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固体中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能垒太高,可能性不大。
为了降低原子扩散的能垒,曾考虑有n个原子参与换位,如图。这 种换位方式称为n-换位或称环形换位。(a)和(b)给出了面心立方 结构中原子的3-换位和4-换位模型,参与换位的原子是面心原子。 (c)给出了体心立方结构中原子的4-换位模型,它是由两个顶角和 两个体心原子构成的换位环。由于环形换位时原子经过的路径呈圆形, 对称性比2-换位高,引起的点阵畸变小一些,扩散的能垒有所降低。
(a)面心立方3-换位 (b)面心立方4-换位 (c)体心立方4-换位
二、空位机制
晶体在一定温度下总存在一定数量的空位,温度越高,空位数量越 多,因此在较高温度下在任一原子周围都有可能出现空位,这便为原 子扩散创造了结构上的有利条件。空位扩散机制适合于纯金属的自扩 散和置换固溶体中原子的扩散,甚至在离子化合物和氧化物中也起主 要作用,这种机制也已被实验所证实。
实际中的绝大部分扩散属于非稳态扩散,这时系统中的 浓度不仅与扩散距离有关,也与扩散时间有关,即 C(x,t) / t 0。对于这种非稳态扩散可以通过扩散第一定律和物 质平衡原理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即为菲克第二定律。
菲克第二定律
D与浓度无关的菲克第二定律
D与浓度无关,三维扩散的菲克第二定律
柱对称扩散, D与浓度无关菲克第二定律
ri
Rn
对于对称性高的立方晶系,原子每次跳动的步长相等,为r。 i1
Rn2
nr
2
2r
2
n1
n j
cos i,i j
j1 i1
原子的平均 扩散距离
设原子的跳动频率是Γ,其意义是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 数,与振动频率不同。跳动频率可以理解为,如果原子在 平衡位置逗留τ秒,即每振动τ秒才能跳动一次,则Γ=1/τ。 这样,t时间内的跳动次数n=Γt,代入上式得
Rn2 t r 上式是扩散的宏观位移量与原子的跳动频率、跳动距离 等微观量之间的关系,表明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呈抛物 线规律,很好的解释了柯肯达尔效应。
原子跳跃对扩散系数的贡献如公式4.48:
Γr 而根据 Rn2 nr2 有D=Γ(Pn)r2 =α 2
爱因斯坦方程,α= Pn是取决于晶体结构的几何因子
1000C [C]
2r1
平视方向
2r1
俯视方向
球坐标中菲克第二定律的求解:第二相形核与长大
模型描述 模型的边界条件 球对称稳态扩散
分析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第二相的形核与长大
3.1.3.2 非稳态扩散第二定律的解及其应用
(1)无限长扩散偶的扩散
将两根溶质原子浓度分别是C1和C2、横截面积和浓度均匀的金属 棒沿着长度方向焊接在一起,形成无限长扩散偶,然后将扩散偶加热 到一定温度保温,考察浓度沿长度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将焊接面作为 坐标原点,扩散沿x轴方向,扩散问题的初始和边界条件分别为
解出积分常数
C2
A1 2C1A1CA2 2, A2
C1
C2 2
故两端无限长特解为
C
C1 C2 2
C1 C2 2
erf 2
x Dt
(2)半无限长物体的扩散
将碳浓度为C0的低碳钢放入含有渗碳介质的渗碳炉中在一定温度 下渗碳,渗碳温度通常选择在900~930℃范围内的一定温度。渗碳开 始后,零件的表面碳浓度将很快达到这个温度下奥氏体的饱和浓度Cs (如927℃时,为1.3%C),随后表面碳浓度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 延长,碳原子不断由表面向内部扩散,渗碳层中的碳浓度曲线不断向 内部延伸,深度不断增加。将坐标原点x=0放在表面上,x轴的正方 向由表面垂直向内,即碳原子的扩散方向。列出此问题的初始和边界 条件分别为
表象理论: 原子理论: 影响因素: 实际应用:
先解决扩散过程的热力学问题!!!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在合金中发生的很多扩散现象确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 的上坡扩散,例如固溶体的调幅分解、共析转变等就是典型 的上坡扩散,说明引起扩散的真正驱动力不是浓度梯度。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系统变化总是向吉布斯自由能降 低的方向进行,自由能最低态是系统的平衡状态,合金中的 扩散也是一样。原子扩散的真正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
球对称扩散, D与浓度无关菲克第二定律
3.1.3 扩散第二定律的解及其应用 3.1.3.1 稳态扩散第二定律的解及其应用
模型:氢通过金属膜的扩散
达到稳态时的边界条件:
C(x=0)=C2
C(x=δ)=C1
求解结果:氢在金属膜的浓度为线性分布
柱坐标中菲克第二定律的求解:空心圆筒渗碳
2r2
2r2
l>>r l
3.2.2 扩散的微观机制
互扩散 不同原子
自扩散 示踪原子
一、换位机制
通过相邻原子间直接调换位置的方式进行扩散的,如图。在纯金 属或者置换固溶体中,有两个相邻的原子A和B,见图(a);这两个 原子采取直接互换位置进行迁移,见图(b);当两个原子相互到达 对方的位置后,迁移过程结束,见图(c)。这种换位方式称为2-换 位或称直接换位。可以看出,原子在换位过程中,势必要推开周围原 子以让出路径,结果引起很大的点阵膨胀畸变,原子按这种方式迁移
① 扩散第一方程与经典力学的牛顿第二方程、量子力学 的薛定鄂方程一样,是被大量实验所证实的公理,是扩 散理论的基础。
② 浓度梯度一定时,扩散仅取决于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 描述原子扩散能力的基本物理量。扩散系数并非常数,而 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是与浓度梯度无关。
③ 当 C / x 0 时,J = 0,表明在浓度均匀的系统中,
d 2
x
2
1 4Dt
d 2C
d 2
将以上二式代入方程
C t
D
2C x 2
,得
d 2C 2 dC 0
d 2
d
方程的通解为
C
A1
exp( 2 )d
0
A2
β误差函数
erf ( ) 2 exp( 2 )d
0
误差函数具有如下性质: erf () 1
erf ( ) erf ( )
形成上坡扩散的条件: 弹性应力场; 晶界吸附; 大的外场。
3.1.1 扩散第一定律
J D C x
上式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称扩散第一定律。式中,J为扩散通量,
表示扩散物质通过单位截面的流量,单位为物质量/m2.s;x为扩散距离; C为扩散组元的体积浓度,单位为物质量/m3; C 为/ x沿x方向的浓度 梯度;D为原子的扩散系数,单位为m2/s。负号表示扩散由高浓度向低 浓度方向进行。
回答:参与扩散的组元原子半径相等,扩散原子数相等 讨论2:发现钼丝内移,原因可能是什么?
回答:假设铜、锌的扩散系数相等,相对钼丝进行等原子的交换
,由于锌的原子尺寸大于铜,扩散后外围的铜点阵常数增大,而 内部的黄铜点阵常数缩小,使钼丝向内移;
如果点阵常数的变化是钼丝移动的唯一原因,那么移动的距离 只应该有观察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设间隙原子周围近邻的间隙数(间隙配位数)为z,间
隙原子在晶格中振动的频率为ν。由于固溶体中的间隙原子 数比间隙数少得多,所以每个间隙原子周围的间隙基本是 空的,则跳动频率可表达为: z exp G
kT
且已知 D d 2 P ,扩散激活自由能 G H TS E TS
其中ΔH、ΔE、ΔS分别称为扩散激活焓、激活内能及激活
t=0时: x 0,C C0 t>0时: x 0,C Cs ; x ,C C0
C
A Berf 2
x D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上述条件代入确定比例常数A和B,就可求出渗碳层中碳浓度分
布函数
C
C(0 3.(1C5s)
C0
)1
erf
2
x Dt
若为纯铁渗碳,C0=0,则上式简化为
C
Cs
1
erf
2
x Dt
尽管原子的微观运动仍在进行,但是不会产生宏观的扩散 现象,这一结论仅适合于下坡扩散的情况。
④ 在扩散第一定律中没有给出扩散与时间的关系,故此定
律适合于描述 C / t 0 的稳态扩散,即在扩散过程中
系统各处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⑤ 扩散第一定律不仅适合于固体,也适合于液体和气体中 原子的扩散。
3.1.2 扩散第二定律
渗碳时,经常根据上述各式估算达到一定渗碳层深度所需要的 时间。
3.1.4 柯肯达尔效应 • 黄铜与铜构成扩散偶,钼丝仅为参照物,不扩散; • 铜和锌构成置换式固溶体,黄铜熔点低于铜; • 扩散组元为铜和锌,扩散在785ºC进行。
柯肯达尔实验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讨论1:假设钼丝没有移动,该扩散过程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讨论4:标志物总向着含低熔点组元较多的一方移动; (为什么?)
•讨论5:柯肯达尔效应支持了空位扩散机制; (为什么?)
•互扩散系数(达肯)。
•柯肯达尔效应的应用。
•讨论6:还发现标志面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 比;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转入扩散的原子理论)
© meg/aol ‘02
3.2 扩散微观理论与机制
因此它是一个原点对称的函数,不同β的误差函数 erf ( )
值参考表。由误差函数的性质,当β→±∞时,有
exp( 2 )d
x / 2 Dt
利用上式和0初始条件,当t=0时2,x<C10,2β=A1 - A∞2 ;x>0,β=+∞。
将它们代入通解,得
C1
2
A1 A2
C2
2
A1 A2
熵,通常将扩散激活内能简称为扩散激活能(Q)D,0 则 d 2 Pz e
D d 2 Pz exp S exp E
k kT
D0
d 2 Pz exp S
k
Q E
D
D0
exp
Q kT
Q E
其中:D0 为扩散常数,Q为扩散激活能
三、空位扩散系数
在置换固溶体中,原子是以空位机制扩散的,原子以这种方式扩散 要比间隙扩散困难得多,主要原因是每个原子周围出现空位的几率较小, 原子在每次跳动之前必须等待新的空位移动到它的近邻位置。依据间隙 扩散的分析过程有 空位扩散的扩散系数与扩 散激活能之间的关系,形 式上与间隙扩散完全相同。 空位扩散激活能Q是由空 位形成能和空位迁移能 (即原子的激活内能)组 成。因此比间隙机制需要 更大的扩散激活能。
从原子的微观跳动出发,研究扩散的原子理论、扩散的微观机制以 及微观理论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3.2.1 原子跳动和扩散距离
设原子在t时间内总共跳动了n次,每次跳动的位移矢量为
ri
,则
原 应子为从每次始位点出移发矢,量经之和过,n次随机的R跳n 动 r到1 达r终2 点r时3 的净位r移n 矢 量n
当原子处在间隙中心的平衡位置时(如1和2位置),自由 能最低,而处于两个相邻间隙的中间位置时,自由能最高。 二者的自由能差就是原子要跨越的自由能垒,称为原子的扩 散激活能。间隙原子较小,扩散激活能较小,扩散比较容易。
图 原子的自由能与位置之间的关系
3.2.3 扩散系数
一、间隙扩散系数
间隙原子的激活几率:
四、扩散激活能的测量
扩散系数和扩散激活能的关系都能表达成
, D
D0
exp
Q kT
一般将这种指数形式的温度函数称为Arrhenius公式。 扩散
激活能一般靠实验测量,两边取对数:
t=0时:
x 0,C C2 ; x 0,C C1
t≥0时:
x ,C C2 ; x ,C C1
为得到满足上述条件的扩散第二方程
C D 2C
t
x 2
的解,采用变量
代换,令
,从而将方程(3.4)转化为常微分方程,即
C dC dC t d t 2t d
2C x 2
d 2C
设固溶体中间隙原子总数
为N,当温度为T时,自由能大
于G1和G2的间隙原子数分别为:
nn((GG
GG11))
NN
eexxpp
GG11 kkTT
nn((GG
GG22))
NN
eexxpp
GG22 kkTT
n(G G2 ) exp G2 G1 exp G
n(G G1)
kT
kT
式中:ΔG=G2-G1为扩散激活能,或扩散激活自由能。
讨论3:那么导致钼丝内移,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回答:实验结果只能说明,扩散过程中锌的扩散流要比铜的扩散
流大得多,这个大小的差别是钼丝内移的主要原因。
© meg/aol ‘02
•在Cu-Sn, Cu-Ni, Cu-Au, Ag-Au, Ag-Zn, Ni-Co, Ni-Cu,Ni-Au等置换式固溶体中都会发生这种现象;
面心立方晶体的空位扩散机制
三、间隙机制
图给出了面心立方结构中八面体间隙中心的位置,图 (b)是结构中(001)晶面上的原子排列。如果间隙原子 由间隙1跳向间隙2,必须同时推开沿途两侧的溶剂原子3 和4,引起点阵畸变;当它正好迁移至3和4原子的中间位 置时,引起的点阵畸变最大,畸变能也最大。畸变能构成 了原子迁移的主要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