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R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摘要] 目的研究椎管肿瘤诊断中核磁共振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诊治的椎管肿瘤60例患者为对象,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诊断结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度96.67%,2例患者出现误诊。
结论核磁共振在诊断椎管肿瘤中发挥出显著的优势,准确度比较高,结合相关资料能做出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提升治疗方案的准确度。
[关键词]椎管肿瘤;核磁共振;诊断结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RI in the diagnosisof spinal canal tumor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pinal canal tumors diagnosed and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ll of whom were examined by MRI, and the clinical data and diagnostic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RI was 96.67%, and 2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Conclusion MRI play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canal tumors with relatively high accurac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data, it can make diagnosis,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basi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reatment.[Key words] spinal canal tum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result椎管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早期很难察觉。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方式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明的椎管内神经鞘瘤25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
结果25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壤段各2例、胸段13例、腰段8例。
MRI均能清楚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后肿瘤实体部份明显强化,肿瘤与临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加倍清楚。
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椎管椎管内神经鞘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占成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25%。
MRI对术前定性、定位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超级重要的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式1. 一般资料本院2002年2月~2007年10月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明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在19-63岁,临床上以单侧或双侧上肢肌力消退或感觉异样就医,以双下肢肌力消退或感觉异样就医9例,以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就医3例。
2. 检查方式MRI扫描用国产鑫高益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脊柱线圈常规自旋回波(SE)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成像: T1WI TR/TE=350-400/20-25ms,T2WI TR/TE=4000/125ms,扫描层厚2-5mm,层距离2-5mm,矩阵256-252,视野(FOV)为36cm,全数病例均采用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注射剂量为。
结果肿瘤位于颈段和颈胸交壤段各2例(图3),胸段13例(图1),腰段8例(图2)。
肿瘤位于脊髓前方3例,位于脊髓后方5例,偏右边11例,偏左侧6例。
肿瘤呈类圆形6例,长椭圆形13例,分叶状6例。
18例MRI 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脊髓肿瘤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

脊髓肿瘤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脊髓肿瘤是指发生在脊髓或者脊髓膜上的肿瘤。
它可以是原发性的(起源于脊髓或脊髓膜的细胞)或继发性的(从其他部位扩散到脊髓或脊髓膜)。
脊髓肿瘤可以压迫或破坏脊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评估脊髓肿瘤的最佳方法之一,可以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并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显著的医学价值。
1.什么是脊髓肿瘤脊髓肿瘤也称之为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任何节段及与脊髓相近组织的肿瘤。
脊髓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和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相关。
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质,可能与压迫或损伤正常神经组织,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脊柱变形等症状。
脊髓肿瘤的类型和病因各有不同,但最常见的类型是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
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来进行治疗。
大部分良性脊髓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脊髓肿瘤预后较差。
1.什么是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高清晰度的体内图像。
相比于传统的X光、CT等成像技术,MRI可以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人体组织结构图像并且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辐射。
其原理是利用人体内水分中氢原子固有的核磁共振信号,通过控制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强度和方向,使其发出特定频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重组,就可以生成一个详细的人体内部图像。
由于该技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上直接成像,不需椎管内药物注射即可达椎管造影效果,现已被广泛用于脊髓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脊髓肿瘤在磁共振的成像在MRI图像中,脊髓肿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异常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明显增加。
肿瘤通常呈现为均匀低信号或均匀高信号,但也有些肿瘤呈现为不均匀的信号强度。
T1加权图像上,脊髓肿瘤通常呈现为低信号,其原因是肿瘤细胞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1值)长,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亦低;而在T2加权图像上,脊髓肿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其原因是肿瘤中含有的自由水使得肿瘤的T2值增加。
椎管肿瘤的MR诊断

不同部位肿瘤的特征
硬膜外肿瘤:椎体骨质改变;硬膜囊和脊髓受压,蛛网膜下腔变窄;MRI“笔 尖征”;肿瘤依附硬脊膜生长。
髓外硬膜下肿瘤:脊髓造影示蛛网膜下腔充盈缺损、增宽;“杯口征”;脊 髓受压。
脊髓内肿瘤: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
室管膜瘤
病理: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腊肠
T1WI-Sag +C MR0109065
T1WI-Sag +C
T1WI-Cor +C
T1WI-Ax +C MR0109065
(T12髓外硬膜内)神经鞘瘤
MR0109471
男
52岁
MR0109471
男
52岁
(T12-L1椎管内肿物)神经鞘瘤 伴出血囊性变
脊膜瘤
病理:多数为良性,多位于髓外硬膜下,直径多2-3.5cm,单发,实质性,
星形细胞瘤:儿童多见,好发于颈、胸段,累及范 围广泛,境界不清,多呈偏心性生长,常位于脊髓 偏侧和后部,出血、囊变相对较少。 血管母细胞瘤:多偏于脊髓背侧,囊性成分多,可 见明显强化的附壁结节,点状、索条状血管流空为 其特征。 神经鞘瘤、转移瘤。 非肿瘤性病变:多发性硬化、横断性脊髓炎和脊髓 梗死等。
T2WI-Ax
MR0112485
T1WI-Ax
T1WI-Ax +C
MR0112485
T1WI-Ax +C MR0112485
MR012842
硬膜外肿瘤
较为少见,占椎管内肿瘤15%,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多由邻近骨组织恶性
肿瘤侵入及远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 常见淋巴瘤、转移瘤
小
结
首先应鉴别肿瘤相对脊髓及硬膜所在的位置
核磁共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41例

核磁共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41例目的:提高核磁共振技术在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和诊断中的精确率,并对MRI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方法:回顾并总结分析41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结果与表现。
结果:41例中神经鞘瘤为24例,神经纤维瘤13例,其中单发12例,1例为多发。
成神经细胞瘤1例和节细胞瘤3例。
长T1、长T2共23例。
4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有囊变4例。
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临床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椎管;神经纤维瘤;核磁共振;神经鞘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瘤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占据椎管内肿瘤的比例达20~35%,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1-3]。
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是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4-6]。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基本都属于良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椎管内各类肿瘤中最高的[7, 8]。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总共分析了我院1998~2009年收治的41例神经源性肿瘤病人,其中男23例,女18例。
年龄范围分布在6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岁。
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的及手术方法进行过证实。
1.2检查方法使用GE 0.25T磁共振机。
所有病例都采取GE0.25T MR扫描仪行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表面线圈。
扫描具体的方式为:平扫为矢状位SE序列T1WI TR/TE 471/10.6ms,T2 WI TR/TE 2875/110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1ms,T2WI TR/TE 2780/112ms;冠状位T1WI TR/TE 108/5.6ms。
间隔和层厚为5mm,层距为2mm,矩阵为256×256。
各例均进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
增强扫描用扎喷酸葡胺做造影剂,剂量定为每千克体重0.1毫摩尔。
1.3影像分析采用双盲法由三名副主任医师对影像学进行阅片诊断:病变的观察应该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病变信号的强度、占位效应和在进行过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的程度与形态。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庄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明苏仲生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一位[1]。
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脊膜瘤,少见的有脂肪瘤,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本文收集26例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并对其它髓外硬膜下肿瘤作以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岁。
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为颈部或腰背部疼痛,伴双侧或单侧肩臂部麻木及两侧或一侧下肢肌力减退。
所有病人均经GE OPTIM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平扫采用矢状位SE脉冲序列T1WI TR/TE 360/10.8ms,T2WI TR/TE 2925/102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2ms,T2WI TR/TE ,2800/105ms;冠状位T1WI TR/TE 110/5.4ms;层厚4mm,层距1mm。
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 结果神经鞘瘤共19例,均为单发,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联合受累,3例位于硬膜外。
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者12例,等T1长T2 5例,混合T2 2例;其中6例伴有囊变。
共同特点为病变均呈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界光滑,多偏于一侧,脊髓受压变形;有13例肿瘤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有9例可见肿瘤穿过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5例做增强扫描,其中呈环状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4例。
单发神经纤维瘤7例,有1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硬膜内外受累2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类似,以长T1、长T2信号改变多见;同时伴有囊变3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讨论3.1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2],目前被认为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胸段常见;大多数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属良性病变,发生恶变的机率较低。
磁共振成像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率 约 占 1 t 以神 经纤 维 瘤 和神 经 鞘 瘤 多 见 ; 多 / 4; 大 属于 良性病 变 , 因起病 隐 匿 , 进展 缓慢 , 病程 较长 , 临
【 bt c】 0 jc v T s r R a r it p an u g it o n e l i l p la o le f R . t d A s at r bet e o e a h I t e o n a i r e c u r adt i c p ctnv u o M IMe o s i r e c M f u s f r n e o n m s e s l h c n aa i i a h
S h  ̄ X hn . e at n a il y S ax rvnil epes si lT iu 3 0 2 C ia u u uC eg D p r metfR doo , h i o i a o l Hopt , aya 00 1, hn o g n P c P a n
纤 维瘤 术 后 复 发 恶 变 )2例 神 经鞘 瘤 术 后 复 发 , , 神 经鞘 瘤 中 2例 为椎管 内多发神经 鞘瘤 。 成 像 设 备 为 : 采 用 Se n vno 1 T 和 i mesA at . 5 SE N geo o30T高场 超 导性 磁 共 振 扫 IME SMant m . 描 仪 。全部病 例均 行 MR常规平 扫 ,部分 加增 强 扫
【 ywod 】Mant sn c aigN ol m ; pn aa; re h a mos Ke r s geir oa e m gn ; epa sS ia cn Ne et t r ce n i s l l v s 管 内常见 的肿 瘤 , 病 N ) 发
MR对椎管内脊索瘤的诊断价值

1 1 临床 资 料 : . 收集 2 0 年 1 07 2月 至 2 1 0 0年 6月 经 病 理 中尤 为 明显 _ 。本组 8 有 此 表 现 。增 强 后 脊 索 瘤 强 化 程 度 2 ] 例 证实 的 9例椎 管 内脊 索 瘤 。 男 6例 , 3例 。年 龄 3 ~7 女 3 2岁 , 不 等 , 本组 病 例 增 强 6例 表 现 为轻 度 强 化 , 2例 表 现 为 中度 强 这 ] 平均 5 岁 。均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颈 段 4例 , 段 2例 , 2 胸 腰 化 , 与其 相对 少 血 供 的 病 理 特 征相 符 。 江 波 等 口 研 究 发 现
行 CT平 扫 及 增 强 检 查 , 用 Se n as u c 使 i me sDu lo r eCT, 影 剂 质 见 异 常 信 号 , T上 相 应 表 现 为 骨 质 破 坏 , 与 椎 管 内 肿 块 造 C 但 采 用 非 离 子 型造 影 剂 碘 佛 醇 1 0 。 0 mI
本 文对 我 院收 治 的 经病 理 证 实 的 9例 少 见 的椎 管 内脊 索 瘤 的 映 了脊 索 瘤 组 织 内 较 多 的黏 液 基 质 以 及 肿 瘤 细 胞 的 空 泡 样 改 MR表 现 进行 回顾 分 析 , 提高 对 它 们 的 认 识 。 以
1 资 料 和 方 法
变 。 当瘤 组 织 内纤 维组 织 将 肿 瘤 实 质 分 隔 , MR 即 出现 特 在 I 征 性 的蜂 窝 状 表 现 。 这种 蜂 窝 状 表 现 在 T2 或 增 强 后 图 像 WI
段 3例 。
脊 索 瘤 为缓 慢 持 续 性 强 化 , 为 此 征 象 具 有 鉴 别 诊 断 意 义 。 认 12 检 查 设 备 : . 9例 均 使 用 Se n is3 O 超 导 型 其 病 理 机 制 不 详 , 测 是 由 于空 泡样 的 肿 瘤 细 胞 及 肿 瘤 黏 液 i me sTr . T o 推 磁共 振 扫 描 仪 , 段 使 用 颈 线 圈 , 速 自旋 回 波 序 列 ( S ) 颈 快 F E 矢 基 质 具 有 吸 附 和 积 聚 G —D A 分 子 的 结 果 。本 组 有 1例 d TP
浅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在运 动 卜 有 阻碍 的有 1 0 人 、由于椎 管肿 瘤导 致 的根痛 主要 有 8人 、 由于 椎管 肿瘤 而 导致 了肌 肉的萎缩 的 问题 的主要 有 7 人 、由于椎管 肿瘤 而 导致 了在 头 的位置 上有 问题 的主 要有 5 人 ,由于椎 管肿 瘤而 导致 了在正 常 的呼吸 上有 困难 的主 要有 4人 。 2 . 2肿瘤 的分 析 根据 肿 瘤生 长的位置 不 同我们 主要 可 以讲肿 瘤分 为 三大类 : 第一 ,位 于脊髓 之 外硬模 之外 的肿瘤 : 主要只 有 由于病 变转移 的瘤 子和 由于脂 肪而导 致的 瘤子组 成 的。这 种瘤子 在检 查 的时候发 现在 核磁 共振 的检 查过 程 中发现 了有形 状不 是非常 规则 的肿 瘤 的影 子 ,并且 庄脂肪 的检查过程 中没有 办法准 确的掌 握其排列 的顺序 ; 第 二 ,脊髓 之外 的硬 膜之 下 的肿瘤 : 主 要 包含神 经瘤 以及 神经 的纤维 瘤再 加上 由于 脊膜 的病变 而产 生的肿 瘤 。 这些 瘤 都容 易导致 脊髓 所 受 的 力过 大导致 的变形 ,并 且逐渐 的发生 移位 的现 象 。 在 进 行核 磁共 振 的扫描 的过 程 中发现 了脊柱之 间的空 隙变 大 , 瘤 体 的 病 变 导致 了 隙变 得不 是非 常 的平均 。 第三 ,脊髓 之 内的 肿瘤 :主 要包括 在 脊髓 的 内部 的不规 则形状 的细 胞瘤 以及 在室 内 的血管 的肿 瘤还 有在 血管 上 附着 的肿瘤 。 这种 肿 瘤 主 要表 现 的是 血管 扩 张 并且 不 断 的增 粗 并且 出现 了 界 限的 不 明显等 问题 。
MRI功能成像技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MRI功能成像技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分析MRI功能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100例疑为椎管肿瘤患者,入选患者均行CT检查和MRI功能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MRI功能成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MRI功能成像技术在椎管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MRI功能成像;椎管肿瘤;诊断价值椎管肿瘤是出现在椎管及脊椎相邻接的组织结构出现的肿瘤,主要包括髓外肿瘤、硬脊膜内髓外肿瘤、髓内肿瘤。
椎管肿瘤的出现,会压迫脊髓,引起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肝厥丧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1]。
椎管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
MRI功能成像是椎管肿瘤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在临床获得推广使用。
为了观察MRI功能成像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100例疑为椎管肿瘤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100例疑为椎管肿瘤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为20~86岁,平均为(53.6±4.5)岁。
入选标准:疑为椎管肿瘤患者,且经手术病理检查。
排除标准:未经手术病理检查。
1.2方法入选患者均行CT检查和MRI功能成像检查。
①CT检查:本次研究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常规平扫,患者保持俯卧位,螺距1mm,层厚8mm,电流220mA,管电压120kV,扫描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
②MRI功能成像检查:本次研究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1.5T MRI仪进行扫描,胸段扫描:SE序列矢状位,横断面加权像T1WI,TE25ms,TR800ms;FSE序列T2W1,TE115ms,TR4000ms,间隔5mm,层厚5mm;腰段扫描:SE序列矢状位T1WI,TE25ms,TR650ms;FSE序列T2W1,TE117ms,TR4000ms,间隔5mm,层厚5mm。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0期185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刘芳(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200)0 引言椎管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肿瘤的具体病发部位可以将椎管肿瘤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和髓外硬膜外肿瘤三种;由于椎管肿瘤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较低,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1]。
在以往的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椎管肿瘤诊断方式是CT 扫描检查,但CT 扫描检查的检出率不高,且难以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椎管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率,本文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89例椎管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的诊断结果作简要分析,并与常规CT 扫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椎管肿瘤患者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其中89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在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当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在19-78岁,平均(47.64±5.82)岁;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在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学会的支持下完成。
纳入标准: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椎管肿瘤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2]。
1.2 方法1.2.1 常规CT 扫描检查:先对这89例患者采用常规CT 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的CT 扫描操作方法为:采用多层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的椎管和周边位置进行扫描,CT 扫描时主要以横断位置为主;然后在CT 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进行CT 增强扫描,扫描仪横断位置和矢状位、冠状位为主,扫描的层厚为5 mm ,扫描时的间距为1.5-3.0 mm 。
腰椎管神经鞘瘤MR诊断

腰椎管神经鞘瘤MR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影像资料。
结果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呈卵圆形和哑铃状,T1加权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为高或稍高信号,内部可见囊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病灶可延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
结论MRI可对肿瘤准确定位,通过各种MR征象分析,对肿瘤定性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腰椎管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神经鞘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好发于颈段及胸段椎管,腰椎管内相对少见。
腰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同腰间盘突出症混淆,延误治疗。
作者收集腰椎管神经鞘瘤14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其MRI表现的认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神经鞘瘤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3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腰痛、跛行等,病程20 d~5年。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 2 方法全部病例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脊柱线圈,矢状位T1WI,TR617 ms,TE8.1 ms,T2WI,TR2500 ms,TE109.3 ms,冠状位T1WI,TR617 ms,TE8.1 ms,横轴位T1WI,TR700 ms,TE8.7 ms,层厚4.0 mm,层距1.0 mm。
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0.1 mmol/kg,注药后即行矢状位、横轴位T1WI扫描,部分病例行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14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全部单发。
圆形或卵圆形9例,哑铃状5例,其中4例延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
肿瘤长径0.8~7.0 cm,平均长径4.3 cm。
T1加权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9例,T2加权高信号10例,稍高信號4例,病灶伴囊变坏死6例,囊变区T1加权为更低信号,T2加权为更高信号。
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效果。
方法:搜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5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1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2.88%。
定位诊断率与定性诊断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检查的最好方法,能有效的对其发病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诊断率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强弱、强化特征。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核磁共振;手术病理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诊断的最好方法,如医师的技术成熟,其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能达97%以上,定性诊断率也能达到70%以上[1]。
椎管内肿瘤是一类特殊性的疾病,其早期症状轻、体征不典型,如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极容易造成误诊,给患者带去一定的精神及经济压力。
2015年5月-2016年6月本院共收治经核磁共振及术后病理两种方式进行检查的患者59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13~68岁,平均(41.3±4.6)岁。
其中以疼痛为首发症状的23例;以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17例;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19例;以括约肌功能异常为主的19例。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都经核磁共振检查及手术治疗,对椎管内肿瘤核磁共振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检查的阳性情况。
1.2.2 检查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
检查的仪器为飞利浦0.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常规行矢状位T1加权像(WI)TSE 400/11 ms,FA 90度,T2(WI)TSE3500/120 ms,FA 90度;横断位T2(WI)TSE 3 500/120 ms,层厚4 mm;部分加扫冠状位及抑脂序列(STIR)。
椎管内常见肿瘤MR诊断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增强扫描
三 神经鞘瘤MR诊断
(一) 概述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 氏细胞,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肿 瘤的29%,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 病理: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少数可多 发,常累及神经后根,故90%的神经鞘瘤位于椎管后外侧; 肿瘤直径通常仅几厘米,有时较大易发生囊变,甚至出血。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向椎管外生长而呈哑铃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五 转移瘤MR诊断
(二) MRI诊断 1 椎体转移瘤常见于胸椎,椎体可有形态异常, 但椎间盘未见异常改变。 2 病变局部硬膜外见一异常信号软组织肿块,硬 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变形,在肿块与脊髓之间见 一线样低信号(为硬脊膜)。 3 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少数可呈低信号。 4 增强扫描病变呈现明显异常强化。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五 转移瘤MR诊断
(一) 概述 硬膜外转移瘤与椎体转移瘤常同时存在。以胸段最多见, 腰段次之,颈段少见。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是最常 见的首发征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 病理:转移途径有:经动脉播散;经椎静脉播散; 经淋巴系统播散; 经蛛网膜下腔播散;邻近病灶直接 侵入椎管。血行转移者多位于硬膜外腔之侧后方,可影响 椎体及附件, 但椎间盘不受侵犯;恶性淋巴瘤可经淋巴 系统侵犯椎管内结构,但较少累及椎体。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椎体转移瘤
六 淋巴瘤MR诊断
腰椎椎管肿瘤mri诊断标准

椎管内肿瘤首选MRI检查,既可定位又可定性,尤其在定位诊断上,MRI具有独特的优势。
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按肿瘤的发生部位,椎管内肿瘤可分为:
1、髓内肿瘤:脊髓增粗,伴有囊性变及病变部位上下端脊髓空洞形成,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硬膜外间隙变形是髓内肿瘤的特征;
2、髓外硬膜下肿瘤:“硬膜下征”表现为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向健侧移位是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特征;
3、硬膜外肿瘤:提示硬膜外病变的主要依据是“硬膜外征”,即肿瘤与脊髓之间T1WI可见低信号裂隙,此为硬脊膜影像及受压变窄的蛛网膜下腔。
肿瘤侧椎管内脂肪中断。
局部硬脊膜增厚。
可伴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
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目的探讨MRI在定位、定性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资料。
结果髓内肿瘤8例,7例诊断正确。
髓外肿瘤30例,诊断均正确。
按解剖隔间定位诊断正确率97.3% ,定性诊断正确率75%。
结论可借助任何角度扫描,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标签:椎管内肿瘤;MRI诊断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MRI 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
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
病程2月~5年。
1.2方法使用西门子0.35T永磁MRI。
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
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2.1部位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
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
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
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
2.2 MRI表现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
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
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
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
方法66例椎管肿瘤患者,对患者分别实施常规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准确率93.9%(62/66)高于常规CT检查的80.3%(53/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对于常规CT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更加可靠,可作为椎管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核磁共振;椎管肿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肿瘤现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典型的医学难题。
椎管肿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在不同部位,如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等,其中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较为常见。
早期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椎管肿瘤诊断中除了依据症状表现外,各类影像资料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合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探究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
所有患者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61.2±8.2)岁。
其中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脂肪瘤、14例神经纤维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
就诊时10例患者主诉存在运动障碍、23例主诉存在肢体麻木感。
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诊断、治疗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CT检查:按照常规CT诊断仪器操作方法对患者实施检查,扫描椎管以及周边位置,主要以横断位置扫描为主,在CT平扫的基础上,部分患者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实施椎管造影CT增强扫描,记录病灶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王瑞举【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对其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例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例.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制定肿瘤切除手术方案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8(026)006【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作者】王瑞举【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椎管内肿瘤,其发病率约为25%~30%,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瘤等,其中高发的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1]。
浅谈mr环状强化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价值

浅谈摘要目的:研究环状强化诊断推管神经鞘瘤的价值。
方法:病理证实的、mr 表现环状强化的椎管神经路瘤16例。
mr检查包括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t1wi,矢状位的t2wi以及gd-dtpa增强扫描。
结果:显示16个肿瘤。
11个肿瘤是单环状强化,其中5个形态不规则,6个形态规整环内壁不规则,另5个呈小的多环状强化。
结论:单环或多环状强化是椎管神经鞘瘤的重要征象。
关键词脊椎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神经鞘瘤是常见的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肿瘤可发生囊变, mr增强检查可表现环状强化。
本文收集我院从 1997.02~1998.06mr检查表现为环状强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16例,研究其mr环状强化特征和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mr表现为环状强化神经鞘瘤 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21~64岁,平均年龄37岁。
所有检查使用 elscint公司 gyrex v dlxo.5t超导mr扫描仪,采用se序列,t1加权tr/te=400~600/20ms,矩阵180x256,4次激励;t2加权tr/te=3000~4000/80~100ms,矩阵256x256,2次激励,视场 26~32cm,层厚5mm,层距5mm。
增强前作矢状、横轴、tl加权和矢状位t2加权扫描。
增强后作矢状、横轴和冠状位扫描。
造影剂为 gd一dtpa,剂量为 0.1mmol/kg 体重。
2 结果16例显示16个肿瘤。
11个肿瘤的t1加权信号低于脊髓、t2加权信号明显高于脊髓与csf相似。
5个肿瘤的t1加权信号等~低于脊髓、t2加权信号高于脊髓,局部信号更高与csf相似。
增强扫描11个肿瘤表现单个环状强化,其中5个形态不规则(图1),6个形态规整环内壁不规则。
另5个肿瘤表现为小的多囊状(小环状)强化。
3 讨论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许旺氏细胞,又称为许旺氏瘤。
在组织学上,神经鞘瘤由antoni a和antoni b两种类型的组织构成。
antoni a富含细胞,由致密的原纤维细胞丛组成;antoni b细胞极少,由疏松的基质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 R诊断价值党计锋(山东省兖矿集团总医院放射科 山东 邹城 273500) 【摘 要】 目的: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神经源性肿瘤的M R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
所有病例均通过M 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1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7例,肿瘤呈长圆形5例,9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8例,长T1信号3例,短T1信号2例,等T2信号3例,长T2信号10例,病灶内发生斑点状坏死2例,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1例,8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3例。
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 R表现,通过M 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9.4;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1)07-0974-03Intravertebral duct neurogenic tumor of MR diagnostic valueDA N G J i-f engDe partment of Radiology,Shandong P rov ince Y ancoal Group General Hospital,Zoucheng273500,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Fo r the neuro genic tumor image analy sis,summa rizes neurog enic co rtical tuber s characteristics a nd diagnostic va lue.Methods:A fter surg ical pathology neuro genic tumo r13cases,all ca ses w ere adopted to spin echo T1-weig hted and T2weighted scan sequence,conventio nal sagittal scan line po sitio n,when necessary,and added axis a nd/o r co ro nal.A ll the case s of cancer by M R images o f the shape,size,site,boundar y,sig nal,o r nec rosis ca psule,and chang e of por e after observing all aspec ts of streng thening case a nalysis.Results:13cases neuro genic tumo r fo und in ce rvical,tho-racic ver tebr a7cases,the tumo r is o blique in5case s,9cases o f cancer,caused by a tumo r signal as T1signal in8case s, lo ng,shor t T1sig nal3cases,such as T1signal signal3cases,lo ng T2le sions in10cases,T2sig nal o ccur s in2case s, speckled necro sis patchy necr osis,3cases of v ariable,1case with cy stic,8case s by scan is obvio usly no t unifo rm agg ra n-dizement5cases,unifor m ag g randizement3cases.C onclusion:The neuro genic tumo r is cha racterized by cor tical tube rs co r tical tube rs,can make the cor rect diagnosis,and acco rding to the cha racteristic and some other spinal canal tumor s in the differ ential diag no sis.【Key words】 N eurog enic tumo r;M agnetic re so nance imaging 神经源性肿瘤在椎管内肿瘤中比较常见,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
目前磁共振是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最佳检查方法,M R检查可多方位成像,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1],但由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与其他椎管内肿瘤相同的M R表现征象,易于引起误诊。
本文对13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 R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作者简介:党计锋(1970-),男,山东省邹城市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 本文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行M 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13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
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T R500/TE15m s)及T2加权(TR3500/TE90m s)序列进行扫描。
扫描层厚为3mm,扫描层间隔为3.3mm,矩阵为192×256,显示野(FOV)为300m m,数据采集次数为2次。
常规扫描方位为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
13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中的5例仅行常规平扫,神经源性肿瘤的8例病例在平扫后再行Gd-DTPA增强扫描。
所有病例均通过M R图974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第21卷第7期 J M ed Imaging Vol.21No.72011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 在13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病例中有3例肿瘤位于颈椎椎管内,2例位于颈胸椎椎管内,2例位于胸椎椎管内,2例位于胸腰椎椎管内,4例位于腰椎椎管内。
肿瘤偏右侧者为5例,偏左侧8例。
肿瘤呈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5例。
肿瘤主要部分均位于椎管内,其中有7例肿瘤沿椎间孔向外生长并导致受累椎间孔扩大,1例仅见神经根增粗而椎间孔不扩大,5例无椎间孔和神经根改变。
13例中有9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1例略显不规整;病灶内信号均匀者5例。
病灶内T 1加权图像呈等长信号8例(图1),短信号2例;T 2加权图像呈等长信号5例(图2.),长信号8例。
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3例,斑片状坏死2例,明显囊变2例,无坏死和囊变3例。
8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图3.4),均匀强化3例,术前磁共振误诊2例。
图1~4 胸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矢状位T 1加权像、T 2加权像及T 1加权像增强图像。
T 1加权像示肿瘤呈长圆形,位于第6、7胸椎水平椎管内,表现为不均匀性长T 1改变。
T 2加权像病灶呈不均匀性长T 2信号改变。
T 1加权像增强图像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其中瘤内坏死区无变化3 讨论 本组13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 RI 表现,M RI 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进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较C T 及椎管造影检查具有明显优势,椎管内的神经源性肿瘤主要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前者主要含有纤维组织成分,而后者是发生于许旺氏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它们可以发生于任何部位的颅神经、周围神经和交感神经。
神经根刺激期,开始只有轻微的感觉异常或疼痛,痛的区域一般固定不变.脊髓受压期,出现肿瘤所在节段以下的肌力减退或感觉减退.脊髓瘫痪期,表现为肿瘤节段以下的完全性瘫痪,运动功能消失.因肿瘤常累及局部脊神经并压迫脊髓,临床常表现为颈背部疼痛,局部发麻、发冷、酸胀感等感觉异常,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躯体肌力减弱、瘫痪、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紊乱等椎体束功能障碍表现[2]。
影像特征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常多发,肿瘤多呈梭形,境界清楚,但无包膜,肿瘤内囊变坏死少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可见于脊髓各节段,以腰段常见,肿瘤多单发,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包膜,生长缓慢.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大多位于髓外硬膜下,有完整包膜,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
磁共振检查能明确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等肿瘤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图像基础。
根据本组13例的M R 观察,可见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在年龄与性别上无明显特殊性,肿瘤主要位于颈胸椎椎管内,好发部位与以往的报道类似[3],根据本组病例的统计,肿瘤均位于椎管的侧方,这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脊神经根上而后者位于脊髓的两侧,具有特征性。
由于肿瘤主要生长于椎管内,病灶常除沿椎间孔向外生长外,主要向椎管的上下两侧生长,所以肿瘤多以长椭圆形居多。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其病灶边缘一般较为光滑规整,内部信号多欠均匀,这主要是由于本病变常易引起坏死囊变,以及神经源性肿瘤瘤体成分的复杂性所导致的[4]。
CT 平扫时肿瘤呈圆形实质性块影,密度比脊髓稍高,脊髓受压移位。
M R 对判断肿瘤与脊髓的关系与肿瘤的范围优于CT ,可多方位观察病灶.肿瘤矢状位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肿瘤上下范围较大,同时累及数个神经根范围,此时肿瘤呈长方形或长条形,横断位图或冠状位可见肿瘤常沿神经向外生长,975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第21卷第7期 J M ed Imaging Vol .21No .72011整个肿瘤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椎间孔扩大,T1加权肿瘤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椎管内神经源肿瘤由于多数属良性肿瘤,一旦定位确定,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手术效果多数良好。
在本组病例中多数肿瘤导致椎间孔的扩大,肿瘤常沿神经根生长,引起椎间孔周围骨质压迫吸收,最终导致椎间孔的扩大,肿瘤还常沿椎间孔向外生长,导致肿瘤呈哑铃形[5]。
在病变早期,肿瘤还未引起椎间孔扩大,此时可见仅受累神经根增粗,因此注意观察神经根的变化有助于对早期病变的发现。
增强扫描在诊断中非常重要,本组所有增强病例均呈明显强化表现,当病灶内发生坏死囊变时,病灶呈不均匀强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