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歌欣赏蒹葭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75e7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1.png)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最经典的十首诗
![蒹葭最经典的十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8f8f60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1.png)
蒹葭最经典的十首诗1、《蒹葭》【先秦】无名氏诗经·国风·秦风〔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蒹葭》【唐】杜甫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3、《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宋】苏轼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4、《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6、《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宋】柳永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7、《送湖南李正字归》【唐】韩愈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8、《卜算子·席间再作》【宋】葛立方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蒹葭赏析(精选5篇)
![蒹葭赏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05ed9fbcd126fff6050b42.png)
蒹葭赏析(精选5篇)蒹葭赏析(精选5篇)蒹葭赏析(一):《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
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
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二):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蒹葭》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5d05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4.png)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aba6e0b307e87100f6962a.png)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8f597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d.png)
诗经《蒹葭》赏析【原文】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⒅。
【注释】⑴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
蒹:末未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
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
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
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sù素):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
溯洄:逆流而上。
从,寻找,追寻。
之:她。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
“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
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⑽(xī夕):干。
⑾湄(méi眉):水边,即河的岸边。
⑿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
跻(jī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⒀坻(chí池):水中小块高地。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
“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⒃(sì四):水边。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⒅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919ad1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3.png)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诗中的美表现在描写秋景的细腻和情感的深刻,以及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坚定和热烈。
诗人通过描写苍苍的蒹葭、白露为霜的景象,营造出凄清落寞的氛围,与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相呼应,表现出一种凄美的美感。
同时,诗中对“伊人”的追求也表现出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美。
]
诗人通过描绘道路的艰难曲折和遥远,来衬托青年男子对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这种手法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男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
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重复的句子和词语也可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a9bae471fe910ef02df82d.png)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导读:诗经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一篇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阅读。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原作】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
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一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曦(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一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2fa61d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d.png)
诗经《蒹葭》全文欣赏诗经《蒹葭》全文欣赏《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经《蒹葭》全文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蒹葭》赏析23480
![《蒹葭》赏析23480](https://img.taocdn.com/s3/m/1c3cd6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蒹葭》赏析23480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传统认为其作者是屈原。
这首诗以蒹葭这种植物为主题,描述了它的生命之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逝去年华的思念和哀怨之情。
本文将对这
首诗进行一些赏析,以展示其美妙之处。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十分引人入胜。
蒹葭被形容为苍苍之色,恰如其实际生长的野外形态。
而“白露为霜”的描写也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季节的寒冷和晨
曦的美丽。
这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相当独特,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其次,这首诗的中间部分借用了“悠悠”来描绘人生的悲凉。
“悠悠”意指长久的漫
长或者孤寂的时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解释说:“悠悠,长)久也;悠(忧)也。
”这里
使用悠悠来形容蒹葭的生命历程,也有深刻的寓言意义。
蒹葭的生命也许很短暂,但它在
短暂的时间里也能经历历史的变迁,甚至在千年之后仍能被人们怀念。
这种深刻的表达方
式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最后,诗的结尾以“黄发垂髫,怀老抱朴”的形象来表现作者青年时期的岁月已远去,白发老去的已成为现实,心中怀抱的,还是那些朴素的情感。
这种悲秋之情让人们感觉到
岁月无情,世事变迁。
但即便如此,诗人仍想保留自己朴素的情感和真正的自我,这是一
种非常感人的情感体验。
总之,《蒹葭》这首诗以婉约清新的语言、悲凉而深刻的内容,表现出了对逝去年华
的思念和哀怨之情,并对生命有着深邃的感悟和品味。
这种美感和情感,共同構築了这首
著名的诗篇。
《蒹葭》赏析(转载)
![《蒹葭》赏析(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262ed6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3.png)
《蒹葭》赏析(转载)《蒹葭》赏析(转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含蓄蕴藉言尽旨远——《蒹葭》赏析(转载)《诗经·秦风》共十首,包括《车邻》《驷》《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大都是东周时代秦地的民歌。
其中的《蒹葭》《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代表诗作,而《蒹葭》被誉为诗人之诗。
初读《蒹葭》,在对其思想艺术不甚理解的时候,感受最强的便是其音乐美。
那优美和谐的旋律,带来的是莫名的感动与伤感。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云:“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声音是表达情感的本源,文字,是人类表达情感以代声音的工具,因此诗歌与声音的密不可分。
”①《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宗白华先生解释,“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
“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嗟叹之”(入腔和行腔),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
②《诗经》集歌乐舞三位一体。
《子罕》篇载孔子晚年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他的正乐,大概就是将三百篇的诗整理得能上管弦,而且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蒹葭》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单一而鲜明的节奏上。
《蒹葭》共三章,基本为四言句,每句四字。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
凡四字句,每两句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句共两个节奏单位,吟诵时每句均作两顿。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04ecf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a.png)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大家喜欢!《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干涘:音四,水边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赏析】:《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
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
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整体赏析】:《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蒹葭 赏析
![蒹葭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ce86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9.png)
蒹葭赏析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意中人、惆怅的情感。
这首诗在意境、语言以及结构方面都有着突出的特点。
本诗中的环境、景物描绘十分出众,情景浑融一体,整体表现出来了主人公伤感的情感,给人一种深邃的体会。
本诗通过水,蒹葭,白露等意象营造出来了一种模糊不清、清爽而又谜样的意境,描写了一幅秋日河景图。
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卡卢什区,白露为已”,刻画了一片水乡秋天的景色,既载明了主人公此时看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主人公此时的婉转心境。
主人公在河边凝视着“在水一方”的朝思暮想的“伊人”,无奈水和蒹葭的存有隔绝了他们俩,使这样的爱情显得可望而不可及。
白露从“为霜”,“未晞”变小至“未已”,夜间的露珠血肉霜花,霜花因气温增高而鲲的露珠,露珠在阳光反射下冷却,表明了找寻的时间的延展,然而主人公却迟迟没进展,未免使人不由得为他深感心酸,难过。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的有特色。
在每段的第一句话中,都采用了“苍苍”、“萋萋”、“采采”这样的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通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在每段里的每句话的最后,虽然出现的字以现在的读法读起来并不完全押韵,但是如果按照古代的读法,实际上是押韵的。
因此,这首诗读起来也富有韵律美:第一章的韵脚为ang,第二章的韵脚为i,第三章的韵脚为i。
在这首诗中,作者较好地运用了重章叠句这一表现手法。
“重章”是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改了适当的几个字。
每章的第一句话的格式均为“蒹葭xx,白露xx”,第二句话的格式为“所谓伊人,在水xx”。
其余两句话也都就是如此。
作者运用了重章这一手法,增进了诗在读者心中的印象,适应环境了口头文学记忆和传播便利的须要;进一步增强诗的音乐韵律感;。
通过反反复复吟唱,整体表现了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猛烈的伤感心情。
“叠句”就是意思大致相同的句子前后契合地重合。
诗中的“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彰显出来了那个人在空间上的转换,表明出来了找寻对象的潇洒难寻。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5ee1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5.png)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大学语文中的“蒹葭”原文及译文,展示了一个孩子与大人的对话,抒发了孩子的聪明和大人的智慧,趣味盎然,启迪人心。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蒹葭苍苍,白露成霜。
偶遇她,水边停留。
顺流溯洄,路绵延漫。
悠游水上,她恍若中央。
这首诗通过孩子与大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启示:大人可能会对某些事情已经有了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话,孩子将大人引向正确的方向,展现出儿童天资聪颖的本质。
以下是这个对话的解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是描述草丛中的景象,孩子指出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白露为霜”的意味着“夜间的露水在草上结冰”,这是秋天的前兆。
)显然,孩子明白自然现象比大人更敏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对远方的向往,探寻未知的想法和热情,完成他的探险计划。
孩子告诉大人,她已经发现一位神秘女子,她的对话语气中透露了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和决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两句话是描述寻找她的方法。
孩子向大人解释了在水中游玩时如何找到她——溯洄或者溯游。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在水中央找到她。
孩子的思路非常巧妙,充分表现了她的智慧。
这首诗诗选出的就是孩子的天赋,她不仅对大自然敏感,而且具备说服能力和探险精神,是优秀的天才儿童。
同时,它还启示我们,通过让孩子发挥他们的天赋和向往,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潜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才华,赋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对话和互动,以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思想和年龄越大,这种对话就越少。
我们应该牢记,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和理解孩子们,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根据孩子的潜力、兴趣和需求来设计的,为孩子们创造足够的机会来探索未知的领域,成就自己的梦想。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80ef7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7.png)
《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蒹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它出自《诗经》,那可是咱们古代诗歌的老祖宗啦!咱们先来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嘿,读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韵味?那咱再细细品品。
这诗写的呀,就是一个痴情人儿在追寻心中的那个“伊人”。
你看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多美的画面!深秋的清晨,河边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白茫茫的露水结成了霜。
这景色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当中。
那个心心念念的“伊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主人公为了见到她,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
可这路啊,不好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道路艰险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呢,那“伊人”又好像在水中央,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这得多让人着急啊!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徒步活动。
一开始,我兴致勃勃,觉得前方的美景就在等着我。
可走着走着,发现这路越来越难走,有时候要爬坡,有时候要穿过荆棘丛。
我就像那个追寻“伊人”的主人公一样,明明目标就在前方,可就是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靠近一点点。
那种急切又无奈的心情,和诗里简直一模一样。
再看“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芦苇更加茂盛了,露水还没干呢。
“伊人”在水之湄,主人公又开始了他艰难的追寻之路。
“道阻且跻”,这路不仅长,还高高低低的,不好攀登。
但他就是不放弃。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芦苇越发繁茂,露水仍未消去。
“伊人”在水之涘,主人公继续努力寻找。
“道阻且右”,这路弯弯曲曲,充满了波折。
整首诗反复咏叹,把那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直接说主人公有多痛苦、多着急,但是通过这来来回回的追寻,咱们就能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期盼。
《诗经 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 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7b4ab5c850ad02df8041dc.png)
蒹葭[先秦]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
类别: 爱情诗初中高中作品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6512f4ad02de80d4d840d1.png)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文学形式上来说,《秦风蒹葭》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调,类似于歌咏的结构,让人读出来,自然顺畅,不觉绕嘴,且采用了诗句押韵的结构,如第一段结构中的“苍”与“霜”、“之”与“长”、“长”与“央”;第二段中的“萋”与“晞”、“湄”与“跻”、“跻”与“坻”;的让人不禁感受诗句中用词精妙,且能细细的品味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朦胧与美妙,彷如置于景中,与诗人一起在追寻“伊人”的身影。
从文学结构上来说,该诗采用了三章重叠结构,类似的结构,更像是在强调、推进,从景物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看出来,诗句是有时间节奏的推进,“苍苍、萋萋、采采”,丰富的情景变化,理清了递进的脉络关系。
这也说明作者为了找到“伊人”已经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时间越长,内心就越紧迫。
“溯洄”与“溯游”等动词,为了表达诗人的动作,此处意在表现诗人来来回回的寻觅,却不得见。
从文学释义上来说,这更像是描写爱情的诗词,却也像是对人生目标的追寻。
“伊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我们虽然不知道作者的性别,但是从它对“伊人”的寻觅中,能够感受到它内心中炙热的情感,“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在追寻的过程中道路并不平坦,这可用于爱情,也可以用于人生目标的追寻与实现。
人生并没有平坦的事情,在达到自我人生目标时,我们内心还会出现新的目标,所以诗人未曾停止过追寻的脚步,然而结果却不圆满,三首诗的后半句可以看出,每当诗人似乎已经要靠近“伊人”时,却恍如泡影①。
作者看到的伊人似乎是虚幻的,是存留于梦境之中,但也像是在与诗人故意的捉迷藏,这样的结局,让人有些怅惘且带有遗憾,然而也正是这样才让人意犹未尽,而深陷于这场追逐中。
①马宏伟.《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J].理论月刊,2008(04):118-120.。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整理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a581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2.png)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整理《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依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整掌握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欢迎大家共享。
原词《诗经·蒹葭》观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非常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凉爽景色,暗衬出仆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仆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原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好像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仆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许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心”那就从水路游着去查找她吗,但不论仆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久在水中心,可望而不行即。
这几句写的是仆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围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拘束水边徘徊往复,神魂担心。
这明显勾画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上升。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仆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全都的。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5994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诗经秦风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
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
“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怀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心情。
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蒹葭的名句赏析
![蒹葭的名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caf0d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8.png)
蒹葭的名句赏析1. 蒹葭名句赏析及主题《蒹葭》诗文主题:这首诗词写出了芦苇非常茂盛的状态,描写了爱情道路曲折绵长,伊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却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诗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与环境,那生长在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优青翠绿,那晶莹的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了白刷刷的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诗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和伊人所在地点,表现出诗人的思见心切,诗人早已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和寻求。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扩展资料: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2. 【蒹葭名句赏析及主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主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唱三叹复
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出将诗意层层推进的作用。
时间的不断推移: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 ”,再到
“白露未已”。
地点的转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
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
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曲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绕来绕去道儿长。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隔河对岸看得清。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藏身小岛水中心。 3
• 关于诗的层次分析与韵律变化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 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 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 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 。
• 古时早朝一般为卯时(5—7点)。
5.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旧唐书》: •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
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 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 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 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 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 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尚宫局、尚仪局、尚 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诸司(司记、 司言、司簿、司闱),分典乘舆服御。”
• 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因 其写作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受到官场同 僚和宦官势力的排挤。
• 元和九年,白居易官拜太子左赞善大夫。
• 次年,宰相武元衡、裴度遇刺,白居易力主严缉 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
•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回京,后相继任中书舍人、 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等,但因朋党之争激烈, 于是自请外放。
深化: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 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 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 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 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 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 二是“招贤”的。 “伊人”即“贤才”。 三是“爱情”说。 “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 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 么而写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 就难以最终定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 开去,看看它的意境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 艺术特色 ①事实的虚化
②意象的空灵
③意境的整体象征
意在言外
词语意义
在 表现意义 水 一 再现意义 方
哲理意义
在河的那一边 可望难即的人生境况1 人生的悲剧处境和心态 人类对美好的执着追求精神
帝子降兮北渚.
朝驰余马兮江皋,
在
夕济兮西澨.
水
一
鸟何萃兮蘋中,
方
罾何为兮木上.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 至德二年十月,大将郭子仪收复长安,肃宗命太 子太师韦见素入蜀迎接玄宗回朝,同年十二月玄 宗还京。
10.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玄宗回长安后,初居兴庆宫,临近市集,而玄宗 又喜与百姓交往。肃宗惟恐玄宗有复辟之心,于 是将其迁往偏远的太极宫,并将高力士流放,软 禁玄宗。
11.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情,听者须反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
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 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 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臣。
• 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后,三个姐姐封韩国夫人、 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堂兄弟杨铦官至鸿胪卿, 杨锜官至侍御史。
7.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时任平庐、
范阳、河东节度使,渔阳为其所辖八郡之一。
• 霓裳羽衣曲,原为西域乐曲,开元中由西凉节度 使杨敬述所献,经玄宗加工润色、杨贵妃编舞后 而成。
• 《诗经》的结构与分类 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105篇) 颂——周、鲁、商(40篇)
• 诗经的内容
狩猎耕种的现实人生 婚恋过程的丰富咏叹 社会政治的讽刺揭露 军旅行役的多样描写
• 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与赋比兴 赋:赋者,铺也.直言其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
诗经
一、《诗经》概述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 “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是有目无辞的“笙诗”。
2.《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余年的作品。
3.《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地主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的人士,但是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 《诗经》的编集 ①孔子编纂说 ②采诗说
苍苍 为霜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萋萋 未唏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 央”属阳部韵,第二章“萋、唏、跻、坻”属脂微 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
• 关于诗的内涵分析
表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 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2.《长恨歌》 • 元和元年冬,白居易与友人至马嵬驿附近游玩,
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认为如此离奇特出之事, 不能让它随时间流逝而遗失,应该记录下来留给 后人。于是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 歌传》。
• 杜牧《华清宫》三首 • 李商隐《马嵬》 • 苏轼《荔枝叹》 • 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洪昇《长生殿》
• 礼聘,礼聘豪门大族和士宦人家的女子,入宫为 后妃。
• 采选,定期向良家征选女子。姿色出众者得封后 妃,其余作为宫女。
• 敬献,欲求仕途者,将妹妹、女儿等送入宫中, 或在民间搜罗美人献给皇帝。
• 其他,官员获罪,族中女子没入宫中为婢。
6.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列土,裂土受封。古时分封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
返回
艺术赏析
一、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蒹葭》的作者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
都虚化了,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
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二、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
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 两年后,武惠妃病逝,玄宗移爱杨玉环,以为窦 太后祈福为名,命杨玉环入道观修行,一年后封 其为贵妃。
3.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天宝四年,唐玄宗另立寿王妃,后携后宫摆驾华
清宫温泉沐浴。
• 从华清宫回来后,玄宗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4.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王维《早朝》
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
境: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 亦终不可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 方、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 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 当充分。
• 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光明亮,需时时挑动灯 芯。宫廷和豪门贵族,夜间点蜡烛,不点灯。此 句言玄宗晚年生活凄苦。
12.诗歌脉络 •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非常浓重的叙事诗。
贵妃入宫,鸡犬升天
↓
出逃蜀地,贵妃丧命
↓
潦倒回京,玄宗怀念
↓
寻访芳魂,天人永隔
13.诗歌特色 ①故事生动,情节曲折。 • “汉皇重色思倾国”,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
8.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 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 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出逃。大 军行至马嵬驿发生哗变,斩杀杨国忠,逼迫玄宗处 死杨贵妃。为保性命,高力士劝说玄宗赐死贵妃, 以此平息众怒。
9.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 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幽幽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
上穷碧落下黄泉,
水
两处茫茫皆不见.
一
方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赠送资料:长恨歌
一、背景介绍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授任校书郎,负责校正秘 书省典籍。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简述安 史之乱爆发,故事情节急转直下。
• 玄宗出逃长安、禁军哗变、贵妃丧生等情节,所 用笔墨很少,显示出事态之紧急、变化之迅速。
• 玄宗入蜀、回京途中和回到长安后的生活,用了较 大的笔墨,刻画了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寂冷清,加 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发出道 士招魂,寻找贵妃的情节。
《诗经》的体制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地区、 方域之意。15国风共150篇。
雅,正也,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 小雅。共1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