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

——以武汉市中山公园为例

摘要:通过对中山公园建设历史演进的梳理,分析归纳出公园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传承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脉络。并且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西方文化对园林建设的持续影响、运动文化、纪念文化和现代娱乐文化在公园中表达方法这几个方面探究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公园更新发展在文化传承可持续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中山公园;历史文化;文脉延续;可持续探究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武汉市中山公园始建于1910年,其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旁,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中山公园现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3%,不仅自身环境良好也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的发展也见证着武汉市的沧桑变化,每一历史阶段都在中山公园留下深刻烙印,一直延续到现在仍被人们记忆和感悟。

武汉市中山公园是国家重点公园,也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从1910建园初始至今已有104年,从私家园林到现今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公园,历久弥新,传承百年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气蕴。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是中山公园的一大特色,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城市公园建设中文脉可持续传承的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公园更新发展在文化传承可持续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三)研究目的

梳理公园百年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发掘公园规划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探究城市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四)相关研究理论

1.文脉延续理论

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中期C.罗依(Colin Rowe)所主张的城市渊源主义。他认为:城市文脉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据。文脉主义的概念是由舒玛什首先在1971年的论文《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来的:“把城市中己经存在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内容,不要破坏,而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

城市中的有机内涵之一。”文脉主义强调应使传统延续不断和保持传统的丰富性。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城市逐渐丧失了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城市的历史人文积淀感也在慢慢削弱。而文脉主义能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挖掘文化中历久弥新的精髓,向古老的历史环境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促进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和谐共生。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各个城市由于地域差异,在经年累月的变迁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上文化。我们在梳理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将外来的先进文化融入其中,结合这样新的方式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的景观,从而在当代社会中将历史文化继承发扬。

复制文化不是发展文化的目的所在,继承不是默守陈规而是要将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得到创新。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目标是要将其符合到时代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实地勘察、文献整理、实例分析。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中山公园的现状情况后,确定研究方向。查找相关文献,梳理公园发展过程中社会背景以及建设内容的变更,再查找相关方向案例分析进行方法和内容上的学习,从而丰富论文分析内容,得出有力结论。

二、历史演变进程

图片2-1(来源:自绘)

对于中山公园的建设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最初的西园旧址时期到第一次扩建时期的1910-1931年;第二次扩建1932-1948年;解放后的整修时期1951-1999年;现代建设时期

1999年纸今。历史变迁的主要关于文化建设的时间梳理如下:

表一:各时期建设资料总汇

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建起一座私人花园,面积三亩多(约2000平方米),因它在汉口双洞门刘歆生的住宅“刘园”以西.故称“西园”。园内除花圃林木外,不过一座小喷水池.一座茶社——它便是汉口中山公园前身。

1927年,北伐胜利后成立的汉口市政府没收了西园,充作公产,暂且荒置。

1928年初夏,由留英归国的工程师吴国柄(1898 年—1989 年)建议,在西园基础上扩大兴建汉口市第一公园,该工程由汉口市工务局主持,吴国柄负责设计和修建。

1929年,公园扩建完工,内有湖、山、瀑布、喷水池、山洞、桥梁、普通运动场、球场、演讲台,还有照相馆、茶馆、酒店等附属设施。部分竣工时,曾于1929年6月10日先期对外开放,门票200文。开放一个月,游客寥寥,遂作调整,取消门票。10 月10 日,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汉口中山公园”,以纪念“民国之父”孙中山。

1931年,公园曾遭洪水淹没,冲毁大部分景观建筑,仅存湖、山和游泳池之平台,后陆续修复添建,是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园。

1932年,仍由吴国柄主持整顿修建,幵再次扩大了面积。此时,汉口中山公园作为城市大型公园.已有了基本模样。修复后的中山公园,不仅面积上扩大了,其正门口建了一座蒋介石戎装铜像,似乎表明这不仅仅是供游人休憩游玩之处,实际上各个政府组织将其作为舞台开展社会活动,汉口中山公园成为昔日武汉乃至昔日中国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口中山公园理所当然地成为广大民众传抗日的重要舞台。

1938年中山公园被日军占领后成为松田兵站,尽作军用,园中设施,景观等有损无建。

1942年公园移交伪汉口市政府管理,但因财政困难,无力大幅度整修,稍作装饰即对市民开放。所以,此时的公园大体保留着1937 年的布局,但因政治更迭,公园内桥、亭、堂等大多被易名。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9月18日,华中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山公园进行。园内曾于1934年建有纪念张之洞的张公祠,此时便作为受降堂。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9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公园,经整修后向公众开放。

1951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各界群众19万人次参加修复中山公园的义务劳劢,排干湖水淘尽污泥,全面翻修并扩建公园,公园面积扩大至34.3万平方米.成为武汉市区内的绿色游览“中心”。由市建设局主持修建,并由陈俊愉规划后区的苗圃和动物园;

1956年,为配合与公园正门相对的中苏友好宫开放,公园大门被改建成具有浓郁苏式色彩的门楼;进入80年代为满足新的需求公园建设游乐区,并购置大量游乐设备;

1982年将原花卉展览馆建为撷翠园;

1985年动物园迁出至汉阳;

1998年拆除撷翠园,建中山公园展览馆。

自90年代后期一些大型集体游园类建筑陆续被拆除。

三、中国传统园林的借鉴和继承

(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内涵

对古典园林中的优秀设计方法的继承和借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园林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以前园林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借鉴不只是简单的拿来照搬,而是要找出借鉴对象的本质即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将传统园林中的文化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借鉴也并非是要复古,重点在于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要在新时代中找到自身恰当存在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都在变化,我们应该继承最能代表文化特质的、有永恒意义的方面,并结合时代发展,融合新的社会文化,做到文化的创新传承。所谓的特质,是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由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所决定的并且区别于其他园林的特征。从传统德尔园林文化思想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融合时代精神文化,从而形成民族特色性的艺术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