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沟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7596(2009)04-0193-02
何家沟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综述
刘雅香1
,张勇刚1
,彭晓东
2
(11黑龙江省卫星运河管理处,黑龙江克山161635;21齐齐哈尔市松嫩水利工程责任有限公司,黑龙江齐齐哈尔161300)
摘 要:通过对古老的和现代的一些关于河道治理的思想、理念的综合阐述,用以说明城市河道除了具有防洪、供水等传统功能外,
还应具有生态、景观的功能。城市河道功能的增加,给水工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天人合一;功能有机复合;新陈代谢与共生;河流连续体中图分类号:T V8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8-12-23
[作者简介]刘雅香(1975-),女,黑龙江克山人,工程师;张勇刚(1975-),男,黑龙江克山人,助理工程师;彭晓东
(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理工程师。
何家沟位于哈尔滨城区西缘,是一条天然雨水沟,目前已经变成了重大污染源。在市民和市政府对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迫切要求下,水利工作着应该将何家沟建设成集防洪、生态、景观等综合效能的河流。
河道景观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最早的实践可追索到人类早期文明时期。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先进且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为更好地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1 “天人合一”的思想
河流自身固有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学价值。可惜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但按照自己实用的经济价值观改造河流,同时还把自己的美学观点强加给河流。于是很多河道景观失去了其独立的自然属性而变成了人类的附庸。为了纠正这个设计理念上的根本性偏差,需要回顾以下我国古代传统美学中的一些基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合理模式。这种理念体现在美学理论上,就是认为自然界自身固有的美学价值是最高境界的美,人需要体验、挖掘、表现这种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应该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现代的学者、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甚至水利工程师都逐渐接受了这种古老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理念,只是在表述上有很大差异。我国学者马世骏、王如松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中表述:三个子系统间通过生态流、生态场在一定时空尺度上耦合,形成一定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建筑大师赖特对老子《道德经》中有关“有”与“无”的论述心悦诚服。美国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提出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 W ith
Nature )”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实质上是相似的。“设计遵
从自然”是以环境学及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目前它已经成为了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应该看到,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没有得到坚实的技术理论支持,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威廉・M ・马什教授编写的《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从技术的层面阐述了“设计遵从自然”的方法,他指出应该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和栖息地5个方面入手来开展景观设计。我国现代的水利工作者董哲仁教授等在《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中也高度评价并接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总结归纳了很多技术方面的成果,为河道景观技术设计提供了直接和可执行的理论支持。国内外其他学科的相关技术层出不穷,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何家沟东西沟汇合段受人为干扰已经十分严重,生态系统已基本被破坏。在汲取了“天人合一”思想并获得了充分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对何家沟东西沟汇合段采取适当地生态手段,使它能够进入自我恢复的良性循环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2 功能有机复合理论
“功能有机复合”的理论是美国巴尔的摩市内港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它是把滨水景观资源和商业作为磁心,吸引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滨水商业中心周围布置住宅、旅馆和办公楼。此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有机地复合在一个空间中,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多功能滨水社区,成为滨水景观区开发改造的典范。
—
391—
对于区域、城市等宏观尺度,分区意味着清晰、条理的功能用地布局;然而在相对较小尺度的河道空间范围内,有意识地将防洪、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该空间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由河道防洪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同时保证防洪的安全、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与活力和休闲娱乐活动的舒适与丰富。所以在何家沟河道空间中应该以健康、清新、安全的自然景观为媒介和纽带,将空间内的不同功能适度混合、交叉,功能与空间相辅相成,实现整体的有机复合。
在河道空间中,主河道深水部分核心功能是用来保证防洪安全,同时也具有生态廊道的功能;浅水区(河漫滩)和驳岸部分首先应满足生态功能,同时还有迟滞地表径流快速、集中形成的防洪功能和为开展休闲娱乐活动提供舒适空间的功能;休闲娱乐空间在不影响防洪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穿插、散落在河道空间中。植物是满足各种功能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也是分割空间的天然材料。
3 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
“新陈代谢”与“共生”原本是生物学上的专业词汇。然而在日本,以黑川纪章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用在了规划设计的概念和理论上,将对传统思想发出了挑战。“新陈代谢”与“共生”的理论思想是将整个地球看作有机生命体对待,认为地球上的资源与人类的使用模式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循环系统。每个城市都是大有机体下的组织,有着各自的功能。而城市之间最好的运行模式是互利互惠的“共生系统”。将这一思想扩展后发现,不仅城市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而且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甚至空间与时间、传统与现代之间都存在着“共生”关系,并且整个世界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同等的价值。正是对“共生关系”的关注,黑川先生在设计时是从宏观、整体思考入手,诸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规划条件等因素。进而在布置整体草图时又对各个特殊部分和细部进行构思,将整体与细部或平行或交叉地考虑,达到整体与局部的“共生”。
将“新陈代谢”与“共生”的思想借鉴到何家沟河道景观的设计中来,使设计过程研究始终保持着全局观的思维。使河道景观的设计在功能上突破了单一地满足防洪、供水等传统水利工程的功能,而是在不削弱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满足生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在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只把目光盯在河道自身的过水断面范围内的局限,而是把设计研究范围扩展到与河道相关的更大的空间;在所依赖的学科与技术上突破了以往由单一的或很少的专业来完成设计的局面,而是有多学科与技术交叉、综合来实现一个多功能的目标系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4 河流连续体理论
Vannote等人在1980年提出了河流连续体概念(R iver Continuu m Concep t)。按照这个理论,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变量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物理体系的能量耗散模式保持一致,并随着它的变化进行调整。W ard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维模型,认为河流在纵向上、横向上、竖向上和时间尺度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我国的水利科研人员也在河流连续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生物-生态功能河流连续体”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河流水文-水力学因子三维连续性、河流生物群落连续性、营养物质流和能量流连续性、河流信息流连续性。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的考虑,在设计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把上中下游河道的连续性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横向上设置河滩、缓坡驳岸和柔性、透水的驳岸防护结构,竖向上不采用硬质、不透水的护底,而是用控制流速的方法防止河底冲刷。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使人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建设是长期的工作,期望短期内奏效是不现实的。本文对何家沟河道景观的设计研究只是停留在空间尺度上,河道景观的最终状态是由时间来完成的
。
图1 河流连续体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孙亚东1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1北京: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20071
—
4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