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综合自然区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列系统 (一)地带性单位
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地带性单位是由于太阳能在地表按纬度分布的差异,引 起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呈 带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位。
(1)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 导作用; (2)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气候、植被、土壤等。 (3)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其分布往往具有复杂的形式,只 有在赤道和极地的地带பைடு நூலகம்单位才大致沿纬线分布。 (4)以赤道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5)地带性单位之间存在过渡地带。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 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 的一致性。 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 第二,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在宽广的自然地带内 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少数组成部分的变化 属于质变,而其它组成成分中发生量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带。 一般而言,地带之间的变化是区域自然特征的重大的质变,亚地 带是少数成分的质变和其它成分的量变,这些变化不足以引起整 个自然地带的质变,而次亚地带则是各组成成分和整个区域自然 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现有的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划分多以土壤,植被为依据。 目前关于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具体划分方案也 比较少。
(2)地带
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每个地带都应该有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的、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 型土类和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 群系纲。 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和植被类型 关于过渡带:两种过渡情况:

一种情况是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另一种情况是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 处理方法:对于第一种过渡带的处理,可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界线,最简 便而粗略的方法是平分为两个地带。对于第二种过渡带的处理,可按其范 围大小,土类或植被型的组合特点与组合关系等,确定独立的地带或次一 级的亚地带。
(二)非地带性单位
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非地带性单位是由于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异、 地质构造与地势分异导致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经线 方向延伸而呈带状或块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位。
(1)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 起主导作用; (2)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取决于地势构造与地质发展史的统 一性; (3)往往呈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分布或块状分布; (4)在中纬度地区具有较明显的更替规律; (5)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具有明确的界线。
第九章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景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 综合自然区划是划分地表自然区域的一种方法。它是根 据地域内的内部差异,把不同地段加以区分,把相似的 部分加以合并,组成一个单元,确定单元界线,然后根 据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个区域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另一类 是部门自然地理区划
三、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
在类型研究中,相互分隔的自然综合体可以根据它们 彼此的相似性被概括为同一类,因而命名相同的类型 单位可以在地表重复出现。而自然区划单位,由于上 述的基本条件,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 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则
新构造运动 及地势
随纬度变化的热量与温度的地域 差异 (在秦岭—淮河以北随去海距离 随去海距离而变化的湿润 而变化的湿润情况的地域差异也是 状况的地域差异 相当重要的因素) 新构造运动升降不一、 幅度不大, 在钦州—郑州—北京—鸥浦线以东, 显著的差别上升运动,海 以沉积为主。 大部分地面海拔在 1000 拔 1000 米左右, 大的平地, 有 米以下。500 米以下的面积占很大比 山脉横亘。 重,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夏季季风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干旱和半干旱
地带性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地理学界对于带的定义和是否作为划分单位的问题尚存在争议。 主要有四种观点: ①认为带并不具有一定的水热平衡值,也不具有共同的气候, 生物,土壤类型,不能作为地理综合体区域单位,而只是一种 气候区划单位,既然有地带,没有分带的必要; ②认为带是一个假定单位; ③认为热量带基本上是热量类型,而不是一个自然区域; ④目前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带是高级区划单位。



综合性原则: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 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 主导因素原则: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然区 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
所有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都不是相互排斥,而 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 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须 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 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 性、代表性。
气候
中 国 三 大 自 然 区 的 主 要 特 征
水文
地貌外动力
绝大部分属内流流域,地 表水多为雨水所形成的暂时性 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水流,湖泊以咸水湖为主,以 潜水相当多 积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山地径 流成为特别重要的资源。潜水 不丰富 物理风化,物质移动、水 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 力侵蚀和堆积,广泛的风力侵 蚀与堆积、溶蚀,沿海有波浪和潮汐 蚀搬运和堆积,山地冰川的侵 作用, 在高山、 高纬地域有冻裂作用, 蚀和堆积以及冻沼条件下的风 部分地域有风沙、风尘的搬运与堆积 化,物质移动和侵蚀 土壤剖面发育较好,机械组成较 机械组成较粗,有机质含 细, 腐殖质含量较高, 可溶盐分较少。 量有限,可溶盐分较高 区内差异很大 森林为主,部分为草原 荒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 原和干草原。在高山中有森林 和高山草原 中生代末期以来断续出现 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过程中, 植物逐渐旱生化。植物种属少 断层及其他内动力所造成 的地貌保存较好。在第四纪中 有些地方古水系很发育。3500 米以上,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系统,高级别的区可以划分为低级别的区,低级别的单位可以合并 为高等级的单位; 第三,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的一致性具有不同的标准。

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 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也称为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 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基本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自然区名称 占全国面积(%) 决定自然界地域分 异的主导因素
东部季风区 46.0
西北干旱区 27.3
青藏高原区 26.7 自然界随高度而变 化的垂直带性 大幅度的上升,局 部有差别上升;世界最 大高原,海拔 4000 米以 上,有许多高出雪线的 高山 空气稀薄,温度很 低,太阳辐射颇强,降 水不多,风力强烈 大部分内流流域, 有不少山地冰川和融冰 化雪补给的湖泊
物理风化与物质移 动较强烈,冰川和流水 的搬运与堆积 由于化学风化微 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 成很粗,土壤剖面一般 发育很差 荒漠、草原与草甸 为主,山地及谷地中间 有森林 第四纪冰期以后, 在地面上升过程中形 成。除柴达木外,与西 北干旱区的植物关系较 少,植物种属很少 第四纪冰期的冰川 遗迹广泛分布
(3)亚地区




亚地区是地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最近阶段的新生 代,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气候省性差异等影 响下分化出来的。 亚地区通常在地势上表现的很清楚,它包括发生上和年龄上相 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性质相似的,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 在气候上也具有显著的共同性。 自然亚地区的划分仍然以地质地貌为标志,大致与第三级大地 构造单元相对应,但分界线不一定与地质地貌单元完全符合。 在我国典型的亚地区有: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柴 达木盆地,阿拉善荒漠,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天山山 地,阿尔泰山地等。
(4)州


州是比亚地区更低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是亚地 区内地质地貌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其它自然特征的变化,如水 文,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 目前州的研究很不充分,尚没有纯粹按非地带性特征划分州的 实例。
二、单列系统
对双列系统与单列系统的认识



前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就是双列系统的两 种区划单位。 双列系统的主张者认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规律两者互不从属,因而在其支配下形成的两类区域 单位也应是互不从属的,它们可分为并列的两个系统, 即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地域单位系统。这 是双列系统的理论基础。 前苏联的伊萨钦科是双列等级系统的提倡者。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在第四纪冰期所受到的 冰川破坏作用不大,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比较混杂 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范围及强 度均甚小。生物种类繁富,并有不少 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 物。红色古风化壳分布甚广,长江以 南尤为发育
遗存性因素
(2)地区





地区是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中比大区低一级的单位,又 称为“国”。 大致相应于地质构造单位,其完整性取决于地质基础的统一性 和它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内发展的统一性。 自然地区与大区的地域分异因素和特征标志基本一致,但它们 仍然是两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地 区时把平原区域和山地区域分开。 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地质地貌基础,但每一个地区内都有相 应的植被,土壤和景观的共同特征。 在中国境内,东部季风大区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西南地区等;西北干旱大区分为: 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青藏高原大区分为:青藏高原西北 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古地理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顺序划分法 合并法
第三节 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高低 的区域单位。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外一 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 所谓“双列系统”的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 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 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 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自然区划与土地分级
自然区划与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划分,但所划 分的单位等级不同。 自然区划是属于大范围的自然区域的划分,而小范围自 然地段的划分则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自然区划单位面积大,结构复杂,独特性强,能反映一 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而土地分级单位面积小,结构 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 片段。
带是按照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反映来划 分的。 划分带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的气候指标,如地面热量平 衡值、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活动积温等。 关于全球带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公认的自然带 的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 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 带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非地带性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 区--亚地区--州。 (1)大区



自然大区是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在大地构造方面,大区通常相当于古地台或巨大的造山运动带。 每个大区在全球的大气环流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形成大气 活动中心。 我国疆域主要位于东亚大区和亚洲中部大区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