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教育叙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高效和谐的新时代的课堂
----化学教育叙事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永无止境的艺术。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与思想修养与之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二十年,回首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总有一些难以抹去的记忆,时刻在给我教益,促我反思、催我奋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

而和谐的课堂在于教师营造学生学习探究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探究,从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成为我近年来的不懈追求。

一、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收获智慧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已非常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雪后的街道上撒一些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还有,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

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从而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而最有意义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因而,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启迪智慧,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次在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z最后到PH<7。

第五位学生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

第六位学生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

“只有实验观察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功能。

它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那样的收获才实实在在。

三、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完善自我
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容易提出一些意象不到的问题,我们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敢于直面问题,才能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记得在报上看到一位学生曾经向一位老师问一个问题: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氧气能不能在氢气中燃烧。

这个问题一下把老师难住了:天天讲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没有见到氧气在氢气中燃烧呀,所以老师就以此为理由回答,氧气不可以在氢气中燃烧。

这个问题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了十几年的化学,还一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思维开阔,教学中要多探究那些未知的因素,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教学相长,也才能应对学生的求知欲。

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交流,激烈的碰撞,终于有了智慧的火花。

一位老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时,一下子令我们我豁然开朗:燃烧不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吗,氧化剂和还原剂作用不同,当“地位”时平等的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那么氧气也一定能在氢气中燃烧。

由此我又推广如果还原剂可以氧化剂中燃烧,那么氧化剂也一定能在还原剂中燃烧,两者是互为依存的。

由此,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总结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

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

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

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本学科专业知识,做到能熟练掌握化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日趋成熟。

目前,结合新课程改革,我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

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化学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个不能终身学习的教师不能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转眼间,从教已有二十个年头,我庆幸能沐浴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接受新的理念,学习新的方法,和新时代的孩子们交流探讨,我的课堂有了新的生机。

我将继续秉承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我也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继续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真知,从而把他们真正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