIV感染 恒河猴和黑猩猩。
然而,仅仅一年后的1984年5月,盖 洛及其研究组同事也在《科学》杂志上 发表文章,宣布他们独立从艾滋病人外 周血淋巴细胞中鉴定出了一种病毒,称 为“人类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简称 HTLV-Ⅲ)
形态结构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核衣壳
生物学性状
核心(圆柱状) 两条相同单正链RNA、逆转录 酶和核蛋白
(哺乳类)鼠肉瘤病毒(MSV)、鼠白血病毒(MLV)、鼠内源 性病毒、猪肉瘤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猪白血病病毒、 鼠乳腺瘤病毒 (灵长类)灵长类肉瘤病毒、猴白血病病毒、狒C型肿瘤 病毒、mason-pfizer猴病毒(MPMV)、langur病毒
(人)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Ⅴ型(HTLV-Ⅰ、Ⅱ、 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