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论文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几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之本,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建立与完善具有紧迫性。高职教育专家陈解放教授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我们更应该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就是高职人“安身立命”之本,维系着高职院校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学院的发展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尤其是当地的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密切合作。
2.通过互相参与,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企业高级技师及工程师担任一线教师,同时还有部分专业优秀教师参与企业设计及改革,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3.通过“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先后和铝箔厂、上海源丰集团、烟台富士康集团、齐鲁石化、山东双桥化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在我校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同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4.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可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通过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
2.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所谓“双师制”授课,是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这种“双师制”授课制度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实行,在公共课程当中也完全可以实行。
[参考文献]
[1]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 毛颖善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3] 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4] 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