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结构分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家庭成员数量迅速减少,以致现在出现了“四二一”结构。

对独生子女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和社会化不相适应的性格特点,如自私、专横、孤僻等,这些性格特点与家庭结构直接相关。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的家长会过度关注孩子,在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很难达到一种平衡。

要么会集宠爱于孩子一身,要么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孩子横向没有可以释放的空间,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竞争、谦让、宽容,也没有了可以交流的平台和宣泄情感的空间。

二、家庭状态分析
1.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
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父母外出工作,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家里的老人来看管照顾。

第二、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漂泊。

第一类情形中,老人因为身体状况、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原因对于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往往力不从心。

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对别人的不信任,从而产生负面的情感。

而第二种,农村的孩子占很大比例,他们基于对城市甚好生活的向往,也基于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理想,由同学或亲戚朋友的介绍到陌生的城市谋生。

因为学历低,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

他们面临的是低收入和不被尊重,甚至被欺骗,社会阴暗面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疏导,这些影响往往会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致命的扭曲,进而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2.父母工作过于繁忙,疏于对子女的监控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体从事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体就会无约束地随意犯罪。

家庭不仅对于约束传统行为的规范起重要作用,而且家庭关系是社会控制的外部来源。

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个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

与此同时,很多家庭也疏忽了对子女的监控和教育。

据调查发现,犯罪与儿童在家庭外活动的时间有直接关系,通常,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么。

其实,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不仅仅需要金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关注和关心。

3.单亲家庭
在当前离婚率不断增高的社会状态下,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0%。

当家庭破裂是由离婚、遗弃、父母分居而不是死亡造成时,单亲家庭与犯罪的联系最明显,来自单亲或继父母家庭的儿童往往由于社会化水平低而较易受犯罪的影响。

因为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家长的心理失衡,他们很难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通常这种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在情绪、性格方面出现问题。

他们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叛逆、自卑、自闭、偏执等不良性格倾向,由于失去了完整家庭的自卑感,使其不愿与人沟通,遇到问题会用极端方式解决,而造成犯罪的恶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不是破裂家庭本身导致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而是破裂家庭的出
现导致其家庭功能上的失调,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离婚后子女与谁生活,决定了离婚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当父母离异后青少年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双亲一方生活时,将有更好的发展;反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更易导致其出现犯罪行为。

4.家庭经济状况不佳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犯罪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经济收入低,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寻求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家庭经济收入低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父母的痛苦和家庭冲突来破坏有效的教养实践,降低父母给孩子提供社会或情感支持的能力,而且低收入或者父母都是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家庭,将对暴力行为持更宽容的态度(如鼓励反击特别是对男孩),这将会无形中纵容和培养孩子的暴力行为,进而增加孩子从事暴力行为的可能。

再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会减少给孩子提供社会控制的机会,青少年更有可能居住在处境不利的社区,在低教学质量的学校就学,接触不良同伴,观察社会和学校暴力,所以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大。

三、家庭功能分析
家庭功能包括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

家庭功能变量被公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强、最一致的预测因素。

1.家庭气氛
青少年罪犯大多来自不和睦的,亲子之间、父母之间冲突多的家庭。

青少年罪犯的双亲感情失和、争斗不断以及他们与父母间关系紧张的比重远高于父母离婚的概率。

①亲子之间:家庭暴力。

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也就是打骂孩子,一般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家长有暴力倾向,自身人格有缺陷,遇到问题不冷静,对待子女也同样简单粗暴,打骂孩子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就是一种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当孩子的行为令家长不满时,则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手段。

不管是基于哪种原因,孩子在家中经常挨打挨骂,对其都将造成恶劣影响,孩子在遭受皮肉痛苦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遭受到伤害,排斥父母,甚至想“离家出走”。

经常受打骂的青少年,由于其心理受到伤害,性格容易暴躁,行为走极端,非常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父母之间:家庭气氛恶劣。

良好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之中的生活是否快乐,父母是否恩爱和谐,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若家庭中充斥着争吵与厮打,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感觉到的只是恐惧与忧虑。

这种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思考问题走极端,不愿与人沟通,容易暴躁,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并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心理状态很难改变,会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造成影响。

2.亲子依恋
积极榜样起“心理支柱”的作用,因此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对一些青少年来讲,与父母的依恋是家庭的骄傲,与父母形成较强依恋的青少年较少可能参与犯罪活动。

亲子依恋使得青少年在潜在的犯罪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在可能从事犯罪活动时会先联想到该行为会导致父母的失望和不安,于是避免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3.教养方式
据调查,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型、忽视型、矛盾型、拒绝型四种类型:(1)溺爱型父母的孩子,更多的是冲动攻击型儿童。

尽管溺爱型父母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不连贯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儿童自由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

(2)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放任,力求减少为孩子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保持与孩子的距离,注重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如一些家长经常聚会喝酒或者打麻将,忽视了孩子对于亲情的依赖,忽视了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求)在婴儿期,被父母忽视的儿童容易表现出依恋障碍;而年龄较大的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接触则与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易怒和低自尊相联系。

(3
教养方式很难给子女明确的期望,容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使其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产生神经质行为。

不利于其社会化的顺利发展,容易导致他们社会行为出现偏差。

(4)拒绝型父母则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因为拒绝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从而使青少年个体游离于家庭关怀之外,产生反社会情绪与行为。

后期,也有人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主要中介变量是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过程。

早期严厉、没有爱的环境很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敌对的心理图式和社会脚本,并且形成世界是充满敌意的内部加工模式。

这种模式和信念是稳定和自我渗透的,因此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有选择性地提取和建构能支持固有信念信息的趋势,从而一种敌对或反社会的反应很可能被激活。

四、总结
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导致青少年犯罪频发的各种原因中,固然有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和青少年自身的内在主观因素,但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元素,任何社会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原因。

因此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改善教养方式,并且也要及时关注孩子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多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及时沟通,以平等、温暖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要通过与孩子的学校、同学等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从侧面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一经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或违法行为,应引起重视,并正确引导孩子改正不良习惯,预防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