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09秋社会工作周娟贞
【摘要】近年来,刑事犯罪出现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涉足犯罪的时常发生,其中盗窃、抢劫、伤害、敲诈勒索居多,也有的属于非常严重的暴力犯罪,如:杀人、放火、强奸等。
青少年犯罪现在影响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想要根本彻底的改变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就应找到犯罪的根源。
就是正确的教会青少年及他们的家长,老师的处理方法。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有关部门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探究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寻找防御对策,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防治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数量剧增,犯罪率显著上升。
(二)犯罪主体多元化。
(1)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明显。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60%左右。
(2)女性犯罪增加。
女青少年犯罪以财产性犯罪和性犯罪为主,目前全国女性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案的15%。
(3)辍学“双差生”、“困难生”犯罪居多。
(三)犯罪类型既复杂多样又相对集中。
抢劫、伤害、杀人等暴力型犯罪日渐升级,全国暴力型犯罪占整个青少年犯罪案的75%左右;淫乱、涉黄、涉毒等新类型有增无减,该类犯罪占整个青少年犯罪案的15%左右。
(四)青少年犯罪向恶性化、团伙化方向发展。
青少年团伙化犯罪比重有所增加,青少年犯罪案中有70%属团伙作案。
此外青少年犯罪呈恶性化趋势,目前全国刑事犯罪案中青少年犯罪占65%。
针对犯罪原因,新派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龙勃罗梭强调了犯罪的人类学的、遗传学的原因。
凯特勒在其著作中阐明了犯罪的社会原因,提出了“社会制造犯罪、犯罪人只是社会制造犯罪的工具”的著名论断。
菲利也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即犯罪是犯罪人人类学原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日本学者团藤重光也认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人格的现实化,即在犯罪行为的背后预想行为人潜在的人格体系,犯罪行为与人格不可分离;人格的形成虽受素质、环境的制约,但又是主体自身的努力形成的,因此,可以针对人格态度对行为人加以非难。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犯罪人人格的外化,又是犯罪人所处外部环境对其起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已满18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则属于青年范畴,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较之未成年人已大大成熟,但仍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巩固。
这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引导走向正途。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由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时期,心理远远小于生理年龄,对青少年造成错觉。
从生理变化来看,青少年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或发育趋于成熟,从心理变化来看,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增加,对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加强;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易受暗示;好胜强易冲动。
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尚不完备,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理智等方面均不够成熟。
总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而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
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双方面的正确引导。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的教育和言传身教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家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因素会影响到孩子对家庭的恐惧、叛逆、不愿意回家,在社会上游荡,结交损友,最后就会迫不得已的犯罪。
如果父母关系和睦,有一定的空余时间陪孩子聊天沟通,知道孩子现在心里想什么,有什么
样的打算,并对其的所做所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成为孩子朋友的并不是老师。
那么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的就只有欢声笑语。
(三)社会因素
虽然中国现在提倡小康社会,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但毕竟贫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当看到人家处处比自己好,而又碰巧此人必求上进,嫉妒心极强,家里的经济条件又无法满足他,他又知道社会现在的种种黑暗时,在这种打击下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想法和做法。
这些就应该由社会负起责任,做到公平公正,而不是把关系放在第一位。
看中实力和能力,为那些有志之人提供翻身的机会,让穷苦的孩子看到希望,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群体中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另外还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清楚不论少年、中年、老年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安、海关、司法等直属机关不能单单只是惩罚,还要引导他们在今后走向正确的道路,意味的惩罚并不能杜绝再次发生。
在影视文化方面不能为了一时的片场收入而播放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片。
只有全社会都作出努力,整个社会才会有所缓和。
(四)教育原因
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基本上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少部分还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高级、专业的科学文化水平。
这样的人犯罪的几率远远少于那些中途辍学或者是初中在外务工人员的犯罪几率。
这时就应该在社区内召集并办理学校,加强那些青少年的教育,以防他们禁不住外界的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一)要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
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和社会也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来提高家长的素质,比如学校或社区开办“家长学校”,或有
关部门和家长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
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
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同时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三)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1.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2.[意]恩里科。
菲利:《实证派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3.[意]恩里科。
菲利:《实证派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4.[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创文社1990年第三版第25页。
5.《光明日报》,1996年2月23日,第三版
6.《犯罪学教程》,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