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造山作用与造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伸展变形与 根带深变质杂岩上隆
拉张伸展、挤压缩短与剪切走滑是岩石 圈受力变形的三种主要机制,可存在于 不同层次、尺度、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 演化阶段。 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堑垒系、盆岭构 造、裂谷、变质核杂岩及基性岩墙群。 造山带演化后期或活化期都存在拉张体 制,可形成伸展构造。
几个基本概念
1 地槽(Geosyncline)—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 的长条状狭长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 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山系。 2 冒地槽(Miogeosyncline)—相当于不活动的弧 后盆地或被动陆缘,靠近大陆一侧,基底属于 陆壳,活动性较弱,沉积物以陆缘碎屑岩为主, 其中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 3 优地槽(Euogeosyncline)--相当于活动的弧后 盆地或活动陆缘,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 壳,活动性较强,沉积物以浊积物和火山碎屑 物为主,夹火山熔岩。
五 碰撞造山带
1 结构
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 形带组成
2 基本类型
上驮型(阿尔卑斯型)与挤出型(喜马 拉雅型) 上驮型--是强烈推覆导致两个板块边缘的 重叠,是发育短暂的陆间洋盆的闭合, 是两个不成熟的被动陆缘的碰撞,主要 为强烈逆冲推覆的机械变形 挤出型-是指俯冲受阻而导致的俯冲板块 边缘的反向重叠,是宽阔大洋闭合的产 物,是一对活动陆缘的碰撞,岩浆及变 质作用比较强烈。
深海沉积 枕状熔岩 岩墙群 深成杂岩 地幔橄榄岩
LAYER 3 Seismic moho Petrological moho LAYER 4
彭罗斯会议(1972)的定义:具有特定成分的镁铁超镁铁岩组合
一个完整的蛇绿岩套包括: 超镁铁质杂岩 辉长质杂岩 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 镁铁质火山杂岩
伴生岩石: 上覆沉积岩系 豆荚状铬铁矿 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和喷出岩
产于陆壳上的火成岩不是蛇绿岩
陆壳火成岩:层状侵入体、环状侵入体、分异的小岩株 、岩床、岩墙、岩盆、包体等 侵入陆壳岩石中的岩墙群不同于蛇绿岩中的席状岩墙群 注意有否不对称冷凝边 蛇源自文库岩成员不可能有明显的陆壳混染现象
下列情况不是蛇绿岩:
火山岩组合以安山岩为主 火山岩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同等发育 主要由洋岛玄武岩(OIB)组成 火山岩夹在沉积岩层中或火山岩整合在沉积岩之上
复理石(Flysch)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 的重要类型,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岩石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互出现,组成 互层的巨厚沉积,多为砂泥岩互层,很 少有砾岩,波痕罕见,几乎不含化石, 分选性差。 磨拉石(Moulase)建造—地槽普遍褶皱回 返后,从高山上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迅速 充填到各种凹陷中,以砾岩、长石砂岩 和复矿物砂岩为主。
1 克拉通内造山带是克拉通内 的地壳薄 弱带,其壳幔深处活动性强,尚未完成 克拉通化。 2 Sengor(1992) and Martin(1983)认为,板 内造山作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A 陆内裂谷阶段,地幔上涌,岩石圈伸 展减薄; B 岩石圈拆离下沉—拆沉作用; C 逆冲推覆和A型俯冲发生,壳下岩石 圈部分熔融导致后造山期花岗岩侵位及 表层的逆冲推覆。
枕状熔岩≠蛇绿岩 放射虫硅质岩≠蛇绿岩
混杂堆积(Melange)
定义 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是由构造作 用产生的变形岩石的杂乱堆积体,由外 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组成 飞来石 klippe 推覆体 nappe 野复理石 wild flysch 外来岩块 exotic
组成
外来岩块:多由构造推覆而来,与主体成分 无关 原地岩块:是一些曾经与基质呈互层(或夹层) 的脆性岩石,在构造作用下强烈破碎,未经 长距离移动,有时可将相邻岩块拼合复原, 其时代、化石与基质一致, 基质:在混杂堆积过程中,那些在固态下不 同程度地嵌入原地岩块或外来岩块间空隙中 的物质,多发生剪切流动变形。
1 日本岛弧型俯冲造山带
特点:海沟不断向大洋后退,岛弧不断 增长,不同时代的俯冲杂岩体由内向外 平行成带展布 分布: 早古生代俯冲拼贴:三郡-丹波杂岩 —中央构造线— 早中生代俯冲拼贴:三波川-秩父杂岩 —仫象构造线— J-K俯冲拼贴:三宝山-下四万十杂岩
四万十带:从九州南经四国南、纪伊半岛至关 东地区,延伸1800公里,可分为北带和南带, 北带(下四万十群俯冲杂岩)由侏罗系最上部 和白垩系组成,后者由下第三系和下中新统组 成。两群地层均为变质玄武岩和泥岩相,上覆 复理石相,总厚数千米;均强烈变形,逆冲叠 瓦构造发育,多为同斜褶皱,葡萄石相-绿纤 石相变质;两带下部的变质玄武岩以枕状玄武 岩和玻屑碎屑岩。
穹隆型(秦祁型)碰撞造山带
被地幔穹隆支撑,无明显山根 是一个被动陆缘与一个成熟的活动陆缘 的碰撞,推动力有限 岩石圈拆沉陷落引起热地幔物质上涌
底辟型(天山型)
地形与莫霍面呈镜象关系,有山根
六 克拉通内 造山作用
克拉通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
1 横切克拉通边缘,伸入并消失于克拉通内 部—贺兰、熊耳、燕山、中条、太行 2 没有标志残余洋壳的蛇绿岩;没有安山质 火山岩及其相应的侵入岩;没有远洋沉积; 稳定的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火山岩以碱性或 双峰式组合为特点。 3 脆性变形为主,主要表现为块断或冲断构 造;宽缓的褶皱;无区域变质;热穹隆引起 的由内向外的伸展变形为主要变形方式,表 现为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和古构造界面的继承 性活动。
1俯冲带倾角10-15° 2 弧前体系中存在由变质岩组成的弧形大 陆地块
5 莫克兰型俯冲造山带
位于伊朗-巴基斯坦南部沿海的莫克兰造 山带 由晚白垩世-现代的俯冲增生杂岩组成, 构造上为一系列向南逆冲的叠瓦状构造 阿拉伯板块正以5厘米/年的速度俯冲于欧 亚板块之下 无海沟或海沟显示不明显 俯冲带上部极缓,向下渐陡 板块对接带或软碰撞带
威尔逊旋回
a.大陆裂谷 d.消减大洋
b.窄大洋
e.残余洋
c.成熟大洋
f.洋盆闭合
造山带的基本类型
1 俯冲造山带—由B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日本列岛 2 碰撞造山带--由A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3 克拉通(板)内造山带
四 俯冲造山带 的类型与结构
早期划分:有弧后盆地的西太平洋型和 无弧后盆地的安第斯型
中国造山带分布
1)天山——兴蒙造山带 2)中央造山带 3)青藏——滇西造山带 4)西太平洋造山带
天山 造山带
兴蒙 造山带
完达山 造山带
? 中朝陆台
昆仑 造山带 秦巴 造山带
扬子陆台
华南 造山带 滇藏特提斯 造山带
三 造山带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类型 1 俯冲造山带—由B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日本列岛 2 碰撞造山带--由A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3 克拉通(板)内造山带
第二章 造山作用 与造山带
一 基本概念
造山带 :是指在造山旋回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 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其形成阶段属于构 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造山带的概念是在地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 槽是地壳上的一些活动性凹陷,其中被数千米 厚的沉积岩或火山岩所充填。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造山带是洋盆(宽 阔大洋或窄大洋)闭合的产物,是借助 于板块间相互俯冲碰撞完成的,俯冲碰 撞引起洋盆闭合,地壳缩短、岩层褶皱、 逆掩、断裂而隆起,俯冲的岩层在地壳 深处因发生脱水反应 或部分融熔,并与 幔源岩浆混合形成一种钙碱性岩浆。
1 变形机制-伸展作用
在造山带边缘因地壳增厚、地形升高诱发重 力滑动和陷落 在碰撞造山带,正在加厚的岩石圈会引起岩 石圈与下伏软流圈的不均衡,为达到均衡, 造山带岩石圈的“地幔根”会通过拆离和对 流去除而脱离,从而驱动软流圈物质上升, 岩石圈相应伸展变薄。 软流圈物质上涌活动的响应。 地壳的侧向挤出或斜向汇聚引起的岩石圈伸 展
复理石建造
磨拉石建造
结构--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及
被动陆缘体系构成 1 弧前体系 一般由俯冲杂岩、弧前盆 地和火山岛弧构成,具有两 种特殊的岩石组合--蛇绿岩套 和混杂堆积以及高压变质带
关于蛇绿岩套
蛇绿岩的定义
TROODOS OCEANIC SEISMIC LAYERS LAYER 1 LAYER 2
混杂堆积的特征
层序混乱,岩石单元之间以断层接触,矛盾组 分共存,无法用相变解释 组分复杂 岩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基质和岩块遭受不同程度剪切,常见石香肠、 菱形体和扁豆体 分布在特定构造部位,在俯冲板块前端形成叠 瓦构造带,常与蛇绿岩带、低温高压变质带共 生
2 弧后体系—指弧后盆地及其各种沉积与 火山建造 被动陆缘体系—无海沟和岛(山)弧的 大陆边缘
4 构造演化的继承性与多旋回性 贺兰山: 中奥陶至中石炭世强烈活动并隆起 中石炭世-早中三叠世:相对稳定 晚三叠世后:逆冲推覆活动强烈,进入另 一个造山旋回。 燕山: 蓟县运动(800Ma 晚元古代)隆起的山系 古生代:相对稳定,类似华北地台 燕山运动(J-K):进入另一个造山旋回。
克拉通内造山机制的讨论
2 前缘逆冲推覆
造山带前缘普遍存在逆冲推覆构造 造山带前缘逆冲推覆构造可分为同造山期和后 造山期,前者规模大,广泛出现在北落基山、 阿巴拉契亚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前缘, 后者规模小,是早期造山带活化的 表现。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成
根带:位于造山带内部,表现为较宽的 韧性剪切带,发育矿物拉伸线理和陡倾 强片理化带,常见深变质岩系逆冲到浅 变质或未变质岩层之上。 中带:双重逆冲的薄皮构造,劈理发育 程度降低。 锋带;挤压变形进一步增强,岩层倾角 变大,次级褶皱轴面陡立两翼紧闭,发 育反冲断层。
造山带演化后期重力坍塌作用形成伸展 构造,后造山期由岩石圈拆沉及变质核 杂岩深层抽拉抬升作用形成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与拆离断层
八 地体增生与造山作用
3 Coney(1972)--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效应
七 晚或后造山作用
指造山带的活动在停止了数亿年之后,构造活 化阶段所发生的造山作用,如中国西部古生代 造山带普遍在新生代后期才强烈隆升,这就是 典型的后造山作用。 表现为山脉的强烈隆起和向两侧的推覆逆掩, 古老造山带没有山根,地壳厚度内部比外部薄, 核部常有变质核杂岩出露,其中产有柯石英和 金刚石等高压变质矿物,显示核部至少已上隆 100公里以上
什么是“ 三位一体”
Steinmann (1926): 由蛇纹石化橄榄岩和少量 辉长岩、玄武岩组成的岩石群体,与深海 沉积物如放射虫燧石和粘土紧密共生 Hess (1955) 建议将蛇纹岩、基性火山岩和燧 石岩的组合称为Steinmann的“ 三位一体”
活动类型沉积建造 蛇绿岩套
蛇绿岩的鉴别
二 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1 环太平洋造山带:分东带和西带 东太平洋造山带——科迪勒拉带 西太平洋造山带——可划分靠近大陆的 古生代造山带和靠近大洋的中新生代造 山带 2 特提斯造山带——Alps Himalaya Crabian 造山带
3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4 北大西洋造山带 5 北冰洋造山带
3 科迪勒拉型俯冲造山带
位于北美西海岸,是一个复合俯冲造山带,早 期是一个洋内岛弧与大陆碰撞带,以此为基底, 后期又在其西侧发育了一个新的俯冲消减体系 由西向东为 Francisco Complex(Accretionary) 弧前盆地(大谷地群) 内华达岩浆弧
4 安第斯型俯冲造山带
四万十带特征
1 岩性为变质玄武岩和泥岩,下部多枕状 玄武岩 2 浅变质:葡萄石相-绿纤石相变质 3 强变形:逆冲构造、叠瓦构造及同斜褶 皱发育,片理化常见 4 存在浊积岩相和混杂堆积相
2 新西兰北岛型俯冲造山带
由西向东分别为 陶波火山弧:由火山岩组成 轴部岛弧地块:强变形的地槽沉积 弧前盆地(东海岸凹陷) 俯冲杂岩带 特点:无海沟,俯冲带倾角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