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第四章-土壤环境监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
等)、含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 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 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 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
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
Se 0.290 0.255
0.215 2.146
①A层指土壤表层或耕层。
土壤背景值的表达方法: 算术平均值 x 算术平均值±标准偏差 x 2s 几何平均值 M
几何平均值±几何标准偏差 M D
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法: 95%置信度 (1)如元素测定值符合正态分布: 用算术平均值 用几何平均值
五、土壤质量标准
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或范围,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 我国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必需要修
订,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甚至高于欧盟,高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来衡量耕地环境, 必须修订该标准。不能全国一盘棋,对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都一棍子打死, 要分门别类的对待。
忌积水,积水的土壤不应用于种茶树。气温、雨量、
生态、日照、土壤(钙、pH)、海拔(565-1640m)
等。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 吸附性
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
Baidu Nhomakorabea
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机 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 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类 别
黏壤土 类
黏土类
(二)土壤有机质
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 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 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形成的重要 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 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 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 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 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 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有的省(市)还制定了这类地方标准。
表5.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
级别 土壤pH ≤ ≤ 水田≤ 旱田≤ 铜 农田≤ 项 果园≤ 铅 ≤ 铬 水田≤ 目 旱地≤ 锌 ≤ 镍 ≤ 镉 汞 砷 六六六 ≤ 滴滴锑 ≤ 一级 自然背景 0.20 0.15 15 15 35 35 90 90 100 40 0.05 0.05 <6.5 0.30 0.30 30 40 50 150 250 250 150 200 40 二级
第四章 土壤质量监测
我国土壤类型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监测
第一节
一、土壤组成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 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 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土壤 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x 2s
M D 2 MD 2
(2)如元素测定值呈对数正态分布:
四、土壤污染
天然污染源: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灰 人为污染源:农药、化肥、污水灌溉、污泥(垃 圾、工业废渣)施肥 化学污染物
重金属 硫化物 氟化物 农药
污染物种类
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 放射性污染物:90锶、137铯
矿物质(质量占固相 总质量的95%~98%) 土壤固相 (占容积的50%) 土壤 空隙 土壤溶液 空气 有机质和生物(质量 占固相总质量的2%~ 5%)
土壤溶液和空气占土壤总体积的50%, 且二者之间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的状态。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 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 响土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 同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 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 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 改变。
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 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面水、 地下水。
河流
雾
农田灌溉 雪
雨
浅层地下水
图5.2
土壤溶液的来源
(五)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来源
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如甲 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 积水的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对植物的危害,茶树最
※不同土壤的本底值相差很大
表5.3
元 素 算术 7.86 9.2
全国土壤(A层①)背景值
几何 1.91 95%置信度 范围值 2.5~33.5 0.017~0.333 元素 K 算术
单位:μg/kg
几何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0.074 2.118
95%置信度 范围值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1.86 0.463 1.79 1.342 0.94~2.97 0.027~0.409 0.105 1.973
表5.5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GB/T18407.1—2001) 单位: mg/kg 指 项 目 总 汞≤ pH<6.5 0.3 标 pH>7.5 1.0
pH=6.5~7.5
0.5
总 砷≤
铅≤ 镉≤ 六价铬≤
40
100 0.3 150
30
150 0.3 200
25
150 0.6 250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 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 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 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 pH>9.5为极强碱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南 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 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 含量。按照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 数分类,称为土壤质地分类。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 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 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 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 分类见表5.2。
Sn 2.60
Sb 1.21 Bi 0.37 Mo 2.0 I 3.76 Fe 2.94
1.54
0.676 0.211 2.54 4.443 0.984
2.30
1.06 0.32 1.20 2.38 2.73
1.71
1.676 1.674 2.86 2.485 1.602
0.80~6.70
0.38~2.98 0.12~0.88 0.10~9.6 0.39~14.71 1.05~4.84
6.5~7.5
单位:mg/kg
三级 >7.5 0.60 1.0 20 25 100 200 350 350 250 300 60 >6.5 1.0 1.5 30 40 400 400 500 400 300 500 200 1.0 1.0
0.30 0.50 25 30 100 200 300 300 200 250 50 0.50 0.50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GB/T18407—2001)
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NY5020—2001)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 -- HJ 350—2007 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HJ 333-2006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HJ 332-2006
表5.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沙砾 粉粒 黏粒 粗砾 细砾 粗沙砾 细沙砾 粗粉粒 细粉粒 粗黏粒 细黏粒
粒径/mm >10
10~3 3~1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表5.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1.82
0.63 0.71 450 38.7 6.41 1.70
1.466
2.080 4.409 1.30 1.98 1.307 1.19
0.85~3.91
0.02~1.64 0.01~4.8 251~809 9.9~151.3 3.37~9.87 1.20~2.40
Hg 0.065 0.080
0.040 2.602
各级土粒质量分数/%
质地分类 砂土类 壤土类 质地名称 砂土及壤质砂土 黏粒 (<0.002mm) 0~15 粉沙砾 沙砾 (0.002~0.02mm) (0.02~2mm) 0~15 85~100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粉砂质黏壤土 砂质黏土 壤质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 重黏土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 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 (Eh)来衡量。
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 壤处于氧化状态
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 壤处于还原状态
三、土壤背景值
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 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背景值(地质学上):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 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 的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上: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情况 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 含量。
Pb 26.0
V 82.4 Zn 74.2 Li 32.5 Na 1.02
12.37
32.68 32.78 15.48 0.626
23.6
76.4 67.7 29.1 0.68
1.54
1.48 1.54 1.62 3.186
10.0~56.1
0.047~0.933 34.8~168.2 28.4~161.1 11.1~76.4 0.01~2.27
4.0~31.2
19.3~150.2 7.3~55.1 191~1012 0.006~0.272 130~1786 7.7~71.0
Be 1.95
Mg 0.78 Ca 1.54 Ba 469 B 47.8 Al 6.62 Ge 1.70
0.731
0.433 1.633 134.7 32.55 1.626 0.30
As 11.2
Cd 0.097 0.079
Ag 0.132 0.098
Co 12.7
Cr 61.0 Cu 22.6 F 478 Mn 583 Ni 26.9
6.40
31.07 11.41 197.7 362.8 14.36
11.2
53.9 20.0 440 482 23.4
1.67
1.67 1.66 1.50 1.90 1.74
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
(三)土壤生物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 对进 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 属)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 主要贡献者。
放线菌
细菌
蚯蚓 线虫
图5.1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
(四) 土壤溶液
六六六≤
0.5
0.5
0.5
第二节 土壤环境 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 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 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0~15 0~15 0~15
15~25 15~25 15~25 25~45 25~45 25~45 45~65 65~100
0~45 35~45 45~100
0~30 20~45 45~85 0~20 0~45 45~75 0~35 0~35
55~85 40~55 0~55
55~85 30~55 0~40 55~75 10~55 0~30 0~55 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